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
塵爆事件中,和信醫院並未醫療傷患。各界批評,然後和信醫院的黃達夫院長投書澄清、然後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洪浩雲投書批評和信醫院的確缺乏醫德、而台北市柯文哲市長則認為和信醫院沒能加入此次重大意外的醫療救援行動的確有其客觀因素。
從和信醫院的批評、澄清到再批評當中,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所以當然可以各自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然而,「價值判斷」並不表示我們應該任性地以主觀當做唯一的評價依據~~比如說「這個觀點和我想的一樣!這個觀點是對的!」、「這個觀點我喜歡!這個觀點很好!」、「這個觀點是我崇拜的醫生/政治偶像/名嘴,這個觀點應該不會錯!」~~這些都是危險的思考邏輯,讓我們不知不覺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成為媒體、政客輕易就能操作的玩偶。
和我一樣的觀點就是對的嗎?會不會這個人和我掉入一樣的邏輯盲點?
我喜歡的觀點就是對的嗎?我們都是感情的動物,會不會這個觀點側重感情,然後我們就因為濫情而理盲?
偶像就一定是對的嗎?偶像難道不會偶爾做出錯誤的判斷?難道絕對不會因為特定的利益而背棄當初的理想?
試著努力將既有的定見歸零、試著聆聽不同的聲音。學著分辨:這段論述中,哪些部分屬於「資訊」,哪些部分屬於「道理」,哪些部分屬於「價值判斷」。
論述中「資訊」,是「真實」的嗎?是「片面」的嗎?如果一個論述中充斥著錯誤的資訊,或是只擷取片面資訊來加強自身論點、卻刻意忽略資訊的全貌,那麼這樣的論述很可能就是「錯」的。
論述中的各種「道理」,經得起邏輯檢驗嗎?如果「道理」背後的「邏輯」前後矛盾,或是類似的事情卻經不起同樣邏輯的檢視,那麼,這個論述很可能就是錯誤的。
比如說,中央政府對於新北塵爆與高雄氣爆的反應截然不同。不管行政院基於怎樣充分的理由而對新北塵爆採取這種態度,都無法用同樣的邏輯說明為何當初對於高雄氣爆卻又如此冷漠。
「價值觀」是每個人心中的那把尺。對於每一個議題的評斷,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要用這把尺量一量。每個人的價值觀不盡相同,重點是,在我們的價值觀中,我們是否偏好附和主流更甚於支持小眾?是否痛恨黑道為惡更甚於制度殺人?我們是否珍愛自己的利益更勝於同理弱者的不幸?我們是否偏好追究個人的因素更甚於檢討制度的缺失?
比如說,在一片溫馨感人的祈福氛圍中,你敢不敢附和「別再打氣加油了」的沈重呼籲?比如說,你對於鄭捷隨機殺人的恐懼,是否更甚於政府違憲亂政的國家暴力?比如說,你重視搭乘火車的便利是否更甚於臥軌工人的無奈悲鳴?比如說,塵爆事件中,你對於傷者苦難與醫護辛勞的關注,是否更甚於政府無能與制度缺失?
每當重大意外發生,人人高呼天佑台灣,臉書上一片溫馨祈福集氣,希望亡者安息。可是如果我們學不會獨立思考、怠於關注公共事務、學不會檢討系統與制度,那麼,這些重大意外中的死難只是白白犧牲,這些亡者如何安息?蒼天要如何佑台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