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4的文章

新的一年,繼續快樂

回顧這一年。 當了爸爸,並且在今年最後一天的中午當奶起爸。很有挑戰性;寫了幾篇文章、上了報紙,其中幾篇甚至數萬人點閱,還電子媒體被做成新聞。很有成就感。 當爸爸是一輩子的事情。我期許自己當個好爸爸,我覺得應該還算有把握。 寫文章也是一輩子的事情。我期許自己能夠寫出更多的好文章改變社會,但其實我知道這很困難。好文章?文采、肚才有限,盡力就是;改變社會?看得越多,越知道世界的黑暗、個人力量的渺小。與其說是要「客觀地改變世界」,倒不如說是「讓自己能夠繼續主觀地相信這個世界可能改變」。 因為,如果我放棄、他放棄,客觀上這個世界就註定永遠無法改變了,我就再也無法讓自己繼續主觀地相信「這個世界可能改變」~~這,對我來說,太痛苦了。 於是,明年,在當奶爸的同時,就繼續努力寫吧!新的一年,就能繼續快樂!

私德與公義

關於陳為廷事件,社會有許多的討論。有些人呼籲「夠多了」。如果「討論一個人」當然未必值得投入這麼多的社會資源;但是很明顯的,討論「陳為廷事件」,重點並不是「陳為廷」,而是「從陳為廷事件討論整個社會的道德觀」。 「道德」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如果,有那麼一個具有核能專業、了解核電廠運作的日本人,在福島事件的第一時間開記者會宣布他將抱著必死的決心自願進去核電廠灑水降溫,拯救大家,而且各方專家似乎也頗看好他進入核電廠之後能夠發揮的功效。「不過我殺過很多人」。這個黑道自爆,輿論一片譁然。 「不行!你沒有資格當勇士!你殺了多少人!強姦了多少人!你根本垃圾!根本人渣!你說你已經悔改了?根本是沽名釣譽!那些被你強姦殺害的被害人及家屬在電視機前面承受再一次的傷害!這哪裡是真心悔改?」。 這樣的一個黑道,有沒有「道德」?每個人對道德的定義不一樣,但是「道德」這兩個字絕對包含了多元的意涵。至少,它包含了「對私德的自律」,以及「對公義的追求」。 「私」德的「私」並不暗示「問題很小」或「與公眾無關」。這是相對的概念。錯誤的公共政策同時影響千萬人,是「公」;相較之下,連續性騷擾的惡行傷害了一個個的受害人,是「私」。所謂「公」義與「私」德,「公」與「私」是相對的,差別在於:同時間影響多少人。 除非迫不得已(比如飢寒起盜心),否則,貪小便宜、偷東西到搶劫殺人,都屬於「私」德有問題,隨著侵害他人法益的強度越強,必須面對的法律的懲罰也越嚴厲。陳為廷的問題大到刑法層級、影響公共安全,尤其是婦女的安全,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相對於同時影響千萬人的「公義」,這仍是「私德」問題。 回到那個虛擬的黑道核能專家。如果我是日本人,我實在沒有勇氣去指責「這個人渣這麼做是何居心」~~畢竟我自己沒能力也沒膽量進入破敗的核能廠救災,我連那個「人渣」都不如啊! 我只能感嘆:這個國家為什麼沒能出現更多有能力也有意願的專家勇士「毛遂自薦」或「被推舉」。 我只能感嘆:在這個國家,當你成為公眾人物,一滴墨汁在放大鏡下已經如此骯髒,更何況曾經傾倒了整瓶墨水!於是,你這塊布料,再也沒有任何剪裁展示的可能。你就乖乖的躲回你的衣櫥裡吧! 回到台灣,我感嘆:為什麼竟然只有台派人才如此寥落?如果台派有三、五個不一樣的陳為廷,會面臨這樣的困境嗎? 我疑惑:這個社會,涉嫌收賄的賴素如可以光明正大參選市議員

仁民愛物與中國共產黨

宋楚瑜看起來仁民愛物,所以很多人喜歡他、支持他、支持他的親民黨。 過去大家不想管統獨,可是眼看著馬政府極速傾中; 從中共對香港的作法這麼蠻橫看來又討厭中共,覺得統一之後民眾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台灣的民主、自由至少倒退五十年,所以大家越來越不想要接受統一....... 可是宋楚瑜主張兩岸應該統一,而且認為兩岸正在統一的前夕。 奇怪的是:大家的腦袋都不會打結耶?! 還是大家認為:台灣這個民主自由的燈塔一旦回歸中國,一定可以照亮炎黃子孫的未來、為復興中華民族帶來光明希望?

依賴柯文哲模式的結果

圖片
多數民眾不在乎民進黨大不大、分不分裂,但是大家在乎沒有政黨可以制衡國民黨。所以,我終究還是希望民進黨變好、變強。 直白的說,就是:你民進黨有沒有黨格、黨魂關我屁事?人民需要的是兩個良性競爭的、健康的政黨政治環境。 *** 民主政治,至少在可以預見的五年、甚至十年內,都必須是政黨政治。(不論科技再進步,想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直接民權在邏輯上依舊不可能)。 因為資訊科技,「公民參與」越來越有力量(監督的力量)、越來越可行(當選的可能)。但是因為資源不容易整合的關係,「公民參與」在先天上很難成為第一、第二大黨,無法與最大黨(現在的國民黨,或者未來的民進黨)制衡。公民參與的優勢與重要性,在於發揮關鍵的戰略功能。比如監督、引導議題、引發輿論思辨。絕對不是跳下來組成一個「第三大」黨。 試想:2016的立委,就算國民黨只剩下三分之一,民進黨只剩下三分之一,所謂的「公民團體」的散兵游勇,也獲得三分之一的席次。這樣的局面,對於共產黨的統戰,到底是更有利,還是更不利? 當然,我們也可以很樂觀的想像:國民黨、民進黨與公民團體三分天下的時候,就可以清算國民黨的黨產了。問題是,如果加入一點賽局理論的概念,試著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那時候的民進黨,眼看著自己快要被後起的公民團體給幹掉了,你的資源比國民黨少很多,但是比公民團體多一點。這時候,你會和國民黨串連合作大口吃肉?還是和公民團體站在一起,但是光環與資源卻又持續被公民團體吸走? 理想和現實的差別在於:「理想」,都是用直線思考想出來的;「現實」,卻必須經過了曲折複雜的人心。加入一點點賽局理論的概念,推測才會比較容易趨近現實。 依賴、複製柯文哲模式,短期之內好像可以打敗國民黨(比如柯文哲打敗連勝文),但是實際上中國國民黨有龐大的黨產利出一孔,根本不怕分裂。就算倒了一個馬英九、還有朱立倫......。 推超越藍綠的柯文哲,「本意」當然不是要把民進黨弄散,但是的確會有這種「效果」。為什麼?因為如果一再依賴柯文哲模式,讓民進黨內的優秀的人覺得「靠,那我幹嘛蹲在民進黨裡面?根本沒有機會實現我的理想啊!」於是爛的沒本事自己跳出去、繼續留在民進黨內,最後變成了反淘汰。根本嚴重加速民進黨的分裂。 提拔民進黨內好的,淘汰爛的,讓民進黨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制衡國民黨,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才是好的。 國民黨沒救了,但是不能因為

新時代的新世代

圖片
陳為廷該不該參加苗栗的立委補選?這忽然成為熱門話題。有些人從法規面探討尚未服役的他參加立委補選的可能限制;有些人認為陳為廷太年輕怎麼能應付老謀深算的政壇叢林;有些人認為陳為廷終究是個還沒定性的年輕人,是否經得起少年得志大不幸的考驗。 說到年紀,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歷史。 胡適擔任北京大學教務長的時候,不過31歲;蔣渭水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時候,不過30而立;汪精衛「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時候,年方27歲;寫下與妻訣別書的林覺民得年24歲;梁啟超公車上書震動朝廷的時候,不過22歲。 他們有幾個共通點:都是生在動盪的大時代、都在舊時代接受了新教育,還有,年紀輕輕的時候就已經幹著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當整個社會還停留在舊時代,他們已經接收了新思想;當整個社會仍因循苟且守著陋習舊規,英氣勃發的他們不耐陳腐,無畏地大步向前。 艾文.托弗勒的「新戰爭論」說得很透徹:生產的方式,就是戰爭的方式。農業時代用鋤頭生產、用刀劍打仗;工業時代用機器生產、用大砲、飛機打仗;資訊時代,用資訊生產、用資訊打仗。 資訊科技改變的不只是我們的手機。我們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制度,從教育制度、生產方式、金融體系到官僚制度,都因為資訊科技而產生重大變革,甚至處於典範轉移的分水嶺。與農業時代、工業時代文明的演進速度相較,資訊時代的演進速度幾近光速。 一切變動如此之快,快得連腳步稍慢的年輕人都追得氣喘吁吁。在這場以資訊為主軸的戰爭中,優勢從來都不在年長者這邊。黃之鋒一個「乳臭味乾的小鬼」,為什麼竟然登上了時代雜誌?因為歷史有其偶然,更有其必然。 百年之後,陳為廷會不會是歷史課本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頭角人物?沒有人知道。然而可以確信的是:在這個新時代,驚天動地的人物必定是個年輕的小伙子或小姑娘。那些因為多吃了幾把鹽就喜歡仰著鼻子說教的長輩們、認為十八歲根本還沒成熟到足以享有投票權力的老傢伙們、習慣把年輕人稱為「小朋友」的老屁股們~~請您們坐穩了。 身為中年人的我,誠懇地建議您們:千萬不要小覷了新時代的新世代。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當我們開始關心政治。當我們了解原來政客如此操弄民意、財團如此剝削社會的時候,怒不可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憤怒的時候橫眉豎目、慷慨激昂甚至指天罵地,也都是情理之中,沒有不對。只是如果我們細細琢磨「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這句話,會發現還有一種更高的境界。 這是一種「理直氣和」的境界。 例如,吵架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吵贏」對方,但是往往無法「影響」對方。說到底,這個架還是白吵了。動不動幹幹叫的臉書貼文無法說服任何有既定立場的人,只會強化自己是「不理性的政治狂」的刻板印象,並且把不關心政治的小確幸一族推得更遠。 相對的,以不慍不火、婉轉平和的態度建立自己完整的論述,更容易在第一時間吸引尚未有既定立場者的好感,進而提昇說服的可能性。 這也是一種「靜水深流」的概念。 當我們有了強烈的意志試圖把更多的人喚醒,我們可以到處宣講、努力投稿,但是未必需要把什麼「死生與共」、「不斷戰鬥」掛在嘴邊。「君子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從表面來看,似乎是「擔心自己說得到、做不到,失了信用」,其實還有更進一步的考量。當你承諾將會十分努力,而且你也努力做到了九分~~遠遠比一般人的三分付出來得偉大~~但是因為你當初把話說到了十分滿,這時候,普遍的人性並不會佩服你九分的付出,只會嘲笑你打了折扣的自我承諾,屆時,受傷的仍是自己啊! 練習用平和、幽默的方式宣傳理念,是每一個關心政治的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鄉民力量2.0

圖片
這次大選,大家都見識到了鄉民的力量~~透過網路,公民的聲音不再被壓抑,網路鄉民的熱情與才華得以迅速傳播。熱血團體如沃草watchout、零時政府g0v等的努力有目共睹,他們所生產的資訊透過網路鄉民的討論、分享,影響力比傳統大眾傳播媒體更強也更快。這些當然有助於民主的更上層樓,無需贅述。 在媒體一片歌頌鄉民力量的同時,鄉民們還有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可能? 當然有。 隨便舉個例子。朋友的敵人,是不是就一定是敵人?當然不是啊!大家都知道二分法不是理想的思考模式。可是為什麼批評柯文哲的人,往往被判定「別有居心」,甚至是「連家的家奴」? 「為什麼現在就要急著批評,不給柯文哲時間呢?」因為他是即將上任的市長。政策的形成或改變當然需要時間。既然柯市長對媒體發表了他的政策看法,民眾如果有疑慮,當然應該要即時反應。 「為什麼昨天不批評連勝文、馬英九,今天卻批評柯文哲?」因為我過去批評連勝文、馬英九的文章你可能剛好沒看見;因為現階段我最關心的是柯市長如何治理台北,而不是連勝文或馬英九打算如何裂解中國國民黨。 說到底,我們很難證明每個人做事情的「動機」(例如「到底是不是要惡搞柯p」)。即便是出於惡意而批評的言論,未必「完全」一無可取~~荒謬的言論我們可以加以駁斥,正確的立論為何要以人廢言? 「你又不是專家學者,你懂什麼?」如果一個社會認為「只有專家學者才能對公共議題發聲」,往往導致專業的傲慢、菁英的獨裁,絕非國家社稷之福。每一位民眾對於公共事務都有權力發聲。在此同時,因為我們無法證實誰的發言有著怎樣的居心、也無法確信誰的言論必定真切,所以我們「應該」也「只能」回歸言論的本質~~「他說的對不對」,而不是「他為什麼說這些」。 「對不對」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邏輯的層次」。同樣一句「都更應該找兇一點的人來推動才會快」,從連勝文或柯文哲的口中說出來,我們是否會給予相同的支持或批評?如果我們分別給予不同的評價,是否基於堅實的理由?還是只是因為「我比較相信他說的話」?對於掌權者,我們應該「堅定相信」還是應該「嚴格監督」?馬總統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第二個層次,是「價值觀的層次」。例如「都市更新」這個議題,可以放在「公共安全」、「都市發展」、「經濟發展」、「文化保存」等各種價值脈絡下檢視。每個人側重的價值觀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立場的人當然無需

從大權在握進階到垂簾聽政

中國國民黨「大敗」,大家普遍認為馬英九一定會被鬥垮。可是今天消息出來了,吳敦義接黨主席、洪秀柱代理行政院院長。馬英九的勢力不但沒有潰敗,反而從「大權在握」升級到「垂簾聽政」~~而國民黨的其他天王竟然沒有逼宮、或者說竟然逼宮不成?這到底怎麼回事? 有新聞分析說「國民黨輸到 連逼宮都沒有力氣 了」。用常理想一下:「牆倒眾人推」是基本人性,輸得越慘、越是憤恨不平,推牆只會更用力,哪裡有手軟的可能? 那麼,要怎麼解釋這一切呢? 如果我是大陸,我最在意的是什麼?馬英九的政權?國民黨的政權?當然不是。我只關心我如何、何時能夠統一台灣?用什麼代價統一台灣?統一之後會不會有太大的後遺症。這樣而已。 借用「深音酥餅」舉的例子;如果你是國外的原廠,你希望你在台灣的代理商一家獨大而尾大不掉?還是希望兩家代理商相互制衡、便於原廠控管? 台灣目前的民情,「台獨」仍是極小眾的市場,但是有基進側翼這些「危險團體」在持續搧風點火。一旦台灣島內的輿情翻轉,台獨的呼聲變大,那才是真正棘手的事情。從這點而言,對中國而言,時間是緊迫的、對中國統一台灣是不利的。所以,中共也公開點名了這個危險的激進團體,大加撻伐。 所以,如果我是中國,我當然希望中國國民黨弱一點(但是要繼續傾中),民主進步黨強一點(但是要放棄台獨立場;實際上三個月前民進黨也一度開始討論是否廢除臺獨黨綱),那麼統一大業指日可待。 怎樣算是中國國民黨的大敗?如果這麼窮的民進黨這些年輸了這麼多次的選舉、輸得這麼慘,都還能繼續存活;這麼有錢的國民黨輸了這次選舉,所謂的「大敗」,哪裡有多「大」呢?表面上國民黨的確失去了很多個縣市,但是在基層的里長、縣市議員的得票上,國民黨的實力還是相當堅強。 更別提,立法院目前為止仍是國民黨具有多數席次,有能力主導各項法案。同時,中國國民黨越弱,中國國民黨的立委就越容易變成中國共產黨的旗子。所以,讓促統績效良好的馬英九繼續促統,同時讓國民黨因為馬英九強力促統而讓國民黨失去民意、降低國民黨實力,符合中國的戰術目標。 如果我是中國,我當然會要連戰等人不要逼宮馬英九,不要輕舉妄動。如果我是連戰,如果我判定「不管台灣是否情願,兩岸終究會走向統一」。那麼,我最在意的是什麼?國民黨的興衰?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興衰?還是兩岸統一之後我的歷史地位與政經利益?答案應該是很明顯的。那麼,我的行動,當然應該要符

柯文哲要超越新加坡什麼(原標題:都/更/兇一點?)

從選票來看,超越藍綠的口號的確獲得了共鳴。但是藍綠不只是「政黨顏色」,也是「意識形態」。不,別急著否定自己有「意識形態」~~那並不是一句有負面意涵的髒話。「意識形態」扼要標明了個人信仰的核心價值所在。雖然中國國民黨的政策時常只為財團帶來進步、雖然民主進步黨偶爾也會讓人覺得不民主,大致而言,藍色的意識形態是「穩定中求進步」、綠色的意識形態是「民主中求發展」。 為了避免中國的威脅、為了維持經濟發展的穩定,藍色往往傾向於向中共靠攏、向大財團靠攏;如果政府壓迫了弱勢,綠色通常(但不是「總是」)寧願暫緩發展~~這也是為甚麼,每當有學生出現在社運場合為了弱勢抗爭,總有很多人認為「都是被民進黨操控」。 現在,柯市長喊出了八年超越新加坡的願景。讓人忍不住擔心:超越新加坡的甚麼呢? 超越新加坡的平和、守法?可是那是新加坡以鞭刑、嚴格管制言論自由為代價而得到的結果。英國的老記者出書批評新加坡的死刑,結果被判刑六週、以及罰款約五十萬元台幣。當我們說要「超越新加坡」,我們必須完整地思考:超越新加坡的哪些面向?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都更的腳步太慢了,所以需要找「兇一點」的人?我寧願相信這句話背後有其完整的脈絡,比如說「找比較兇的行政主管整飭行政不作為的怠惰」,我寧願相信柯市長絕非以父權思想、威權心態說出這些說法。 因為父權思想、威權心態太可怕了。因為擁有這種心態的官,往往把民眾當成無知無識的草民、貪得無厭的刁民,或是興風作浪的暴民。然後「我率領你」、「我協助你」、「我拯救你」、「我管理你」。壞人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自以為好人的壞人」。馬英九自以為為了國民黨好、江宜樺自以為為了中華民國好、胡自強自以為為了台中市好……這些例子還不夠鮮明嗎?「都更」兇一點,會不會進而變成「都『更兇一點』」? 中國構築高速鐵路、京奧整頓市容何其有效率?那又是以甚麼為代價?都市更新牽涉的問題千絲萬縷。它不只牽涉房子、土地與利益,更牽涉人權、文化與情感。在不違反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寧緩勿速啊! 柯主任帶領台大團隊創造葉克膜的功績舉世公認。在這樣的專業領域上,「好與壞」有清楚的指標,天分、努力加上意志力就可以不斷超越。在此同時,柯醫師也數度強調:醫師,要的不只是能力,更重要是「價值判斷」~~比如說,「不該活受罪的病人、就不該裝葉克膜」。關於這些,柯醫師比任何人都能深刻體會。 身為一個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