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區議題」背後的問題


在我的理解中,「資源有限」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不但「執政者的精力有限」、「意見領袖們發聲、寫文的時間有限」,連「網友的注意力」都有限。

當台灣同時有五十個議題在燒的時候,哪一個議題容易被凸顯出來而獲得大家的注目、討論?

就以這個「時區」的提案為例。

一、為什麼不是提案「限時要求民進黨政府交出324打人暴警」,卻是實質效果不明的「改時區」?

二、我們在討論「時區」的時候,是不是就等於相對減少了其他公共議題被看見、被討論的機會?

重視「象徵意義」並不等於「務虛」(因為有時候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重視「實質意義」也不一定就是「務實」(因為有些實質意義的效用很低)。重點必須回歸有績效概念:重視「資源配置」、「方法策略」與「績效管理」。

台派的資源已經夠少了,實在沒有理由不重視績效概念。也因此,我從來都覺得「OO比XX重要,應該先做」是一種重要的概念。

說個更陰謀論一點的:如果我是統派,我就一天到晚搞一些這種「看起來是台派會在乎的」,但實際上「消耗台派論述能量」的提案,讓台派自己去內耗。

要補充的是,倒不是懷疑「提出這種提案的人,一定是意圖消耗台派的人」,而是想要點出「如果我是統派,我就會這樣玩,而且似乎頗能收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中日和約與台灣光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