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與聽書的層次



聽人說書的主要目的,不該只是為了「聽說書人說這本書的內容」。

之一,關於說書人

最上乘的說書人,能夠說出自己對這本書的思考、看法、與質疑之處、甚至對於書中提出的問題有不同版本的答案。

好的說書人,可以不拘泥於文章大綱段落,而能夠把整本書分解、消化、並且重新精簡組合,把書裡的重要旨趣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說給聽眾聽。

至於說些「本書介紹」、「本書重點介紹」的說書人,只能算是很一般的說書人。

之二,關於聽書者

換個角度來說,一個聽書人如果平常喜歡閱讀,自然容易觸類旁通;聽人說書的時候,就算那本書自己其實沒有讀過,也能夠與自己平日所讀所思產生印證或挑戰的功效。

如果平日閱讀的量不多,但是剛好讀過說書人說的那本書,那麼聽書人剛好可與說書人在讀後心得上交流切磋一番,那也是不錯的體驗。

如果平日沒在看書、不喜歡思考,也沒看過說書人說的那本書,那麼,聽了一堆說書人說書之後,並不是說全無幫助,而是那樣的效果其實很有限。

為什麼?因為:

第一,所謂的「觸類旁通」、「相互驗證、質疑」,是因為從說書人那裡聽來的新東西與自己腦袋中既有的東西產交碰撞。如果腦袋中空空的,要如何「碰撞」?最好的情形下,也只能是當個海綿,單向吸收讀書人的養分而已。

第二,就算說書人說出了什麼深刻的見解,對於平日沒有閱讀習慣、不勤於思考的人而言,那都只是「別人腦袋中的花朵」,很難真正植入自己的腦袋~~因為自己的腦袋缺乏思想的養分嘛!

比如說,像我時常讀了一些讓我讚嘆的文章~~文章提出的深刻見解與一般常見的政治正確或道德正確恰恰相反,但是論述主張經得起邏輯檢驗、也符合歷史史實。

但是問題是:

第一,那些經不起檢驗的「道德正確」、「政治正確」論點深植我心,這種相反的見解對我而言是全新的觀念。第二,我完全不熟悉文章中說的那些歷史故事。在這種情形下,這樣的文章,如果只讀一兩遍,哪怕讀的時候驚為天人,讀過之後我也是轉眼就忘;只有反覆多讀,並且主動搜尋文章提到的相關資料,才比較能夠讓那些例子與道理比較深刻地刻進我的腦袋,成為我的思想養分,成為我日後思考相關議題的重要參考。

之三,關於「吸收的層次」

總之,不論是讀書、讀文章或是聽說書,其實可以是一種「很忙」的狀態~~要理解、思考作者的「見解」,同時檢視作者的舉出的「例證」,更要歸納「見解背後的邏輯」。因為只要能歸納出邏輯,就是真正的提綱挈領深度學習,並且有助於日後的舉一反三~~不但是在同一個議題上的舉一反三,甚至在跨領域的時候,都能夠迅速地跨界思考,掌握陌生領域的重點原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