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信良「全球化的困境與兩岸關係」一文三點質疑
關於上報所刊載許信良先生演講發表之「全球化的困境與兩岸關係」一文,讀畢有三點質疑,乃援筆為文,盼各界共同激盪思辨。
1.「民進黨以實現台灣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其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則以洗雪中國百年國恥,讓中國人民在世界重新站起作為其歷史使命。這兩種使命有特殊的歷史聯結,但絕非互不相容,互為敵體。」
所謂「一國兩制」、「一中各表」的囈語謊言,早已被全世界看穿。中國共產黨堅持要併吞台灣,台灣堅持要獨立自主。「台灣人民當家作主」當然必須以「追求台灣主權獨立」為核心;中國則為了併吞台灣而不惜採取一切方法;說台灣與中國「兩種使命有特殊的歷史連結,但絕非互不相容,互為敵體」到底基於什麼?又指涉什麼?
講歷史,中國與台灣當然有歷史連結(唐山公的歷史,就是逃離中國的歷史啊!);講敵對,終極而言每一個政體都可能相互敵對、但也「絕非互不相容」(領導八年對日抗戰的蔣介石不就重用日本的白團作為軍事顧問嗎?)。用這些邏輯上必然存在的命題,去淡化台灣與中國兩者在「爭主權」、「求統一」的矛盾本質?吾未見其明也!
2.「兩岸所面對的真正的共同的歷史挑戰,是如何走出全球化的困境。」
全球化的困境,不是「兩岸共同面對的困境」,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困境。這樣的困境有眾多成因~~從後資本主義社會的典範移轉,到科技帶來的革命性衝擊如比特幣,種種因素錯綜複雜又交互影響。
科技與軍事獨步國際的美國在這樣的變局中自然動見觀瞻。若說全球化走到了面臨倒退的困境,那是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就如同「走向中國不等於走向國際」、台灣與中國在經濟上的連結不必然就代表「兩岸必須攜手面對全球化的困境」。
3.「全球化的困境只能以更大更快的全球化去突破!現在,這樣的歷史動能不能求之於美國,不能求之於歐洲,只能求之於正在崛起的中國大陸。全世界關心全球化前景的人們,一定非常高興知道習近平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對領導全球化所作的承擔。」
近年來所謂的大國崛起甚囂塵上。中國的城市建設確實崛起、各大一線城市的宏偉建築拔地而起,而在此同時,同樣蜿蜒崇峻的是限制中國人民網路自由的對外網路長城與對內網路審查。在資訊如同空氣一樣重要的今天,中國人閱讀的是不透明的資訊、一如中國人呼吸著嚴重破壞健康的髒空氣~~而且還不許中國自家人抱怨批評。
中國內部動亂頻傳,「維穩經費」超過其軍事費用早已世所周知。中國政體結構的穩定性堪憂,要如何奢望中國「對領導全球化做出貢獻」?此其一也。
世界經濟穩定繁榮的前提,是「按照遊戲規則」;所謂遊戲規則,在十九世紀是船堅砲利的叢林法則,在二十世紀則因為兩次大戰衝擊讓人們開始重視國際法庭;而更基本的,是推動西方文明進步的「以法制保障財產權」的核心思想。凡此種種,均不脫離「法制」(明確並且公平的法律制度)與「法治」(依法制治理)。
即便不論中國的內部問題,總也得探討中國的法治問題。中國如果要在世界上承擔什麼責任,首先要學習基本的法治精神,而不是像中國人民最高法院院長周強所宣稱的那樣「要堅決抵制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影響,旗幟鮮明,敢於亮劍」。像中國這樣「有中國特色」的法治思想會產生什麼結果?看中國汽車大廠如何向世界各國名車「致敬」、如何以仿冒為傲、如何讓一眾汽車大廠執行長瞠目結舌,就可略知一二。要如何奢望中國「對領導全球化做出貢獻」?此其二也。
「中國大陸要領導全球化,需要台灣的新中華文明作為必要條件」?莫非台灣的民主思潮與法治能力遠勝英國美國,有深厚的底蘊值得中國借鏡?
綜觀全文,四大主軸旨在強調「中國崛起」、「全球化挑戰方興未艾」、「兩岸密不可分」、「攜手共同合作」。究竟,中國是否真的崛起?中國能對全球化做出怎樣的貢獻?要如何與一心併吞台灣、且缺乏基本民主自由的中國攜手合作?欲檢視本文四大主軸,豈可不細究這三個質疑?
本文刊載於2017-05-25-上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