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6的文章

割稻尾的工會也提出訴求了,你我應該支持嗎?

割稻尾的工會也提出訴求了,你我應該支持嗎? 之前冷嘲熱諷扯空服員後腿的華航企業工會跳出來說必須要照顧同仁的福利,許多人因此大罵不要臉,許多人說社會輿論一定不會支持這種只想收割稻尾的爛工會的爛訴求、更別說是支持他罷工了。 可是你知道很多地勤真的也是受到很多不合理的待遇嗎? 不管現在這個代表地勤的工會代表過去如何無能甚至無恥,如果今天他們提出的訴求確實是合理的,你我為什麼不支持?我們要因為這個工會的工會代表很爛,就不支持工會的合理訴求嗎? 還是說,因為這些地勤選出了/縱容了這樣的工會代表,所以這些地勤活該倒楣? 問題是:華航企業工會代表等於工會裡面的會員嗎? 馬英九做得這麼爛,這麼多人恨他,有幾個人有本事站出來選總統?因為沒有能力站出來選總統,就等於縱容了馬英九,所以馬英九犯的所有錯都在你我頭上也都算一份? 如果兩年前台灣發生重大天災,討厭馬英九的日本應該因為討厭馬英九總統而拒絕對選出他的中華民國人提供人道救援? 因為我不是華航員工,華航企業的工會代表並不代表我,所以我不在乎他有多爛。另一方面,基於保障勞動權益的理由,我在乎每一個被剝削的員工是否受到合理待遇。如果那個過去很爛的工會竟然提出了一兩個有助於會員的訴求,你我為什麼不支持?

多少醫護人員罷工才有用?

圖片
那天投稿「醫護人員罷工的條件」,在蘋果電子報上登了出來,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一萬個讚的成分,與過去我其他幾篇按讚數破萬的文章似乎有些不同。 一、根據我不科學的抽樣觀察,平常在臉書上活躍、關心公共議題的朋友們並不太青睞這篇文章,很少人轉貼;另一方面,醫勞盟一轉貼之後,這篇文章的按讚數就開始爆衝。合理懷疑,按讚的人多數是本來就關心醫護相關議題的人。 二,醫勞盟的臉書上,有五百多位網友轉貼這篇文章。有趣的是,那些轉貼的朋友們獲得讚多數是個位數,從臉書牆上看來,他們平日也不屬於熱衷公共議題的朋友。 三、綜上所述,不嚴謹不科學的推論是:「醫護人員罷工」這個議題,在相關從業人員之間,是高度被認同的。 結論是什麼呢?我的結論是:雖然台灣很多人不認同醫護人員採取罷工,但是醫護人員的忍耐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如果真的有人站出來登高一呼「罷工」,會有很多的醫護人員響應。 「很多」是多少?成千?上萬?多到足以引起社會關注嗎? 假設一下。每十個護理師裡面就有一個的存款讓他有足夠的勇氣罷工。台灣有在上班的護理師有十六萬人,十分之一就是一萬六千人! 再假設一下,其中五分之一,也就是三千兩百位的護理師(先不計算護理師的家屬)湧入台北抗議,你説場面會如何? 換個角度說,一家大醫院有三百個護理師好了。台灣目前的護理師/病人的比例已經極端血汗,幾乎可說到了「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休」的地步;如果這間醫院的護理師特別熱血,一口氣有四分之一的人搞罷工,醫院還能正常營運嗎?應該不可能。換言之,七十五個護理師就可以讓一間醫院停擺。一家大醫院停擺個三天,會產生多大的社會壓力?媒體有可能不報導嗎?社會大眾有可能不關注嗎? 醫護人員的罷工哪裡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呢?只要有心,一小撮的醫護罷工就足夠啦!

講台上看肚才

ㄧ個人肚子裡面有沒有料,只要看他上台講話五分鐘就可以看出六七成了。從內容是否深刻、表達是否條理分明、到用字遣詞是否豐富、精確。 有料的人可能因為緊張或大巧若拙而看似平凡無奇;但相對的,鋒芒外露的人,實實在在的犀利是難以假裝的。

割稻尾的工會也提出訴求了,你我應該支持嗎?

之前冷嘲熱諷扯空服員後腿的華航企業工會跳出來說必須要照顧同仁的福利,許多人因此大罵不要臉,許多人說社會輿論一定不會支持這種只想收割稻尾的爛工會的爛訴求、更別說是支持它罷工了。 可是你知道很多地勤真的也是受到很多不合理的待遇嗎? 不管現在這個代表地勤的工會代表過去如何無能甚至無恥,如果今天他們提出的訴求確實是合理的,你我為什麼不支持?我們要因為這個工會的工會代表很爛,就不支持工會的合理訴求嗎? 還是說,因為這些地勤選出了/縱容了這樣的工會代表,所以這些地勤活該倒楣? 問題是:華航企業工會代表等於工會裡面的會員嗎? 馬英九做得這麼爛,這麼多人恨他,有幾個人有本事站出來選總統?因為沒有能力站出來選總統,所以馬英九犯的所有錯都在你我頭上也都算一份? 如果兩年前台灣發生重大天災,討厭馬英九的日本應該因為討厭馬英九總統而拒絕對選出他的中華民國人提供人道救援? 因為我不是華航員工,華航企業的工會代表並不代表我,所以我不在乎他有多爛。另一方面,基於保障勞動權益的理由,我在乎每一個被剝削的員工是否受到合理待遇。如果那個過去很爛的工會竟然提出了一兩個有助於會員的訴求,你我為什麼不支持?

勇者與強者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中國已故的著名文學家魯迅這麼說。可惜他活得不夠久;如果他看到今日的台灣,他會說得更周延一些:「強者貪婪,抽刃砍向更弱者;弱者無力,被迫抽刃向自己」 「罷工」看似是一種「抽刃向更強者」的抗爭,實際上卻是一種風險極高、抽刃向自己的「準自殺」的行為~~萬一罷工不成怎麼辦?順利罷工卻無法圓滿落幕怎麼辦?被秋後算帳怎麼辦?社會輿論不支持怎麼辦?被抹黑污衊怎麼辦? 「貪」不是壞事。人類的貪心促進了文明的演化;「為了滿足自己而拖垮整個系統」的貪才是問題。空姐們和關廠工人比起來是強者,所以更容易獲得關注與奧援;空姐們的「貪」是為了合理的酬勞與休息等勞動條件,所以不是問題、所以輿論幾乎一面倒地支持。 所謂強弱是相對的。強者也會貪,而且台灣需要更多貪心的強者~~只要強者的貪是合理的、並且不是「抽刃向更弱者」。當更多的強者站出來為了合理的權利抗爭,才能衝擊這個社會根深蒂固的奴化思考、讓更多的弱者察覺到自己的困境,並且不再因弱而怯、開始勇於為自己發聲。 這次華航罷工事件中,有些人批評「空姐薪水已經不錯了為什麼還這麼貪心」、「還不是為了錢」。其實,勞工運動的本質是「爭取利益」,但別忘了,爭取利益的背後是「權利意識的覺醒」。英國的大憲章是世界公認的民主里程碑,而大憲章不正是英國貴族們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逼迫英格蘭國王而簽下的?沒有這些強者貴族的貪,近代民主歷史又要如何展開新的篇章? 從平均薪資與社會地位來看,醫護人員是強者,但多數的他們同時也是被醫療體制壓榨的一群弱者。有天當他們站出來,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捍衛醫護人員的基本權利」,更是告訴這個社會更多的弱勢:不要因弱而怯!改變可能成真,就從決心開始! 讓我們一起開啟台灣波瀾壯闊的工運時代!這不但是維護自己切身權益、更是翻轉社會錯誤價值與深化台灣民主思想!

對「球員兼裁判」的國營航空罷工,意義何在?

在網路上看到 一篇文章 ,討論的內容大致是:罷工是為了對抗資本家;對實質上公營的華航罷工是正確的策略嗎? 讀完之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如下。 中華航空(雖然明明是中國航空China Airline,不過這裡就先不戰這個了)到底是不是國營?其實嚴格來說,並不算。總之先退一百步,先不管中華民國政府在制度上如何掌握了中華航空的人事權~~不管怎樣,這種特許行業,本來就應該受到政府的高度監管~~比如說交通部與勞動部理論上應該要嚴格監督航空公司的勤務安排是否危及飛安。 很明顯的,中華民國政府失職很久了。 華航罷工的意義是什麼?在我看來,是「被壓迫者(空服員)向壓迫者(華航高層)怒吼」。 我不認同這篇文章,基於三個理由: 第一,罷工的核心意義是「讓大家看見不公義」,然後「逼迫所有人正視問題」、「逼迫應該解決問題的人出面解決」。罷工的核心意義並不是「逼資本家把利潤吐出來」。 第二,「航空業該不該收歸國有」在經濟效益上是否利大於弊?不論答案為何,都與「幾乎可以視為國營」的華航有沒有認真經營、並且重視飛航安全與維護勞工權益等問題毫不相關。或者說,「華航有沒有認真經營、並且重視飛航安全與維護勞工權益」只和「政府有沒有認真監督」有關,和「該不該收歸國有」無關。 第三,關於「球員兼裁判」問題。 「法院」當然是國家開的,「冤獄」問題怎麼解決?還是要回到國家體制啊!難道要因為冤獄問題無法妥善解決,就質疑「怎麼可以球員兼裁判」嗎? 同理,如果認為「華航不該實質上為國家所有」,那就推動華航的徹底民營化;如果認為「華航這個特許交通業為國家所掌握是合理的」,一旦出了問題,就應該逼政府好好監督華航,而不是質疑「你怎麼期待球員兼裁判的政府可以做出公正的裁決」。 關於問題,有時候著重症狀解(要華航別亂搞)、有時候著重根本解(釐清到底該不該國有);「去立法院叫立委立法規範國營事業員工的分紅比例」這種事情有沒有效我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解法無視於症狀(華航經營曾亂搞)、也忽略了根本解(原作者說了半天,到底贊不贊成華航國有呢)。我個人實在無法贊成這種解法。 原文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DerrickxHsu/posts/10205485456809518

2016-06-政治碎碎念

圖片
2016-06-24-星期五 罷工行動進行的同時,有些人勇於罷工,有些人留下來工作。我們除了大聲咒罵資方,也順便批判那些「協助資方壓迫勞方的打手」。 可是,要知道:為了理想而革命的人是偉大的;相對的,不敢革命並不一定是為了打壓革命黨,有時只是有不得已的無奈。 革命家要把自己的態度提升到多高,只有革命家自己可以決定。旁觀的你我,盡量提醒自己:別用高標準要求他人~~尤其當那個「他人」,其實只是另一個制度下的弱者、被剝削者的時候。 雖然我也時常做不到,但是我願意時常提醒自己。 *** 有資深記者葛樹人說,記者更可憐,空服員為什麼這麼愛抱怨、這麼貪心 造樣造句:那麼有才華的司馬遷被皇上砍了小雞雞都沒有抱怨,你不過是被削足挖眼,有什麼好抱怨的?

如果有一天

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到立法院報告「台灣出版社市場的困境與突破」,對於目前出版業的困境,表示會考慮「圖書統一定價制」,制定目的則是「讓出版業者能獲合理的利潤」,「避免大小通路之間競爭失衡」。 身為出版社,思考的是「出版社如何在新時代中存活、獲利」;文化部長鄭麗君思考的則是「如何健全(目前的)產業生態」,兩者的角色不同、思考的層次不同;相同的地方,則是都在思考「如何解決今天的產業問題」。筆者以為,在電腦與網路深刻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今天,要問的問題,必須是「如何找到明天的答案」~~也就是「如何創造新的產業模式」。 要找到這個答案之前,我們得要先釐清「電腦與網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 產業衰退還是典範轉移 電腦與網路的影響太巨大、太深刻,當然不可能簡單說完。這裡要強調的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特性,叫做「中間人的式微」。 事情的本質是這樣的。關於「成品」~~不管是新聞、音樂或書籍~~都可以區分為「原始的產出」、「複雜的加工、生產」、「通路的散播」、以及最後「閱聽者的接收」這幾個階段。所謂的「中間人」,就是掌握「加工、生產」或「通路」、並且從中獲利的人。 比如說,「新聞事件」與「報紙讀者」兩者的中間人,就是「報社」與「送報生」(當然,最近二十年,台灣送報生的角色幾乎被便利超商給取代了);「音樂」與「聽眾」兩者的中間人,就是「唱片公司」與「唱片行」;而「書本」與「讀者」兩者之間的中間人,就是「出版社」與「書店」。 時代的趨勢是:電腦讓「複雜的加工製造」變得簡單、網路則是顛覆了傳統的通路,於是「中間人」遇到了大地震,獲利越來越稀薄。所以報社倒閉了、而轉型做網路新聞的新聞媒體苦苦支撐;傳統唱片行則是倒地不支,iTune那種音樂零售模式則大行其道;關於書籍,大型的出版商贏家通吃、大型的網路書店挾著成本優勢逼死一堆小出版社、小書局……。總之,整體而言,出版業面對極大的困境 很明顯的,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產業衰退造成問題」,而是「典範轉移帶來衝擊」。思考的焦點不該是「如何解決目前的問題」,而是「如何找到明天的答案」~~當我們走向那個中間人越來越式微的明天,我們應該要打造出怎樣的新產業模式? 核心問題 在赴立法院的報告中,鄭麗君部長提出了諸多政策方向,「圖書統一定價」便是其中一端。這樣的政策有怎樣的優點與限制、有哪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然值得更廣泛的討論。筆者想要呼

醫護人員罷工的條件

圖片
文章刊載於蘋果日報電子報2016-06-26- 醫護人員罷工的條件 華航罷工風風火火的此時,網友說「我個人是真的很希望一個月220工時行業能夠罷工成功,因為還有一個月超過320工時的行業等著罷工」。醫療業剛好符合這個排隊的條件。 年輕貌美的空姐罷工人人護航,但是年老色衰的關廠工人可就沒這麼幸運了,看看關場工人臥軌抗議時被影響的通勤族如何義憤填膺地大喊「輾過去」,就該知道台灣最美的風景或許是空姐,但絕對不是「人」。 在這種環境下,怎麼有人敢輕言鼓吹明顯會致人於死的「醫護罷工」? 可是筆者還是全力鼓吹醫護人員罷工。醫療體系的血汗豈是一日之寒?中華民國政府數十年來如何放任醫護人員被壓榨?除了罷工以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引起這個社會對於這個問題的正視? 「支持醫護人員罷工?病人死了誰負責?」 好啊!那就繼續漠視血汗醫療體系、聽憑醫療人員被壓榨啊!最後整個醫療體系大崩壞,最後所有人生病都沒有醫生看。到時候誰負責?你這個阻止醫護人員罷工卻又無法改善醫護體系問題的人要負責嗎? 是的。筆者完全支持醫護人員罷工。另一方面,為了讓罷工能夠成功,筆者完全不贊成醫護人員「現在」罷工。因為,成功的罷工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而這些條件是可以被創造的。 有沒有找到一群熱血的人、聚集成核心的組織,願意冒著丟工作的風險、上媒體的壓力,一心為了爭取醫護人員的權益(當然,更進一步說,是為了挽救醫護體系避免全面崩潰)而努力? 而且,光有熱血還不夠。這個核心團隊,是否有條理清晰口才便給的發言人兼談判代表?有沒有高竿並且可靠的法律顧問?有沒有文情並茂、援筆立成的文膽寫手?還有最重要的,那個足以凝聚團隊向心力的領導人? 一旦罷工,面對的可都是老謀深算的既得利益者;沒有充足的準備,被挑撥分化、各個擊破甚至二桃殺三士,整個組織冰消瓦解都是理所當然之事。 所以,要翻轉這樣的不公,不但組織要有力,更必須能夠借力使力。 能不能讓壹週刊注意到醫護人員的困境,並且密集地連著幾週製作專題報導?有沒有設法在ptt掀起討論?可不可以事先確認幾個當紅的寫手都願意無條件火力支援、並且多提供他們一些真實動人的素材以供發揮? 另外,是否體認到:熊熊烈火來自星星之火,而星星之火在最一開頭時常被踩熄? 理解了這些殘酷現實、具備了這些核心要件之後,一旦發生了突發的不幸醫

理念交鋒的態度

有時候,故意把文章寫得很婉轉是一種策略,目的是為了要「讓對面的人也願意讀一讀這篇立場與自己相反的文章」。比如說我在寫那篇「變了心的徐展元」的時候,就化身為「中立客觀微綠」的選民,幫所謂的藍營選民寫出了不少「票投中國國民黨」的理由。 說話不要太「絕對」。畢竟沒有誰全知全能全對,總要聽一聽別人的意見。不過聽完之後,如果沒有辦法說服我,如果必須進行理念的交鋒論戰,我的措詞就會忽然犀利起來。 如果寫的是關於「理念的核心論述」,那就完全沒有什麼婉轉的空間。比如說,「該不該廢死」、「醫護人員有沒有罷工的權利」這些公共議題,最後只能在「是」或「否」之間做出一個決定。這可不是「多元價值觀的不同選擇」或「寬容似海」的問題,而是「理念上只能二擇一」的爭論。多數情形下,這種文章我習慣寫得斬釘截鐵、咄咄逼人。 因為,寫出一個理念之前,當然經過反覆思索,所以堅定地下筆;當然相對的,如果經過思辨論戰最後發現原來自己原先的理念錯了,那麼就是認錯、就是改變想法。 結論是:理念交鋒的時候,「婉轉」可以是策略的一種,但是「堅定地宣揚」與「認真的反思」以及「錯誤時誠懇的改正」才是真正重要的態度。

華航罷工之夜

我在猜:今天晚上一定有很多人不爽,很想大罵「你爭你的福利憑什麼影響我行的權力?」、「文革!」、「台灣就是太民主了才會這麼亂」......。不過他們又忽然發現這次華航罷工整個社會的風向好像不太一樣,所以只好把到嘴邊的咒罵又吞了回去。 我覺得,有怒就罵,千萬不要吞忍。 大聲地罵出來。然後你就會知道有多少人鄙視你。 過去你被奴化的價值觀洗腦,那也不去怪你;你不想跟上現在的價值觀,那你就等著被時代前進的巨輪輾過。 老實說,我一點都不會同情你。因為你明明有眼睛、有大腦。是你自己要對不起它們的。

問蔣大哥的與政治節目

許多司機先生喜歡聽談政治的電台節目。 為什麼許多計程車司機們喜歡聽地下電台?目前地下電台的價值型態為何? 我當然知道問蔣大哥們開車很辛苦,我付點車資就要剝奪他的樂趣為免也太機歪。所以我從來不會主動要他關掉談政治的收音機或是換個節目。不管他聽的節目是藍是綠。 可是,坦白說,我雖然不討厭,但是也不喜歡在計程車上聽地下電台、當然也不喜歡聽飛碟電台的唐湘龍。 淺見以為,如果司機在計程車上不聽政治電臺,是因為「能讓乘客放鬆」。就像去民歌餐廳的時候我只想聽音樂不想聽歌手談兩性議題,去吃鐵板燒我並不想聽掌廚師傅說股票經。 所以,如果我是司機,我會要求自己提升服務水準。但這並不表示我認為「聽政治電臺很沒水準」。 那麼,應該聽甚麼節目?甚麼型態的電臺才能讓客人放鬆呢?音樂節目?美食節目?旅遊節目?心靈導師?為什麼我會下意識地排斥政治節目? 因為臺灣的政治議題讓我這個政治狂很疲倦? 又或者,雖然我個人包容力還算可以,但是我知道多數的臺灣人聽到政治就會抓狂,所以我認為一般而言計程車司機在載客時不應該聽政治? 話說回來,如果計程車司機都聽地下電台,是不是可以讓這個社會更多的人意識到自己是被壓迫的?如果有一天中國國民黨也進攻地下電台,透過這個大舉散播黨國價值怎麼辦? 一個很小的議題,讓我的滿腦子塞滿問號。

「知善惡樹」與價值觀

話說,亞當夏娃為什麼被上帝趕出天堂呢?因為他們吃了上帝叮嚀萬萬不可吃的「知善惡樹」的果實。 如果上帝不准亞當夏娃吃「慾望樹」、「憤怒樹」、「妄想樹」之類的果實,我都可以理解。 為什麼上帝偏偏不准人類吃「知善惡樹」?為什麼上帝不希望人類「知善惡」? 我實在不懂。於是我開始天馬行空地想像可能的答案;然後,進一步地,我聯想到人類與電腦。 人類創造了電腦,發明了人工智慧,最近開始擔心所謂的人工智慧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並且進一步有了「價值觀」,擔心科幻電影裡面的人工智慧統治人類。 總覺得,上帝害怕人類吃「知善惡樹」的理由,很像人類害怕人工智慧產生「價值觀」的理由~~上帝怕人類搞亂了祂的世界,人類害怕電腦毀滅了自己的世界。

稅賦的力量

圖片
西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在世的時候;也就是伊斯蘭教最初開始的時候)的中東地區,完全是基督宗教與拜火教的天下。可是今天大家對中東的印象都是伊斯蘭教;不但如此,事實上,目前全球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信奉伊斯蘭教。 為什麼伊斯蘭教能夠興起的這麼快? 一般人(包括我)的第一印象是「因為穆斯林『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拿劍』」嘛!。有像伊斯蘭教都是用暴力征服土地,然後用暴力逼人改信。 其實,根據古蘭經的記載,是嚴格禁止強迫他人信奉伊斯蘭教的。在伊斯蘭的領土上,異教徒只要不要作怪、乖乖繳稅,就可以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伊斯蘭不用武力逼人改信。他的方法是「相信伊斯蘭教的人可以享有稅賦上的絕對優惠」;相對的,基督宗教還有拜火教的信徒,則是需繳納高額的稅金。 「稅賦上的絕對優惠」!「稅賦上的絕對優惠」!「稅賦上的絕對優惠」!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人類基因的故事

圖片
尼安德塔人都哪裡去了? 合理的解釋是:在資源競爭的過程中,被淘汰了。尼安德塔人是輸家,贏家又是誰呢?答案是「智人」。也就是你我這種「現代人」。 怎麼個「淘汰」法呢?就是資源競爭嘛!大家都去摘蘋果;誰的人多,誰就摘得多;大家都去打獵,誰有本事,獵物就是誰的。 那著搶奪的過程中,會不會有殺戮? 當然會有嘛!「即使到了現代,不過是因為膚色、方言、宗教等等微小的差異,就足以讓智人彼此大動干戈,非要把對方趕盡殺絕。而遠古的至人面對的可是完全不同的人類物種,又豈能待他們更加寬容?很有可能,當至人碰上尼安德塔人的時候,就發生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種族淨化運動」。<<人類大歷史>>,p26。 承認吧!我們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都是殺人兇手!我們的祖先「讓」尼安德塔人「死光了」,讓他們的基因無法延續! 這樣的推論讓你愕然嗎?等一下。 我們翻開<<人類大歷史>>P22~23。我們來一起讀下面這段文字。 智人來到阿拉伯半島的時候,歐亞大陸多半都已經住著其他的人種。那麼,這些其他人種後來怎麼了?關於這點,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 第一種是混種繁衍理論(interbreeding theroy),講的是不同人種一見鍾情、兩情相悅、三生有幸、互相交融。 ...... 另一種完全相反的觀點,稱為替代理論(replacement theory),講的是雙方水火不容、互有反感、甚至是種族滅殺。......尼安德塔人.....的基因也同樣灰飛湮滅。 ...... 最近數十年來,替代理論一直是這個領域的大致共識,這項理論不只背後的考古證據更可靠,也更為政治正確~~如果說現代人類族群個有明顯的基因差異,幾乎可說就是打開了種族主義的潘朵拉盒子,而科學家可沒這打算。 然而,有一向為尼安德塔人基因組定序的研究結果在2010年底發表,卻掀起了一片驚濤駭浪。......原來,就現代中東和歐洲的人類而言,擁有1%到4%的尼安德塔人DNA。 如果這些結果屬實,......就證明混種繁衍理論至少有部分正確。但這也並不是說替代理論完全錯誤。畢竟,尼安德塔人......的基因仍然只佔了現代人基因組的一小部分,要說至人真的和其他人種有「混種」的情形,也是言過其實。 *** 書本很厚、故事很長,就暫時引

「文化」與「傳統文化」

圖片
這篇不是政治文,而是單純的讀書心得分享文。 ***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文化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們來看看「人類大歷史」怎麼說: 「全球化最有趣的一個例子,是可代表各國的風味餐。在義大利餐廳,似乎就該看到番茄義大利麵;在波蘭和愛爾蘭餐廳裡,就該有很多馬鈴薯;在阿根廷餐廳,就該有幾十種牛排可以選;在印度餐廳,就該什麼都要家辣椒;在瑞士咖啡館裡,就該有熱巧克力、上面蓋著像阿爾卑斯山一樣高的打發奶油」。 「只不過,上述食物沒有一向的原產地在這些國家。番茄、辣椒和可可的原產地都在墨西哥,是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後才傳到亞非。至於羅馬帝國的凱撒大地和義大利詩人但丁,也從來沒有用叉子捲起番茄義大利麵(當時甚至連叉子也還沒發明!)。瑞士農民英雄威廉泰爾,從來沒吃過巧克力。印度的佛陀也未曾在食物裡家過辣椒。馬鈴薯一直要到四百年前,才傳到波蘭和愛爾蘭。在1492年,阿根廷完全沒有牛排,只有駱馬排」。 「好萊塢電影裡,平原印地安人總是英勇騎著馬,衝向歐洲人的蓬車,大無畏地守護祖靈的傳統。然而,騎著馬的美國原住民可不是什麼純正古老的傳統形象,是在十七、十八世紀,歐洲馬傳到了北美之後,才讓整個北美平原的軍事和政治起了番天賦地的變化。1492年,美洲還沒有馬。」 <<人類大歷史>>,p193。 *** 然後,我們再問自己一遍: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化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什麼是「中華民族」?什麼是「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液」?什麼是「台灣是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討論到這邊,就和政治有點兒關係了。 不是我凡事老愛扯政治,而是「幾乎凡事都和政治有關」啊!(攤手

「正確的結論」與「錯誤的推論過程」

正確的結論,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推論邏輯以及客觀的事實之上。否則,不管你的立意多麼良善,錯誤的過程只會讓正確結論的可信度打折。 關於台灣的論述,應該是:「『文化相同與否』」與『國家主體意識』沒有必然的關係」。台灣當然有權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更別說什麼「兩岸一家親」,所以必須接受被統一了。 根據目前有的科學證據,說台灣這塊土地在很久之前就有人類、有文化,是無庸置疑的。另一方面,不管你喜不喜歡,客觀事實是幾百年來「這塊土地上有許多人的祖先來自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 可是,有些網友喜歡轉貼台灣人類的起源如何淵遠流長,比如說看到「紐西蘭的毛利人源自台灣」,然後接著說「台灣有自己的文化起源,和中國無關」。 為了強調台灣主體性、為了擺脫中國文化的統戰陰霾,就否認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的相關性,是很危險的論述。因為,錯誤的推論過程,只會讓正確結論的說服力打折啊!

數位生命的存在

之一:生命 二十年前有本書叫「複雜」;書裡面有一個片段:某個數學家寫了一個電腦程式,以「if~then~or else」為核心概念讓程式「自行」「開放」運算。然後忽然間發現程式跑出來的結果有一種奇妙的規律,於是它覺得「彷彿裡面有什麼東西」。 二十年後的今天,我把它理解為「『生命』的特徵就是『學習』;因此,有學習能力者,就是一種『生命』」。 這可不是基於什麼假文青的浪漫所做出來的定義。草履蟲這種單細胞生物就有學習(嘗試錯誤)的能力,不是嗎? 之二:存在 所謂的「存在」有三種:「客觀」、「主觀」與「互為主體性」。 什麼是「客觀的存在」?不管我是我理解「地心引力」,這種力量是一種客觀的存在。 什麼是「主觀的存在」?我整天幻想有個像波多野一樣的美女深愛著我,天天找我求歡~~也就是每天都在做春夢。這個波多野只存在於我的主觀意識;哪一天我的白日夢醒了,她就消失了,這個叫做客體的存在。 自然界裡面根本沒有「人權」這種東西,「人權」其實來自於人類的「想像」與「相信」。不過當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相信」與「想像」時,人權這個議題就會深刻的影響人類世界。換句話說,「主觀的想像」卻又能夠「客觀的存在」,就是所謂「互為主體性」。 之三:數位生命的存在 如果我們認同「生命的本質是『學習』」,那麼「if~then~or else」這隻程式其實就是一個數位生命。人類創造了電腦,於是這個數位生命(這隻程式)有了生存的空間,在電腦裡展開了他的生命之旅。 總之,關於電腦裡面的0與1「是否是一種生命」這個問題,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它的存在不是「主觀的存在」、更不是「互為主體的存在」,而是「客觀的存在」~~只是我們現在只能隱約地揣測它存在的方式、對人類的影響、甚至「危險性」,但還沒有能力觀測到它的客觀存在~~或者說,「不願意承認這種生命型態的存在」。 畢竟,並不是所有的存在,都能在第一時間被人類發現。比如說人類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什麼叫做地心引力、多數的人不知道草履蟲也有學習能力、而且我直到今天搞不清楚什麼是量子力學。 畢竟,要人類承認一種開天闢地、萬古未有的新型態生命,實在是一種太劇烈的思想震撼。

強者的包容

深夜,來便利商店買養樂多。一個看起來是新手的店員,被學長當著顧客的面前唸了一頓;新手的心理想必也不好受。在我看來,學長雖然說話不留情面,但是也還沒到「兇巴巴」的地步。 凡事就怕比較。一比較就有強弱之分。職場裡面,永遠都會有強弱之分。雖然我嘴砲還算行,但是多數的情況下,我算是腦袋比較不靈光的那個。也因此,偶爾遇到比我弱的,除非他的態度是積極的,其實我很少會去當面數落他、讓他難堪。畢竟他只是能力不好、不是故意擺爛找碴。 強者當然沒有「義務」忍受弱者的拖累;尤其當工作又多又急的時候,強者因為受了弱者的拖累而發火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因此用什麼做人處世、有容乃大的大道理去要求強者,恐怕也是強人所難。 但是,如果你是強者,竟然又真能做到有容乃大,我願意深深地對你鞠躬。這樣的涵養的確是我所敬佩、想學卻未必學得來的。 總之,有些道理,拿去要求別人恐怕有失厚道;但如果每個人都願意試著要求自己,這個世界其實可以更美麗。

偶像與價值

你深知這個社會需要改革,所以你力挺白色力量的柯文哲。那很好。問題是:你挺的是「柯文哲」?還是「讓價值觀進步、社會提昇」的力量? 柯文哲當然不可能永遠是對的。當他錯的時候,你卻捨不得批評他,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第一,叫做「因勢利導」。既然政治素人柯文哲需要奧援,我就給他資源。這個「給」當然不一定是直接挹注資源。比如說,當柯文哲喊出「兩岸一家親」的時候,我就讓他的媒體曝光度特別高;當他不再喊這個口號,我就不讓他出現在我所掌握的媒體上。 台灣民眾如此崇拜愛戴柯文哲;有了柯文哲的強力放送,「兩岸一家親」這個由中國領導人喊出來的口號聽起來似乎也就沒有那麼刺耳了。如果有誰反對「兩岸一家親」這樣的思想統戰,還會有部分支持改革力量的台灣同胞為了力挺柯文哲而奮力維護呢! 第二,叫做「越選越爛」。扁政府時代,一堆人基於「反貪腐」、「挺正義」而「唾棄陳水扁」、「票投國民黨」。可是,反貪腐的人怎麼會去投票給中國國民黨呢?怎麼會明明馬英九操縱司法的事蹟如此罪證確鑿,還會讓馬英九有連任的機會呢? 事實是:這個社會並不流行思考「價值」這件事。我們只崇拜偶像。當哪個偶像出現了,媒體為了收視率(先不談還有其他怎樣不可言說的原因)而瘋狂地包裝、造神;如果最後這個偶像竟然也在選舉中出線了,他的光環就會越來越巨大。至於,民主社會該不該有政治偶像?那個政治偶像到底擁抱什麼價值?他的價值觀有沒有前後不一?是否經得起邏輯的檢視?沒有誰在乎。 最後的最後,因為那些不可言說的原因,媒體忽然撲天蓋地地追殺偶像。反正偶像本來就是媒體過度包裝而來,現在要撕破包裝也是輕而易舉。忽然間看見實像的民眾覺得幻滅,又痛苦又憤怒,於是轉而尋找下一個偶像,期待新偶像伸張正義、解民於倒懸、。 拳王寶座一代一代換人坐,瘋狂的是觀眾,獲利的永遠是大莊家。在偶像一個接一個興起又破滅的同時,整個社會,關於價值的思考,始終是停滯的。在這樣虛耗的過程中,獲利的會是誰呢?難道是我們這些不喜歡關心政治、不喜歡思考價值的小市民嗎?我們真的還要擁抱偶像勝於思考價值嗎? 其實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只要我們先做到兩件事情: 第一,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說,如果你這麼篤信「民主不能當飯吃」這種價值觀,那麼拜託你還是多多享受人生的小確幸,不需要花時間耗精力在公共事務上,投票日當天最好只管出門踏青。 第二,用一致的價值觀檢視

看Netflix 的「毒梟」有感

之一: 太陽代表了光明?看看宇宙。整個宇宙到底是黑暗多?還是光明多? 之二: 說什麼世間有公理正義,其實我是不相信的。不然的話,為什麼一顆廉價卑劣的子彈,就可以奪走一個罕見高貴的靈魂? 之三: 那些所謂的偉大,其實都是努力創造出來的脆弱;也因為,明知脆弱仍不惜代價去創造,所以更加動人。 之四: 善用黑暗的手段才能對抗黑暗。但是要如何善用黑暗卻又不被黑暗吞沒?太難了。所以光明總是這麼微弱。 ~~看Netflix 的「毒梟」有感。

宗教裡的性別議題

「神」與「神說的話」與「宗教的典籍」其實是三件事情。悉達多、耶穌與穆罕默德真實的存在過,他們說過的話可能被誤解,至於宗教典籍則根本是他們的門徒所轉述,很可能離他們的本意更遠了。 所以,思考(批判)宗教的時候,所談論的主題到底是「神」?還是「神說過的話」?還是「人們口中的神說過的話」?三者大相逕庭,不可不察。 舉一個最淺顯的典故。基督教會一方面又要宣揚神的全知全能,一方面又打算燒死那些「認為太陽並非繞著地球轉」的科學家,然後最後教會才又不得不低頭認錯。你說當時的教會糗不糗? 話說,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與猶太教~按各自的宗教典籍所描述,悉達多(也就是後來的釋迦摩尼)是從媽媽的右脅下生出來的;耶穌是處女所生的,只有猶太教的穆罕默德是一般女人用一般方式所生下來的。 為什麼在當時,性、還有女人的陰道,似乎被認為是如此不堪、不潔的存在呢?遠古時代的母系社會又是如何維繫的呢? 這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啊!

連「鎖」都不知如何使用的年代

圖片
在我寫了幾篇「資訊安全很重要」的相關吠文之後,google告訴我有人正從美國試圖駭入我的信箱。 google有一連串的安全機制,我不得不啟動。 我當然可以假設google已經努力把安全機制的啟動手續設計到最直覺、最簡化的地步;可是即使像我這樣一個絕對不算是電腦白痴的人,在啟動的過程中仍然覺得吃力,只是照著google的指示去做,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一度甚至懷疑自己是否漏掉了哪些指令、步驟。 雖然我不是什麼電腦專家,但是和這個社會的平均值比較起來也絕對不是什麼電腦白痴;如果連我都覺得吃力,何況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 在過去的世界,如果我覺得安全有疑慮,我就多買一副鎖;可是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甚至連「怎麼安裝鎖」(還且還是google精心設計簡化過的鎖)都沒有能力搞清楚。 可是我們又已經無法脫離電腦與網路。 這實在是一個讓人發抖的年代。

關於未來的犯罪,事情的本質

圖片
本質一 事情的本質是這樣的:因為科技的關係,每一個平凡「個人」的能力,都已經千百倍於古人。 項羽力拔山河很了不起?現在隨便一個人開著挖土機誰不能移山填湖?這個道理再清楚不過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資訊科技的破壞力可以幾近免費地無窮複製。意思就是說,我得要先去弄一台怪手才能把你家給拆了;如果我要同時拆十間房子?每一台怪手、每一位駕駛都是我的成本,而且大舉招兵買馬、勞師動眾地實在引人注目;但是我可以輕鬆地寄出一萬封電子郵件、郵件裡藏著我從網路上免費下載的木馬病毒,然後在家裡泡咖啡等著入侵一千台電腦大幹一場。 而,毀人房產可惡萬分自不待言,透過入侵電腦所能造成的傷害,比如說偷走你的銀行存款、公布你的私密裸照、甚至用你的電腦實施犯罪讓你變成犯罪嫌疑人,同樣能讓你痛不欲生。 本質二 事情的本質是這樣的:一個系統越是複雜,就越是脆弱。為什麼? 因為複雜,所以勢必會有幾個「特別重要的樞紐」來統整這個複雜的系統;特別重要的地方,就特別容易被攻擊,當然也因此特別需要加強保護;否則一旦樞紐被破壞,就等於整個系統被破壞。 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道理,並且幾乎是不變的真理。 當然,也沒有那麼絕對啦!比如說,資訊科技在演進的過程中,很早就為了避免「集中」所產生的風險,進而採取「分散」的策略。每一個阿宅都知道的簡單例子是「a片下載」。如果只有一台大型主機可以下載a片,萬一主機被抄掉就什麼都沒了;怎麼辦?讓就讓每一台個人電腦都具備「小型主機」的功能,每一台電腦都可以扮演「讓別人來我的電腦下載a片」的功能,阿宅的世界就舉世歡騰了。在這種例子裡,「樞紐」的角色降低了、被破壞之後可能造成的傷害也降低了。 可是即便如此,它還是與其他的樞紐息息相關。比如說「中華電信的機房」或「海底電纜線」。一旦這種樞紐掛了,阿宅還是要哭哭。 總之,「越是複雜,樞紐越是重要;破壞的地方越重要、造成的傷害越大」幾乎是一句真理。 今日人類社會的複雜程度當然遠高於過去,於是「重要樞紐」的數量與重要性當然遠勝於過去的千百背。飛機場、捷運站、污水處理場、水庫、核電廠……這些地方只要出了一些小麻煩,就會造成大災難。 本質一加上本質二 在三十年前,科技(尤其是資訊科技,比如說電腦、網路、還有相關的電子設備等)還沒有那麼普及的時代,想要破壞這些樞紐,必須產生物理上的接觸,並且也因此

未來的犯罪

圖片
三十年前的惡作劇 三十年前的汽車後照鏡還沒有電動馬達自動摺疊收放的功能,都是手動的,所以當時的駕駛人從來不會刻意在熄火之後把後照鏡摺疊。 每一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惡作劇的念頭,那也沒什麼好否認的。當時的我還是個小學生。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和同學喜歡把一台台路邊停放的車子後照鏡摺回去,覺得很好玩、而且因為擔心被大人看見挨罵所以覺得很刺激。這麼無聊的惡作劇,卻讓當時的我覺得樂不可支。 當時也曾在報紙新聞上看過另一種簡單而且效果強大的惡作劇:到天橋上對著橋下往來的車輛扔石頭。這麼簡單就可以執行的惡作劇對青少年來說超有吸引力的。不過報紙上說往來的車輛因為驚嚇而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所以這種惡作劇從來就沒有真正列入我的惡作劇清單。否則的話,當時的我可能在一念之間就弄死了哪個倒楣的汽機車駕駛或路人。 你不可能事前阻止我,你只能在事後逮捕我。事發之後,賠上一生前途的我可能會懊悔不已、嚎啕大哭,可是死者已逝,悲劇不可能挽回。 我夠幸運。我的成長環境沒有讓我無聊到要靠這種危險的「惡作劇」(那時的我根本無法理解這可是嚴重的「犯罪」)來滿足我的成就感,而且我的成長過程也很幸運、讓我沒有產生什麼反社會人格。 今天的惡作劇 大家都知道,在資訊時代,靠電腦就可以幹很多事。三十年前,一個窮極無聊的青少年手拿顆石頭就可能造成重大的悲劇,但是再怎麼重大,石頭畢竟是石頭,造成的傷害有物理上的極限。 可是資訊時代呢?資訊資料以趨近於光速的速度、彈指之間達到世界任何一個有網路的角落(而幾乎整個世界又已經被網路所包覆)。三十年前一個窮極無聊的青少年拿著一顆石頭就可以造成重大悲劇;今天一個兄弟姊妹父母都被帝國主義飛彈炸死、充滿仇恨的青少年拿著一台筆電,會造成怎樣的危險?更別說一個善於用性、金錢、毒品操控他人的犯罪組織,能夠藉由真正的電腦高手對這個社會產生怎樣的危害(並且攫取利益)。 認清之必要 這本書名為「未來的犯罪」,其中描述了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已經是進行式的「現在的犯罪」;了解了事情的本質之後,就會知道:未來的犯罪只會更嚴峻、更讓人不寒而慄。 有些人說:不要太悲觀嘛!「邪不勝正」、「生命自然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第一,「認清殘酷的事實」並不等於悲觀、更不等於投降。 第二,世界上從來都沒有「邪不勝正」這種事情。這種口號式的諺語,只能用來鼓勵自己「不要放

閱讀筆記:未來的犯罪,今天的恐懼

圖片
資訊科技帶來便利,但是資訊科技也帶來風險。簡單兩句話,講完了。那我們幹嘛要花時間讀這本厚厚五百多頁的書? 閱讀本書的意義 因為,從「大概知道」、「具體理解」、「深入研究」到「提出解決方法」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大概知道」這個社會很黑暗並無法保護自己,「具體理解」這個世界的黑暗面則多少可以保護自己、避免自己掉入黑暗。「深入研究」,則可能帶來兩種效益:其一,發現黑暗世界這麼有賺頭,然後就跳下去幹一票;其二,發現世界這麼黑暗,於是改行從事販賣手電筒海撈一票。「提出解決方法」則是最困難的,畢竟平凡網路鄉民如你我,誰有能力解決「世界很黑暗」這種問題呢? 言歸正傳。大家都知道資訊科技帶來便利也帶來風險,但是多數的你我其實對於「風險到底有多危險」缺乏最基本的認識。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從「大概知道」進一步「具體理解」資訊世界的犯罪到底有多容易、多可怕,進而讓我們產生更多的危機意識,進而採取自保的措施。並且,在具體理解資訊世界的各種風險之後,很自然就會聯想到「控管風險」、「降低風險」是一門很有前途與錢途的未來產業。至少,如果我的女兒對於數學有天份,我一定會鼓勵他好好搞懂演算法這種高端駭客所必備的學問。 資訊安全這種問題當然不只是「個人層次」的議題,更是很嚴肅的公共議題,甚至是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世界議題。大家多少都聽過美國重要機構~比如五角大廈~被駭客入侵的新聞。如果恐怖份子入侵的是核電廠的電腦系統呢? 核電廠?你大概會說「別鬧了!那是封閉系統,要怎麼入侵?」,那你就更應該讀一讀這本書,看看美國如何入侵駭入伊朗的核彈研發設備、如何摧毀伊朗的核彈研發能力。 「無法」/無「法」節制的力量 這本書裡面提到了太多種資訊時代的犯罪手法,其種類之多讓人大吃一驚、創意讓人瞠目結舌。我可以輕鬆舉出十個書中讓我瞠目結舌的犯罪手法。但因為我把「瞠目結舌」的體驗當成了閱讀樂趣的一部分,所以我想賣個關子,在此不剝奪這個你可能也會想要享受的體驗。 我想要著墨的,是另一個和本書有點相關又不太相關、但是和你我息息相關的議題。 還記得柯文哲說要用台北市街頭的監視器開罰單的時候引起多大的爭議嗎?那些爭議、那些反對者的憂慮是真實而且嚴肅的,絕非「為了扯柯文哲後腿而故意唱反調」這麼簡單。礙於篇幅,這裡就跳過相關論述,請讀者自行搜尋當初正反意見的論戰攻防;如果懷疑那些論者無法超越藍綠客觀

勤於學習或許必須,勇於夢想絕對關鍵

在經過了基本的閱讀量之後,我們學會了閱讀、寫作;累積更多一點的閱讀與寫作之後,我們擁有不算貧瘠的學養以及還算流暢的文筆。而且我們也都知道:更多的閱讀與練習,可以讓我們有更寬廣的視野、更多的創作靈感、以及充沛的創作能量。畢竟學海無涯嘛!多學習總是對的。 問題是,所謂了學習、練習有其極限。不是每個勤奮練習的人都可以擁有NBA MVP的身手。 練習能讓我們「還不錯」、甚至「很厲害」,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不能讓我們變成「頂尖中的頂尖」。只可惜我們從小背了太多「有志者事竟成」、「天才是一分的天份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這種乍聽之下激勵人心、但根本經不起實證檢驗的道德教條。 正視這個事實,並不表示要放棄努力、放棄學習,而是要提醒自己要執行正確的策略:賭博的策略。賭什麼?賭「相信自己是天才」。 如果是個天才,有了基礎以上的學習與練習之後,最需要的是夢想、自信、自律與創意,才能成就偉大。如果不是天才,大量的學習與練習最多只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庸才。變成一個庸才不打緊,可怕的無形損失是「萬一明明是個天才,但是卻因為不敢相信自己,於是不敢夢想也不敢創作,只是入覆一日地不斷地學習再學習,以為這樣是累積能量,其實根本浪費了自己創作的能量與青春」。 換言之,如果不是個天才卻勇於創作,最大的損失,也不過是損失了「經由大量練習而變成庸才」的機會。但萬一你是天才呢?為什麼要因為不敢夢想而侷限自己? 結論是:勤於學習或許必須,勇於夢想絕對關鍵。

關於「回應」這件事

小戰爭的陷阱 當有誰說「台灣人怎麼可以隨地大便」的時候,如果台派義憤填膺地回答「中國人隨地大便的時候你怎麼沒有跳出來譴責」,在第一層意義上,確實是撕破了對方「雙重標準」的假面,但是我們卻也掉進對方「讓雙方一起喇賽」的陷阱;換句話說,我們因此自願被困在「喇賽」這個戰場了。 用比較文雅一點的說法,就是:對方開了一個小戰場,我方跳進去奮力廝殺;我方兵力有限而戰得兵疲馬困、對方人多勢眾卻好整以暇;這還不打緊,重點是這個小戰場的勝負根本無關大局。 面對這種小戰爭,該做的不是「奮力贏得戰爭」,而是「迅速清理戰場」、「抽離戰場」;而且,如果可以的話,抽離戰場時順便布局讓對方挨記悶棍。 戰術與戰略的活用 為什麼忽然說這個?一整天,臉書上都是關於「洪素珠與榮民」的貼文。台派對於這件事情的回應,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沒有民政府根本是鼓吹統一的組織的八卦?這件事情根本是有心人與媒體的刻意操作嘛!」、一種是「郭冠英侮辱台灣人的時候你有沒有這麼生氣?」。 我也覺得這件事情怎麼看都像是有心人與媒體在刻意操作議題;我也覺得許多人雙重標準。可是,筆者覺得台派其實有更好的回應方式。 在這個議題上,如何清理戰場、抽離戰場,順便打那刻意操作的有心人與媒體一記悶棍?筆者不揣淺陋,以下是試著擬具對應之道。 具體的回應 住在台灣、對台灣有貢獻、真心愛台灣的人,都是台灣人啦!你一天到晚叫這些老榮民滾回中國去,其實真的很不厚道啦! 要知道許多榮民是從小被中國國民黨抓丁,十歲的小男孩在街上玩耍忽然就被中國國民黨軍(也就是國軍)抓走去當兵,從此離家一去三十年;有些根本是中國共產黨抓來的戰俘,軍服被中國國民黨扒掉,強迫他穿上中華民國的軍服,於是就變成中華民國榮民了。 中國不要他,幾十年一度連故鄉都回不去;中國國民黨則是把它當成廉價的免洗筷,用騙死人不償命的「戰士授田證」以及少得可憐的退休金讓他勉強餓不死;除了那些官階夠高、背景夠硬的高階將領外,基層榮民在心理上根本就可憐的要命,然後還因此害榮民們被一大堆在肉體上餓得要死的台灣人罵得半死、說什麼資源分配不公!這根本就是中華民國製造的弱弱相殘嘛!結果大家互相殘得這麼高興? 這次風波誰搞出來的?哦!就是台灣民政府嘛!一個主張「獨立」的、同時聲稱自己得到美國特許、現在入會未來就可以得到美國護照的詐騙組織。要知道,不管你是否認同台灣

華航工會風雲再起

華航等航空業的從業人員最近風起雲湧地抗議了。 去年一月,就曾有一群空服員上街抗議,當時臉書也沸沸揚揚地、一堆人到華航的官網留言抗議。結果呢? 傳過水無痕;面對最近的抗議,甚至傳出工會幹部被資方惡意解雇的消息。 這不只是一間公司的員工悲哀與否的問題,這是中華民國制度的嚴重缺失、體制被黨國價值信仰者把持、進而造成系統性剝削壓榨的問題。 而,這個問題,存在於每一個系統。消防系統、警察系統、軍人系統、醫護系統、教育系統......。 你很幸運,在一個公家機關上班,每月領五、六萬元,所以你覺得不要計較太多,於是自願被剝削、對於公司不依照勞基法發加班費的惡行姑息容忍。這是你的選擇,看起來旁人沒什麼置喙的餘地。 可是你有想過嗎?你縱容了這樣的單一公司的惡行、就等於縱容了這樣的體制;月領五萬的你少領了五千元的加班費只是心痛、甚至根本不痛不癢,但是月三萬元的年輕人少了三千元的加班費,要如何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要如何成家立業? 這是幾個世代、所有人的,集體的悲哀。而,沈默姑息的我們,漠然地旁觀著、沈默地邪惡著。 去年寫了這篇「 給華航高層的一封信 」,可惜未能見諸報端;最近這個議題再度沸騰了起來,我的心卻越來越冷。可惡的豈止是華航?聽說長榮資方甚至連工會都不准設立哩!

寫出來就是一種成功

圖片
不管是那天進電影院看的「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還是Netflix製作的「紙牌屋」、「毒梟」;看過那種深刻的劇本,再反觀台灣本土電影的劇本,其間的差距,讓人頭皮發麻。 拍電影拍不贏好萊塢,我們或許可以歸咎於「沒那麼多錢」;但是漫畫呢?寫劇本呢?畫漫畫、寫劇本與是否砸大錢一點關係也沒有,關鍵在於制度是否鼓勵很多的人與資源投入這樣的產業啊! 一百萬個人喜歡「看棒球」,才會有十萬個人喜歡「打棒球」,然後才可能有一千個人「努力成為球員」,然後才可能在千挑萬選之後出現一個陽岱鋼或王建民。 可是台灣呢?我們沒有健全的制度。不管是電影、出版還是運動,台灣只會對於不世出的台灣之光們瘋狂鼓掌,然後?沒了,沒有然後。關於公共事務,這個社會的普遍態度是「有本事等你當上行政院oo部的部長/行政院長/總統再說」。 身為一個還算愛看書的假文青,對於這些與「創作」有關的議題,其實也有一些還算原創的想法。昨天試著用文字整理了一遍、今天則是做成了六頁的簡報檔。在整理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的自我懷疑「你是什麼咖?有誰會聽你的嗎?」、「敝帚自珍已夠荒唐、野人獻曝根本可笑」之類的。 可是沒辦法。我還是忍不住一直寫。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寫出來就是一種成功」;至於能夠發揮多大的效用,完全不該是自我評量的標準。如果用「效用」來評量自己,活著實在是太沒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幸好,很幸運又很及時地,想想論壇願意刊登我整理想法的那篇文章。除了小小的虛榮,更是幫助我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

如果有一天

圖片
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到立法院報告「台灣出版社市場的困境與突破」,對於目前出版業的困境,表示會考慮「圖書統一定價制」,制定目的則是「讓出版業者能獲合理的利潤」,「避免大小通路之間競爭失衡」。 身為出版社,思考的是「出版社如何在新時代中存活、獲利」;文化部長鄭麗君思考的則是「如何健全(目前的)產業生態」,兩者的角色不同、思考的層次不同;相同的地方,則是都在思考「如何解決今天的產業問題」。筆者以為,在電腦與網路深刻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今天,要問的問題,必須是「如何找到明天的答案」~~也就是「如何創造新的產業模式」。 要找到這個答案之前,我們得要先釐清「電腦與網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 產業衰退還是典範轉移 電腦與網路的影響太巨大、太深刻,當然不可能簡單說完。這裡要強調的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特性,叫做「中間人的式微」。 事情的本質是這樣的。關於「成品」~~不管是新聞、音樂或書籍~~都可以區分為「原始的產出」、「複雜的加工、生產」、「通路的散播」、以及最後「閱聽者的接收」這幾個階段。所謂的「中間人」,就是掌握「加工、生產」或「通路」、並且從中獲利的人。 比如說,「新聞事件」與「報紙讀者」兩者的中間人,就是「報社」與「送報生」(當然,最近二十年,台灣送報生的角色幾乎被便利超商給取代了);「音樂」與「聽眾」兩者的中間人,就是「唱片公司」與「唱片行」;而「書本」與「讀者」兩者之間的中間人,就是「出版社」與「書店」。 時代的趨勢是:電腦讓「複雜的加工製造」變得簡單、網路則是顛覆了傳統的通路,於是「中間人」遇到了大地震,獲利越來越稀薄。所以報社倒閉了、而轉型做網路新聞的新聞媒體苦苦支撐;傳統唱片行則是倒地不支,iTune那種音樂零售模式則大行其道;關於書籍,大型的出版商贏家通吃、大型的網路書店挾著成本優勢逼死一堆小出版社、小書局……。總之,整體而言,出版業面對極大的困境 很明顯的,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產業衰退造成問題」,而是「典範轉移帶來衝擊」。思考的焦點不該是「如何解決目前的問題」,而是「如何找到明天的答案」~~當我們走向那個中間人越來越式微的明天,我們應該要打造出怎樣的新產業模式? 核心問題 在赴立法院的報告中,鄭麗君部長提出了諸多政策方向,「圖書統一定價」便是其中一端。這樣的政策有怎樣的優點與限制、有哪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當然值得更廣泛的討論。筆者

傳言宋楚瑜擔任海基會董事長

圖片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23/738653/ 簡單的比喻是:長長的一道光譜,從最左邊的親中如宋楚瑜之流,到最右邊台獨色彩強烈的蔡丁貴。 為什麼關於海基會董事長的人選,傳出來的風聲是左邊的宋楚瑜或許信良,不是右邊的蔡丁貴? 別說是最右邊的蔡丁貴了。難道不能是屬性中立一點的人選? 不管蔡政府最後是否派宋楚瑜出任海基會董事長,總之一葉知秋;與蔡政府翻桌,看來是遲早的事情了。 *** 2015年11月,選前兩個月;當時策略性地想要逼蔡英文對台灣的主權有一點清楚的主張,於是在蘋果電子報投書;幸運的刊出來了,可是人微言輕,當然沒有發揮任何效用。 悲哀的是,當初「最悲哀的劇本」,在蔡政府上任不到一個月,似乎就已經準備好上演了。 雖然,「海基會董事長由宋楚瑜或許信良擔任」到這一刻為止還只是謠言,但是一葉知秋,這樣就已經夠糟糕了。夫復何言?從蔡英文的發言,我們能否確知蔡英文堅持台灣主權?蔡英文如果重用宋楚瑜,會不會其實是把宋當成維護台灣主權的棋子? 我的答案是悲觀的。 如果蔡的那些用字遣詞透露出他極力維護主權的決心,你聽得懂,中國當然不可能聽不懂;那麼,派個宋楚瑜真的可以忽悠中國、堵住中國的嘴嗎?那麼,讓主張廢除台獨黨綱的童振源擔任行政院發言人又是要用來堵住誰的嘴呢? 小弟個人的看法是:蔡英文心裡怎麼想,只有蔡自己「確切」知道,旁人(當然包括我這個鍵盤嘴砲手)只是「主觀的解讀」;另一方面,蔡「說了什麼」、「用了誰」、「做了什麼」,卻是「客觀的事實」。 客觀的事實是:他用的人就已經透露他的意向。而根據那種種的客觀事實,我得出的推測是悲觀的。 當然,我真心希望我推測錯了。 *** 我總覺得,海基會董事長不會是宋楚瑜。他只是一個風聲;比如說,最後上任的是許信良,大家就覺得如釋重負「至少比宋楚瑜好一點」。 然後,許信良、宋楚瑜分別以中華台北的官方代表以及兩岸特使的身分,分進合擊。 畢竟,客觀的事實是:蔡英文對宋楚瑜三顧茅廬。按此,蔡英文重用宋楚瑜也是意料中事。 劇情究竟會怎麼發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失言哪裡是失言?

圖片
你還記得這則2015年5月的新聞嗎?「『勞工休假太多』 蔡失言道歉」 如果你當時有注意這條新聞,就知道蔡英文很快就道歉了,承認自己失言;可是問題是,如果你去看當時的原因重現,就會發現,那根本不是什麼一時的失言,而是「說話的當下真的就是這麼想的」。 翻出這則新聞,倒不是要批評蔡英文什麼的。我只是想要強調:之所以選蔡英文,本來就只是階段性的先打趴中國國民黨;接下來則是要靠大家宣揚正確的價值;再接下來,擁抱正確價值的、民進黨內的另一顆太陽才有機會升起。 蔡政府掌舵不到二十天,就陸續傳出「重啟核一」、「宋楚瑜擔任海基會董事長」、「勞工七天假被陰了」這些新聞,許多人都快氣死了。不過話說回來,蔡英文越是出包、越是和正確的價值對幹,擁抱正確價值的「民進黨內的第二顆太陽」才有機會升起。 很無奈、很弔詭,但這恐怕是不得不面對的劇本。 只是,有個很大的問題是:那些覺得自己不分藍綠、中立清新的覺醒公民,什麼時候才肯面「蔡總統不如想像中完美」這個現實? 如果滿分是一百分、及格是六十分,大家真的要因為馬總統只有十分,就捨不得要求、批評只有四十分的蔡總統嗎?

民主的中國,等於臺海和平的保障?

圖片
關於中國的六四事件,很多人關心,而每個人關心的理由不盡相同。有些人關心的出發點是「人權」,有些人則是「中國的民主化」。 可是全世界不民主的國家這麼多,為什麼特別關心中國的民主化呢?哦!因為「六四事件是中國人追求民主的事件」,而「中國民主了,臺海的和平才有保障」。 可是,中國的民主化,真的會帶來兩岸和平嗎?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思考下面兩個問題。 不管你喜不喜歡,要說當代的民主,美國總是一個會被提起的樣板。第一個問題是:當多數美國人都贊成攻打伊拉克的時候,民主國家美國的總統會如何決定?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第二個問題是:多數的中國人贊成「武力解放」始終不願意「和平被統一」的台灣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難道不擔心「民主化的中國民選總統順應民意武力解放台灣」? 身為一個民選的總統,只要民意支持我,我大可以放手去幹。打贏了我有面子、連任機會大增,打輸了我也不用提前下台。 相對的,身為一個威權國家的領導,我得小心翼翼維持政局穩定、隨時提防政變。戰爭這種事情有必勝的嗎?萬一打輸了怎麼辦?會不會危及我的統治?萬一荷槍實彈的部隊藉機叛變怎麼辦? 「民主國家比較不會發動戰爭」的論述是否堅實?經得起歷史的檢證嗎? 人權畢竟是普世價值;基於人權關心而六四事件,絕對是正確的。問題是:如果你覺得六四事件令人髮指,那麼你贊成中國人替鄧小平蓋廟嗎? 如果你基於人權而關心六四事件,那麼你聽過台灣的四六事件嗎?你真的理解台灣的二二八事件與蔣介石政權的清鄉屠殺嗎?你贊成台灣人繼續奉祀蔣介石嗎? 大家都認為「民主」是好事,筆者也不例外,但是民主究竟有哪些特性?哪些優缺點?每個人的理解恐怕不盡相同。別說你我之間有別了,就是同一個人,對待類似的事情,恐怕也有著雙重標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