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維不彰,國乃滅亡?


「西方憑什麼」是前陣子流行的話題,主要是探討「西方文明憑什麼在最近幾百年佔據世界的主導地位」。畢竟,時光倒退伍佰年,對比當時東西方文化的發展,比如說中國與英國的文明,當時誰也不相信會有今天這副優劣易主的局面。

憑什麼?無數的專書、論文探討這個主題,在此筆者就不佯充專家畫蛇添足,只分享一個很淺顯易見的原因~~「權力的對抗」。意思是說,因為宗教的關係,西方的「神權」與「政權」時常對抗,在拉扯對抗中產生了空隙,於是從政治思想的啟蒙到科學文明的發展,有了發芽、成長的空間;因為這些思想上、制度上的變革,讓西方一日千里。

可是,所謂的中華文化呢?中國幾千年來獨尊儒術可不是什麼歷史上的偶然。儒家強調的「倫理」、「道德」恰恰鞏固了當權者的權力、符合了當權者的利益。掌權者雖然會變,但是「君君臣臣」不能變、「四維八德」不能變。鞏固了倫理道德,一切的一切自然定於一尊;只要不符合掌權者利益或喜好的,寸草不生。

舉個例子吧!「大人」這個詞,在漢語裡面很有意思。對著五歲的小朋友問「有大人在家嗎」?這時候「大人」是掌握家庭權力的家長;「一群大人在路上飆車」,這時候「大人」是成年人;「真爽!今天公司沒大人,可以輕鬆一天」,這時候「大人」變成掌握職場生殺大權的上司;「警察大人,他偷抓了我家養的雞」,這時候「大人」變成掌握公權力的長官。

戒嚴時代,警察局裡面常見的「三作牌」:「作之君」、「作之父」、「作之師」,清楚了描述了人民的地位。時至今日,解嚴已經快三十年了。台灣民眾的思想真的解嚴了嗎?

政論節目中,一群人在說「這群孩子」,「身為大人很慚愧」之類的。聽起來很有自省、懺悔的味道,我也主觀相信這些人是真心自我檢討。可是,那是正確的檢討脈絡嗎?

之所以區分成年與未成年,是因為法律上的「行為能力」,以及口語上所說的、更核心的「思想是否成熟」。在「反對教育用錯誤史觀對學生洗腦」這個事件上,這群「小孩」的思想與勇氣勝過「大人」十倍百倍!重點是「為什麼錯誤總是由沒有權力的人所指出」,「為什麼有權力的人總是蠻幹的蠻幹、算計的算計、冷漠的冷漠」,「政府為何不知反省,反而動用行政、立法、司法的力量去對吹哨者施壓」。

重點絕對不是「大人應該做什麼,實際卻怎麼做」、「就算學生犯錯好了。為什麼學生一犯錯就由警察上銬、教育部長出面施壓、司法起訴」。

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強調的重點是「對錯」,後者強調的是「大人與小孩各自的對錯」。

雖然我願意善意地相信那群名嘴是真心聲援抗議的年輕人,但是這群「大人」的聲援吶喊,恰恰好鞏固了警察局裡面的「三作牌」。「大人們竟然用錯誤的方法對待你們,我們這些大人錯了」。本意或許是「大人們誠心的懺悔」,但效果卻是「強化了大人們的權力結構」。然後,所謂的是非對錯,終究還是在倫理道德的框架下給淡化、抹平了。

你知道「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嘛!「禮」(規矩)只是形式,「忠」(效忠)很可能是愚忠。真要說的話,「義」(對的事情)應該比「禮」重要,「仁」(同理心)也比「忠」重要。可是呢,強調形式、服從當權者的「禮」與「忠」偏偏各自排在「四維」、「八德」的第一位。我們會不會覺得怪怪的?不會。因為我們從小就背熟了,覺得理所當然了。現在你知道「教育洗腦」的可怕了嗎?

西元前四百年,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是:「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如果有一位名叫亞里斯多德的高中生出現在今天的台灣,這個社會會告訴他:「要提出反對意見不是不行,但是能不能先把大學考上,不要被政客煽惑」;不聽話就記過,衝撞就上銬、起訴;如果認錯的話,教育部長「會考慮釋出善意」。

當權者的蠻橫作為讓他不解,連聲援者的聲援脈絡也讓人疑惑。於是他最後只能選擇燒炭自殺,就像蘇格拉底平靜地喝下了那杯毒液。不論他自殺的本意為何,他生命的終結確實激起了媒體的討論、映照了台灣的荒謬,但是終究撼動不了中華文化的權力結構。

一代又一代,學生們繼續背誦著「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彰,國乃滅亡」,卻不知道這正是「西方憑什麼」的答案之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