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文章自己評
我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自戀傾向,尤其我喜歡反覆閱讀自己的文字,覺得自己的文字真是鞭辟入裡、直指人心~~廢話,我寫出來的文章當然能夠「直指我的心」。自己的文章自評,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客觀的。
可是我仍想了解自己文章的價值所在。既然自己給自己打分數不客觀,那麼他人打的分數呢?
曾經我在某個知名教授的臉書討論串之下貼了一篇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但乏人問津,沒人點讚、更沒有人討論;後來我把這篇文章投到蘋果日報,忽然一時之間傳得沸沸揚揚,蘋果電子報的該篇文章高達四千多人按讚。也曾經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一揮而就完成一篇短文投給蘋果電子報,隔天醒來發現網友按讚次數破萬。
還曾經我寫了一些文章登在蘋果電子報,網友按讚的數量少得可憐,尤其當我的文章涉及批判柯文哲,不但點閱次數變少、甚至網友留言往往罵聲連連。
我體會了一件事情:有些文章,我寫得比自己想像中的「爛」,但是也可能有些文章我寫得比自己想像中的「好」。「好」仍然不夠,要「被看見」,才有機會看見別人的肯定;當然,也可能引來罵聲連連。
我不擔心被罵,我只遺憾通常那些反駁我的論述沒能說服我,就如同我的論述沒能說服他們。政論文章的「好壞」,端看「論述的高下」。所謂的瀏覽人數、按讚比例或分享次數,只與「文章是否受到歡迎」有關,與「論述高下」根本無關。何況真實的世界裡,很少有誰會在看了一篇鏗鏘有力、文情並茂的文章之後,就忽然翻轉了自己對某個公共議題的看法。
投稿這種事情呢,絕大多數的情況,不過就是投稿者「喊出聲音」,然後贊同的讀者們一旁贊聲。如此而已。結論是:文章這種東西,很難經由外在喝采的大小,得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既然寫作是種難以評價的事情,為何還要執著追求?
執著地一直寫,其實只是為了兩種很少見的情形:一是希望自己的論述可以讓還沒有既定立場的人參考,二是偶爾寫出振聾發瞶的論述提醒社會。可惜,關於前者,畢竟自己不是什麼社會賢達或知名作家,文章說服力有限;至於後者,礙於自己的肚才見識有限,更是百不得一、可遇不可求了。
可是我仍想了解自己文章的價值所在。既然自己給自己打分數不客觀,那麼他人打的分數呢?
曾經我在某個知名教授的臉書討論串之下貼了一篇我部落格的相關文章,但乏人問津,沒人點讚、更沒有人討論;後來我把這篇文章投到蘋果日報,忽然一時之間傳得沸沸揚揚,蘋果電子報的該篇文章高達四千多人按讚。也曾經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一揮而就完成一篇短文投給蘋果電子報,隔天醒來發現網友按讚次數破萬。
還曾經我寫了一些文章登在蘋果電子報,網友按讚的數量少得可憐,尤其當我的文章涉及批判柯文哲,不但點閱次數變少、甚至網友留言往往罵聲連連。
我體會了一件事情:有些文章,我寫得比自己想像中的「爛」,但是也可能有些文章我寫得比自己想像中的「好」。「好」仍然不夠,要「被看見」,才有機會看見別人的肯定;當然,也可能引來罵聲連連。
我不擔心被罵,我只遺憾通常那些反駁我的論述沒能說服我,就如同我的論述沒能說服他們。政論文章的「好壞」,端看「論述的高下」。所謂的瀏覽人數、按讚比例或分享次數,只與「文章是否受到歡迎」有關,與「論述高下」根本無關。何況真實的世界裡,很少有誰會在看了一篇鏗鏘有力、文情並茂的文章之後,就忽然翻轉了自己對某個公共議題的看法。
投稿這種事情呢,絕大多數的情況,不過就是投稿者「喊出聲音」,然後贊同的讀者們一旁贊聲。如此而已。結論是:文章這種東西,很難經由外在喝采的大小,得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既然寫作是種難以評價的事情,為何還要執著追求?
執著地一直寫,其實只是為了兩種很少見的情形:一是希望自己的論述可以讓還沒有既定立場的人參考,二是偶爾寫出振聾發瞶的論述提醒社會。可惜,關於前者,畢竟自己不是什麼社會賢達或知名作家,文章說服力有限;至於後者,礙於自己的肚才見識有限,更是百不得一、可遇不可求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