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7的文章

閱讀筆記:從人到人工智慧,破解AI革命的68個核心概念

圖片
既然人工智慧這麼紅,那麼想要多瞭解一些也是相當合理的,於是買了這本書;兩百多頁,不算太厚。 「書不厚」有兩層意義:表面意義就是「字數不多」,深層意義就是「這本書並不打算對於這68個核心概念進行深入/專業的介紹」。 那正好。因為我本來就只是單純因為「好奇」才買、只想了解大概,更何況以我基礎科學常識知識的貧乏,我根本也無力進行深入的探索理解。我只是想要深入淺出大概了解一點點。 不過即便如此,即便這本書明明淺顯易懂,我還是讀了一半就放棄了。為什麼? 因為對於一個缺乏科學數理常識的假文青如我,這是一本很淺顯易懂的「辭典」。而字典這種東西呢,遇到不懂的時候再拿來查一下就好。除非要深入學習某種語言,否則應該沒有必要把整本辭典拿來閱讀。 有些名詞顧名思義就可以知道;有些名詞的內涵我們本來就已經知道,只是不知道「原來這種方法的名詞是這個」,並不是「不懂這個道理」;更有些名詞「如果不懂背後的基礎科學,根本就是有看沒有懂」。這三種情形都導向了同一種結果,就是「看了等於白看」。 比如說「資料探勘」。比如說「分析所有玩家在這個遊戲中的所有行為,然後進一步發現玩家們有什麼特別的行為」,於是就可以進一步針對這種行為去修改遊戲,讓遊戲變得更吸引人。如果沒有要深入研究技術細節,像「資料探勘」這種名詞,顧名思義就知道大概。 比如說「協同過濾」。比如說「根據統計,多數買了『人類大歷史』的人,通常也會順便買『漫遊歐洲兩千年』這本書。網路書店其實並不知道我喜歡看什麼書,但是在我點選了「人類大歷史」之後,網站就會自動推薦「漫遊歐洲兩千年」。而且這樣的推薦通常也會奏效。「協同確認」這種名詞,稍微一看就會恍然大悟,最多就是「多知道了一個名詞」,並不是「多懂了一些道理」。這種名詞,真的有需要理解的時候再上網查一下就知道了,於是似乎也沒有特意去了解的必要。 至於我有看沒有懂、也不可能懂的,比如說「S型函數」:人類模仿大腦的機制,建構出類似神經的網路,也就是「類神經網路」,白話粗糙的說就是「刺激夠大的時候,這個『點』就會有反應,然後把訊息傳給下一個『點』,於是最後整的網路都知道了;如果刺激不夠大,這個『點』就會惦惦不出聲,於是下一的『點』當然也不會知道,於是訊息就傳不出去。而所謂的S型函數,就是用來計算「到底該不該出聲」的函數。 我似乎瞭解了「S型函數」的功能,但是我根本連

了解「情緒勒索」(原標題:情緒勒索精華錄)

圖片
什麼叫做「持槍勒索」?我拿一把槍抵著你,讓你害怕,然後你就會乖乖地把錢交出來。 什麼叫做「情緒勒索」?比如說,年邁的父母抱怨「子女都不孝順」,於是已有自己的家庭事業、無法每天照顧父母的子女產生罪惡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家庭、工作,專心照顧父母。又比如說,脾氣起伏劇烈的恐怖情人平時溫言軟語甜如蜜,一旦稍有違逆就大發脾敲桌子摔手機甚至甩巴掌惡如虎,讓人不得不委屈自己順對方的意。 也就是說:他用他的情緒、言語、行為影響我,讓我產生罪惡感、焦慮或害怕等等各種不舒服的情緒,於是我只好乖乖地照著他的話去做。這叫做情緒勒索。 每一個人的語言、行為都受到情緒的驅動。以情緒勒索為例,他有某種情緒,於是他說了一些話、做了一些事;這是關於他「勒索我」的部分。而我因此產生情緒,於是我說出了某些話、做出了某些行為;這是關於我「乖乖付贖金」的部分。 這看起來是很無聊的廢話。但是,想要理解、解決情緒勒索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仔細地把問題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仔細檢視。對方有著怎樣的情緒?透過怎樣的言語行為來「勒索」我們?我們產生了怎樣的情緒?我們要如何才能不再「被勒索」? <<情緒勒索>>就是在回答這些問題的一本書。這本書不算厚,也沒什麼深奧的道理或者是艱澀的學術用語;也正因為如此,讀者可以輕鬆地閱讀,進而理解情緒勒索的本質與應對之道,也因此一出版就成為了暢銷書。當然,換個暗黑的角度來讀這本書的話,我們似乎可以說,從這本書上,我們可以學會「如何勒索他人」。(這樣介紹這本書,不知道會不會讓這本書更加狂銷熱賣?) 筆者在細讀全書之後,試著用自己的文字重述書中的重點。如果沒有空讀這本兩百多頁的書,那麼或許可以參考這篇三千多字的文。無論如何,原書當然說得更周延、仔細,而且書本中有一些融合理論與實務的練習,等著有興趣的朋友進一步探索~~這些都不是閱讀這篇短短書摘感想所能獲得的養分。 閒話休提。究竟,如何處理「情緒勒索」這個問題呢? 從覺察開始 覺察自己的情緒。事情永遠是從這一步開始的。 當我們遇到情緒勒索。比如說遇到了一個恐怖情人。平常甜言蜜語的他三不‪五時‬就變臉大發雷霆,要你乖乖聽話不然就打死你,於是你不得不照做。你當然覺得不開心。 ‬ 所謂的不開心,到底是怎樣的不開心呢?是因為「害怕」?(那個傢伙很不穩定,說完不定真的會做出什麼

看見台灣的不同層次(原標題:「看見」的層次

你可以用理性論述說說自己是否贊成台獨,但是沒有辦法說「因為你主張台獨,所以你應該不愛台灣」。筆者的第一個問題是: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如果不幸罹難的齊導的政治主張是「台獨」,中華民國的媒體(尤其是專注報導中國各種大數據、完全無視各種人權悲劇的傾中媒體)、以及中國國民黨,是否也會用同樣的規格,齊聲哀痛悼念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會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拍攝「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先生在拍攝續集的時候,因直升機失事而亡。從其言其行觀之,齊先生很熱愛台灣,這點應該是肯定的;不過我猜想他應該很熱愛中華民國;還有,從他與陳文茜以及眾多國民黨人士互動的關係看來,他應該也很熱愛中國國民黨。 拜託,我不是在說民進黨多好。從民進黨目前墮落的速度看來,說不定再過十年,民進黨會和中國國民黨一樣變成台灣的超級惡性腫瘤,吸光台灣的養分還要不斷傷害台灣;說不定民進黨之所以對台灣的傷害比較小,是因為執政的時間還不夠久。不過至少至少,退一萬步來說,三十年前的民進黨是很具有高度理想性的。當你們直到今天拿著言論自由歌頌兩蔣的時候,民進黨可是拿著生命、拿著一輩子的人生在對抗戒嚴、爭取言論自由。 然後,話題回到「看見台灣」。關於「看見」,有幾種層次。 第一種層次,看見問題的表象,更看見造成問題的黨國體制,並且奮力對抗錯誤的體制。 第二種層次,看見問題的表象,更看見造成問題的黨國體制,但是選擇站在錯誤體制的這邊(比如說支持中國國民黨)。 第三種層次,看見問題的表象,但是看不見造成問題的黨國體制,於是把問題歸咎於所有人的共業。雖然未必有替黨國體制脫罪的動機,但是確實達成了這樣的效果。 第四種層次,雖然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辦法關心這個社會,但是至少有一顆善良的心;雖然善良的心因為黨國體制的洗腦而充滿了威權思想,但是至少在聽到有人痛苦呼號的時候,願意靜下心來聽一聽對方在悲憤些什麼,而不是「政治這麼髒我才不想管」,更不會在看見老人家為了棺材本臥軌抗議的時候,對著老人家喊「你抗議你的,憑什麼影響我下班回家?」。 第五種層次,閉著眼睛不去看問題。連表象都不去看。一旦有誰嚷嚷著「拜託大家醒一醒」,就批判對方「不要製造對立」、「不要撕裂族群」、「這麼有本事你自己來做做看」、「XX不能當飯吃」。 這五種層次的看見,何者高?何者低?我們問問自己:自己屬於哪一種層次?以及,從直升機空拍台灣

閱讀筆記:我,就是品牌

圖片
買了好多年。因為在清理書櫥,所以翻出來,打算用速讀/抓關鍵字的方式讀它。結果還真是速。二十分鐘就看完了。 關鍵字就是: 1.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來經營。 2.經營品牌要有策略,更要有行動。 3.策略就是:要有特色。 4.如何找出自己的特色呢?找出自己擅長的,而且最好是對手缺乏的。 5.要提升溝通能力;比如說簡報能力。 6.要提升能見度;比如說積極參加跨部門的會議。 7.要凸顯自己的專長;沒有專長,就強調自己「相對專長」的部分。 8.從辦公桌擺設、名片、暱稱、衣著到髮型,都要有型,塑造專業的形象。 9.勇於接受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失敗了不會扣分,成功了可以大加分。 10.整理好自己完成的豐功偉業,那是最有說服力的履歷表。 差不多就這樣子了。沒了。所以決定把這本書拿去賣給二手書商了。

「尊重專業」的各種意義

什麼是「專業」?怎樣算是尊重?怎樣算是不尊重?在什麼時候尊重?在什麼時候不尊重? 甚麼算是「專業」?每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一種專業。這應該比較沒有爭議。專業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因為「專業人士真的比較會」,也就是「尊敬他具備的能力/知識」,簡稱「尊重專業」。 怎麼樣算是「尊重專業」呢? 首先是「尊重專業判斷」。最常見的舉例,大概是「找醫生看病又不相信醫生的醫術」、「找設計師設計網頁卻又不相信設計師的美感」,然後硬要用自己的直覺以及(貧乏得可以)的常識去否定醫師、設計師這些專業人士的判斷。 當然,身體是我的,有什麼不舒服,我自己最知道;網站做好了是我的,總不能花錢請專家做了一個我很討厭的網站,所以我會不斷提出疑問、挑戰專業。當然,說不定我的直覺、常識真的比專業人士更正確~~那麼,我豈不是超越專業的高手高手高高手了?這種機率小到微乎其微吧?! 總之,身為病人、案主,「說出感受」、「說出需求」並不是一種不尊重;全面性地否定他人專業意見,只想要對方「說出我想聽的話」(沒錯沒錯,你身體很猛,什麼病都沒有)、「做出我想看到的成品」(對對對,紅配綠的確相當能凸顯老闆的美感)才是不尊重專業。 接著是「尊重專業有價」。最常見的例子大概是找設計師「你就隨便幫我畫一畫」、或是找文案人員「你就隨便幫我想一想」,然後不願付出行情價。那是人家花了多少的時間精力去磨練出來的專業、是他用來吃飯的傢伙,而且人家並不是吃撐了沒事做。專業人士如果願意主動無償地付出,他或許是因為某種理想、或許是因為夠交情,但需要服務的人沒有理由主動開口說「你就隨便幫我OOXX」。 現在,問題來了:公司送你去了一堂要價八千元、總共12小時的「簡報技巧」之後,要求你當公司內的種子教官,對同事進行一小時的「簡報技巧分享」。請問,這樣的老闆是不是一種「不尊重專業」? 我不喜歡二分法的答案。因為,二分法的答案,通常都不會是好答案。 如果我是老闆,我之所以這麼做,不是因為我認為「上了12小時的課就會變成專業人士」,而是「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之下,用有限的資源,讓大家都能吸收到一點正確的觀念」。 更精確地說,如果我的公司是國際級的「企管顧問公司」,每年盈餘好幾億,尾牙預算一場就是五百一千萬,總之就是肥得流油、賺到手軟。公司裡每一個員工都必須是獨當一面的超強簡報人才,那麼我當然應該盡可能把每個人都送

閱讀筆記:這是你的船

圖片
這是一本關於領導統御的書。隔壁部處不知哪裡弄來的,書多到沒處送,送到我們單位來做公關。很薄的一本書,從書名看起來就很老梗。本來想說隨便翻翻,沒想到一翻之下才發現挺有意思的。 領導的八股教條是人人都琅琅上口的。這本書也少不了這些教條,比如說「表揚要公開、責備要私下」、「換位思考」、「問題通常都在自己身上」......那怎麼我還會覺得有意思呢? 第一,看到真的有人照著這些教條去做,然後還真的有成效出來,應該也算是鼓舞人心吧!讓人知道如果真的落實這些「八股」、「老調」,彈奏出來的曲子還真的很動人。 第二,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些陳腔爛調,而是書中舉的那些實例。 例子一:身為海軍艦艇的指揮官,作者給自己列出三件最重要的處理事項,分別是:提供良好伙食、進行最佳訓練,以及提供更多升遷管道。又比如說,過去艦艇上的餐廳總是播放同樣的歌曲,後來改成用零錢點播歌曲,而所得作為慈善基金。 例子二,波灣戰爭前夕,戰爭一觸即發。身為戰區第一線艦艇的指揮官,作者讓艦艇上的兩架氣艇賽船取樂。很荒謬嗎?其實並沒有。當其他艦艇上的牧師與精神科醫生忙著紓解士官兵壓力的時候,作者艦中的牧師閒得發慌。原來領導不但是藝術,也是創意的表現! 關於創意,有些人能夠原創出自己的創意,有些人能夠利用他人的創意舉一反三,有些人只能夠抄襲。我這輩子肯定沒機會當上海軍的艦艇指揮官了,連抄襲這些創意的機會都沒有。不過看看他人的創意表現,其實也是相當有趣的事情。 當然啦,如果能夠把這些創意舉一反三地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更棒了~~ 書中還有個有趣的例子。 作者在某個軍艦擔任副艦長的時候,有一次軍艦上輪值站哨警戒的阿兵哥睡著了,而且還被艦長現場抓包。警戒時睡著可是要移送軍法的大事情。艦長問水手「為什麼打瞌睡」?因為整晚沒睡;為什麼整晚沒睡?「因為整晚都在洗甲板」;為什麼整晚都在洗甲板?水手看著直屬長官不敢出聲,直屬長官轉頭看著長官的長官~~也就是作者,說「因為副艦長要我們在早上八點以前完成」。 副艦長下令現實清理甲板有沒有問題?這牽涉到下命令之前「有沒有確實盤點人力」、「確認甲板是不是真的這麼急著清理」。但是實際上,多數的你我忽略了這些細節。 那個倒楣的水手整晚洗甲板的時候應該邊洗邊罵。為什麼派隔天要站哨的他洗甲板嗎?被學長凹了?這個單位為什麼沒有人聽見他這個合理的抱怨,並且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