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論政》-001-起心動念
每個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注意力投注的優先順序,首先是和自己最切身相關的東西~吃喝拉撒、親情愛情、工作學業、休閒娛樂;所謂的公共事務,往往是排在最後一個順位。所以,即便大家都知道「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但是願意認真花時間去閱讀新聞、思考政治的人並不多。這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人性。 當人們好不容易決定把時間撥給「政治議題」的時候,會優先選擇到哪些資訊管道呢?常見的資訊來源包括:社群媒體裡面的意見領袖、政論節目裡面的名嘴、網路上流行的文章。 問題是,我們所吸收到的資訊是否真的符合客觀事實或是基本邏輯?答案顯然是「很有疑問」。舉個例子,從柯文哲到韓國瑜,都是當初各方網紅名嘴、政治明星、社會賢達力挺的。如果從「後見之明」來看,各種新聞固然證明了這些政治人物「非常具有爭議性」、「不算是好的候選人」;更可怕的是,當我們回顧這些人當時的言行,明明就有這麼大的破綻、缺點,為何當時的網紅名嘴政治明星社會賢達乃至於整個社會主流民意竟會如此青睞?對於那些破綻缺點如此視而不見? 既然選擇了民主制度,就是選擇了相信「群體智慧」。但光是「樂觀的相信」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勤勉地提升」。竊以為,整體而言,台灣人的思考方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只有當人們的思辨能力再升級,才能夠做出更正確的判斷,才能夠避免台灣巨大的內耗、空轉、甚至倒退嚕! 客觀的事實是:每個人對於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就算是在自己的同溫層,也不可能有誰在一百件事情上和我都是一樣的看法。到底「誰的看法是對的」?重點不是「誰的」,而是「哪個才對」。而所謂的對錯,至少可以分成三種層次:客觀事實、基本邏輯以及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就先不提,因為價值偏好這種東西很主觀、很難有什麼明確的標準。但是,「客觀事實」與「基礎邏輯」總是相對清楚可檢驗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只要我們願意在時間給出答案之後,坦誠地回過頭去反思「自己當初的判斷為何」、「自己當初為何那麼判斷」、「如今時間給出了正確答案之後,我下次可以如何提升自己的思考方式」~~只要這樣,台灣人的思考能力就可以越來越提升,於是台灣人的群體智慧就能不斷提升;在追求台灣集體幸福的路上,自然就能夠更順遂! 從2014年開始,我大量地在電子媒體投稿政論文章。其實我也就不過是一個沒有顯赫學經歷的網路鄉民。承蒙媒體主編們不嫌棄,六年下來竟然也累積了三百多篇的文章見刊。這本書基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