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5的文章

中國崛起,大國崛起?

觀察一個現象,要看到「表」,也要看到「裡」。19世紀英國稱霸世界,船堅砲利是「表」,英國的金融制度是「裡」;20世紀美國稱霸世界,船堅砲利是「表」,美國掌握了「知識」與「創新」能力是「裡」。那些「裡」的共同點,叫做「制度」。 政治制度決定了資源的分配。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否有效率、效能?制度爛,就會從「裡」開始爛。中國強大的「裡」是什麼? 中國用人口紅利堆出來的經濟強盛,與美國、德國從教育、經濟、科技等層面建構出來的經濟強盛難道可以放在同一個等級比較? 這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並非我這個網路鄉民嘴砲發明的。多少世界級的學者都抱持著類似的看法,寫在書局就買得到的暢銷書裡面。可是偏偏有些學問高深的人不懂,硬要把今天的中國捧成一個不得了的大國崛起。 這也是人性奇特的一面。 延伸閱讀: 朱雲漢:中國改變全球政經秩序 港台青年要認清現實

閱讀筆記:人類大歷史(五)~史上最大騙局?

圖片
史上最大騙局 如果說「革命」代表的是一種巨大的變化,人類歷史從採集時代進入農業時代,當然算是一種革命,所謂的農業革命。 證據告訴我們 :與採集時代相比較,農業時代的人疾病比較多、工時比較長……充滿了一大堆的壞處,為什麼人類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農業革命? 這本書把農業革命說成是一種陷阱,探討「一連串為了讓生活更輕鬆的『進步』,最後卻像是在這些農民的身上,加上了一道又一道的枷鎖。為什麼人類會犯下如此致命的誤判?」(p103) 這本書探討了各種原因,並且得出「農業革命真正的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的結論(P100)。 對,也不對。筆者認為,人類之所以走向農業社會,最有力而精確的解釋是:農業有利於人口的增加。 道理再簡單不過了:一萬年前的荒野上,人類面對各種挑戰的時候,不管是打獵還是打仗,當然希望自己的身邊多一點人!怎麼樣的生產方式可以養活最多的人?採集還是農耕?當然是農耕啊! 榖物可以保存,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人冬天放寒假也不怕餓死;靠打獵?那時候可沒有冰箱冰剩菜哩!即便所謂採集時代或許「工時比較短」,但是農業時代的「生產效能」絕對遠大於採集時代。幾個人種田可以養活一大家子,而且冬天還可以放寒假;空出來的人力可以發展文明、可以製造更強的弓箭,以便打獵或打仗。採集打獵?每天都得幹活,而且養活的人相對很少。每個人都在為了今天的生活而努力,誰有空閒發展文明啊? 人類並沒有「誤判」什麼;真要說的話,其實人類也沒有太多「選擇」的空間。這麼說吧!工業化讓人類的能力產生戲劇性的變化,對地球的傷害能力相較於一萬年前更是無數倍的提升;然後,大家也都知道「人類傷害地球是一種自殺的行為」。可是有哪個國家能夠不走向工業化?整體而言,拒絕工業化,就是等著被消滅。如果要因此說「工業化」是人類的一種誤判情勢,未免牽強。 真要說得透徹一點,就是:生存遊戲中,「競爭」驅動著一切。為了生存,必須競爭;因為競爭,所以不但要設法「滿足自己」,還必須要「強過對方」。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誰會去管「當下對自己生存有利的選擇是否會造成一萬年後雙方的毀滅」。 農業革命並不是一場騙局。它是生存遊戲中不得不然的選擇。如此而已。 延伸閱讀: 閱讀筆記:人類大歷史(一)〜集體想像 閱讀筆記:人類大歷史(二)〜很久很久很久以前 閱讀筆記:人類大歷史(三)

中國文學與中國歷史

文學有很多重功能。比如,溝通、傳播、累積。而歷史呢?歷史本來只是客觀事件的累積,重點是寫史的人如何剪裁、詮釋這些資料,讓閱讀的人產生特定的情感。 世界很寬廣,台灣的教科書完全沒理由在文學與歷史上拼命對自己的下一代灌輸大中華思想~~雖然幾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偏就這麼幹。 現在問題是:美國爭取獨立的時候、美國獨立了以後,美國人讀不讀沙世比亞?讀不讀英國史?英國文學與史學佔了美國教科書的幾分之幾?零? 我充分理解中國古文與中國史書隨處充滿了奴化的思想。可是因此把中國古文、中國歷史當成臭大便,彷彿其中沒有任何值得吸收的養分,那也是另外一種反智。

閱讀筆記:人類大歷史(四)~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圖片
四萬五千年前,人類踏上了澳洲,緊接著澳洲就出現了物種大滅絕。有些人說氣候的改變才是主因,但這本書提出三個有力的反駁:(p82) 第一,冰河期每十萬年就有一次,偏偏這次的改變,加上了人類登陸的因素,造成了特別嚴重的物種滅絕。這很難把問題通通推給氣候。 第二,如果主因是氣候,那麼陸地生物與海洋生物應該同樣深受其害,但是化石顯示~~沒有。只有陸地上的動物倒大楣。 第三,這種「人類大洪水」的劇情在世界各地上演太多次了。四萬五千年前的氣候變遷就沒有影響紐西蘭;但是當八百年前,第一批智人~~毛利人~~登陸後,當地多數巨型動物、六成的鳥類物種慘遭滅絕。 又比如,長毛象的足跡曾經遍佈北半球;但隨著智人從亞非大陸陸續擴張到北美,生存版圖隨之縮小;長毛象最後的棲息地是弗蘭格爾島,四千年前突然滅絕~~不意外地,當時剛好是人類第一次踏上那塊島。P83。 說到北美,智人在一萬四千年前到達北美洲,然後再過兩千年之間,又是滅絕了一大堆物種。比如,活了三千萬年的劍齒虎,在短短的兩千年間滅絕。P88 既然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就不一一列舉了。 可是,你可能會問,人類真的有這麼大的本事嗎?怎麼可能短時間弄死(更精確的說,是『滅絕』)這麼多物種?P88 第一種解釋,人類突然登陸。對這些動物來說,需要靠演化才能學會懼怕人類,但是時間根本不夠。在學會害怕人類之前,就被幹掉了。 第二種解釋,智人抵達澳洲時,已經學會「火耕」~~放把火把森林燒成平原,來場超大型BBQ,平原也比森林更容易打獵。這一燒,火燒了植物,植物影響了草食動物、然後影響了肉食動物。總之,食物鏈環環相扣,不需敲壞整條鏈子,只需要某個相對脆弱的環節斷掉了,食物鏈就崩潰、物種就滅絕了。 第三種解釋,四萬五千年前的氣候,加上四萬五千年前的人類登陸,雙效合一,物種滅絕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 總之,這樣的物種滅絕在歷史上出現了無數次。粗略地劃分,可以把人類這種毀天滅地的洪水分成三波。 第一波,來自採集者的擴張;第二波,來自農民的擴張;第三波,工業革命的結果。 我們時常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敬畏天地、尊敬自然,與自然和諧共存。我對原住民文化沒有絲毫研究,我很願意這麼相信~~畢竟幾萬年之前曾經發生過很可怕的事情,口耳相傳的祖宗智慧流傳了下來,被少數樂天知命、知足常樂的原住民們遵守著。 話說回來,事實證

閱讀筆記:人類大歷史(三)~亞當夏娃的生活

圖片
同情 身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很自然地會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回顧數萬年前亞當夏娃們落後的生活。可惜事實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第一,亞當夏娃比我們聰明。「證據顯示,自從採集時代以來,直到現代,智人(也就是你我這種人)的腦容量其實是逐漸減少的!」(p64)。道理很簡單:在幾萬年前,你得什麼都要會,會打獵、會捕魚、會生火、懂得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果實甜美、如何避開毒蛇猛獸.......;少了一項技能,生存的機會就少了一大半,你只能拼命的學。現在的我們呢?我們最近一次學習新技能是何時? 第二,亞當夏娃比我們健康。「骨骼化石的證據顯示,遠古時期的採集者比較少有飢餓或營養不良的問題,而且比起後來的農業時代,他們身高比較高,也比較健康」(P65)。道理很簡單:大家都知道營養均衡有益健康,以知道運動有益健康。那們整天在山邊海邊採集狩獵各種動植物的亞當夏娃健康?還是整天在田裡工作、以同一種作物為主食的農人健康? 第三,亞當夏娃比我們長壽。如果你要比「平均壽命」的活,那麼現代人當然勝出。但那是因為遠古時代兒童早么的情況普遍,於是把亞當夏娃們的平均壽命給拉低了。「只要能夠活過危機四伏而意外頻傳的童年期間,當時的人就大多能活到六十歲,有的甚至還能活到超過八十歲」(p66)。 第四,亞當夏娃們沒有那麼多傳染病。「農業和工業社會的傳染病多半來自家禽家畜,像是天花、麻疹和肺結核,但這些傳染病要等到農業革命後,才會傳到人類身上」;「農業和工業社會的永久居住環境通常非常緊密侷促,但衛生條件又不佳,正是疾病的理想溫床。至於遠古的採集者,他們總是一小群一小群在廣闊的大地上漫遊,疾病很難形成流行」。 第五,亞當夏娃們的工時比我們短。「狩獵採集者,就算居住在最貧瘠的地區,平均每週也只需要工作35到45小時。他們大概三天打獵一次,每天採集3到6小時。一般時期,這樣就足以養活整個部落了」(p65)。請注意,這是比較倒楣一點,住在最貧瘠地區、工時最長的亞當夏娃哦!我們呢?我們每天上班幾小時?加班幾小時? 遷徙與定居 因為植物的生長、動物的遷徙都有季節性,所以亞當夏娃們一開始都是為了追逐食物,四處遷徙。別小看「四處遷徙」這四個字。如果某個採集部落每四十年就樹大開枝,新部落往東邊移動個一百公里,只要一萬年,這個部落就可以從東非抵達中國(P62)。 當然啦,如果某個地方的食物夠豐富

關於施明德

關於施明德,根據維基百科 , 1962 年因為推動台獨被捕, 1964 年被判無期徒刑; 22 歲就因為刑求,滿嘴的牙齒都變換成假牙;關了 15 年出獄,台灣仍在戒嚴,他繼續挑戰威權體制。 你知道「刑求」這兩個字的內容嗎?廢話,大家都知道。但是可能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變態,看到有關刑求的方式、照片時,都會刻意地細讀。有時候我也會試著設身處地想像那種痛楚,可是當然想像的程度絕對沒有實際承受的萬分之一的痛;況且,光是「想」,我就時常屁滾尿流而終止這種可怕的想像遊戲。 對我而言,面對刑求卻竟然能夠不喪失求生意志,就實在是一種很厲害的境界了。如果竟然能在出獄後繼續保持自己的思想,不因為刑求的可怕折磨而改變自己的信念,簡直是超人等級的意志力。 施明德說了很多事情我都不贊同。他紅衫軍的帳不清不楚,對待陳水扁馬英九兩套標準也讓我很看不起他,說要出來選2016總統更是不知道在演哪一齣。 但是如果有誰因為施明德在獄中向蔣介石寫了怎樣的求饒信,然後在這點上面做文章,據此批評施明德這個人人格意志不堅定、是個貪生怕死的小人之類的~~我建議批評的人先找牙醫把自己的牙齒全部敲掉。刑求的滿漢全餐不用吃遍,也不用親身嘗試無期徒刑的黑牢,就嚐嚐這一項就好。敲完之後,我個人出新台幣十萬元贊助他換牙齒的費用;如果這位勇士不缺我這十萬元,那我就把這十萬元拿來刻一個「意志堅定」的匾額送給他。 總之,施明德說了很多事情我都不贊同。但是,不管他是基於什麼理由,膽敢挑戰白色恐怖,黑牢刑求多少年出獄之後仍然繼續挑戰,光憑這一點, 我絕對敬佩他的前半生。 是的,「不管基於什麼理由」。 某甲因為悲天憫人,所以付出金錢與勞力行善而不求回報;某乙因為沽名釣譽,所以付出金錢與勞力行善而不求回報;某丙(其實就是我)整天在臉書發廢文關懷弱勢,其實自己常常花錢到海邊餐廳看夕陽聽演唱,每年捐款卻沒有幾百元。 所以我從來不敢輕視那些因為沽名釣譽而付出金錢勞力行善的人。同理,我覺得施明德對我而言已經夠偉大了。雖然我還是不認同他後來的那些言行。 老實說,就算是他出獄之後,已經祕密改投中國國民黨陣營,到黨外、民進黨臥底,我都覺得情有可原。至少,如果是我受過那樣的刑求,為了避免那生不如死的痛苦,什麼事情我都願意幹。所以我不敢苛責他。

迷宮的盡頭

如果有一個迷宮,迷宮有兩個盡頭。當然啦,在某些人的價值觀中,「盡頭」就是「地獄」。不過反正只是一個譬喻,所以我們還是把盡頭分成兩個: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這個終點之所以稱為天堂,是因為:它單純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結果,之所以終結並不可以歸咎於人為的因素。那個終點之所以稱為地獄,是因為地獄裡面的烈火都是人類自己所點燃的。 在每一個分岔路口都有一個當下看起來最輕鬆、最理想、最合理的選擇,所以選擇應該不會太困難,唯一的問題是這樣走下去的話,終點是地獄。不過幸好終點還很遠很遠。「很遠」當然是個抽象又主觀的形容詞,但是總之不是明天,而且幾乎不會在有生之年看到就對了。 相對的,如果想要到達叫做天堂的終點,就必須在每一個分岔路口都做出「不合理」的決定。 我會怎麼選?我當然是一路開心地往地獄去啊! 化石證據告訴我們:由採集時代到農業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減短了、疾病增加了,連工作的時數都增加了。進入工業社會、資訊時代,人類對於地球的破壞那就更不用說了;平均壽命延長了,但是疾病增加了、污染增加了,壽命的增加完全不等於「健康」的提升。 從生物滅絕到地球暖化,人類從來不手軟。千萬別說什麼這都是因為「人心不古」的關係。考古證據也說明了:人類遷徙到哪個大陸,哪個大陸就發生大規模的生物滅絕。 要說人類很「壞」嗎?其實我並不覺得。我只覺得人類本來就是一種不自然的生物。你看看有哪種動物力氣比大象大、飛得比老鷹高、跑得比獵豹快、繁殖能力和這些動物比起來卻高得離譜,尤其是有哪種生物可以完全超脫食物鏈? 就只有人類啊!人類本來就是一種不自然的生物。不管你認定人類是「外星人研究出來的」,還是「演化論自然演化的」,無法否定的事實是:人類這種生物違背了許多自然的定律。 在這個大前提下,人類會呈現自私、貪婪的狀態,根本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了;或者說,人類今天之所以能夠主宰地球,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內建了自私貪婪的本性。 人類因為特別會思考,所以特別能夠打破自然定律;另一方面,人類有時候想一想覺得自私、貪婪好像也不太好,好像應該要抑制一下本性,做些「善良」、「有同理心」的事情。 可是回到那個迷宮,當所有的人類湧進那個迷宮,最後多數的人會到達哪個終點?這樣的悲劇是否真的能夠有辦法挽回?其實是不可能的。 你知道最近很熱門的海上難民新聞吧?我躺在床上,抱著女兒哄她午睡的同時看著

反洗腦~~閱聽新聞或政論的第一步

「昨天下雨了」、「朱立倫宣布不選總統了」這是客觀事實。 「朱立倫因為昨天下雨,決心宣布不選總統」,這是對於事實的解讀;但是看起來不合乎邏輯。 「經過昨天大雨的洗禮之後,朱立倫勇敢宣布不參選總統」。「經過大雨洗禮而勇敢宣布」這個邏輯怪怪的;「勇敢」更是一個價值判斷,一個主觀的形容詞。 要知道,政治評論是有層次的。第一是「客觀的事實資訊的摘要敘述」,第二是「對客觀的事實資訊進行合乎邏輯的解讀」,第三是「對於事實資訊或解讀進行價值判斷」。 如果摘要敘述的都是錯誤的事實資訊,當然可笑。 所謂的「邏輯是否正常」並非基於「我是否認同」;我的思慮可能不周,所以當然不能以我認同與否做為判斷標準。評斷的標準應該是「能否自圓其說」。能夠自圓其說,而且不會違反基本常識,就算「正常」。 至於價值判斷部分,每個人都有基於自己的價值觀發表看法的權力。也正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所以「參考」政論文章裡面的價值觀不是壞事,但是被文章的價值觀先入為主地牽著鼻子走就不是好事了。 閱讀「新聞報導」或是「政治評論」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學會辨別哪些屬於客觀事實、哪些是解讀合乎邏輯、哪些字句只是主觀的形容詞。 可惜台灣許多的政治評論,經不起這樣的剖析。對於資訊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就算是跨出了「反洗腦」的第一步。

朱立倫的委屈

馬英九為什麼罵朱立倫?朱立倫為什麼不參選總統?不選總統又為什麼要去見習近平? 這些問題都很有趣,不過順序得要反著問。 朱立倫為什麼要去見習近平?邏輯上只有兩種可能:「拉近國共關係」或是「釐清國共關係」。白話的說,一種就是要更加親中,另一種就是要重申台灣主權。 從朱立倫的發言來看,很明顯,答案不是第二種,而是第一種~~「拉近國共關係」。 幾乎全台灣都在罵馬英九與中國國民黨傾中賣台的時候,朱立倫竟然跑去中國晉見習近平、拉近國共關係?由此可見,朱立倫並沒有真的想要在2016「選贏」總統;但是,這也並不表示朱立倫完全不想「參選」總統~~否則之前中國國民黨也不會賣力上演「黃袍加身」的戲碼。 參選是一回事;參選的目的究竟是「贏得選舉」還是「志在參加不在得名」其中不無講究。「志在參加不在得名」的原因,究竟是「為了維繫國民黨的熱情於是責無旁貸」,還是「達成階段性任務以便爭取統一後的大位」?那也只有時間能夠證明一切。 如果我是朱立倫,我都已經幹到中國國民黨主席,如果台灣沒被統一,2020的時候很可能就是由我競選甚至當選總統。眼看2016年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寶座是沒指望了,我為什麼要在2016打犧牲短打?要我「犧牲小我地參選」必須有很強烈的誘因。有誰的支票能夠比中共更大張呢?說白了,朱立倫保留了彈性空間;對於自己參選與否,留給中共去做決定。 當然啦,也還有另外一種劇本:朱立倫本來想選,想要來齣「立倫中興」;不論輸贏,至少維繫國民黨的氣勢,只要媒體操作得當,也可以是功勞一件,為2016累積資源。考量中共一直倚重中國國民黨進行統戰,中共實在沒理由不對我是好才對啊?連戰不過是「榮譽主席」就在中國備受禮遇,何況是中國國民黨的正牌黨主席?沒想到習近平另有盤算,就是不鳥朱立倫,讓想要統一的人看輕朱立倫,不想被統一的人唾罵朱立倫,搞得朱立倫裡外不是人。所以即便黃袍加身的戲碼演了半天,最後也只能宣佈「不選」。 總之,不論朱立倫心理怎麼想,從中共的發言來看,中共不想要朱立倫參選,應該是很清楚的。~~如果中國想要幫助朱立倫參選2016,怎麼可能不利用朱習會做球給朱立倫呢?朱立倫說他不參選,結果被馬英九罵。我覺得朱立倫實在很冤枉。 為什麼馬英九高分貝批評朱立倫「怯戰」?因為馬英九努力了這些年,眼看著「實質統一」的「甜美果實」就要被朱立倫這個新科中國國民黨主席給收割了,馬英九

棋盤外的對手

從中共的觀點出發 想要併吞台灣的中國,乃是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它從來不在乎台灣的民意是否喜歡被統一,更不可能希望台灣有個強大的政黨可以反應民意,增加統戰與統治的困難度。 換句話說,中共不會樂見中國國民黨或是民主進步黨成為一個健康的、傾聽民意、凝聚民意、反應民意的大黨。更直白地說:如果我是中國共產黨,我會想辦法把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弄臭、弄小,讓台灣政壇變成大亂鬥的局面。因為大亂鬥,所以彼此內耗、彼此猜疑,於是抵抗中國的能量就會自然下降。這樣的大亂鬥,對於中國台統戰的各個擊破、或是併吞台灣之後的實質統治,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台灣選民的因應之道 所以,面對2016的總統與立委選舉,選民應該如何投票?應該放任中國國民黨?無限期支持民進黨?還是全力支持新興的第三勢力?會不會所謂的第三勢力「全部」都是中共的陰謀? 在回答這個答案之前,我們該做的,是靜下心來審視台灣目前的處境,多一點「賽局理論」的思考;更白話的說,就是多一點「角色扮演」:試著想想看,如果我們這樣做,會對各方勢力產生什麼影響?對於中國的統戰計畫會產生什麼影響?最後再回過頭來思考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在「避免被統一」的前提下,讓台灣的民主更升級。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大家都在慷慨激昂地喊「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但是背後其實還有很多事情需要細細思量。比如說:如果在打倒國民黨的過程中,民進黨因為獲得了民意的死忠相挺與失去了對手的監督制衡而變成另外一個小國民黨,這難道是台灣之福? 想要「在2016用選票消滅中國國民黨」,客觀而言根本不可能。2014年底的選舉,中國國民黨選情在如此低迷的情況下,還能在縣市議員選舉囊括超過四成的席次;若再加上無黨籍中的「隱性泛藍、泛紅、泛黑」,中國國民黨勢力真的「潰散」、「慘敗」了嗎? 大喊「消滅」中國國民黨、一再強調「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只會讓數十年來對中國國民黨有著深厚感情的民眾產生更大的危機意識而凝聚力量;更有效的策略,應該是訴求「中國國民黨的全面革新」,「麻煩把最爛的部份先截肢再說」、塑造「民進黨樂見國民黨派個稱頭一點的對手站出來打」的輿論壓力。這樣一來,那些「藍色的選票」才可能真正對中國國民黨產生監督、刺激的作用。換個角度來說,這也等於逼著民進黨必須面對中國國民黨的良性競爭。 國民黨一倒,民進黨會好? 大家都知道中國國

跑啊跑的,暫停之必要

我們總是忘記對自己好一點。上班的時候被工作追著跑,休假的時候追著興趣跑。跑啊跑的,一不小心就忘了尿尿;腦袋轉啊轉的,一不小心就睡不著覺。在不斷跑啊跑的過程中,給自己泡杯茶或咖啡,實在是一種必要的暫停。 煮咖啡,那怕只是最基本的那種,煮開水、磨咖啡豆、清理磨豆機、沖泡、清理咖啡渣,所需的零碎時間加起來十分鐘跑不掉;泡茶好像可以省一點時間,不過也差不多。 誰都知道茶與咖啡有很深的學問;花一點點的時間學習沖泡、品嚐,可以輕鬆享受學習新知的樂趣;更大的收獲是:在我們的味蕾退化之前,此生每喝一杯咖啡都多了一點品嚐的樂趣。 很閒的人固然可以考慮泡茶、泡咖啡殺時間,很忙的人更應該考慮來一下~~這其實一種儀式;一種可以讓腦袋放鬆、並且滿足嗅覺與味覺的儀式;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療癒。 當然,如果能夠做到「慢慢喝完這杯再開始展開接下來的任務」,療癒與放鬆就更加倍了。

朱習之會與英美之旅

朱習會的意義,要把它放在國共數次的會面中來比較才有意義。 這幾次國共會面都在談些什麼呢?一個核心叫做「一中」,其他是一些名詞上的變化;政治人物與學者們從細微字句的差異推敲著兩岸交流(或者說台灣被統一)進程的進退。從這些文字上的確也可以看出一些東西,比如說連戰至少還曾經在習近平面前提到「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但是朱立倫已經把中華民國放在「孫中山推翻滿清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的句子中,彷彿為中共在南京立下的中華民國墓碑蓋個認證章,彷彿中華民國已經走入歷史、可以蓋棺論定了。最有趣的是:當美聯社把朱習會成果解讀為「朱立倫支持終極統一」的時候,朱立倫急急嚴正抗議;可是中國媒體做出同樣的解讀時,朱立倫又默默不發一語。 是的,從國共會談後發表的文字來看,台灣被統一的進程的確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但是那些「文字遊戲」對一般民眾而言太難懂,所以乾脆暫時不管「一中怎麼表」。我們換個主題關心:到底,中國與台灣最終可能得出怎樣的「結論」?這「結論」又要「表給誰聽」? 一個國家的主權地位,除了自己擁有實質的統治權力之外,必須還要受到國際的承認,才有所謂的「國際地位」。換句話說,所謂的結論,是要「表給全世界聽」。 四十年前的兩蔣時代,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爭取國際地位的時候,已經徹底的輸了一輪;但是,為了法統問題(或者說是面子問題),檯面上還是要嚷嚷一番,爭辯「一個中國」的實質意涵。 可是,時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就已經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是國際社會所承認的重要國家;另一方面美中三個公報中,美國早就已經清楚的表態「一個中國是你海峽兩岸的事情」。更重要的事實是:幾乎全世界每個國家、每個國際組織都實施所謂的「一中政策」,而且每個國家都認定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可是,中華民國無視於國際現實,政治人物穿梭兩岸,字斟句酌地討論「一中到底怎麼表」、應該「存同尊異」還是「存同化異」,強調「有沒有在中國領導人面前提到中華民國」,彷彿一旦提到了,就是中華民國主權存續的保障。 一中怎麼表?從中國、美國到全世界都已經對「一中」有著清清楚楚的定義了,中國哄著中華民國說「來嘛!我們坐下來談談!」,然後我們就煞有其事地談了起來?大張旗鼓、吃辛吃苦地開會討論,討論的主題卻是全世界毫無爭議的「共識」! 李登輝時代與中國談這些,有它的歷史背景。時間已經經過多少年了,中

思考政治問題的sop~~以寫「朱習會」的政治評論為例

朋友給我一個題目,希望我寫出一篇東西。在找資料寫東西的過程中,文章還沒理出頭緒,倒是歸納出一些寫東西的方法;按照這個SOP,可以幫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想到一些原本可能會忽略的梗。 分析政治問題應如此;我覺得,分析和人有關的主題,核心原則也是如此。 sop 從定義著手。 列出相關角色、制度。 各個制度的認識。 檯面上的規則: 國際條約:如美中三個公報 各國國內法令:如中國的反分裂法 特殊的「國內法」:如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實質規範了與「中華民國」的互動規則。 檯面下的潛規則: 中華民國與AIT有哪些慣例默契? 中國國民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哪些檯面下的溝通管道(例如國共論壇?雙城論壇?) 各個角色的認識與判斷 各個角色的靜態認識 基於客觀事實的認識:誰?在什麼時候做過什麼事情?說過什麼話? 基於主觀判斷的認識:這個人的人格特質是什麼?有怎樣的價值觀?  各個角色之間,互動的規則與潛規則 例如,洪秀柱是個什麼咖?與王金平的關係如何?與朱立倫的互動如何?檯面上互動如何?檯面下互動如何?中國國民黨檯面上的黨紀(出選規定)如何處理這種「攪局」的人?檯面下的潛規則又是如何處理這種「攪局」的人?為什麼沒有人出來處理洪秀柱?洪秀柱真的是出來「攪局」的嗎?知道越多資訊,才越能正確判斷洪秀柱為什麼要跳出來參選總統。 基於主客觀認識所作出的綜合判斷: 他的利益何在?阻力何在?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為什麼這樣說、這樣做?  基於主客觀認識所作出的預測:未來可能會怎樣說?怎樣做? 各個角色的動態模擬:身為各個角色,對於這件事情, 角色扮演:各自會怎麼反應? 賽局遊戲: 動態模擬:當其他角色有這種反應時,你會如何進一步回應? 多算勝、少算不勝:多模擬幾種版本,例如 如果對方對這個主題很樂觀/很悲觀/很持平,或是很積極/保守/中立,分別可能會怎麼做 料敵機先:預測對方最可能產生的決策,來決定的自己的決策。 角色模擬的重要原則:暫時忘記自己的立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既定立場,雖然我討厭馬英九這個人的人格特質與政策主張,但是當我假設我是馬英九的時候,我就要站在馬英九的立場,為馬英九的政策想出一切可能的「說帖」或「執行方法」(不論多荒謬、多卑鄙)。 舉例: 從定義著手

讀與寫的無窮迴路

如果說腦袋是一個礦區,書寫就是一個採礦的過程。認真採礦當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這個礦區的含金量高低;如果可選擇,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腦袋是金山銀山而不是垃圾山。所以,一邊寫的同時,自然也要一直讀,設法提昇腦袋的含金量。 於是讀幾本好書,吸收了一點東西之後,就煞有其事、破不亟待地用鍵盤敲敲敲想要採出一些什麼來。 把好書的內容簡單扼要地摘錄重點是一種層次,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感想是一種層次,把書中的觀念拿來理解、分析真實世界裡的各種議題並且寫出一篇評論是另一種層次。是的。一本好書除了可以提昇含金量,還可以有這麼多種採礦法;如果讀了很多本好書之後,更是會忍不住想要一直寫一直寫;可是眼看著書櫥中還有許多還沒閱讀的好書,又會覺得是不是應該再多看幾本之後,有了更高的含金量之後,再來採礦? 其間的份際太難拿捏,於是就自暴自棄、毫無計畫地想讀就讀、想寫就寫;而書海無涯,沉迷讀與寫的結果就是缺乏運動與睡眠,於是精神始終亢奮而精力逐漸委靡。 然後,直到某一天驚覺這樣下去不行,又把書本筆電通通拋一旁,說是要練習放下;放下不過三天,滿腦袋的胡思亂想在不寫出來就要爆炸,於是要打開筆電,繼續採礦;然後採到一半,覺得含金量太低,於是抬頭望著書櫥裡那些等著我翻閱的書,每本都這麼誘人…… 佛家說的對: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其實,書海也是啊!

悲傷母親節

台灣人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對於母親這個偉大的角色,當然更是相當尊敬的。比如說,馬英九母親過世的時候,民進黨有個立委跑去上香(有些人說是鬧場);雖然到底有沒有鬧場根本是羅生門,但是民進黨立刻祭出嚴厲的黨紀處分,因為該立委對國家元首往生的母親不敬,「人死為大」,何況是對方的母親啊!這是最基本的人情義理,對吧? 一般生活中,「母親」什麼時候最容易被問候?其一,是過母親節的時候,其二,就是吵架咒罵的時候了。在第二種情況下「問候」別人的母親,往往讓人心生厭惡,覺得「罵人就是不對」。 從「罵不罵髒話」來看,其實可以區分四種人:第一種,卑鄙下流地幹幹叫;第二種,卑鄙下流地「溫良恭儉讓」;第三種,心直口快、真情真意地幹幹叫;第四種,氣定神閒、雍容大度地溫良恭儉讓。很明顯,越是後面的,修為層次越高,越值得敬重、擁有的影響力也越大。 台灣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第一種人裝出第二種人的樣子,多數人竟以為他是第四種人;可憐那第三種人有冤無處伸、有氣無處發;忍不住罵了兩句髒話,竟被大家當成下流的第一種人。 總之,我們就是應該要很敬愛自己的母親,同時應該尊重別人的母親,當然更不可以咒罵對方的母親。可是,我們如何面對我們共同的母親所遭受的苦難呢? 土地是孕育所有生命的母親;歷史是母親的生命史。中國國民黨用鐵蹄踐踏她、放任黨國財團剝削她、用白色恐怖刑求她;中國國民黨幹下這些罪行後,威權執政的多少年間從來不曾在教科書中告訴下一代這些血腥罪惡;多少年後的今天,好不容易這些故事終於見諸教科書,現在中國國民黨竟把白色恐怖、以及因為爭取言論自由自焚而死的鄭楠榕從歷史課本中抹去!連曾經有過的微弱呼喊,也要從歷史中抹去! 面對這些令人髮指的罪行與無恥,我們倒是一派輕鬆;課綱被違法黑箱「微調」了,大家當做茶餘飯後的話題,沒什麼義憤痛心,更別提粗口咒罵政客了。是的,在禮義廉恥、四維八德的美好中國文化薰陶下,即便他人強姦我們的母親,我們仍然應該像馬總統那樣「溫良恭儉讓」地多讀古書,才能華麗詞藻地「盡最大誠意與民眾溝通」;絕對不可以用粗話問候別人的母親,壞了自己的良好家教。既然連罵髒話都不應該,那麼當然更不應該丟鞋抗議、擾亂社會秩序啊! 總之,我可以強暴你母親,但是你不可以打我,因為「打人就是不對」。由此可知,中華禮教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妙用無窮了。 幾十年來,中國國民黨的立委在立法院以絕對

閱讀筆記:勇闖埃及

圖片
關於這本書的簡介,很簡單,就是:一位年輕的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擔任國際志工,還躬逢其盛地遇上了茉莉花革命的故事。 關於這本書的思考,卻複雜沈重許多。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樣一句話被當成一句理所當然的美德。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做得到的人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尊敬的、也感動人心的。然後,不少人受了感動,也就以此為目標,努力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然而未必所有有志於此的人,都曾經仔細思考下面這幾個問題。 第一,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是,我們有什麼東西可以燒?就算要當志工,我們有怎樣的能力?在戰地,同樣是志工,一個醫生志工、一個護士志工、一個什麼都不懂但是孔武有力可以幫忙台擔架的苦力志工,與一個要體力沒體力、要專業沒專業、自己往往需要他人照顧的熱血志工相較,我們怎麼能夠鴕鳥鄉愿地說「有心最重要」? 第二,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是, 如果我們不懂得自私、不能夠適時抽離、補充自己的能量,我們的體力、精力、財力,可以讓我們燒多久? 第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是,我們真的思考過、體驗過烈火焚身的痛楚,而且確定自己無怨無悔嗎? 我總會想到 「柬埔寨-被詛咒的國度」裡面的那個美國護士 。因為去柬埔寨旅遊看見苦難,於是變賣家產、舉家遷往柬埔寨成立醫療診所,結果氣不過政府對於醫療資源的貪汙腐敗而高聲抗議,最後妻子遭到毆打輪暴,當地警察甚至不願意受理他的報案,僅有的一點存款也被診所的助理盜領一空。 「下界的苦難,我要一概承擔」固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操,但是客觀而言,這些苦難的萬分之一足以把任何一個人壓得粉身碎骨。從小到大,我們聽了太多「善有善報」的故事。因為行善是一個如此重要的美德,所以我們不斷傳頌那些美好故事。但是,我們的教育只告訴我們「理想的世界」,卻沒有告訴我們「真實的世界」。客觀而言,世界從來不是這麼運作的;事實上,正是因為行善未必有善報、甚至往往因為燃燒自己、烈燄灼身而痛苦不已。 像德蕾莎修女那樣的偉大,是舉世景仰的、也是舉世罕見的。與其用超人的故事激勵每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也要立志當超人,最後害小人物活活累死,倒不如鼓勵更多的小人物在能力範圍之內行善,人人行善都能「行有餘力」而樂在行善。 關於這本書的評語:用生命寫的故事,都是值得尊敬的故事。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感觸。我不敢說這本書「不好」,我只覺得這本書不會進入「

閱讀筆記:身體使用手冊

圖片
為什麼有些人「忙的時候沒事,一放鬆下來就生病」? 為什麼減肥之前要增胖?為什麼「吃得好、睡得飽」竟然可以減肥?你有沒有想過:當體重計告訴你「你變重了」,其實你並沒有變胖,可能只是你身體裡面的血液更飽滿了? 這本書的開頭以電腦為例子:磁碟機需要電力驅動;電壓太低會導致磁碟機無法正常運作;正常的修理程序是:先檢查電壓,如果電壓正常、再試著檢查、修復磁碟機。 而中醫很講究的「氣血」,就是驅動人體這部精密機器的「電壓」。不幸的是,西醫的觀點中,沒有「電壓」這回事。 如果要用簡單的幾句話幫這本書摘要,就是:早睡早起、多敲經絡以幫助身體的「下水道」更暢通、讓身體這部機器能夠自然的發揮與生俱來的「自動修復功能」。 聖賢書看了一百遍也未必會變成聖賢,但是再那麼偶爾的當下,讀了之後,多多少少能夠發揮一點提醒自己的作用;養身的書也是。 所以推薦這本書。

閱讀筆記:帝國崛起

圖片
閱讀歷史之必要 雖然說「老狗玩不出新把戲」,但是老狗熟悉老把戲,所以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新不新」不是問題,「有沒有效」才是重點。怎樣的把戲最有用?符合人性的把戲最有用啊!就算是老梗,同樣可以一用再用,而且往往見效,比新把戲更讓人放心。 文明改變(從農業時代到資訊時代)、工具改變(從弓箭到飛彈),什麼都變了,但是人性不變,而歷史與「人」有關。不必是老狗,我們也可以從歷史學到各種與符合人性的老把戲。 人,就有人性;人性必定有弱點;於是就算你遍覽歷史中的人性故事也無法超凡入聖,無法洞悉、克服一切人性。即便如此,歷史還是頗有可觀之處。因為,第一,「有趣」;關於人性的故事,總是最迷人的故事。第二,「警惕」;警覺性高一點,失敗機率就低一點。第三,「應用」;舉一反三的能力強一點,攻擊手段就多一點。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當然有很多精采的故事。同樣的故事,教科書寫得呆板讓人不愛看,古文典籍太艱澀讓人看不懂。於是只有「擅於說歷史故事」的人能讓我們讀懂歷史故事的精采。這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本書~~把精采歷史說得生動淺顯的好書。 歷史書的內容 史學家寫歷史,不外乎三種內容:「客觀」的陳述、「相對客觀」的詮釋、以及「絕對主觀」的價值判斷。 所謂「客觀的陳述」,比如說,秦始皇的兒子、孫子是哪些人,曾經幹過哪些事情。這些是客觀的事實。雖然因為年代久遠,不同的書上可能有不同的說法,但是大致而言不會錯得太離譜,至少不會「老子變兒子」、「兒子變老子」。 所謂「相對客觀的詮釋」,比如說,秦始皇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那樣作。這些是「相對客觀」的詮釋。每個歷史學家都可以說一套自己的「詮釋」,但是至少這些詮釋必須各自基於一套說得通的邏輯,所以說「相對客觀」。 所謂「絕對主觀的價值判斷」,比如說,秦始皇做這件事情「好不好」、「對不對」。這些當然是「價值判斷」。問題是:誰的價值?由誰判斷?這當然是絕對主觀的事情。 本書作者深入淺出地陳述了客觀事實,進行了相對客觀並且很精采的詮釋,這是無可置疑的;至於「價值判斷」的部份,筆者認為有流於「僵化的道德觀」之虞,未免可惜。 究竟有哪些客觀事實足以讓人為之一凜?哪些價值判斷流於「僵化的道德觀」之虞?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歷史之有趣 以下分別舉幾個例子,具體說明書中歷史的有趣。 其一:「秦晉之好」到底好不好 你

中途的那段放空,與那片星空

圖片
很粗略地說,人類的平均壽命大概八十年;從二十歲到六十歲,人生大約要工作四十年。這四十年幾乎是人生最精華的時間。可是我們整天忙著工作、工作、工作。 工作了十多年,對於人生的種種,健康、財富、親情、友情、愛情、職場……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體會。或許已經結婚生子了,或許還沒。我們的人生在一定的軌道上行走,變化的可能還有,但是不大;我們開始慢慢了解自己、了解這個世界,卻沒有時間靜下來和自己好好相處。 平日的工作自然也有休假的時候。可那只是喘一口氣的放鬆,在你氣還沒順過來以前,我們又被工作逼著向前走、向錢走。 如果客觀環境許可的話,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一個期中休假。所謂的客觀環境,第一當然是有關存款、花費與工作。工作了十幾年,如果幸運地手邊有一點點積蓄、如果這點積蓄可以保障你一年之內沒有經濟壓力,而且還很湊巧地公司竟然允許你留職停薪、休個一季半載的長假、或者是在你轉職期間有那麼一個空檔,那將會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休長假要幹什麼?哪裡有要幹什麼?哪怕這段時間只是用來發呆、空白,唯一的目的就是漫無目的。目的?人生的意義究竟在哪裡?沒想清楚這個問題,哪裡有什麼目的不目的?我們總得先想清楚「我們想要去一個怎樣的地方」,然後才能接著想「我們要去哪裡」啊! 每個人都有大限之期,總有一天我們都得面對。怎麼樣的情形下我們可以了無遺憾地闔上眼睛?答案是「快樂」。「充實」如果重要,那也是因為「充實」帶來「快樂」。 真正巨大的、恆久的快樂來自於什麼?來自於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我們總得要先想清楚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意義是自己去定義出來的。多數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定義、沒有定義的人也早已成功說服自己「不要想太多」~~否則大概早就因為「活著沒有意義」而自我了結了。 問題是,你的那個定義,真的可以說服你、真的可以為你帶來精神的快樂與寧靜嗎?如果你泰山篤定地放棄了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你真的能夠泰山篤定地面對那最後的審判? 最後的審判究竟由哪個神進行?這個答案依照你的宗教信仰不同而不同。但是全世界的人都一樣,每個人,都得「自己」經過「自己那一關」。 我們每天工作,工作帶來成就感,成就感帶來快樂,於是我們以為生命的意義來自於工作;我們拼命賺錢,金錢買到了家人的舒適享受,看著家人的笑容我們得到了快樂,於是我們以為我們的意義來自於養家活口。這些定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