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解釋型態,樂觀與悲觀


有趣的書。

邏輯這種東西,可以用來拆穿他人的騙術,也可以用來建構騙局。好東西,不學可惜。
邏輯這種東西,要一一分類其實沒那麼容易。這本書竟然把常見的錯誤整理出75種,實在是很厲害。

要理解「作者分類邏輯背後的邏輯」對我來說太難,所以我沒有這麼做。我就是一個一個常見謬誤邏輯、一個一個例子讀下去,看看那些是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錯誤,還有更重要的,問自己「有沒有什麼簡單的心法秘訣,可以輕鬆地破解這些邏輯上的謬誤」。

我好像發現了一些小秘訣。用這些小秘訣一路往下讀,就好像一路往下破關。有時候用現有的秘訣就可以輕鬆過關,有時候需要增加一點小小的招式。一邊讀、一邊累積這些秘訣心法,其實很有趣。

然後,發現,我們離不開抒情文。而,抒情文通常夾雜著很多謬誤的邏輯。

比如說「不要服從你的腦,要追隨你的心」。這句話聽起來就很正確。

它的意義大約就是,別只是千算萬算、東想西想,卻忘記了自己的熱情,問問自己真正喜歡什麼。

抒情文時常就是由這種文句所組成的。問題是什麼是「心」?什麼事「腦」?溫情文中通常並不會仔細定義,而是認定「反正大家都知道」,讓讀者自己去腦補。

可是大家也知道,很多時候,同一個名詞或形容詞,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這種時候,同一篇文章,就會產生「一篇文章,各自解讀」的情形。

人生中似乎少不了模糊。每個人都有情感,寫一篇抒情文抒發情緒的同時,如果還要仔細地思考「這句話裡面的主詞動詞名詞形容詞受詞的定義到底是什麼」、「這樣的句子是否合乎邏輯」、「有沒有犯了哪一種邏輯上的錯誤」這些問題,情緒就冷掉啦!還要抒發的鬼?

不過,換個角度來說「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當我們情緒滿溢的時候,打開電腦為自己的處境、困境寫一篇論說文,情緒就能解決一大半了。

這可不是開玩笑。這是真的。

比如說,時常我們搞砸了一件事情之後,會自責「我真是個笨蛋」,然後掉在沮喪的情緒裡面,久久爬不出來。

這時候拿支筆,首先,寫下心裡的所有OS:「我」「今天開會的時候忘記帶資料」「導致會議無法順利進行」「於是被長官破口大罵了一頓」「連這麼重要的資料都會忘記」「我真是沒用」。

接著,一個字一個字的去分析。

記得帶資料是「我」「一個人」的責任嗎?全責都在我「一個人」身上嗎?恐怕未必哦!
「會議無法進行的主因,真的是因為少了那份資料?還是因為今天開會的主題本還就很敏感,本來就是踩地雷大會,而所謂的資料沒帶根本只是導火線?」

「破口大罵的那位長官平常很溫和嗎?如果平常就是賤嘴,那麼他的破口大罵只是他卑劣性格的正常發揮,並不代表我忘記資料這件事情有多嚴重吧?」

「這個忘記帶的資料,對於今天的會議,客觀上而言到底有多重要?我後來緊急補印資料,應該也不算是完全於事無補吧?!」

「忘記帶了這份資料又怎樣?要不是我昨天熬夜寫出了這份提案,你們今天開會根本就沒有東西可以討論哩!」

「我只是今天忘了帶東西,又不是每天凡事都忘東忘西,兇屁啊?你就不會忘記帶東西?」
這樣一理性分析,是不是情緒就好多了?

你覺得這是一種「找藉口」嗎?不是,這是很重要的能力,叫做「樂觀」的能力。

洪蘭的名聲不太好聽,但是她翻譯過一本不錯的書,叫做「學習樂觀、樂觀學習」。這本書是外國的心理學家寫的,大意是在說「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悲觀」、「樂觀的秘訣是什麼」之類的。

多數的時候,「情緒決定想法」、「想法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而樂觀的秘訣,在於用「適當的思考模式」導正自己被情緒淹沒的「想法」。

什麼叫做「適當的思考模式(解釋型態)」呢?心理學家歸納出了樂觀者與悲觀者三個重要的思考差異。

當一件壞事或者倒霉的事發生了:

樂觀的人會問自己:「這真的是我的錯嗎?」「我犯了這個錯,就代表我是個徹頭徹尾的笨蛋嗎?」「我究竟是一時糊塗?還是從來始終都是個笨蛋?」。

相對的,悲觀的人會責備自己「我果然是個笨蛋/地獄倒霉鬼」、「不會游泳的人肯定什麼都做不好,連大便都會便秘」「我永遠都這麼糟糕」。

一件好事或者幸運的事發生了,悲觀的人會告訴自己:「我那裡是因為我的努力?不過只是運氣好罷了」、「像我這樣犯這種錯的人,根本就是笨蛋」、「我小學的時候就時常忘記帶便當上學,好不容易脫魯之後竟然又老是忘記女朋友生日,可見得我一直都是笨蛋」。

但是樂觀的人會告訴自己「這件事情證明了只要我努力就會成功/證明我是個幸運的傢伙,下班去買樂透應該會中獎」、「我寫吠文寫得這麼好,要學寫程式應該也不是難事」、「我就知道我是個天才,小時候我的心算就很強,長大之後要學高等微積分當然也不可能太困難」。
樂觀者與悲觀者之間的差異,在於「對事情的解釋型態」。用學術一點的說法,就是解釋事情的時候的「歸因對象」、「普遍性」、「永久性」的差別。

樂觀的人習慣「歸咎於外、歸功於己」、「把好事的原因擴大解釋,壞事的原因縮小解釋」、「把好事說成是永久的,壞事想成是暫時的」;而悲觀的人,則是相反。

當然,過度的悲觀或樂觀都是危險的事情。想要強調的是,多數人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其實是因為充滿了「不必要的非理性思考」,比如上面說的悲觀者那樣,「凡事歸咎於己、小事放大、而且覺得自己永遠都這麼糟」之類的。

我們不求自己變成超級樂觀的超級業務員。更多的時候,我們只要恢復理性,用客觀的事情分析不開心的事情,就足以讓我們爬出沮喪的陷阱。

說了這麼一大串,只是要證明:不開心的時候,拿出你的紙筆,寫下你心中的OS,然後用理性的邏輯去分析這件不開心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盡量用樂觀者的「解釋型態」去解釋事情。

然後,說不定,我們還因此成為一個樂觀的人、說不定還成為一個超級業務員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