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翹翹板


大家都玩過翹翹板。沒有份量的小個子只有在兩種情況下變成舉足輕重。第一,卡到了最有利的槓桿點,最輕的體重也可以產生最大的份量;第二,左右兩邊勢均力敵的態勢下,當個關鍵少數。只有在這兩種狀況下,小個子說話才會有份量,才能為自己爭取地位。

理想中,民主制度就是讓雞蛋不會輕易被踩碎、讓小個子不會因為個子小而被欺負。因此,要讓民主生根茁壯,同樣必須理解翹翹板原理。

歷史證明

如果我們讀歷史,就會知道這並不是天馬行空的譬喻。民主的產生,是:幾股大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彼此鬥爭、制衡。英國之所以能夠成為老牌的民主國家,就是皇權與宗教勢力、商人勢力彼此制衡,才衍生出民主制度。

再舉個例子:美國黑人運動爭取人權,確實有重大的勝利;但是如果除去感性浪漫、只戴著理性的鏡片去觀察,或許會發現這些改變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美國採取民主制度,民主制度讓不同政治力量彼此鬥爭制衡;黑人人權之所以能有進展,是因為認同黑人人權的選民足以影響政治勢力之間的競爭態勢,所以黑人的人權有進展的可能。

因為制衡,於是小力量也因此獲得權力(power),有了權力的人民於是才有權利(right)。想要讓民主發芽、生根,就必須要讓這種制衡有產生、「成局」的可能;相對的,當民主生根茁壯,選票的力量足以影響競爭鬥爭的態勢,於是,為了取得競爭、鬥爭中的優勢,大勢力必須屈從於選民的意志,於是人民的利益得以實現、鞏固。

「人民抗爭於是爭取到了權力」聽起來是很熱血沒錯,但是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時常徒勞無功。如果人民抗爭就可以獲得勝利,人類歷史幾千年來,就算不論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為什麼仍然這麼血跡斑斑?

我並不是暗示人民不應該起身反抗不公。有不公就要抗爭,這是每個人應有的血性;但是抗爭要有策略,否則,順利的話事半功倍、倒楣的話甚至白白犧牲。

爭取權利的策略

那,抗爭要怎麼樣的策略?這就要回到文章的開頭:第一是「在關鍵點上以小搏大」,第二是「借力使力」。

什麼是「在關鍵點上以小搏大」?比如說,因為資訊科技進步的關係,公民記者寫出來的報導,影響力可能大過傳統的大媒體,那麼「資訊」就是一個關鍵點,「善用資訊科技」就是一種以小搏大;所謂的「不對稱戰爭」,或是恐怖份子的恐怖攻擊,都是攻擊敵人脆弱的點,用最小的武力產生最大的攻擊能量。

什麼是「借力使力」?西方世界經過政治力量與宗教力量的鬥爭制衡而產生民主,就是一種廣義的「借力使力」。這個「借」,其實也可能是一種「依附」;這個過程可能很長、很痛苦、弊端叢生,而且想要終止依附關係也極為困難,但這仍是不得不的選擇。因為,少了這種「借」,光是憑著「人民的意志」,產生暴亂的機會遠大於產生「相互制衡的民主」的機會。法國大革命就是陷入了這種困境。

托克維爾的重要著作,1835年的<<民主在美國>>與1856年的<<舊體制與法國大革命>>,說明了美國與法國的不同:

「首先,法國越來越中央集權,相反地,美國從一開始就是聯邦制,擁有充滿活力的地方結社與市民社會;……第三,法國革命份子攻擊宗教與教會,相反地,美國宗教的宗派主義提供了反對世俗權威干涉的堡壘」<<文明>>p205。

結論

「我理想中的世界」是一回事;「目前的現實世界」是一回事;要把現實世界改造成為理想世界?首先必須要認清現實世界的基本運作原理、對症下藥,才可能實現理想。



後記:

通常,我文章裡面寫的觀念,幾乎都是我「個人主觀上相信必定是正確的」觀念;但是這一篇,因為探討的問題太大了,其實我並沒有那麼篤定;只能說,到目前為止,我傾向於如此思考;或許未來哪天,我會打臉今天的自己也說不定。

總覺得很有很大的一塊歷史還沒補課;比如說我對於近代法國的那幾個共和幾乎可說是一片空白。時間精力有限,而書海無涯,只能看到哪裡、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如此而已。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