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想冒險


在現代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很節儉的時候,沒人花錢,這個社會的經濟就注定要蕭條。面對不公義的制度環境,每個人都「只管門前雪」地中立是對個人是最好的選擇,但也會間接地造成制度環境的日益惡化。

這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對「個人」好的,有時對「群體」未必好;反之,對「個人」有害的,有時對「群體」是必要的。

大家都討厭風險。創業可能會破產、然後一輩子翻不了身;像「轉山」的作者謝旺霖一樣去流浪,可能會死在半路,或者半死不活地拖磨著家人辛苦下半輩子。但是如果每個年輕人只想安逸不想冒險,就沒有人創業、沒有人冒著吃不飽的風險搞藝術,於是整個經濟產業乃至於人文思想都會是一灘死水。

我從來不敢鼓勵別人為了夢想奮不顧身,就好像我從不鼓勵他人為了壯遊而置身險境。如果有誰為了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冒險?我無權阻止他、也不敢鼓勵他~~因為,承受風險的人,是他;如果有誰要為了公義而付出自己的青春?我不敢鼓勵他,但是我含淚感謝他~~因為,受益的人,是我們。

可是中華民國的主流價值並不是這麼評價他人的。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主流文化(比如說什麼文學大師、產業先進)之類的,喜歡鼓勵年輕人多多冒險、多多創業。林懷民在「轉山」一書的推薦序裡面就說啦!他找了一些人弄了一些錢鼓勵年輕人像謝旺霖一樣去流浪呢!

但是,如果有哪個年輕人不把時間精力投注在求職升官發財之上,卻把自己奉獻給對抗不公義的制度環境之上,這個社會會怎麼評價他呢?「年輕人,還是先充實自己吧!」、「自己都顧不好了,還想要管社會?」、「你為什麼不好好好好賺錢養家,先顧好自己,再來談改革呢?」。

這種錯亂的邏輯、矛盾的價值觀,就這樣年復一年,入腦入髓地深入台灣的世世代代。於是台灣不能不悲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