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眉角~~這樣閱讀,算不算「想太多」?


閱讀一篇文章,有很多東西值得深究。

作者在文章內的文字,不外乎兩類:其一是「作者對於客觀資訊的描述」,其二是「作者對於客觀資訊做出的主觀評價」。

進一步說,有關客觀資訊,作者可能「不知道自己寫的資訊其實並不真實」,也可能「作者故意修改甚至憑空創造『資訊』」;有關主觀評價,作者的文字可能是「真心話」,也可能「意在言外」,甚至於根本故意「講反話」。

評論欣賞一篇文章,多少都會談到「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用意」。說到作者的「用意」,當然就必須從剛剛探討的面向進一步釐清:

有關客觀資訊,作者所寫的『客觀資訊』,真的符合事實嗎?如果不符合事實,作者究竟是對於客觀資訊的掌握能力不足?還是故意寫錯?

有關主觀評論,作者做出的主觀評論,到底是『真心話』?『意在言外』?還是『故意說反話』?

釐清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才「可能」「比較」接近作者寫文章的真正用意。當然,如果參照作者的生平際遇、人格特質作為佐證、判斷資料,就更可能掌握作者文字的真義。

要怎麼知道「資訊是否符合真實」?只能靠認真做學問的人努力考證。

要怎麼知道作者說的「主觀評論」是否為真心話?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看看文章內容,是否前言後語自相矛盾。

如果作者當初寫文的時候「對於同一個人的主觀評價,自相矛盾卻『不自知』」,那麼表示整體而言,作者的「主觀評價」是有瑕疵的;如果作者當初寫文的時候「刻意自相矛盾」,那麼顯然作者故意在文字裡面埋梗,等著讀者自己去發掘。

像司馬遷這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作者,在那個強調「一字之褒,勝於華袞」的歷史學界,很難想像「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對於同一個人物的主觀評價,時常不自知地前後矛盾」。

因此,仔細地從史記的字裡行間去找「有沒有前後矛盾的地方」,應該不算是「沒事找砸」、「想太多」。

四十歲的今天,重讀史記「魏公子列傳第十七」,發現了許多高中時代的我不曾發現的「文章裡面的自相矛盾」,於是對於通篇文章的一字一句越來越容易產生「咦?這裡該不會也有梗吧」的懷疑,到了一種覺得自己已經開始鑽牛角尖的地步。

這些鑽牛角尖的問題,有些其實需要「客觀的資訊」來解答,有些則是「各人見解不同」的「主觀見解」。我沒有那個能力、時間與耐心去考證客觀資訊,所以只能很偏頗地在「個人見解不同」的地方,說說那些「在人情義裡上說不通、前後文字似有伏筆」的地方,說說這篇「魏公子列傳第十七」為什麼讓我大大地吃了一驚~~原來,多數的人都扭曲了司馬遷寫該文的真義!原來文章裡面說了這麼多人性的黑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