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 (二)~~前言
這本書,單單前言的部份,就有幾個段落讓我深思。
之一,關於「對焦」。
「美國步入衰弱的真正禍首其實是帝國內部核心的金融危機」(P7)。在我看來,這句話有以下幾層意義。
第一,主角與配角。
在常見的歷史書籍中,「人」往往是歷史探討的主角;除非是探討金融史的歷史書籍,否則「錢」往往是淪為配角。可是,「沒有錢萬萬不能」;閱讀歷史的時候,總要時時提醒自己:除了「主要人物」之外,看不見的「制度」與「錢規則」、還有「能使鬼推磨」的「錢(經濟利益)」,更是必須張大眼睛觀察的重點。「只有在銀行與各國財政部裡工作的人員才對歷史上曾發生過的經濟大恐慌稍有認識」(P10),其實,恐怕連銀行業的人對於歷史上的經濟大恐慌也少有認識~~我自己就是一個例證啊!
第二,「內部的金融危機」讓美國「步入衰弱」的分析
先說「金融危機」這四個字。美國的金融讓美國變得脆弱(金融商品彼此高度相關,一個垮就整個垮),但也因為這套金融體系,讓美國能夠吸引全世界的錢流入,創造美國經濟的繁榮(當然,還有平富不均)。
每一種制度都有利有弊,重點在於「是否利大於弊」。美國這套金融制度的是否利大於弊?這我不確定;但是,如果如果因為「弊端很大」,就說「造成衰退」,恐怕就失之公允了。白話的說,就是:如果美國不採行這套「弊端很大」的金融制度,美國能夠有今天地球霸主的地位嗎?那還有得討論哩!
簡言之,要討論的,應該是「美國這套金融制度」是不是「整體而言對美國弊大於利」,而不是「這套金融制度的弊端是否讓美國變得衰弱」。
當然,我相信本書的作者對於金融制度的思考必定是深刻的~~作者之前還另外寫了一本<<貨幣崛起>>哩!只是,如果沒有細讀這個小段落以及背後的脈絡,不小心掉進了「內部金融危機造成美國衰弱」的片段思考,就不妙了。
再說說關於「強弱」這件事。
「強弱」有兩種標準;一個標準是「自己和自己比」,一個是「和別人比起來」。在金融無國界的今天,假設~~單純假設~~如果美國這套金融制度讓美國的國力下降了百分之五,但是讓其他世界各國下降了百分之三十,那麼,美國這套金融制度到底是讓美國變強了?還是變弱了?
「經濟繁榮的時候貧富差距擴大、路有凍死骨;經濟衰退的時候,則是天塌砸眾人」,我個人對於這種金融制度、經濟體系是完全沒有好感的,所以我當然不可能故意替美國的金融制度擦脂抹粉。我想表達的是:「金融制度的危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議題,但這個議題的本身對焦在「危機」這個焦點之上;無論如何,細看了焦點之後,我們總該回到「金融制度」、「金融制度造成的外部效果」這些更宏觀的架構下整體性地、系統性地思考。也就是:對焦之後,別忘了觀看全景。
之二,關於「舉例」。
「在我寫作的當下(2010年12月),中國似乎越來越有可能藉由工業革命而持續擴張,並且在十年內超越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正如日本在1963年超越英國一樣」(P9)。
我納悶的是,為什麼不舉「蘇聯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繁榮壯盛」當做例子呢?該不會是因為「如果舉最後解體的蘇聯為例子,就等於暗示中國終究無法超越美國」?
寫文章的時候,要舉例,就當然要舉能夠強化自己論述的例子。相對的,身為一個讀者,讀書的時候,就要努力地站在作者對面舉「其他的例子」、「反例」,檢視作者的論點是否同樣能夠用來說明這些例子;如果不可以,再進一步思考「為什麼不可以」~~是因為我舉的例子在核心本質上與作者的例子不一樣?還是作者的論點本身有瑕疵?
抱著這種「找碴」的態度閱讀,等於與作者辯論、讓我有了加倍的閱讀樂趣。
之三,關於「如何看待歷史」
牛津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P12)。
比如說,讀一段歷史,重點在於「事情發生的當下,那時後的人們怎麼想」、「事過境遷後,今天的人們怎麼看」。但是,說說很簡單,要讀出「思想史」一點都不簡單。
比如說,當我們從教科書上讀到「古希臘時代的民主制度」的時候,「民主」這個詞彙在我們的腦袋中既定的形象、感受會立刻跳出來。但是別忘了,希臘時代的民主制度和今天的民主制度長得完全不一樣。
在讀歷史的史後,我們要如何盡可能地「回到過去」,用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情感去理解那個時代當下的事情(那個當下發生的事情,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歷史)。「回到過去」談何容易?
接下來,還有更難的「鑑古知今」~~那麼,如何讓過去的歷史成為今天決策的依據、避免犯錯?這當然是學歷史最終的目的、也是最難達成的目標。
其他,關於前言,還有一些自覺重要的延伸思考,先前寫成了小短文,因為篇幅的關係,就不在這裡重複了。
延伸閱讀:
一、「同理心」。
二、閱讀筆記:文明~決定人類走向六大殺手級Apps(一)之~西方文明與其他文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