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之一



剛看完「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書中有一部分的論述很有意思:中國因為金融不發達,人民沒處借錢,而「家庭內部存在各種隱性金融契約關係,如父母在後代身上有投資,所以後代有隱性『回報』責任」,「為了支援『家』的經濟互助和精神互助功能,社會就必須有相配的家庭、家族文化,幫助實現這些錯綜複雜的隱性金融契約」(p89),「於是『三綱』、『五倫』建立並延伸出來的家秩序、社會秩序就變得非常關鍵」。

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雖然,乍讀的時候我無法認同。

今天下午,我把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橘子,一口一口餵給女兒吃。愛吃水果的女兒破不及待地一口接一口,偏偏我故意釣她胃口,每一口都要她學我張大嘴巴「啊~~」到我滿意為止,才肯把橘子送進她的小嘴巴裡。忽然間我想到白居易的這首古詩。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泥銜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剎那間我彷彿體會到了鳥爸爸的情緒,然後又把自己的情緒與鳥爸爸的情緒攪拌在一起。

鳥爸爸之所以啁啾終夜悲,是因為痛心失去的親情?還是因為沒有子女願意奉養自己?古人的三綱五倫,真的是為了確保投資可以回收嗎?

如果有天我的子女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我會不會啁啾終夜悲?如果會,又是為了什麼?

每一件事情的「意義」都可以有很多層面的解讀;每一件事情的「效果」也可以有很多元的觀察。古代的「三綱五倫」「確保了」長輩在晚輩身上的投資可以回收?這我同意;長輩哺育下一代、將資源投注在下一代身上,是因為期待在晚輩身上的投資可以回收?

我直覺地認為「不可能」。但是轉念一想:傳統社會中,男丁有力氣可以種田,老人家老了就讓年輕人奉養,而古時候的平均壽命短、夭折的機會高,所以「多子多孫多福氣」,繼承家業、綿延子嗣的機率才會高啊!如果這是客觀事實的描述。那麼,「養育子女」在古時候的確是一種投資啊!

再仔細一想:那些傳送千古的詩詞歌賦,有幾首是歌頌親情的慈愛?又有幾首是描述亂世求生的無奈?在我有限的記憶中,後者遠多餘前者哪!~~這,似乎更加證實了古時候的「養兒育女」,恐怕與當代的意義有很大的不同。當代,至少在我的腦袋中,之所以養兒育女所費不貲,說穿了就是一個「愛」,有誰真的會奢望子女能夠奉養自己?

這並非現代的子女特別現實、也不是過去的父母特別精於算計,不過就是:古時候求生比較困難,現代求生比較容易。如此而已。

活在求生不易的時代,所謂的愛,是珍貴稀有的奢侈品。因為稀有,所以珍貴;因為珍貴,所以奢侈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