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四)~~第一章 競爭



不管你從農業、科技、建築、經濟......來看,任何的角度觀察,十六世紀的時候,以中國為核心的東方文明怎麼看都遠遠勝過西方文明。

西方最有名的運河是威尼斯運河;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來中國的時候可是被中國長江和運給嚇壞了;至於鄭和下西洋,其航程之遠、船艦之宏偉,那也無須贅述。英格蘭還沒有任何污水系統、街道臭不可聞、到處都是鼠疫、傷寒的時候,中國的排泄物可是有系統地詩集起來作為城外稻田的肥料。

總之,從公共衛生到科技發展,中國每一項都遙遙領先西方,最大膽的預言家,大概也不敢預言六百年後東西方的強弱徹底翻轉。可是這樣的改變卻真實地發生了。

為什麼?作者提出的第一個答案,就是「競爭」。

簡單的說,就是:地理因素讓歐洲的政治體林立、中國則是趨向大一統。「中國有三條大河,黃河、長江與珠江,都是由西往東流。歐洲的河流眾多,而且流向不同的方向,此外還有許多山脈。……對於以掠奪為能事的蒙古人來說,入侵中國顯得容易多了;歐洲的地理環境不利於其馬民族滲透深入,因此比較不需形成統一國家。」P90。

歐洲的衝突帶來各種毀滅,但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第一,鼓勵軍事科技的創新。

在陸地上,大砲的威力越來越強,在海面上,戰艦的設計上,「速度與火力配合顯得較為均衡;與鄭和的巨艦相比,則更容易調轉方向也更難被擊中」(p89)。


第二,國家彼此競爭,於是越來越懂得如何籌措經費。

「從十三世紀的義大利開始,歐洲人也開始嘗試史無前例的政府借貸,因而成為現代債券市場的先河。明朝完全不知道有公債這種東西,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末才由歐洲人引進中國」。另外一個和籌錢有關的財政創新,則是荷蘭人提出~~「政府讓合資公司取得專賣全,並且分享該公司的利益;此外也讓這些公司成為海軍轉包商以對抗其他競爭強權」。

白話的說,就是:第一,「民間借錢給政府打仗」,這種事情一本萬利;第二,「政府把軍隊借給民間去海外搶劫」。

政府的強大武力加上民間追逐利益的強大動機,絕對是可怕的組合。事實證明,不管是荷屬東印度公司或是英格蘭仿效成立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在「掠奪」這件事情上的績效相當驚人。


第三,王室力量的削弱。

因為競爭,讓單一的國王沒有太大的力量。況且,「競爭不只出現在國與國之間,也出現在國家內部」(p70)。想像一下:貴族對國王說:「要我借錢給你可以,但是你要簽署大憲章保障我的財產權」~~這,不是想像,而是真實的歷史。「拿人的手短」,皇室要向民間的有錢人(通常是貴族)借錢,相對的貴族自然就有力量制衡皇室,皇室的力量當然會被削弱。「1319年,愛德華二世在要求減少外國商人特權一事上,與倫敦市出現對立,……『倫敦暴民』於是支持……罷黜國王」(p70)。這樣,你就知道歐洲的國王,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國皇帝比起來有多窩囊了。

但是,對國王而言,悲慘還不只如此,權力的瓜分、制衡比想像中還更嚴重一點。「不只倫敦是與國王爭奪權力,就連倫敦是內部也充滿競爭,幾乎每個同業公會的歷史都能追溯到中世紀」,「這些同業公會在他們所屬的特定經濟部門有極大的影響力,但它們也擁有政治權力」,「到了1607年,裁縫師工會已能列出許多榮譽會員,包括七名王國與一名王后,十七名王子與公爵,九名伯爵夫人」(P71)。

「這種多層次的競爭(國與國之間、國家內部,乃至於城市內部)有助於解釋歐洲機械鐘科技的快速傳佈與進展…..而不是像中國一樣壟斷在皇帝的天文學家手裡」(p72)。

中國呢?中國也就激烈的競爭~~科舉考試。問題是這種競爭只能挑選出最順服的臣子,既不能產生改變,更不能產生創新。

「簡單說,歐洲政治分裂的特徵,使一切與中華帝國類似的特質都無法在歐洲出現。政治分裂也促使歐洲人到海外尋找機會,不管是經濟、地緣政治還是宗教。」(P6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