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策略
重點一:深刻與否
不管是憲兵搜索民房、還是蔡英文向宋楚瑜請教轉型正義這些事情,全臺灣都已經注意到了,罵的人到處都有。(當然,罵憲兵的人多一點,敢罵/願意罵蔡英文的人則是少得多了。
或許是因為我的文筆比較流暢、又或許只是因為蘋果的主編單純偏愛我的文筆,總之,雖然我投稿被刊登在蘋果電子報論壇的機會相對偏高,但是這些其實已經很多人在寫的文章,寫的時候固然耗盡我的精力,刊出來之後有甚麼功用呢?
客觀而言,我人微言輕;大家都已經在寫、在罵的事情,多了一個我用更流暢的文筆多罵一篇,對於社會毫無影響。
除非,我的文章中確實寫出了一些重要的、但是多數關心政治的民眾忽略的觀念,否則那些文章看來看去都是政治控在看的、新瓶裝舊酒的老文章,影響力根本無法擴及同溫層之外啊!
沒錯!「論數少有人提及的重要觀念」才是值得我用力書寫的文章。雖然我似乎偶爾卻實能夠寫出一些自己的見解,但是我的見解畢竟有限;更重要的,是不斷讀書、才能不斷學習、不斷思索。比如說,藉由閱讀「獨裁者的進化」思考「獨裁」、藉由閱讀「人類大歷史」思考「人類」,藉由閱讀「文明」思考「文明」……透過閱讀這些厚實的書,我的思考能力才能廣化與深化,才能吸收更多的新資訊、思考更多的新觀點。
當我的見解更深刻,我的文章才會更有力。相對地,如果我像呂秋遠或周偉航那樣大量曝光,所寫的文章內容必定會留於「炒冷飯」、「了無新意」,很快就會讓讀者心生厭倦。要知道在臉書時代,讀者的閱讀量極大;如果同一個作者寫了兩三次類似的、重複的主題,很快就會讓讀者心生厭倦了。
重點二:提升社會
讓讀者喜歡不是重點,重點是藉由好的文章影響整個社會。但是我們往往一不小心就會目標錯置。
目標錯置其實相當合乎人性。例如,我想要透過文章發揮影響力,但是影響力怎麼估算呢?在我的文章重要到被執政者當作施政參考之前、在我成為重要政治人物的文膽之前,我如何知道我的文章有沒有影響力?唯一可衡量的指標,就是具體的「文章點閱次數」、「文章按讚次數」了。
可是,那就是走上目標錯置的岔路了。把「按讚次數」當成追求目標,就少了深化思考的動力、就怯於說出與一般網友相反的意見。
真正的核心目標,應該是「讓自己的文章更深刻有力」。這樣子的文章,才能吸引深刻的讀者;深刻的讀者才可能是具有影響力的人;放長線釣大魚,一旦有了知名的、有影響力的人替我背書,我文章的影響力自然倍增,屆時還怕沒有人來按讚嗎?
重點三:不同階段的不同策略
人總是需要被肯定,然後才容易肯定自己,這是人性。一開始寫政論,當然會希望能夠見報,這是一種肯定。
而今,兩年內我的文章在蘋果電子報刊出了超過百篇,上萬個讚、數萬人點閱的文章也已經有了好幾篇,早已不該是追求肯定的階段了。接下來的階段,應該是讓自己的文章更深刻有力的階段。
如果耐不住寂寞、耽溺於被按讚的快感,因而追逐時事、不斷寫著雖然正確但不夠深刻的文章,很明顯的,只會阻止自己的成長、阻止自己對這個社會發揮更強大的正面影響力。
「知道甚麼該寫,更重要的是知道甚麼不該寫」。那些人人都在寫,而我確定自己沒有甚麼新見解的文章,就是不該寫的文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