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反廢死與情緒
每當發生重大的殺人慘案,每個人的情緒都很複雜。在這些複雜的情緒中,對你而言,最強大的主旋律是什麼?憤怒?恐懼?還是悲傷?
在我有限並且主觀的觀察中,多數支持死刑的人,往往因為憤怒或恐懼而呼喊死刑;那些支持廢死的人,總是因為慘案、以及慘案背後的巨大結構之惡而悲傷。或許,也因此,在廢死與反廢死的爭論中,主張廢死的人總是溫和地陳述廢死的理由,反廢死的人多數(並非所有)總是義憤填膺地質疑廢死者的論述。
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義憤」、「同理心」先天上傾向於灌注在被害者身上。一邊是殺人犯、一邊是被害者,我們的「義憤」、「同理心」當然是站在被害者那邊,所以廢死論者「或許」並不是出於義憤而主張廢死,自然比較能夠心平氣和。更白話地說,反對死刑的人很可能是基於義憤而憤(如果被殺的是你的家人,你還會主張廢死嗎),而主張廢死的人「似乎」不很重視被害者的感受。
但是這個理由似乎不夠充分。主張廢死的人也有義憤啊!如果遭誤判而被槍斃的是你的家人/如果那個有精神病的兇手是你的家人,從小因為被霸凌才不幸淪為社會邊緣人、最後發瘋進而殺人,你還會這麼冷血地主張死刑嗎?
明明,殺人犯可能同時具備「加害者」與「被害者」兩種身分啊!不需要遍覽心理學、犯罪學的研究,生活經驗就可以告訴我們:通常會隨機殺人的加害者,其實是最悲哀的被害者~~因為加害他的兇手,是無法逃開的這個體制、是體個社會,也就是說,你我都脫不了干係,不是嗎?
有些人說「比他可憐的人更多,但也沒有變成殺人魔,為什麼就只有他會變成殺人魔」。親愛的,你知道能夠平安長大、平凡健康地過生活是一件多麼幸運、多麼不平凡的事情嗎?就因為你我夠幸運、夠不平凡,就覺得那些不幸運、太悲慘的人一定是因為不夠努力拯救自己,所以該死嗎?
那麼,我們的義憤與同理心,是否太侷限了一點?
誠實的問問自己:憤怒、恐懼以及悲傷,哪一種情緒最強烈?如果你反對廢死,卻又因為慘案背後的結構性因素感到悲傷,那麼,進一步思考整個結構性的問題,或許你的立場就會動搖了。
又或者,最少最少,當你面對廢死論者,你能不能先練習心平氣和地聽聽對方的論述,然後一條一條地加以反駁,而不是總是慷慨激昂的反問「如果死的是你的家人,你還會這麼仁慈嗎」?
親愛的,不管雖然我們的主張不同,但我們都同樣擔心自己所愛的人受到威脅、而死刑存廢又巨大地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才必須辯論這個議題,不是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