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不行,那也不對?然後呢?
這些日子以來,具有高度爭議的經貿政策、教育政策與重大公安事故接二連三,逐漸喚醒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的重視;加上大選的逼近,批判的聲音四起。在此同時,常聽見的聲音是「這也不對,那也不行?你嘴砲這麼厲害,那你說說看該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看人挑擔不吃力,事不經歷不知難」,於是,在個人道德上,我們都知道「光是批評卻不提出建議」並不是一種建設性的互動。如果搭車時乘客老是在一旁大喊「走錯路了!」卻又說不清該怎麼走,駕駛會發火也是人之常情。
但那是「個人層次」的道德,我們卻總在不知不覺中將它套用在「公共事務層次」。以服務貿協議的爭議為例,支持方最常提出的反擊是「反對者這個反對那個反對,那台灣經濟到底該怎麼辦?你倒是說說看啊?」。
歷史告訴我們:當人民缺乏監督政府的警覺心,就是重大災難的開始。當人民對公共政策產生疑慮,怎麼辦?答案當然是「由執政黨解釋清楚,並且贏得人民的信賴與同意」,而非反過來問人民「那不然你覺得怎麼辦」。當然,「解釋清楚、贏得信賴與同意」並不容易,但是執政本來就不容易啊!
執政黨的責任是必須拿出方案,讓人民安心;在野黨(尤其是最大在野黨)的責任是監督執政黨,並且預備好方案,證明自己隨時有上台執政的能力;人民的責任是睜大眼睛看政治人物的表現。
每個選民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像我)只會鍵盤嘴砲,有些人有上街抗議的行動力,有些人甚至有跳下去從政改變社會的勇氣。對於公共事務,每個人都有義務關心、都有權力提出批評~~哪怕有時提出的批評異常荒謬,但是我們還是得包容!因為那個提出荒謬批評的腦殘民眾說不定竟是唯一的清醒者!關於這點,看看新加坡余澎杉的例子就知道了~~有了這樣的公民意識,民主社會才有進步的可能。
很明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對公共事務提出「精準的批評」,更遑論提出「周延的政策」。也就是說,當人民(包含許多專家學者在內的人民)認為服貿有問題、引起重大疑慮的時候,人民並沒有「提出一套解決方案」的義務。況且,在公共事務上,提出批評者無法提出替代方案,並不代表正方的意見為真,或者反方的意見為謬;反之,亦然。
「只會嘴砲,然後呢?」。下次別再用這種邏輯質疑提出批判的人民。然後?「然後」始終是執政黨的責任啊!掌握多大的權力就得負起多大的義務!不是嗎?
我們都知道「看人挑擔不吃力,事不經歷不知難」,於是,在個人道德上,我們都知道「光是批評卻不提出建議」並不是一種建設性的互動。如果搭車時乘客老是在一旁大喊「走錯路了!」卻又說不清該怎麼走,駕駛會發火也是人之常情。
但那是「個人層次」的道德,我們卻總在不知不覺中將它套用在「公共事務層次」。以服務貿協議的爭議為例,支持方最常提出的反擊是「反對者這個反對那個反對,那台灣經濟到底該怎麼辦?你倒是說說看啊?」。
歷史告訴我們:當人民缺乏監督政府的警覺心,就是重大災難的開始。當人民對公共政策產生疑慮,怎麼辦?答案當然是「由執政黨解釋清楚,並且贏得人民的信賴與同意」,而非反過來問人民「那不然你覺得怎麼辦」。當然,「解釋清楚、贏得信賴與同意」並不容易,但是執政本來就不容易啊!
執政黨的責任是必須拿出方案,讓人民安心;在野黨(尤其是最大在野黨)的責任是監督執政黨,並且預備好方案,證明自己隨時有上台執政的能力;人民的責任是睜大眼睛看政治人物的表現。
每個選民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像我)只會鍵盤嘴砲,有些人有上街抗議的行動力,有些人甚至有跳下去從政改變社會的勇氣。對於公共事務,每個人都有義務關心、都有權力提出批評~~哪怕有時提出的批評異常荒謬,但是我們還是得包容!因為那個提出荒謬批評的腦殘民眾說不定竟是唯一的清醒者!關於這點,看看新加坡余澎杉的例子就知道了~~有了這樣的公民意識,民主社會才有進步的可能。
很明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對公共事務提出「精準的批評」,更遑論提出「周延的政策」。也就是說,當人民(包含許多專家學者在內的人民)認為服貿有問題、引起重大疑慮的時候,人民並沒有「提出一套解決方案」的義務。況且,在公共事務上,提出批評者無法提出替代方案,並不代表正方的意見為真,或者反方的意見為謬;反之,亦然。
「只會嘴砲,然後呢?」。下次別再用這種邏輯質疑提出批判的人民。然後?「然後」始終是執政黨的責任啊!掌握多大的權力就得負起多大的義務!不是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