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與慢讀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曾經學過速讀。學習前與結業後的對照測試證明速讀有速讀的好處,那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仍然偏愛慢讀。因為,在我看來,速讀的好處只有一個,就是「速」;而慢讀,讓文字在我的腦海中生根與發芽,更讓我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從容的連結與思考。

生根與發芽

就在前兩天,我在寫一篇吠文的時候,試著要找出一個形容詞,描述一支時常打仗,但是又時常打敗仗的部隊~~忽然間,「久經陣戰」這個我從來沒有使用過的形容詞,就憑空從腦海中冒出來。

我實在不知道腦中這句成語是哪讀來的,也不太確定到底是「久經陣戰」還是「久經陣仗」(註),為了避免寫錯字鬧笑話,我上網孤狗了一下。一查,才知道原來金庸在<<射雕英雄傳>>裡就用過這句成語。

從小到大,這部小說我讀了不下五遍。每次讀,都慢慢細讀,有時候看到生動優美的詞彙句子,還要拿筆抄寫,順便練練我那讓人不敢恭維的硬筆書法。很明顯,我之所以知道、記住這句成語,全拜<<射雕英雄傳>>之賜。若不是我慢讀、細讀,我如何能在多年後忽然呼喚出這個我從來不曾應用在文章中的詞彙?

類似的經驗太多,比如說2106大選前夕我想要寫一篇文章說明「票投民進黨之必要性」,說明太多的小黨競爭只會有利於中國統戰的進行;忽然間,「投骨於地,犬必爭之」這句我從來沒有用過、只在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言裡讀過的、淋漓盡致的八個字,就自動從腦海中冒出來。而<<官場現形記>>,正是另一部讓我愛不釋手,反覆閱讀的小說。

連結與想像

前天,我閱讀<<西方憑什麼>>這本書。我讀到「吳國鐵匠甚至還能操控鐵中碳含量,生產鋼材。在中國,鑄鐵在公元前一世紀即已普及,西方卻到公元十四世紀都還只會段鐵」。

吳國?等等,我好像讀過干將與莫邪鑄劍的故事,但是印象早已模糊。於是我上網孤狗,在維基百科重溫了這個讓人驚心動魄的故事:「莫邪是春秋時代吳國人,干將之妻。吳王闔閭命令干將鑄劍,可是鐵汁不下,於是莫邪問干將:「鐵汁不下,怎麼辦?」干將回答說:「古時候的鑄劍大師歐冶子鑄劍,鐵汁不下,於是讓女人擔任爐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聽到,立即竄入火中;接著鐵汁流出,於是便鑄成了兩把利劍,雄的叫「干將」,雌的叫「莫邪」。現在的人經常用「干將」、「莫邪」來比喻鋒利精美的劍。」

哦!假文青的腦讓我有「夫妻同心」淒美感動,社會學的腦讓我批判「為什麼跳進火爐的不是干將?莫邪到底是自殺還是被自殺?」,自然科學的腦讓我聯想「鐵要變成鋼,需要碳;而碳在人體質量中佔據18%的比例;莫邪的犧牲固然可泣,但是鑄鐵成鋼的不是她的犧牲,而是碳的添加」。

可是,我又接著問自己「為什麼西方鑄鐵的技術竟然會落後東方一千五百年」?於是我開啟了另外一段的孤狗旅程。我找到一個比較合理的答案是「農業帝國才能供養專心煉鐵的工匠;有這樣的社會分工、有這樣的工匠才容易出現進步的工藝」。

好,聽起來還算合理,但是我又想起艾文.托弗勒夫婦(Alvin &Heidi Toffler)寫的「新戰爭論」這本書。戰爭科技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先進的戰爭科技幾乎等同了戰無不勝,而戰無不勝等於搶糧、搶錢、搶女人。研究戰爭科技是一本萬利的事情,有錢養部隊,怎麼可能沒錢發展鑄鐵科技?為什麼西方人打戰卻不致力於鑄鐵煉鋼打造刀劍盔甲的技術?更何況竟然還落後東方一千五百年?這不合理啊!

迄今我還是沒能找到能夠說服我的說法。回到本文的主題:如果我採用速讀的方式速速瀏覽而過,我又哪裡能夠讓有這些連結與想像?

在我看來,速讀的優點只有一個,就是「速」;而慢讀,讓文字在我的腦海中生根、發芽,讓我連結、想像。而「生根、發芽」才是真正的吸收消化,「連結、想像」才是閱讀的樂趣所在。

又為何要速讀呢?


註:那麼,我腦海中「久經陣仗」這個詞彙又是哪裡冒出來的呢?仔細再查,原來金庸的鹿鼎記曾經用過這個詞彙。這又是我另一部愛極、慢讀、反覆閱讀的小說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