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力量2.0
這次大選,大家都見識到了鄉民的力量~~透過網路,公民的聲音不再被壓抑,網路鄉民的熱情與才華得以迅速傳播。熱血團體如沃草watchout、零時政府g0v等的努力有目共睹,他們所生產的資訊透過網路鄉民的討論、分享,影響力比傳統大眾傳播媒體更強也更快。這些當然有助於民主的更上層樓,無需贅述。
在媒體一片歌頌鄉民力量的同時,鄉民們還有沒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可能? 當然有。
隨便舉個例子。朋友的敵人,是不是就一定是敵人?當然不是啊!大家都知道二分法不是理想的思考模式。可是為什麼批評柯文哲的人,往往被判定「別有居心」,甚至是「連家的家奴」?
「為什麼現在就要急著批評,不給柯文哲時間呢?」因為他是即將上任的市長。政策的形成或改變當然需要時間。既然柯市長對媒體發表了他的政策看法,民眾如果有疑慮,當然應該要即時反應。
「為什麼昨天不批評連勝文、馬英九,今天卻批評柯文哲?」因為我過去批評連勝文、馬英九的文章你可能剛好沒看見;因為現階段我最關心的是柯市長如何治理台北,而不是連勝文或馬英九打算如何裂解中國國民黨。
說到底,我們很難證明每個人做事情的「動機」(例如「到底是不是要惡搞柯p」)。即便是出於惡意而批評的言論,未必「完全」一無可取~~荒謬的言論我們可以加以駁斥,正確的立論為何要以人廢言?
「你又不是專家學者,你懂什麼?」如果一個社會認為「只有專家學者才能對公共議題發聲」,往往導致專業的傲慢、菁英的獨裁,絕非國家社稷之福。每一位民眾對於公共事務都有權力發聲。在此同時,因為我們無法證實誰的發言有著怎樣的居心、也無法確信誰的言論必定真切,所以我們「應該」也「只能」回歸言論的本質~~「他說的對不對」,而不是「他為什麼說這些」。
「對不對」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做「邏輯的層次」。同樣一句「都更應該找兇一點的人來推動才會快」,從連勝文或柯文哲的口中說出來,我們是否會給予相同的支持或批評?如果我們分別給予不同的評價,是否基於堅實的理由?還是只是因為「我比較相信他說的話」?對於掌權者,我們應該「堅定相信」還是應該「嚴格監督」?馬總統已經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第二個層次,是「價值觀的層次」。例如「都市更新」這個議題,可以放在「公共安全」、「都市發展」、「經濟發展」、「文化保存」等各種價值脈絡下檢視。每個人側重的價值觀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立場的人當然無需將對方妖魔化。重點在於我們對於民主的認知,究竟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還是「少數配合多數、多數照顧少數」?在公共議題上,高牆與雞蛋兩邊,我們通常選擇哪一邊?
「網路」是中性的,並不保證帶來民主的提升或墮落;「鄉民的力量」可以是「集體的智慧」,也可能是「民粹的暴力」。「網路」不過是一個讓「智慧」或「暴力」迅速集結、傳播的「管道」。
當我們透過網路交換訊息。每位鄉民都有權力「說」,也都有義務「聽」,並且試著「反思」~~我之所以不同意對方,究竟是基於什麼理由?我能不能夠說得清楚、進而將我的理念傳播給我周遭的人?
如果我們對於無法苟同的文章,只是在文章下方留下「垃圾」、「廢文」之類的評語,卻沒能清楚表達自己的見解或者說明對方的錯誤,那麼,這樣的留言,除了表達「反對的意思」以及發洩「不滿的情緒」外,對於意見的交流、民主的提升,並沒有絲毫的助益。
大家都知道「對政治漠不關心的小確幸一族往往是民主進步最大的障礙」。可是,如果我們放任網路上的情緒謾罵多於論述交鋒,豈不是讓小確性們更討厭政治、等於間接把這些小確性們推得更遠一些?
只有當鄉民力量不斷進化升級,台灣的明天才會更美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