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6的文章

我就是因為害怕死的是我家人,所以才主張廢死的啊!

如果要比「民調高低」,需要靠科學的民調;如果要比「講道理」,靠的是「內容」而不是「音量」,尤其不是比誰的語調比較慷慨激昂。 依筆者有限的觀察,網路上反對廢死的人最常說的道理是「殺人償命天經地義」、最常提出的反問是「廢除死刑?那殺人魔怎麼辦?你有更好的辦法嗎」、「如果死的是你家人的話你還會主張廢死嗎」。 關於「天經地義」。你堅信「殺人償命」,就像我堅信「一人之罪、眾人之惡」;一如你相信基督、我沒有宗教信仰,各有各的「天經地義」。你說服不了我、我也說服不了你,所以爭論這個一點意義也沒有。 關於「你有更好的辦法嗎」。不管你是否支持死刑,你總得認同以下這個邏輯:用「錯誤的方式」處理重大犯罪,就是在刺激這個社會更多的邊緣人製造更多的悲劇。支持死刑的人不也說了嗎?「廢除死刑是錯誤的方法,會鼓勵殺人」!因為害怕有更多的悲劇,所以不能廢除死刑。畢竟一旦出了事,害到的可能是所有人的,你的或我的孩子啊! 如果支持死刑的人可以「論」而起「證」的告訴我「死刑可以減少悲劇」,我立刻加入反廢死的行列。偏偏,有些反廢死的人喜歡拿「那麼交通違規的處罰無效,是不是也該廢除罰單」當做類比,然後覺得自己打臉了廢死論者~~可是,廢死與否討論的是「重大罪犯」與「死刑」耶!要提出這種類比來強化自己的論述之前,還是要先斟酌一下比較好啦! 明明所有的證據,從犯罪學到心理學到社會學到犯罪數據都顯示:死刑不但無助於降低「重大犯罪」,反而刺激潛在的重大罪犯啊!如果你也認同「錯誤的方法會導致可怕的悲劇」,主張死刑的你有沒有想過:「反廢死」的你,正是製造悲劇的幫凶? 最後,關於「如果死的是你家人的話你還會主張廢死嗎」。拜託不要再問這種問題了。正因為「死刑」是一種爛方法、只會造成更多悲劇,正因為我害怕死的是我家人,所以才主張廢死的啊! 與其慷慨激昂地質問主張廢死者這些問題,主張反廢死的人們不如努力說明為什麼「廢死會造成更多悲劇」,拿出理由來說服社會大眾吧!

馬丁路德說出了......

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天主教的勢力之龐大,可以輕易地把教會視為邪說的異端給燒死。西元1517年,有個傳教士跑出來和天主教對幹,在教堂門口釘了一張清單,批評教會亂搞。最後他不但得享大名,更名垂千古。這個人叫做馬丁路德。 「1517年之前就曾經有許多對天主教會權威的挑戰......,但路德的攻擊是最有力的,因為他表達的正是當時全歐洲的人心理想的」。<<漫遊歐洲一千年>>,p170。 我當然知道在這種節骨眼上在臉書貼文主張廢死很顧人怨。可是我沒有想當馬丁路德。我只想寫寫那些我思考後的信仰。 就算讀者只有自己一人,我還是會一直寫。因為我別無選擇。

不要放棄

不要放棄希望;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除了希望,我們一無所有。 不要放棄思考;缺少思考、只依靠情緒反應,只是讓自己變成野獸。 不要放棄仁慈;那是黑暗世界中的微弱燭光。世界已經這麼冷酷,我們總要試著柔軟自己的心腸。 中國國民黨這麼爛,臺灣人花了60多年才稍微看清;死刑存廢的問題,和其它人類比起來,台灣人多花個五百年才能理解,也是相當合理的。

情緒與死刑

每當發生重大的殺人慘案,每個人的情緒都很複雜。在這些複雜的情緒中,對你而言,最強大的主旋律是什麼?憤怒?恐懼?還是悲傷? 在我有限並且主觀的觀察中,多數支持死刑的人,往往因為憤怒或恐懼而呼喊死刑;那些支持廢死的人,總是因為慘案、以及慘案背後的巨大結構之惡而悲傷。 誠實的問問自己:憤怒、恐懼以及悲傷,哪一種情緒最強烈?

那位「讀法律的」黃國昌

圖片
你認識「讀法律的」嗎?我的定義比較嚴格一點。讀懂法條的只是法匠;讀懂法律與人類關係的,才是「讀法律的」。 如果你是「讀法律的」,你怎麼會不知道幾千年來人類充滿了酷刑,而人類的悲劇從來就沒有因為嚴刑竣法而稍稍減少,反而因為當權者拿著嚴刑竣法製造更多悲劇!你怎麼會不知道裂人皮肉的鞭絕大多數都是落在無路可走的悲慘之人身上? 好萊塢的「悲慘世界」對你來說就只是一部俊男美女歌聲悠揚的賣座強片嗎? 這麼說吧!假如你認識那麼幾個「讀法律的」~~總是站在高牆對面、總是為了弱勢落淚~~在他們之中有幾個是反對廢除死刑的? 你觀察看看,主張廢死的人之中,有幾成會高聲咒罵反廢死者「幼稚無知」,而反廢死的人之中,又有幾成把主張廢死者視為假清高的偽君子? 你真的沒有覺得哪裡怪怪的嗎? 就我所知,時代力量這個組織從來就沒有正式把「廢死」當成是他們的政見。但是在這個當下,在林昶佐與洪慈庸都曾經公開主張廢死的前提下,時代力量的執行黨主席,應該也算是個「讀法律的」的黃國昌在這個時候說「時代力量並無推動廢死政策」。 我也認為不論怎樣時代力量應該也比中國國民黨好個十倍二十倍。然後呢?這樣就夠了嗎? 你叫我如何對這樣的人、這樣的組織有期待?期待這個組織能夠為了理想義無反顧? 雖然「化獨漸統」是馬英九的理想,不是我的理想,但是馬英九為了他的理想才是真正義無反顧啦! 單從「為自己堅信的義而義無反顧」這個角度來評斷,黃國昌哪裡比得上馬英九?

閱讀筆記:漫遊歐洲一千年

圖片
「史上最強的導遊要出團了!暢銷書<<漫遊中古英格蘭>>作者這次要帶領讀者穿越時空一千年!在旅途中,你會見到信仰虔誠的科學家、精明的農夫、冷血的商人,和意志堅強的女人」。這本書的封底這麼介紹這本書。 看完這本書之後,這麼說吧!如果你給我兩個選項,一個選項是送我連續二十天、市價四十萬的歐洲深度之旅,另一個選項是送我這本定價四百元的書,並且給我十天的假期在家仔細讀這本書。 如果只考慮「怎麼樣才能更了解歐洲」,我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後者。 中華民國的歷史教育,哼哼,你也知道,只會讓人對歷史倒胃口。所以,國中高中讀了六年的歷史課本,對於歐洲的歷史知識根本膚淺到難以形容。 一直到最近,因為「人類大歷史」、「文明」、「西方憑什麼」這幾本書,讓我對歐洲文明這個主題有了一點興趣;而,要了解文明,當然就得了解歷史。 讀歷史,一個最容易犯的錯,就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歷史」。身為一個現代人,這種錯誤雖然無可避免,但是總要試圖降低犯錯的頻率與程度。怎麼做呢?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戴上古人的眼鏡」。試著更貼近那個時代,了解那些時代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當時的人們思考什麼?怎麼打仗、種田、禱告,或者更簡單的說~~怎麼過日子。 這本書成功地讓我更貼近了歐洲的歷史~~從11世紀到20世紀,以百年為單位,讓我迅速地瀏覽了歐洲這一千年的變化。 如果要舉個具體的例子,應該就是「書櫃」吧!這本書讓我建立起一座名為「歐洲歷史」的書櫃,書櫃分成10格,我大約知道了每一格裡面放了些什麼東西,以前每一格的前後有怎樣的關聯性。以後當我閱讀到其他本相關主題的書籍時,我可以清楚地知道那本書的哪一部分可以歸類到書櫃裡邊的哪一格。 雖然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歷史的認識依舊淺薄得心虛,雖然書櫃裡的藏書根本空空蕩蕩,但是至少我建立了這樣的書櫃;對於往後我掌握歐洲歷史的能力,應該會有著很大的幫助。 畢竟,對於我這個歷史從來都不及格的學生而言,從零分進步到二十分,是最容易達成的學習曲線嘛!

閱讀筆記:漫遊歐洲一千年

圖片
「史上最強的導遊要出團了!暢銷書<<漫遊中古英格蘭>>作者這次要帶領讀者穿越時空一千年!在旅途中,你會見到信仰虔誠的科學家、精明的農夫、冷血的商人,和意志堅強的女人」。這本書的封底這麼介紹這本書。 看完這本書之後,這麼說吧!如果你給我兩個選項,一個選項是送我連續二十天、市價四十萬的歐洲深度之旅,另一個選項是送我這本定價四百元的書,並且給我十天的假期在家仔細讀這本書。 如果只考慮「怎麼樣才能更了解歐洲」,我會毫不遲疑地選擇後者。 中華民國的歷史教育,哼哼,你也知道,只會讓人對歷史倒胃口。所以,國中高中讀了六年的歷史課本,對於歐洲的歷史知識根本膚淺到難以形容。 一直到最近,因為「人類大歷史」、「文明」、「西方憑什麼」這幾本書,讓我對歐洲文明這個主題有了一點興趣;而,要了解文明,當然就得了解歷史。 讀歷史,一個最容易犯的錯,就是「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歷史」。身為一個現代人,這種錯誤雖然無可避免,但是總要試圖降低犯錯的頻率與程度。怎麼做呢?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戴上古人的眼鏡」。試著更貼近那個時代,了解那些時代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當時的人們思考什麼?怎麼打仗、種田、禱告,或者更簡單的說~~怎麼過日子。 這本書成功地讓我更貼近了歐洲的歷史~~從11世紀到20世紀,以百年為單位,讓我迅速地瀏覽了歐洲這一千年的變化。 如果要舉個具體的例子,應該就是「書櫃」吧!這本書讓我建立起一座名為「歐洲歷史」的書櫃,書櫃分成10格,我大約知道了每一格裡面放了些什麼東西,以前每一格的前後有怎樣的關聯性。以後當我閱讀到其他本相關主題的書籍時,我可以清楚地知道那本書的哪一部分可以歸類到書櫃裡邊的哪一格。 雖然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對歷史的認識依舊淺薄得心虛,雖然書櫃裡的藏書根本空空蕩蕩,但是至少我建立了這樣的書櫃;對於往後我掌握歐洲歷史的能力,應該會有著很大的幫助。 畢竟,對於我這個歷史從來都不及格的學生而言,從零分進步到二十分,是最容易達成的學習曲線嘛!

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 「雖然英格蘭王國在1660年復辟之後廢除了通姦的死罪,但處決不正當的性行為仍持續到十八世紀。通姦者、娼妓在倫敦公開施以鞭刑,遊街示眾,並公告姓名。」<<漫遊歐洲一千年>>這本書裡面這麼寫著。 三百年後的今天我們讀這段歷史,是否覺得「當時的人怎麼竟然會如此愚昧、殘忍」? 如果人類三百年後沒有滅亡,歷史上會怎麼描寫台灣呢? 「21世紀初期的時候,廢除死刑成為世界潮流,而通姦除罪化更已經是普遍的現象,但是有少數的國家堅持傳統規範,例如部分神學士堅持『榮譽處決』,東亞強權日本依舊維持死刑,而幾乎沒有國家承認其國際地位的中華民國則是持續把通姦列入刑法的處罰事由,並且以一種曖昧的態度迴避死刑存廢的議題,甚至把死刑的執行時機當做操縱輿情的工具」。 「中華民國政府之所以不敢實施廢死,一般認為是因為不願觸怒群眾。在當時的台灣,每當重大殺人事件發生,民眾便群情激奮地要求訂定更嚴格的法律、執行更多的死刑,一如中世紀的歐洲人為了伸張正義、榮耀上帝而高喊『燒死姦夫淫婦』般,高喊「畜生憑什麼享有人權?」。 「在當時,臺灣社會普遍的信念是這樣子的:喪心病狂的人就是畜生,亂把人咬死的畜生就是該死。處死病發的畜生才能避免這種讓人喪心病狂的傳染病繼續蔓延。至於這種病的形成與我無關,很可能只是因為先前沒有把類似的畜生給處死;如果你主張原諒畜生,你得要自己或家人先被畜生咬死才有資格發言」。 三百年後的未來,我們的子孫讀歷史,會怎麼看待今天的我們?

歷史總是荒謬,而現在就是歷史

像土地銀行這樣一間公司。公司理論上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實際上裡面的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混日子的心態在上班。另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真工作,不過他們認真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公司更好,而是為了讓自己的職位更上層樓。 這些人並非天生好吃懶做,也不是對這個公司無情無義。而是因為制度不但不獎勵認真的人,甚至懲罰認真的人。「多作多錯、少做少錯」、「做到流汗、嫌到流涎」的情況之下,慢慢的組織文化就定型了,人員升遷基本上就呈現一個負淘汰的機制。能夠往上爬的人,一般而言(當然,並非指所有案例),最重要的能力是要能夠不問對錯、消極地服從長官、甚至積極地揣摩上意,其次才是辦事能力。 簡單的說,就是:組織理論裡面所說的每一種弊端,這個組織都有。如果連Nokia、Motorola多少的大企業都會因為技術的變革而在幾年之內滅頂,在金融技術掀起滔天巨浪的今天,我實在不知道:面對全世界金融業的大變革,這樣的組織要怎麼樣撐過下一個十年。 先不去管組織改造會讓多少人中年失業。靠「組織改造」來求企業生存?很好。但是這個企業的改造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這種半調子、做表面的組織改造,除了加速組織的滅亡之外,對組織本身而言,一點正面的意義都沒有。 如果有什麼正面意義,就是:首長看起來勵精圖治,於是首長個人的資歷經歷再添一筆。 在這種情形下,組織唯一可能(不是保證)有機會活下的出路,就是「公營」這個保護傘了。結果土銀員工自己投票說要釋股。別說什麼「釋股」只是要如何如何。頭過身就過。一旦開了這個門,土銀會被帶往哪裡走,大家心知肚明。 看歷史書,那些歷史故事總是讓荒謬得讓我啼笑皆非。其實,所謂的「現在」轉眼就是「歷史」。停下腳步看看現在,就會發現荒謬一直都在。

「覺醒公民」的勇氣

圖片
覺醒公民的定義 最近這一兩年流行的名詞是「覺醒公民」。覺醒公民的定義,不該只是從拍美食、追韓劇的小確幸一族變成高喊「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網路鄉民而已。真正的覺醒公民,永遠都在思考、永遠都在檢視自己的信仰,勇於批判自己錯誤的信仰。 簡單的說,覺醒公民不是「懂了什麼」,而是「永遠都在思考、永遠都在檢視」。 柯文哲並非毫無建樹,但是柯的爭議言行一件又一件,於是許多人沉默了。畢竟要批評自己曾經崇拜過的偶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要批評自己曾經擁抱過的信仰,是一件更困難的事情。 於是我有一點點同情當初拼命捍衛柯文哲的人~~那些無視柯文哲威權思想、把所有批評柯文哲的人都視為國民黨同路人的人,而如今依舊保持沉默、不願出聲批判柯文哲的人。 表面的問題,是「不願批判柯文哲」;核心的問題,是「不願批判自己」。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這麼難解決。如果沒有勇氣檢視、批判自己的信仰,那麼就不要輕易信仰。永遠保持懷疑、保持思考,然後我們就會發現批判自己有多麼的重要,並且對於「批判自己」這件事情不再感到羞愧,反而引以為傲。 批判的意義 如果黨國思想沒有倒、如果內建「一個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沒有改、如果台灣人的威權思想遺毒(比如說期待三權併掌的聖主明君、崇拜檢審不分的包青天等等落後法治觀)沒有拔除,就算中國國民黨倒了,台灣就會好嗎? 批判柯文哲,並不是(不只是)批判這個人,更是批判這個人所擁抱的價值,比如說「兩岸一家親」、「用監視器開罰單」、「法律沒規定不能做的,為什麼能做」、「文化恐怖份子」、「寬容如海」等等威權、錯亂的思想價值。唯有當多數的人明白這些思想到底錯在哪裡,下一次浮出檯面的人選才有可能「相對理想」;如果因為害怕中國國民黨勢力復辟而避免批判柯文哲,只會讓有能力操控媒體的幕後黑手因勢利導,最後選出一個草包甚至野心份子,讓台灣的進步延遲四年、甚至倒退二十年! 要知道,民主並不是一條必然前進的單行道!稍有不慎,隨時都可能反轉! 面對即將全面執政的民進黨 520總統就職在即,即將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是否真的能夠讓人滿意?從「向必須被轉型正義審判的宋楚瑜請教轉型正義」這件事情來看,別說是「讓人滿意」了,兼任民進黨黨主席的蔡總統能夠「不讓人失望」就已經讓人喜出望外了。屆時台灣人有沒有勇氣批判自己選出來的總統?有沒有勇氣批判自己的偶像?有沒有勇氣檢視自己的

乙武揚匡惹怒了誰(原標題:人人都劈腿的話怎麼辦)

1636年,美國麻薩諸塞灣的清教徒擬定法律:夫妻若在妻子月經來潮期間行房,兩人需判處死刑。1650年5月,英格蘭通過<<通姦法案>>,對於婚姻之外的性行為判處死刑。 你覺得荒謬嗎? 肢體先天殘疾的乙武洋匡坦承數段不倫戀的消息傳開後,在臉書掀起熱烈的討論潮。有知名的網路觀察家說「沒有腿也能劈腿,沒有手也能把妹,讓人重新思考男人到底需要什麼才能讓女人愛上,這我真的不懂」;有人拿他的書名開玩笑「四體不滿足、五體很滿足」;有人在他做愛的姿勢上大作文章;有人說「雖然私德有問題,我們不該拿他人的身體殘疾做文章」。 自古以來男人不懂女人、女人不懂男人的浩嘆多如繁星,該觀察家的「不懂」也算在情理之中;問題是,他或許覺得自己文筆犀利幽默兼且發人深省,不過似乎沒發現筆刀落下的地方是對方先天就已失去的手足四肢。 我們憑什麼在殘疾人士的殘疾之上做文章? 不過也就是在半年前,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的時候,台灣的臉書也飄起彩虹旗幟,大家的同理心都湧現了。是的,大家開始理解同性戀不是一種病、也不是一種罪,不過只是一種「不一樣」,同理心告訴我們同志爭取的不過是人權,於是當同志人權稍稍獲得平反之後,我們歡欣鼓舞;如果有誰在同性戀的做愛方式上大作文章,我們會覺得「這樣缺乏平權意識的言論值得讚揚嗎」。 現在,肢體殘缺的乙武洋匡婚外情,大家忽然堂而皇之地嘲弄起乙武洋匡的身體與性慾,知名網路觀察家甚至義正辭嚴地說「身障就可以玩弄女性劈腿五十人還要同情嗎?」 哦?我們應該對肢體殘障的弱勢有更多的同理心,以彌補現存的、巨大的、先天上的不平等。但是~~如果殘障者在道德上犯錯,就不值得同理,嘲笑他的肢體也只是剛好而已? 玩弄女性劈腿五十個人是不是一種罪? 如果有個男人玩弄女性、劈腿五十人。如果那五十個心智成熟的女人心甘情願、滿心歡喜地與男主角歡愛,這是一種「玩弄」嗎? 如果男主角欺騙了這五十位女人,讓這些女人們誤以為自己是唯一,那麼,男主角在法律上或許無罪,但是在道德上當然有罪~~這個罪來自於傷害了女主角們,不過,跟旁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即便乙武洋匡已婚了仍這樣「亂搞」,法律上他還是無罪~~別忘了,全世界像中華民國這樣把婚外性行為列為刑法通姦罪的國家已經不多了。在婚姻中,男主角如果有錯,也只需對配偶及女主角們負責,跟旁人依舊一點關係也沒有

從奴隸制度認識人類

一個很殘忍、很不堪的事實是:人類,整體而言,就是一種極為殘忍、自私的禽獸。 一個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基本上,人類的歷史有多久,奴隸制度就有多久。這裡說的「奴隸制度」可不是什麼「金錢的奴隸」,而是把人當成畜生壓榨,把「這些畜生也沒因此大規模死亡啊」當做是一種恩賜,然後盡情剝削虐待他人的奴隸制度。 人類大規模廢除奴隸制度,也不過是最近二百年的事情。而且當然也沒有真正徹底廢止。 如果人類真的是萬物之靈、有高貴的同理心、還有珍貴的道德勇氣,怎麼可能容忍奴隸制度存在幾千年? 認清這一點客觀的事實之後,接著是「主觀上如何解讀」。我們要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醜陋而悲觀?還是要因為人類一小點一小點極為緩慢的進步而樂觀? 這個問題太困難了。我給自己的答案是:在我悲觀的時候,我用這個事實提醒自己要樂觀;在我樂觀的時候,我用這個事實提醒自己不要過度樂觀。

資訊監控與毛蟹笱

圖片
有一種補螃蟹的工具,叫做「毛蟹笱」。文史工作者這麼描述它的功用:秋冬時期,為溪中蟹類的求偶期,蟹群紛紛外出,往往順流而下;為了求省力,螃蟹將會縮腳,任憑水流而下,便被沖進了蟹簍內,因為簍嘴有篾鬚,只能進入不能逃出,於是螃蟹便落入漁夫所設的陷阱中。 螃蟹順流而下,一如人們順著資訊時代的洪流,享受資訊科技的便利,把每一項隱私都放在網路下,完全不在乎網路資訊安全機制到底有多脆弱,為想要竊取個人隱私的有心人大開方便之門。 這些所謂的「有心人」之中,掌握最多資源、最有力量的,叫做「政府」。政府有許多比如說反恐啊、治安啊之類正大光明的理由監控人民;手段確立之後,就會被政客拿來做許多卑鄙齷齪事情。這幾乎可說是類似於「絕對權力造成絕對腐化」的另一人性鐵律。 傳統的政府監控有物理上的限制;資訊科技出現之後的監控,是「位元」的監控,而位元監控幾乎不存在物理學上的限制。不精確但很白話的舉例是:三十年前要監控一群人,至少得要有一個人看著螢幕、戴著耳機,影片一格一格地看、錄音一段一段地聽,找出任何可以將你定罪的蛛絲馬跡。可是現在不用了。有了電腦之後,通通交由電腦辨識、搜尋就可以了。 用資訊控制人民,不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而是現在進行式。美國的菱鏡計畫、史諾登事件已經是血淋淋的實例。美國政府公然要求蘋果破解自家的手機,英國則是正在審查爭議極大的網路監控法案。 人性是這樣的:「拔自己一毛以利天下」的事情,多數人都願意幹;相對的「損他人一毛以利天下」的事情,聽起來更是沒有阻撓的理由。 如果政府具體地保證「犧牲千分之一的人的隱私權,但是保障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的安全」,你願意嗎?恐怕多數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哪怕這是一個文盲只有千分之一的現代化國家。 多數人願意把隱私交給網路,同時把監控隱私的權力交給政府。「反正又沒做壞事,為什麼要怕?」。要一直到發現所謂「拔一毛以利天下」的「拔毛」是「用特定人士拔陰毛的影片調查他、威脅他」、而且那個他剛好是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這是一個沒有回頭路的陷阱。 只是,到那時,就如同那一群順流流進「毛蟹笱」的毛蟹,再也無路可退了。 備註: 1.照片翻拍自 北埔鄉- 南埔社區 。 2. 英國在2016年11月通過了調查權力法案 。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六)~~第二章 科學

圖片
「從七世紀伊斯蘭教徒從阿拉伯沙漠向外擴張以來,西方與東方的衝突便層出不窮」,「八世紀中葉,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建立了伊斯蘭帝國」。要知道,伊斯蘭的文明是非常發達的。第一本代數學是波斯學者在西元九世紀寫的;第一位從事實驗的科學也是穆斯林。穆斯林不僅保存了古典時代的智慧,也在製圖學、醫學、哲學,乃至於數學與光學上開創新的領域。英格蘭的思想家培根也說「哲學得益於穆斯林」。p83。 十七世紀,鄂圖曼帝國的大軍越過了哈布斯堡帝國的國界,土耳其軍人圍住了維也納這座城;過程的驚心動魄略過不表,結局是維也納解圍了,土耳其人挫敗。「維也納為城戰勝利,不只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為期數世紀鬥爭的轉捩點,也是西方興起的關鍵時刻」(p89)。 如果不涉及主觀價值的「好壞」,只是很現實的比較「強弱」,我們必須說:接下來的伊斯蘭文化被基督教文化給比下去了。問題是~~為什麼?雙方曾經那麼勢均力敵啊! 是因為經濟力量的差異嗎?「1683年後鄂圖曼人的長期退縮,不完全出於經濟因素。伊斯坦堡與中歐鄰邦城市相比並不窮困,鄂圖曼帝國在擁抱全球貿易與日後的工業化上,也不比歐洲大部分地區緩慢。」(p91)。 因為像中華帝國那樣缺乏「競爭」而衰弱嗎?「鄂圖曼帝國並不缺乏經濟競爭以及同業公會這類自治的法人團體。鄂圖曼人、薩法維人與蒙兀兒人之間也存在激烈競爭」。<<文明>>,p91。 因為戰爭科技的差別嗎?可是,至少在1683年那個當下,「許多描繪這場戰爭的畫作與版畫清楚顯示兩軍的差異並非科技或戰術,而是服裝樣式」(p91)~~也就是說,鄂圖曼帝國與哈布斯堡帝國雙方根本沒什麼差別嘛! 那答案到底是什麼呢?作者的答案是這樣子的:「西方的優越本身來自於科學更能有效地適用在戰爭上,政府的運作也較為合理……十五世紀政治與經濟的競爭史西方迎頭趕上了中國,甚至凌駕其上。到了十八世紀,西方對近東的優勢則不僅來自於火藥,更來自於腦力層面」(p91)。 所謂的「腦力層面」,如果要選擇用一個籠統的名詞涵括,「科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裡所謂的「科學」,包括哪些有形的「東西」與無形的「思想」呢? 最重要的「東西」,應該是印刷術。他讓一切思想的流動變得容易。在學術方面,從哲學、數學、醫學到美學,當然都因為印刷機而得以快速流傳;在經濟層面,「十六世紀,擁有印刷機的城鎮遠比沒有印刷機

政論文章的另一種可能

真心覺得:政論文章不該只是「批判」。 我們可以從什麼不當黨產啊、操控司法啊、黨國不分啊......一百個主題寫出一千篇政論文章批判中國國民黨。讀完之後,總之就是「中國國民黨很邪惡」。 可是,在此同時,有很多重要的觀念卻很少被書寫、宣揚。比如說「民主是怎麼產生的」、「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不是真的比較好」這些主題,多數的學者習慣用硬梆梆的文字寫在論文裡,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書店裡的暢銷書用白話文說明,但是厚厚一本,普通人根本沒興趣。 如果有更多的人願意用更白話、更吸引人的文字宣揚這些重要的觀念,那麼就會有更多人知道威權的可怕、民主的可貴,就不會有誰相信「民主不能當飯吃」這種反智的鬼話,黨國思想就會變得沒有市場,中國國民黨也因此失去影響力。如果多數人都知道威權的可怕,那麼中國國民黨就一點都不可怕了。 什麼?你說中國國民黨已經不可怕了?你忘記2016年還有多少人投票給朱立倫和宋楚瑜嗎?你不知道他們都是廣義的「中國」國民黨嗎?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五)~~第一章 競爭(眉批與質疑)

圖片
看完了 該書第一章「競爭」的重點摘錄 之後,以下是查理我的一些眉批、思考與質疑。 「競爭帶來軍事的進步」 我在「西方憑什麼」這本書裡面讀到:西方的煉鐵技術遠遠落後中國。中世紀的時候,戰士拿著刀砍沒幾下就彎曲了,還得要在地上踩一踩,把刀給踩直了,才能繼續砍殺。 在中國,鑄鐵在公元前一世紀即已普及,吳國鐵匠甚至還能操控鐵中碳含量,生產鋼材,西方卻到公元十四世紀都還只會段鐵。中國有中國的戰爭、西方有西方的戰爭。大家都在打仗,為什麼只有中國的煉鐵技術突飛猛進? 我上網孤狗找答案,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答案是「農業帝國才能供養專心煉鐵的工匠;有這樣的社會分工、有這樣的工匠才容易出現進步的工藝」。 好,聽起來還算合理,但是我又想起艾文.托弗勒夫婦(Alvin &Heidi Toffler)寫的「新戰爭論」這本書。戰爭科技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先進的戰爭科技幾乎等同了戰無不勝,而戰無不勝等於搶糧、搶錢、搶女人。研究戰爭科技是一本萬利的事情,有錢養部隊,怎麼可能沒錢發展鑄鐵科技?為什麼西方人打戰卻不致力於鑄鐵煉鋼打造刀劍盔甲的技術?更何況竟然還落後東方一千五百年?這不合理啊! 關於皇室力量被削弱,也與宗教力量的拉扯有關。但是作者沒有直接點破。 早在十一世紀的時候,教宗額我略七世(Gregory VII)就已經有能力規定「天主教的聖職人員……不受世俗法院的審判,改由他們主教的教會法庭主理,教會法庭不會判處死刑,……任何俗世的君主皆不得指派教會的職務」。<<漫遊歐洲一千年>>,p27。 因為從小讀的是中國歷史,我自然會以中國為對照的例子。為什麼中國似乎從來都不曾出現足與皇帝分庭抗禮的力量?日本文化的宗教力量與世俗力量兩者又是怎樣的態勢呢?印度文化呢? 當然,我猜把一切原因歸因於「文化」是最簡便也最不會出錯的方法。比如說「中國就是因為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所以造成人們不敢反抗。但是,「儒家文化」這樣的文化又是如何出現?如何根深蒂固?為什麼能夠茁壯?為什麼不會被挑戰/為什麼沒有其他的文化思想推翻它的霸主地位? 釐清了這些問題,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優點與缺點;當我們認清了中國文化對於民主的影響,才能理解「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到底是不是行得通。 言歸正傳,總之,西方文明的競爭,不但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國

「文明」的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一、 閱讀筆記:「文明」讀後感~從制度演化的過程理解制度的可貴 二、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一)之~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 三、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二)之~~前言 四、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三)~~導論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四)~~第一章 競爭

圖片
不管你從農業、科技、建築、經濟......來看,任何的角度觀察,十六世紀的時候,以中國為核心的東方文明怎麼看都遠遠勝過西方文明。 西方最有名的運河是威尼斯運河;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來中國的時候可是被中國長江和運給嚇壞了;至於鄭和下西洋,其航程之遠、船艦之宏偉,那也無須贅述。英格蘭還沒有任何污水系統、街道臭不可聞、到處都是鼠疫、傷寒的時候,中國的排泄物可是有系統地詩集起來作為城外稻田的肥料。 總之,從公共衛生到科技發展,中國每一項都遙遙領先西方,最大膽的預言家,大概也不敢預言六百年後東西方的強弱徹底翻轉。可是這樣的改變卻真實地發生了。 為什麼?作者提出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競爭」。 簡單的說,就是:地理因素讓歐洲的政治體林立、中國則是趨向大一統。「中國有三條大河,黃河、長江與珠江,都是由西往東流。歐洲的河流眾多,而且流向不同的方向,此外還有許多山脈。……對於以掠奪為能事的蒙古人來說,入侵中國顯得容易多了;歐洲的地理環境不利於其馬民族滲透深入,因此比較不需形成統一國家。」P90。 歐洲的衝突帶來各種毀滅,但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第一,鼓勵軍事科技的創新。 在陸地上,大砲的威力越來越強,在海面上,戰艦的設計上,「速度與火力配合顯得較為均衡;與鄭和的巨艦相比,則更容易調轉方向也更難被擊中」(p89)。 第二,國家彼此競爭,於是越來越懂得如何籌措經費。 「從十三世紀的義大利開始,歐洲人也開始嘗試史無前例的政府借貸,因而成為現代債券市場的先河。明朝完全不知道有公債這種東西,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末才由歐洲人引進中國」。另外一個和籌錢有關的財政創新,則是荷蘭人提出~~「政府讓合資公司取得專賣全,並且分享該公司的利益;此外也讓這些公司成為海軍轉包商以對抗其他競爭強權」。 白話的說,就是:第一,「民間借錢給政府打仗」,這種事情一本萬利;第二,「政府把軍隊借給民間去海外搶劫」。 政府的強大武力加上民間追逐利益的強大動機,絕對是可怕的組合。事實證明,不管是荷屬東印度公司或是英格蘭仿效成立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在「掠奪」這件事情上的績效相當驚人。 第三,王室力量的削弱。 因為競爭,讓單一的國王沒有太大的力量。況且,「競爭不只出現在國與國之間,也出現在國家內部」(p70)。想像一下:貴族對國王說:「要我借錢給你可以,但是你要簽署大憲章保障

選擇

一個很常聽見的故事:安寧病房的病人最常說的話題,就是關於後悔~~後悔自己沒有把時間拿去陪家人、沒有把時間拿去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後悔把時間留給工作、只為了多爭取一點並不是真的那麼需要的名或利或來自他人的肯定。 之所以工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要滿足基本溫飽,幸運一點的話可以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最理想的狀態是工作內容符合對於人生意義的追求。 當然,「人生意義的追求」這種東西,每個人有不同的想像。對我而言,我完全無法想像我人生的意義在我任職的這家公司實現。 於是,我選擇了「不在公司往上爬」。至少到今天為止,深深感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而且,越來越確信。 人生啊!可以選擇的事情不多;也因此,握有選擇權的時候,更要謹慎地做出選擇。一個很常聽見的故事:安寧病房的病人最常說的話,就是關於後悔。後悔自己沒有把

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圖片
成長在弱勢的家庭,於是帶著自卑成長;因為自卑所以憤恨、因為憤恨所以暴力、因為暴力所以可恨、也因此成為罪犯而淪為弱勢。 冷漠一點的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溫暖一點的人,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但即便如此,也只是表層的憐憫。 真正深刻的同理,是能夠看到那「因為弱勢而自卑而憤恨」的第一原因,才能進一步思考如何從制度面系統性地減少這樣的悲劇。 然後發現我們如此無力,於是用最大的寬容,去盡力彌補這個無法彌補的悲劇。

閱讀筆記:西方憑什麼~~「談歷史」的態度

圖片
談歷史,尤其談的是縱橫古今東西數千年的歷史的時候,不可能不主觀。別說是「主觀地詮釋某個事件」了,就算是客觀地「揭露」某些資訊,單是「選擇要揭露哪些資訊」就是一個主觀了。 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寫書的人還要擺出一副縱觀古今、臧否天下的瀟灑脾氣,對我這種讀者而言,不但不會讓我對於作者的博覽群書心生敬意,反而只會讓我心生懷疑,覺得這個作者的氣度修養不足,而氣度涵養不足的人,在我有限的觀察中,往往容易失之偏頗。於是,進而讓我懷疑他的「客觀」是不是夠客觀,更別提他的「主觀」會不會太主觀了? 有感而發,是因為:我同時閱讀「漫遊歐洲一千年」以及「西方憑什麼」這兩本書。同樣提到了亞伯拉(Pierre Abelard)這個人,前者描述他在哲學(神學)著作的重要偉大之處與感情上的不被世人接受;而後者,固然提到了他的著作,更同時暗示他的下流偷情與無情。 當某個史家以百年為單位衡量歷史人物的功過時,如果竟然以他的私德作為著墨的重點,那麼我實在很難相信這個史家的史觀能夠多宏觀! 於是,對於「西方憑什麼」這本書,我更加冷感了。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三)~~導論

圖片
什麼是文明? 什麼是文明?不同的學者給出不同的定義、不同的價值觀認同不同的定義。 城市的英文是city,文明的名詞是civilization,「從文明的語源學可以看出,文明是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當然,光憑一座城市顯然無法締造文明。「文明是人類最大的單一組織,它的層次高於帝國,但組織不如帝國嚴密」(p28)。文明通常具有文化性格、具有宗教性,比如說中國文明就是一個很大的「文明組織」。 順便一提,中國對台灣的統戰之所以這麼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台灣人沒有弄清楚「文明」與「國家」的差異。 近300年來,漢人大量湧入臺灣,再加上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民國政權刻意打壓本土文化,讓現今絕大多數在這塊土地的台灣人,直覺地認為自己是中國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即便如此,這和臺灣是否屬於「中國」這個「政治組織」根本就是兩回事。 台灣人不去思考「文明」與「國家」的差異,卻成天嚷著「多數的我們明明就是中國人、說中國話、寫中文字,活在中國文明中,為什麼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然後由著政客因為政治考量,裝模作樣地討論「一中如何表」。 「文明的成功與否,不能只以美學的成就來衡量,更要以居民生活的持續內容與品質來衡量」(p27)。筆者認同這個版本。德國的哲學、藝術價值舉世公認,但不會有誰認為納粹德國是一種理想的文明。這個道理是不證自明的。 東方與西方 要比較「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之前,總得要先說清楚哪裡是「西方」,哪裡又是「東方」。 <<西方憑什麼>>這本書用地理界線來定義「西方」與「東方」。但是這本「文明」沒有採用這種方法定義;因為作者認為地理並不是一個好的區隔方式。比如說「南美與北美一樣被歐洲人殖民,在地理上也屬於同一個半球,它是否也屬於西方的一部分?」、「冷戰期間,蘇聯及其衛星國被稱為『東歐集團』。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蘇聯與美國一樣都是西方文明的產物。蘇聯的核心意識型態,與民族主義、反奴隸制及婦女投票權一樣,都發源於維多利亞時代—它的誕生與培育都發生在大英圖書館的舊圓形閱覽室」(P41~42)。 這本書「列舉」了哪些文明屬於西方文明,卻沒能提供一個嚴謹的定義。在筆者看來,這也是無可苛責之事。「東西文明的比較」,牽涉到了「地理」、「時間」、「文化的改變」。簡單的說,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努力吸收「西方文化」,那麼日本究竟算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二)~~前言

圖片
這本書,單單前言的部份,就有幾個段落讓我深思。 之一,關於「對焦」。 「美國步入衰弱的真正禍首其實是帝國內部核心的金融危機」(P7)。在我看來,這句話有以下幾層意義。 第一,主角與配角。 在常見的歷史書籍中,「人」往往是歷史探討的主角;除非是探討金融史的歷史書籍,否則「錢」往往是淪為配角。可是,「沒有錢萬萬不能」;閱讀歷史的時候,總要時時提醒自己: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看不見的「制度」與「錢規則」、還有「能使鬼推磨」的「錢(經濟利益)」,更是必須張大眼睛觀察的重點。「只有在銀行與各國財政部裡工作的人員才對歷史上曾發生過的經濟大恐慌稍有認識」(P10),其實,恐怕連銀行業的人對於歷史上的經濟大恐慌也少有認識~~我自己就是一個例證啊! 第二,「內部的金融危機」讓美國「步入衰弱」的分析 先說「金融危機」這四個字。美國的金融讓美國變得脆弱(金融商品彼此高度相關,一個垮就整個垮),但也因為這套金融體系,讓美國能夠吸引全世界的錢流入,創造美國經濟的繁榮(當然,還有平富不均)。 每一種制度都有利有弊,重點在於「是否利大於弊」。美國這套金融制度的是否利大於弊?這我不確定;但是,如果如果因為「弊端很大」,就說「造成衰退」,恐怕就失之公允了。白話的說,就是:如果美國不採行這套「弊端很大」的金融制度,美國能夠有今天地球霸主的地位嗎?那還有得討論哩! 簡言之,要討論的,應該是「美國這套金融制度」是不是「整體而言對美國弊大於利」,而不是「這套金融制度的弊端是否讓美國變得衰弱」。 當然,我相信本書的作者對於金融制度的思考必定是深刻的~~作者之前還另外寫了一本<<貨幣崛起>>哩!只是,如果沒有細讀這個小段落以及背後的脈絡,不小心掉進了「內部金融危機造成美國衰弱」的片段思考,就不妙了。 再說說關於「強弱」這件事。 「強弱」有兩種標準;一個標準是「自己和自己比」,一個是「和別人比起來」。在金融無國界的今天,假設~~單純假設~~如果美國這套金融制度讓美國的國力下降了百分之五,但是讓其他世界各國下降了百分之三十,那麼,美國這套金融制度到底是讓美國變強了?還是變弱了? 「經濟繁榮的時候貧富差距擴大、路有凍死骨;經濟衰退的時候,則是天塌砸眾人」,我個人對於這種金融制度、經濟體系是完全沒有好感的,所以我當然不可能故意替美國的金融

歷史的談法

圖片
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發展,當然有很多的遠因近因、主因次因、整體的群體的個人的因素;這麼多因素不太可能一一完整交代,於是只能簡單化約、著墨於最關鍵的幾個因素上。這個,我完全可以理解。 「西方憑什麼」這本書在比較西元六、七世紀時東西方文明的興衰原因時,說:「在中國,引發浩劫的是愛情。在西方,引發災難的則是義氣,嚴格來說,是教內兄弟太沒義氣」(P290)。 「愛情」、「義氣」的確可能在某個點造成歷史關鍵性的轉折,但那也只能是「導火線」;重大事件的背後,總是有某些龐大的趨勢潮流、深層的系統動力所驅動;用「愛情」、「義氣」這種個人層次的情感、最表層的動力來解說這大歷史的轉折演進,實在讓我覺得很沒說服力。 談歷史,可以輕鬆俏皮地談、也可以正經八百地談、可以鉅細靡遺地談、可以綱舉目張地談。可是我實在沒有辦法接受這種過度簡化的談法。

學者無用論

如果你覺得「學者無用」,其實那很可能是因為1.遇到爛學者、2.我們自己聽不懂學者說的話。 在社會科學中,真正高明的學者,可以用白話文把道理說清楚,但是白話文總也有個極限;如果我們對於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不足、甚至根本沒有能力閱讀稍長的文章,那麼問題真的不在這個好學者身上。 理解能力不足沒有關係,我們可以自我鍛鍊、可以向他人請教、從書本學習。說「寫那麼多誰有耐心看」當然也是可以,但同時就是放棄了提升自己格局與能力的可能,有點可惜就是了。 像這種法制問題,全臺灣能夠說得淺顯又透徹的人大概也不多吧?!不懂這個問題,嚴格來說是無知(當然,關於這種法制問題,全臺灣懂的人應該也很有限吧!至少我自己是一竅不通的。) 無知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嚴詞批判之前,有沒有經過虛心請教與嚴肅反思。這次,段宜康,很明顯地沒有做到。 在我看來,這篇文章之所以很棒,不只是因為深入淺出地探討司法制度。這篇文章同時也是考驗網路鄉民如你我~~我們到底只是想要在網路上罵中國國民黨?還是我們真心想要思考、然後在思考過後做出評斷? 延伸閱讀:「 地方政府首長作為司法警察:法律史、比較法與本土脈絡 」

寫作策略

圖片
重點一:深刻與否 不管是憲兵搜索民房、還是蔡英文向宋楚瑜請教轉型正義這些事情,全臺灣都已經注意到了,罵的人到處都有。(當然,罵憲兵的人多一點,敢罵/願意罵蔡英文的人則是少得多了。 或許是因為我的文筆比較流暢、又或許只是因為蘋果的主編單純偏愛我的文筆,總之,雖然我投稿被刊登在蘋果電子報論壇的機會相對偏高,但是這些其實已經很多人在寫的文章,寫的時候固然耗盡我的精力,刊出來之後有甚麼功用呢? 客觀而言,我人微言輕;大家都已經在寫、在罵的事情,多了一個我用更流暢的文筆多罵一篇,對於社會毫無影響。 除非,我的文章中確實寫出了一些重要的、但是多數關心政治的民眾忽略的觀念,否則那些文章看來看去都是政治控在看的、新瓶裝舊酒的老文章,影響力根本無法擴及同溫層之外啊! 沒錯!「論數少有人提及的重要觀念」才是值得我用力書寫的文章。雖然我似乎偶爾卻實能夠寫出一些自己的見解,但是我的見解畢竟有限;更重要的,是不斷讀書、才能不斷學習、不斷思索。比如說,藉由閱讀「獨裁者的進化」思考「獨裁」、藉由閱讀「人類大歷史」思考「人類」,藉由閱讀「文明」思考「文明」……透過閱讀這些厚實的書,我的思考能力才能廣化與深化,才能吸收更多的新資訊、思考更多的新觀點。 當我的見解更深刻,我的文章才會更有力。相對地,如果我像呂秋遠或周偉航那樣大量曝光,所寫的文章內容必定會留於「炒冷飯」、「了無新意」,很快就會讓讀者心生厭倦。要知道在臉書時代,讀者的閱讀量極大;如果同一個作者寫了兩三次類似的、重複的主題,很快就會讓讀者心生厭倦了。 重點二:提升社會 讓讀者喜歡不是重點,重點是藉由好的文章影響整個社會。但是我們往往一不小心就會目標錯置。 目標錯置其實相當合乎人性。例如,我想要透過文章發揮影響力,但是影響力怎麼估算呢?在我的文章重要到被執政者當作施政參考之前、在我成為重要政治人物的文膽之前,我如何知道我的文章有沒有影響力?唯一可衡量的指標,就是具體的「文章點閱次數」、「文章按讚次數」了。 可是,那就是走上目標錯置的岔路了。把「按讚次數」當成追求目標,就少了深化思考的動力、就怯於說出與一般網友相反的意見。 真正的核心目標,應該是「讓自己的文章更深刻有力」。這樣子的文章,才能吸引深刻的讀者;深刻的讀者才可能是具有影響力的人;放長線釣大魚,一旦有了知名的、有影響力的人替我背書,我文

賤狗的遠吠

圖片
看到蔡英文要去請教宋楚瑜,除了痛心疾首、欲哭無淚八個字,我實在不知道還能怎樣描述我的心情。你能想像德國人向納粹政府的高階官員請教轉型正義嗎? 到底是為了什麼,台灣人的命會這麼賤? 整整一年的育嬰假,我把想看的書、想寫的小說拋在腦後,很努力地寫吠文;大家在蘋果日報上看到的是我那幾十篇的吠文,天知道在那之外我還寫了多少的文章!總不可能我每寫必投、每投必中吧? 寫,一直寫,趁著夜深人靜妻女入睡的時候寫、清早想到了讓人憤怒焦心的議題立刻睡意全消,繼續爬起來寫;寫到整個人瘦了一大圈。我知道狗吠阻止不了火車,但是我除了靠狂吠來紓緩我的焦躁與無力感,並且祈禱或許會有幾個路人因為賤狗的遠吠而覺醒之外,我還能怎麼辦? 2016總統大選,雖然明明知道蔡英文實在不怎麼樣,但是也沒有其他的選擇;寫了多少吠文批判蔡英文之後,還是把票投給了民進黨。總統選舉後就職前,想說趁著蔡英文上台、還沒執政或許不太會幹出什麼壞事蠢事的空檔,我可以靜下心來多讀兩本書、多寫幾篇讀書心得。結果蔡英文馬上就來了這齣戲,一如當年白色力量的柯文哲向宋楚瑜請益。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我很想寫篇吠文批評蔡英文,但我忍住了。在台灣這種畸形的社會中,如果每一個讓我憤怒痛心的議題都要寫一篇吠文的話,我真的會力竭暴斃。我要自己把時間留給閱讀;讀,然後寫。多讀一些好書,多寫一些最近吸收的好觀念;如果這些觀念剛好很少人在宣揚,那就寫出來投稿,讓更多人有機會吸收這樣的觀念。 讓自己的思考變得更廣泛也更深入,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更有力。這些已經有許多人在破口大罵的事情,反正不差我一個寫文批判。 我只能這麼告訴自己,這麼鼓勵/麻痺自己了。

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一)之~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

圖片
本書主旨 不過就是在六百年前。如果當時你預言「有一天西方文明會主宰世界」,絕對沒有任何人會相信。可是六百年後的今天,你的預言成真了。 這本書試圖探討:「為什麼異想天開的預言竟然會成真」,以及「西方文明能不能繼續主宰世界」。 關於「預言為什麼成真」,作者認為,答案是「競爭」、「科學」、「財產權」、「醫學」、「消費」與「工作倫理」;關於「西方的稱霸能不能繼續」,作者認為,答案是「西方文明很危險」。 讀書心得 之一 要說明「西方為什麼」,當然必須認識西方的歷史。這本書從西方的航海時代開始說起,談論、比較了東西方數百年歷史脈絡,扎實地建構出作者的論述~~關於那「六個因素」。 關於學習歷史。理論上,我們應該要知道哪些地方曾經有過哪些角色、這些角色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然後這些事情的影響是什麼、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這,就是所謂「歷史的脈絡」;了解了歷史的脈絡,最後我們才可能「從歷史中學到什麼」。 理論上,這才是學習歷史。身為一個社會組的學生,國中、高中讀了六年的歷史教科書,我必須很痛心地說:那六年的青春都被浪費了。我背誦了大量的、破碎的歷史資料,但是絲毫不懂得歷史的脈絡,更別說從歷史中學到什麼意義。 也或許是因為學生時代學習歷史如此無趣,當我讀完了<<文明>>這本書,我對於歷史的興趣從風中殘燭變成了熊熊烈火。法國到底有幾個共和?歐洲有怎樣波瀾壯闊的歷史?人類文明史上到底有多少殘酷的殺戮?還有我最好奇的主題「民主的歷史」~~民主如何誕生?如何演進?知道這些歷史,才能更真切地思考民主的本質是什麼?民主的未來又會如何。 之二 讀書,尤其是好書,必須至少要讀兩遍。即便第一次閱讀的時候慢讀(不求快)、細讀(不忽略每一個字)、精讀(仔細思考每個字背後的意涵),第二次閱讀的時候,依舊可能會讀出一些讓自己吃驚的心得感想。 我很吃驚的發現:我上次閱讀的時候,「竟然劃錯重點」、「竟然沒有讀出作者的言下之意」、「竟然沒有讀到作者論述的可疑之處」!類似的驚嘆,時常出現在我第二次閱讀的過程中出現! 之三 人類的無知,可以細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沒聽過沒看過」,第二種是「聽到了看到了卻仍然不思考」,第三種是「聽到了看到了、也思考了,但是思考卻錯了」。如果對於歷史我們一無所知,我們又怎麼能夠理解「人」、如何能夠思考民主的意

競爭的本能

圖片
兩歲兩個月大的柔妹,對於其他的小朋友,遇見喜歡的,她會主動地牽牽手、摸摸臉;遇見不喜歡的(尤其那些可能會與她爭寵的小朋友,柔妹特別不喜歡),找到機會就會推他、打他。 從陰暗面來說,這是人類的劣根性;從光明面來說,這是人類競爭的本能。如何讓女兒保有競爭的意識,但是又不會卑鄙到用不義的手段傷害他人、尤其是傷害弱勢,是父母重大的課題。 其實,這也是每個人一輩子的重大課題~~關於「如何讓自己保有競爭的慾望與能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反面意義

圖片
旅遊的意義是很多元的。比如說,傷心失戀的人出國散心、喜歡新鮮未知的人出國自助旅行小冒險......這些都是旅遊的意義,每個人出國各自基於不同的原因。在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恐怕不是一個可以說服我出國旅遊的原因。因為這八個字,在現代,有了完全相反的意涵。 在古代,「書」是很稀有的,書本的內容極為有限、可信度也無從查證,於是光讀書是不夠的,總要自己親眼去看一看;哪怕在古代出門旅遊是一件極端凶險的事情(交通不便,更別說疾病、毒蛇猛獸與官兵盜匪的威脅)。 可是今天,書的內容極深、極廣,而且可信度極高;再加上資訊科技,上網也可以「目睹」天下事。在這樣子的條件下,如果「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為了「真正了解這個世界」,旅遊的重要性恐怕應該大幅下降;旅遊的花費不該是買書、讀書的數十倍。 更別提,旅遊只能讓我們「看到」「有形的」世俗世界,卻無法讓我們「閱讀」「無形的」精神世界。 關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透過書本,我們可以有系統地、深入地「了解」;透過旅遊,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所以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問題是,我們花了多少時間、金錢透過旅遊去「感受」?又花了多少時間、金錢透過閱讀去「理解」? 在時間、金錢都這麼有限的前提下,我寧願花錢買書讀,也不要花錢去旅遊。什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今天,我是不相信的。

寫作金字塔

圖片
政論寫作,是一層層堆疊起來的。 關於閱讀。閱讀當然不限於閱讀書本;缺乏淺層閱讀,就會流於狹隘;缺乏深度閱讀,就會流於膚淺。 關於思考。沒有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很難有正確的價值觀;有了相對縝密的邏輯思考能力之後,終究必須做出價值判斷,並且時時檢視自己的選擇。 關於寫作。寫作只是流於不吐不快?還是有目的地宣揚某個自己或他人一再宣揚的理念?還是試圖闡述一個少有人明白的觀念? 關於結論。我希望自己能夠多一點深入閱讀、我提醒自己要持續強化邏輯思考能力、隨時檢視價值觀、更希望自己能夠多寫一些重要的、但是少有人宣揚的觀念。 否則,我的吠文,就只能是吠文中的廢文。

民主翹翹板

圖片
大家都玩過翹翹板。沒有份量的小個子只有在兩種情況下變成舉足輕重。第一,卡到了最有利的槓桿點,最輕的體重也可以產生最大的份量;第二,左右兩邊勢均力敵的態勢下,當個關鍵少數。只有在這兩種狀況下,小個子說話才會有份量,才能為自己爭取地位。 理想中,民主制度就是讓雞蛋不會輕易被踩碎、讓小個子不會因為個子小而被欺負。因此,要讓民主生根茁壯,同樣必須理解翹翹板原理。 歷史證明 如果我們讀歷史,就會知道這並不是天馬行空的譬喻。民主的產生,是:幾股大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彼此鬥爭、制衡。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老牌的民主國家,就是皇權與宗教勢力、商人勢力彼此制衡,才衍生出民主制度。 再舉個例子:美國黑人運動爭取人權,確實有重大的勝利;但是如果除去感性浪漫、只戴著理性的鏡片去觀察,或許會發現這些改變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美國採取民主制度,民主制度讓不同政治力量彼此鬥爭制衡;黑人人權之所以能有進展,是因為認同黑人人權的選民足以影響政治勢力之間的競爭態勢,所以黑人的人權有進展的可能。 因為制衡,於是小力量也因此獲得權力(power),有了權力的人民於是才有權利(right)。想要讓民主發芽、生根,就必須要讓這種制衡有產生、「成局」的可能;相對的,當民主生根茁壯,選票的力量足以影響競爭鬥爭的態勢,於是,為了取得競爭、鬥爭中的優勢,大勢力必須屈從於選民的意志,於是人民的利益得以實現、鞏固。 「人民抗爭於是爭取到了權力」聽起來是很熱血沒錯,但是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時常徒勞無功。如果人民抗爭就可以獲得勝利,人類歷史幾千年來,就算不論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為什麼仍然這麼血跡斑斑? 我並不是暗示人民不應該起身反抗不公。有不公就要抗爭,這是每個人應有的血性;但是抗爭要有策略,否則,順利的話事半功倍、倒楣的話甚至白白犧牲。 爭取權利的策略 那,抗爭要怎麼樣的策略?這就要回到文章的開頭:第一是「在關鍵點上以小搏大」,第二是「借力使力」。 什麼是「在關鍵點上以小搏大」?比如說,因為資訊科技進步的關係,公民記者寫出來的報導,影響力可能大過傳統的大媒體,那麼「資訊」就是一個關鍵點,「善用資訊科技」就是一種以小搏大;所謂的「不對稱戰爭」,或是恐怖份子的恐怖攻擊,都是攻擊敵人脆弱的點,用最小的武力產生最大的攻擊能量。 什麼是「借力使力」?西方世界經過政治力量與宗教力量的鬥爭制衡而產生

張五常 讀書的方法

─取自張五常「賣桔者言」一書中 新年時節,送些甚麼給學生呢?就送他們一些讀書的方法吧。 首先聲明,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後者,香港的學生都是專家-猜題目、背課文之能,世間少有。但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知識是讀書的目的(An End)﹔考試只是一個方法(A Means)。然而香港學生(或教育制度),卻很顯然地將這兩樣東西顛倒過來。 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學生們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的。 一、 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並不是輔助記憶- 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是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恨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 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愈深愈準確,記憶就愈清楚,而應用起來就愈能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的不同重點的聯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需多花時間。他只要能改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是得不償失。我肯定這是一般香港學生的壞習慣。例如好幾次我故意將頗明顯的錯誤寫在黑板上,二百多學生中竟無一人發覺,只知低著頭忙將錯誤抄在筆記上。 筆記有兩個用途。(1)將明白了的內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書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2)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讀,

張五常 思考的方法

據說熊彼德(JA Schumpeter)曾經在課堂上批評牛頓,指責這個如假包換的物理學天才只顧閉門思想,沒有將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開而留諸後世!這批評有道理。牛頓在物理學上的豐功偉績,是他在逃避瘟疫的兩年中想出來的;其後就再沒有什麼重大發現——雖是曇花一現,但這「一現」卻非同小可。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屢見經傳:可惜他天賦之高,遠超世俗,要學也學不到。 有些朋友以為愛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數據而將相對論想了出來,他們也可照樣推理。但愛因斯坦所能辦到的,跟他們有什麼相干?不自量力,以此為最!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種思想障礙。 我不僅不敢與牛頓或愛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個天才也算不上。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一個平凡的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它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專利權,與我們無關。 在大學唸書時,我從不缺課的習慣就是為了要學老師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試都考過了,我就轉作旁聽生。有一次,赫舒拉發(J. Hirshleifer)在課後來問我:「你旁聽了我六個學期,難道我所知的經濟學你還未學全嗎?」我回答說:「你的經濟學我早從你的著作中學會了;我聽你的課與經濟學無關—— 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 我這個偷「思」的習慣實行了很多年,屢遇明師及高手朋友,是我平生最幸運的事。這些師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準天才的著實不少。我細心觀察他們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個非天才也可用得著的來學習,久而久之就變得甚為實用。但因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綜合了各人的方法,作為己用。雖然這些人大都是經濟學者,但 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歸,強分門戶就是自取平凡。 茲將我綜合了普通人也可作為實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 誰是誰非毫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個人同作分析或辯論時,他常強調某一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或將「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決不應被成見左右的。要「出風頭」或要「領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過程上,「自己」的觀點不可有特別的位置。 「領功」是有了答案之後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對不同的觀點作客觀的衡量。 有些人認為佛利民好勝、強詞奪理地去維護自己的觀點,這是錯的。佛利民的思想快似閃電,但他認錯更快!因為他認錯太快,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沒有認錯。在我所認

還需要給瘋狂阿伯掌聲嗎?(原標題:柯文哲的單車行)

圖片
所謂民主,有一個很基本的原則:寧願讓一個平庸的人打混四年,也不能讓一個偉大的人獨裁四年。為什麼?因為平庸主政的後果是「平庸」;獨裁主政的後果是「瘋狂」~~越是偉大、越是瘋狂。 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定律,就好像物理學裡面的地心引力。如果你認清了這條定律,你就不可能對柯文哲沒有戒心。 不用討厭他、也不用喜歡他。就是把他當成一個工具。他做對了這件事,就給他掌聲;做錯了那件事,就用輿論打他的臉;如果他膽敢用錯誤的制度推展正確的事情,就用選票把他轟下台。就這麼簡單。可是,你我做到了嗎? 在中國統戰撲天蓋地的同時,柯文哲與對岸領導人共同唱和「兩岸一家親」,還用SOP限縮憲法所保障的新聞自由~~這些,你批判了嗎? 兩個月前,下令部屬不得請假輔選的柯文哲讓他父母出馬四處輔選、自己則是騎著鐵馬「非典型輔選」。政治人物覬覦柯文哲光環下的選票、選民則是被柯文哲的光環迷得暈頭轉向。大家只想要選票,只想「顧大局」,沒有人敢出聲批判他。 怎樣的土壤,就會長出怎樣的植物。無怪乎中國撲天蓋地的統戰可以如此順利啊!因為台灣的思想土壤就是充滿了威權遺毒、調性一致嘛! 柯文哲或許並不是像馬英九或普丁那樣為了塑造形象而展示自己的體能;或許只是單純地「有夢就去追」;如果柯文哲的動機是後者,那麼一昧苛責苛市長恐怕也失之厚道。問題是身為選民,你我能不能冷靜地看待「柯文哲魅力」,不要自己跳入造神的陷阱?那樣,只會傷害柯市長、更傷害臺灣民主的提升。 今天,騎士柯文哲加碼演出「一日雙城」。臺灣民眾是不是要繼續地給這位一日雙城的阿伯瘋狂掌聲呢? 本文刊載於 2016-02-29-蘋果日報電子報論壇

話說,說話

圖片
兩歲兩個月大的柔妹語言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已經可以用詞彙表達思考。 之一 走出薑母鴨店一陣寒風,把拔用客家話問女兒「會冷嗎」?女兒說:「不會!」;愛女心切的把拔怕女兒沒聽懂、亂回答,改用中文問「會不會冷冷」?女兒:說「外套!」,語氣聽起來不太耐煩......。 之二 馬麻還在臥室賴床,已經睡飽的柔妹溜到客廳吃阿婆切好的水果,偏偏又要邊走邊玩邊吃,阿婆嘮叨碎唸「柔妹不可以邊走邊吃……」,柔妹轉過頭,把右手食指湊在嘟起的小嘴上「噓~~」了一長聲、指指臥室,然後歪著頭、雙手合掌靠在右頰,做出了一串「媽媽在房間睡覺,不要吵到馬麻」的手語。好貼心的乖女兒。 緊接著把拔忽然想起該幫女兒換尿布了,於是帶女兒進房;貼心的柔妹再度做出了一串「馬麻在睡覺,不要吵馬麻」的手勢。誰知道,把拔剛把要換尿布的女兒抱上床,女兒立刻轉身飛撲到馬麻身上,大喊「ㄋㄟㄋㄟ」! 我說柔妹啊!你只是怕把拔向馬麻告狀、不想要馬麻知道你邊走邊吃的劣行,所以才提醒大家不要吵馬麻的吧? 之三 在漁人碼頭,一隻可愛的小狗迎面走來,柔妹伸手想要摸摸;狗主人是一個和氣的阿姨,對柔妹說「牠叫圓圓」,柔妹不作聲;把拔說「柔妹不可以抓圓圓,圓圓會怕怕哦!」,柔妹還是不作聲,圓圓往前四六步自顧自地走開了;大概過了三秒,柔妹忽然大喊「圓圓」,發音很是標準! 看來這小傢伙在確認自己能夠正確發音之前,不輕易開口。偶像包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