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的策略與反課綱的原因


拜中國國民黨全面執政之賜,近幾年的抗爭運動風起雲湧,關心社會運動的民眾因而慢慢體會到了幾件事情:

第一,抗爭一定要有清楚的目標與底線;光有一個陳義很高的理想、卻沒有一個具體可行的談判目標時,這樣的運動只會消耗能量、增加運動者的挫折感、民眾的無力感,讓冷漠的人更冷漠。表面上看來,一波波的反對運動不斷挑戰統治結構,實際上統治結構不但沒有因此鬆動,反而因為人民的無力感與冷漠而更加穩固。

第二,「犧牲」從來都不可能讓運動「成功」。「犧牲」的意義,在於感動更多的人心;人心受到感召之後,還要有清楚一致的各種大小目標、具體可行的方法,讓人們在行動之後感受到行動的成果。沒有上面這些條件的發生,所謂的犧牲只是無謂,只會加深民眾的無力感、讓更多的人對政治冷漠。

第三,嘉年華式的遊行是無用的。上街遊行的意義,在於「讓政府聽見這麼多人的怒吼」。可是當政府擺明了就是要蠻幹的時候,以為「只要出來遊行抗爭的人夠多,政府就會轉向」根本就是一廂情願的幻想。

對於一個「形式民主、本質獨裁」的政權而言,它根本不在乎多少人怒吼、聲音有多大;它只擔心「統治結構不再穩固」。不論在集權國家或是民主國家,政府之所以能夠繼續掌權的前提,是「人民的順服」;當人民的抗爭影響了統治結構的穩定時,它才願意可能順應民意;怎樣的情況會影響統治結構的穩定?就是「當多數的人民都感到不爽」。

舉例而言,關廠工人臥軌抗議,可以引起媒體的注意,造成通勤者的抱怨,但是乘客破口大罵的對象不是政府而是工人。

相對的,當德國幼稚園因為薪資結構等問題舉行大罷工,所有家有幼兒的父母都因此感到不便,而且指責的對象不是「幼稚園老師」而是「錯誤的薪資結構」的時候,政府才比較有可能因此檢討現有制度。

兩個例子中,台灣與德國最大的差別,不在於抗議手段的不同,而在於民眾思想的不同啊!黨國體制培養出黨國思想、戒嚴體制培養出戒嚴思想。不改變教育,就無法改變思想;改變不了民眾的戒嚴思想,就無法實質顛覆戒嚴體制。

然後,我們的新課本強調「中國國民黨是一個清廉的政黨」。現在,你知道為什麼要反課綱了嗎?

文章發表於2015-08-05-蘋果日報電子報論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