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風無雨的颱風假,代表民粹的勝利?

先別管學術如何定義「民粹」這個名詞吧!反正包括筆者在內的多數人都不是學者,也搞不清楚學術如何嚴格定義它、或是這個名詞在歷史上曾經如何沿革。總之,我們就來聊聊「一般人心目中的民粹」。

到底什麼是「民粹」呢?這個負面名詞既然叫做「民」粹,聽起來似乎與「政府」不相干;事實上,長期執政的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洪秀柱大喊「民粹誤國」;相對的,似乎很少聽到長期在野的民進黨用「民粹」一詞批評社會亂象~~那麼「民粹」似乎比較符合「在野黨的利益」囉?

於是,筆者試著如此定義「民粹」這個名詞:泛指「非官方」的人士不懂裝懂、或是明知利弊輕重卻為了一己之私而大聲抗議(叫囂?),進而試圖影響執政黨對於公共政策的制定或執行。

可是,回歸到民主制度的基本定義:真正的民主,從來都不只是「服從多數、尊重少數」,更要「調和強勢與弱勢之間的差距」~~比如說禁止奴工的存在。在台灣,大財團運用各種勢力影響政策制定、犧牲公共利益的惡例早已罄竹難書,而居於相對弱勢的民間團體用力吶喊試圖影響政策,為何卻要背負「民粹」的惡名?

如果是因為認定某些民間人士「不懂裝懂」而把他們貼上負面的「民粹」標籤,就更荒謬了。有誰確定自己的主張一定是永恆的真理嗎?覺得對方說錯了,不妨說道理、提證據,好好地在論述上打對方的臉;直接給對方扣上「民粹」的臭帽子,算是怎麼回事?

民間的聲音不一定總是「對的」,但肯定是「相對微弱」的;政府的聲音未必就是錯的,但是政府從來不缺發聲的管道;怎麼民間的聲音大聲一點,就是「民粹」了?

儘管歷史告訴我們財團與政府因為掌握更多的資源與權力而總是造成更大的災難,但是,或許是因為對於權威的迷信、或許是對「成功者」的崇拜,我們往往質疑、貶抑甚至嘲弄來自於民間的聲音~~民粹這頂大帽子不就是這樣扣在民間反對者的頭上嗎?

更何況,公共政策的政策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對錯選擇,而是在長長的價值光譜上選擇擁抱何者做為核心價值。就以柯文哲口中「對不起國家民族」的颱風假為例。原定半天的颱風假因為千夫所指而改為全天放假~~一部分的災民必須打掃家園、部分通勤民眾因為交通被颱風打亂而不及返回工作崗位、許多的家長抱怨半天的颱風假讓學生無所適從、更多的上班族單純希望多放一天假~~然後,最後出現了一個無風無雨的颱風假~~這是民粹的勝利嗎?

法國的百貨公司為什麼假日不營業?因為百貨公司錢賺太多?因為顧客不喜歡在假日出門?筆者不是法國人、也不是法國通,可是很明顯的,賺錢不是他們的核心價值,而他們賺的錢比台灣多很多。

從小吃攤的老闆、趕打卡的上班族、忙著調頭寸的中小企業老闆,到停工一天損失千萬的大總裁,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問題是政治人物擁抱哪一種價值?以哪一群人的利益為優先?

賺錢很重要,安全性命更重要;如果無法兼顧兩者,當然重視後者;如果無法預知,當然寧願保守。颱風假當然不是光憑「尊重氣象專業」就可以百分之百完美決定。政治人物對於颱風假的放或不放,心中的那把尺究竟是以怎樣的核心價值作為衡量單位?人命的可能損傷?小市民的各種不便利?還是各種產業因颱風假所產生的損失?

這根本不是什麼「民粹」問題,而是核心價值的問題。放了一個天氣晴的颱風假,哪裡是什麼民粹的勝利?

本文刊載於2015-10-01-蘋果日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