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感與成就感」~~當暢銷書的作者也無力


「做工的人」這本書在很多書局通路都上了排行榜。可是作者林立青在臉書上依舊有著「悲哀的事我只能分享、只能無力也無助地看著他人掉入這樣的工作環境」之類的感嘆。

所謂無力感,就是「想做,但是做不到」。對於關心公共事務的鄉民而言,龐大的無力感是一種難以承受之重。閉上眼睛轉身不理是一種方式~~一種很糟糕的方式。但這種無力感又太沉重。到底要怎麼樣解決這個問題?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建議:

第一,目標太大,注定要被無力感壓垮。比如說,如果有誰立志「全世界不再有環保問題」,就注定被無力感壓垮。

如果目標合理了一些~~比如說,「希望台灣能夠有健全的環保法規」。嗯,這個目標合理多了。不過,所謂的合理,仍然因人而異。總統/執政黨主席/環保法官專家/有話語權的社會賢達/企業大老闆/網路小鄉民……,隨著身分的不同,在致力於追求同一個目標的時候,會有不同程度的無力感。

於是,接下來,我們必須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找出自己能夠勝任的方法。

比如說,身為平凡的網路鄉民,我沒有環保法制的專業;如果我老想在環保法規的制定上貢獻心力,我就會有很大的無力感。但是我認識很多網友,可以每個月號召大家舉辦一次淨灘活動。一方面實質地「減少垃圾」,另一方面以行動感召更多的人重視環保問題。這就是一種「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可是,垃圾是撿不完的。於是撿著撿著又有了無力感。這時候我必須認清:第一,「撿垃圾」這個方法的效果本來就有先天上的侷限。如果因為「垃圾永遠撿不完」、或是「唉,環保法規不改,我撿再多垃圾又有甚麼用呢」而灰心,都是把不必要的無力感往自己身上壓。

我該做的,是有計劃、有策略地,想辦法拉更多人加入撿垃圾的陣營、設法事半功倍;在「先天上效果有限」的前提下,把「撿垃圾」的效果發揮到最大。

在此同時,我需要訂定具體可行的小目標。如果我只有一個人,我一天合理的淨灘成果應該是兩大袋的垃圾;如果我一次可以號召五十個人,那麼合理的淨灘成果應該是100袋的垃圾。目標達成了,就該肯定自己、就會有成就感;如果老是想著「為什麼我不能把這片海灘上所有的垃圾都撿乾淨呢」,那同樣也是在擁抱不必要的無力感。

最後,清楚地認知:所謂的淨灘,其實是一種很「上游」的事情~~夠多的人投入淨灘,就能喚醒更多的人重視環保議題、於是政治人物才可能把環保當成一回事、政府才可能真正借重專家學者訂定完善的環保政策。所謂淨灘,就是一件這麼「上游」的事情。

簡單的說,就是:訂定合理的目標、制定正確的策略、執行可行的方法,並且有績效概念地檢討成果並且肯定自己。以這樣的心態、方法參與公共事務,就可能把無力感降到最低、甚至因此獲得成就感。

如果這個社會有一成的人願意對於公共事務投注心力、而且在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不但沒有無力感,甚至能獲得成就感~~那,還怕這個社會無法進步嗎?

回到「書寫」這件事。「書寫」本來就是一件很「上游」的事情。能夠把上游的某一件事情做好、做滿,就已經是無量的功德。「做工的人」一書成功地引起了這個社會對於勞工階層的關注,已經是一件很棒很棒的事情,作者又何必讓無力感壓得自己喘不過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