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愛從巴黎來?


照片及圖說來源:自由時報

科技可以放大人類的力量,這是常識。從一把刀、一支槍、一顆手榴彈、到一台裝有塑膠炸彈的遙控飛機,對這個世界帶來的威脅完全不同。

文明越來越進步,人類居住的密度越來越高,於是人類世界脆弱的環節越來越多,這也是常識。同樣一顆炸彈在亞馬遜河、亞利桑那州的礦區、還是在連結英法兩國的海底隧道爆炸,造成的恐慌程度也完全不同。

ISIS對法國的恐怖攻擊再度震撼世人;同時,越來越多人知道原來所謂的ISIS其實是帝國主義下必然的產物,所以開始探討「恐怖份子到底由誰來定義」。這些探討當然很有意義,不過暫且按下不表,只先粗略地把「恐怖攻擊」定義為「在本來和平的地方,用小規模的方式造成大規模的死傷」。(所謂的小規模,指的是:不是使用什麼洲際飛彈、大砲或坦克車等大型軍事武器,而是用步槍、手榴彈、炸藥、甚至火箭筒這些取得相對容易的小型武器,在戰區以外的地方造成大規模死傷的攻擊。)

簡單的說,就是:人類文明越進步,實施恐怖攻擊的武器越有殺傷力、人類社會脆弱環節的傷亡也越「恐怖」。這也是常識。

的確,與兩次世界大戰相比較,這幾十年來,地球上的戰區大幅縮小;我們也產生了「世界比較和平了」的錯覺。其實在此同時,戰爭從來都不曾停息,差別在於是否在我們身旁發生。而現在,可以想見的是:「恐怖攻擊」已成了「戰爭的主流」~~發動攻擊的成本低、恐怖的效果大、隨處都可能發動恐怖攻擊。

把這些簡單的常識拼湊在一起,就會浮現出一個恐怖但清晰的景象:心中有足夠恨意的人就會發起攻擊,就會有大規模傷亡,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怎麼辦?我們或許可以用極其嚴密的情報網在事前阻止恐怖攻擊的發生,但是第一,最有效率的情報網,也沒有辦法在事前掌握所有恐怖攻擊的發動;第二,「有效率的情報網」是一把鋒利的雙面刃;當權者拿著這把刀誓言捍衛人民的安全,但其實往往用以刺探政敵甚至人民的隱私,進而鞏固執政的權力。在媒體監督公共事務相對嚴格、人民的民主素養相對較高的美國,尚且會發生史諾登事件,遑論其他?「國家在未必能有效打擊恐怖份子的同時,已經實質侵害人民權力」是另一個真實的惡夢。

更何況,「恐怖攻擊」最恐怖的地方,不在於「攻擊」,而在於「攻不攻擊都恐怖」。恐怖份子「放出聽起來很逼真的假消息」的成本很低,目標國家「維持高度警戒」卻很花成本,而且很難持續~~比如說,警方有可能在「每一列」擁擠的地鐵上「天天」執勤站崗嗎?人民增加了多少交通時間成本?這樣的損失無形卻極為可觀。更白話的說,就是:嚴格的維安制度,「或許」可以「降低」恐怖攻擊計畫付諸行動的機會,但是「肯定」可以消耗目標國家的資源、造成不便、民眾抱怨。然後,當某天嚴格的維安制度遲早鬆懈的時候,再實施恐怖攻擊,再度造成恐慌。

怎麼辦?「斬草除根」?是一個怎樣的概念?誅九族嗎?那些遠從世界各國自願加入ISIS的人又要怎麼處置?正在打包行李、但還沒有正式加入ISIS的人又要怎麼斬除?真的「除得乾淨」嗎?

怎麼辦?

當癌細胞猛烈攻擊身體的時候,用放射線殺死癌細胞、用手術刀割除腫瘤或許是不得不為的治標手段;在此同時,醫學常識也告訴我們:長期而言,真正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的,是良好的飲食作息、是好好愛護自己的身心。真正能夠抑制恐怖主義的,不是精良的特種部隊或導彈,而是愛。但是,愛?唉!殺一個人只需要一秒鐘,要用愛撫平被害者家屬的痛與恨?恐怕一世紀也未必足夠。況且,有權力的個人或組織~~尤其是組織,比如國家~~在乎的是自身的利益,沒有多少真心在愛來愛去這件事情之上,於是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恨,於是這個世界永遠也不會缺少戰爭、或是恐怖攻擊。

究竟「誰來定義」恐怖份子呢?「誰是」恐怖份子呢?「如何定義」恐怖攻擊呢?網友說:「恐怖攻擊是窮人發動的戰爭;戰爭是國家發動的恐怖攻擊」~~個人覺得,這應該是最好的答案了。

就把殘酷至極的ISIS視為人類的腫瘤吧!如果有誰開刀割除腫瘤,我們不會為了這場手術而歡呼;當美國轟炸ISIS的炸彈上面寫著「帶著愛從巴黎來」的時候,為什麼旁觀的我們吃吃竊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