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決定的因素:理性與情緒


我們時常忽略了「情緒」對於決策的重要性。

有時候我會與我母親發生爭執。比如說,隔餐隔夜的菜仍要一熱再熱、吃完為止,又或者是他人送的、很不健康的食品通通吃完,捨不得丟。當我說「為了不要浪費食物,而把那些明知很不健康的東西吃下肚」的時候,母親總是說「不該浪費食物」。

我的理由明明那麼充分,為什麼母親會這麼死腦筋呢?直到最近我才想通。

我沒有經過貧窮的恐懼,所以我的決策是基於「如何做比較健康」的理性與「如果把這些東西吃下肚子造成了不健康怎麼辦」的恐懼而形成。

相對的,母親的決策是基於「浪費食物是一種可怕的事情」的情緒,以及「吃了這些東西難道又會有多不健康嗎?平常你們珍奶還不是喝一大堆」的理性。

情緒與理智就這樣交互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決定了我們的決定。

那麼,對於所謂的威權,明明在我看來就是一種愚蠢、可怕到不行的東西,為什麼仍然有這麼些人擁抱威權,對於明明那麼糟糕的威權體制這麼熱愛?尤其,為什麼在台灣,普遍而言,年紀越長的人越擁抱威權思想?

我當然知道「成長環境」、「從小受到的教育」影響很大。我好奇的是,在這個資訊這麼透明又流動迅速的時代,那些擁抱威權的長輩「理論上」應該會很快地從了解到威權的本質、進而從擁抱變成反對。但是實際上的觀察卻並非如此。

對於威權的思想,他們之所以擁抱,是因為基於怎樣的情感與理性?相對的,我之所以痛恨威權思想,又是基於怎樣的理性與情緒?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待這件事情,得到的體悟是:「煽動他的情緒」比「說服他的理智」效果好得多、成本低得多。

所以,光是有一千篇理性政治文是不夠的,也要有幾篇感性的政治小說。讓人們從情緒上感受到了政治的重要性,才有可能進一步從理性上去說服他人開始關心、思考關於政治的那些事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