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柯文哲模式的結果

多數民眾不在乎民進黨大不大、分不分裂,但是大家在乎沒有政黨可以制衡國民黨。所以,我終究還是希望民進黨變好、變強。

直白的說,就是:你民進黨有沒有黨格、黨魂關我屁事?人民需要的是兩個良性競爭的、健康的政黨政治環境。

***


民主政治,至少在可以預見的五年、甚至十年內,都必須是政黨政治。(不論科技再進步,想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直接民權在邏輯上依舊不可能)。

因為資訊科技,「公民參與」越來越有力量(監督的力量)、越來越可行(當選的可能)。但是因為資源不容易整合的關係,「公民參與」在先天上很難成為第一、第二大黨,無法與最大黨(現在的國民黨,或者未來的民進黨)制衡。公民參與的優勢與重要性,在於發揮關鍵的戰略功能。比如監督、引導議題、引發輿論思辨。絕對不是跳下來組成一個「第三大」黨。

試想:2016的立委,就算國民黨只剩下三分之一,民進黨只剩下三分之一,所謂的「公民團體」的散兵游勇,也獲得三分之一的席次。這樣的局面,對於共產黨的統戰,到底是更有利,還是更不利?

當然,我們也可以很樂觀的想像:國民黨、民進黨與公民團體三分天下的時候,就可以清算國民黨的黨產了。問題是,如果加入一點賽局理論的概念,試著角色扮演:如果你是那時候的民進黨,眼看著自己快要被後起的公民團體給幹掉了,你的資源比國民黨少很多,但是比公民團體多一點。這時候,你會和國民黨串連合作大口吃肉?還是和公民團體站在一起,但是光環與資源卻又持續被公民團體吸走?

理想和現實的差別在於:「理想」,都是用直線思考想出來的;「現實」,卻必須經過了曲折複雜的人心。加入一點點賽局理論的概念,推測才會比較容易趨近現實。

依賴、複製柯文哲模式,短期之內好像可以打敗國民黨(比如柯文哲打敗連勝文),但是實際上中國國民黨有龐大的黨產利出一孔,根本不怕分裂。就算倒了一個馬英九、還有朱立倫......。

推超越藍綠的柯文哲,「本意」當然不是要把民進黨弄散,但是的確會有這種「效果」。為什麼?因為如果一再依賴柯文哲模式,讓民進黨內的優秀的人覺得「靠,那我幹嘛蹲在民進黨裡面?根本沒有機會實現我的理想啊!」於是爛的沒本事自己跳出去、繼續留在民進黨內,最後變成了反淘汰。根本嚴重加速民進黨的分裂。

提拔民進黨內好的,淘汰爛的,讓民進黨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制衡國民黨,對台灣的民主政治才是好的。

國民黨沒救了,但是不能因為想要打敗國民黨,就把唯一有機會制衡國民黨的民進黨給弄散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