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前進,還是文明的崩壞?談Uber的失敗,與滴滴打車的勝利

關於中國的滴滴打車擊退了Uber這件事情,最近有篇評論 (link is external)是這麼說的:「一向對中國保持謹慎的《經濟學人》,也在此次合併後發表封面文章 (link is external)指出,『滴滴對優步的中國勝利,並非個案,這背後是整個中國科技公司崛起的縮影』中國互聯網人戴了二十多年『東亞病夫』帽子,終於能摘掉了。」
其實,這樣的論述是很有爭議的。

文明的基礎

如果你玩的是「一個人打怪」的遊戲,遊戲規則是最原始的「弱肉強食」,不太需要什麼良好精密的遊戲規則。但是如果你玩的遊戲是「一大群人彼此做作生意來活絡經濟的社群遊戲」的時候,缺乏良好遊戲規則與公平裁判的遊戲是不可能長長久久的。為什麼?

要發展,就必須合作;要合作,就必須有基本的信任;如果沒有遊戲規則、也沒有公平的裁判,那就只剩下叢林法則這種既無效率、也缺保障的原始規則。這當然也行得通,但是厲害的玩家不會想把時間精力花在這種難有發展、也缺乏保障的遊戲裡;加入的玩家,要不然得時時提防別人惡搞自己所以不敢投注資源認真玩遊戲,要不然就是得要先下手為強、時時想著如何惡搞別人、在遊戲裡面巧取豪奪。

在這種缺乏信任的生態系統中,要如何奢言「合作發展」?

簡單的說,「合理的遊戲規則」與「公平的裁判」是吸引玩家加入遊戲的重要基本元素;沒有這兩種基本要素,遊戲就會亂七八糟,難以長久。

「富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法治

在現代的文明社會中,所謂的遊戲規則,包含了道德觀、習俗、商業慣例、民法刑法智慧財產法憲法各種法律。但是在中國,任何的法律都可以被無視、被曲義解釋。更根本的說,中國對於「法」的理解,本來就不同於地球上現代文明人的理解。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就明白地說:要堅決抵制西方「憲政民主」、「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等錯誤思潮影響,旗幟鮮明,敢於亮劍」;而且這樣的言論並非一時不察的失言,也不是檯面下的潛規則不小心浮上檯面,而是經過中國國家機器堂而皇之地宣傳、背書。

中國確實是一個法治的國家,問題是中國政府對於「法治」的理解與現代民主社會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就好像,這場名為「中國」的數十億人真人線上即時遊戲其實是有遊戲規則的,不過它的遊戲規則核心只有一組關鍵字:「維穩」。

在中國,對中國政府而言,「維持政權穩定」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從中國的預算分配比例可以獲得印證。和「維穩」這個重大方針牴觸的,一概打壓;就連「經濟發展」也只是為了維穩的手段。所以為了維穩,不管你長江氾濫淹死多少人,新聞不報就是不報;為了維穩,虛報GDP也是理所當然──哪怕全國各省的發展數字與全國的總數字竟然兜不攏,仍然要營造出一副經濟蓬勃發展的態勢。

中國發展企業的核心思想

臉書之所以吸引人、Google之所以成為幾十億人口心中的大神,就是因為他們能夠讓人們輕易找到自己想看的資訊;一旦失去了「資訊自由」這個特質,臉書就不臉書、Google就不Google了呀!另一方面,在中國的網路長城之內,一切資訊、一切言論都必須受到政府監控。如果讓這種不易控制的外國企業進入中國,那要如何維穩?這中間的矛盾大家都瞧見了。於是Google退出了中國拒絕再玩,祖克柏則是俯首貼耳,連口罩都不戴、無畏霧霾地在天安門廣場打卡慢跑,希望能夠跑進中國。只是臉書真的跑得進中國嗎?柯文哲的前進上海論壇是以無視李明哲被抓捕、周子瑜被道歉,亦步亦趨跟著習近平的口號高喊「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這種讓人心寒齒冷的阿Q行徑為代價,想要進軍中國的臉書又要付出什麼代價?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對於中國發展企業的核心思想有所理解,否則只能在個別產業裡面的個別項目的個別企業的個別政策打轉,根本見樹不見林。

那麼,中國政府發展企業的核心思想又是什麼呢?答案是:「在中國,國家不准企業發展的項目,不准就是不准;何況你這個外國企業」。進一步詳細地說,就是:

第一,不利於維穩的,不管外國企業本國企業,誰都別想發展。

第二,外國的網路服務雖好,畢竟那是洋玩意兒,隔著「國家治理」與「企業治理」兩層阻礙總是監控不易,不如中國自己發展的網路服務來得便利監控管理,況且肥水不落外人田。
第三,當人們越依賴各種網路服務,就代表政府越容易透過網路監控人民。所以在不危及「維穩」大方針前提下,發展各種網路服務是符合政府政策的。所以你有Google,他有百度;你有Uber,他有滴滴;你有PayPal,他有支付寶。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支付寶、滴滴打車、阿里雲之類的能夠這麼火紅。

這些服務的本身確實是便利的,但是他們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發展的最重要大前提,並不是「對使用者有益,於是經營者獲利」,而是「中國政府允許你發展」。在特定的模糊地帶中國可以准許你摸著石頭過河,但是一旦有任何有害維穩的可能,國家立刻掐死你;如果你是外國企業,囿於國際政治外交現實,不能掐死你,也要趕走你。

就算外國企業沒被趕走、沒被掐死,一旦產業鍊建立之後、核心技術被複製了以後,有錢當然是中國自己賺,哪裡輪得到你外國企業發財?做不了正品也要用力賣山寨。

利之所趨,如水之就下,於是人人都爭先恐後地去中國市場開疆闢土。所謂「上善若水」,但「若水」未必「上善」。國際大企業看見了中國的大市場,於是一心想攻城掠地;只是如果沒能理解中國政府的核心思維,鍛羽而歸是必然的結果,絲毫不需意外。跳脫了這個脈絡,卻把中國網路的成形說成彷若現代文明的「璨然大備」、說成「中國的勝利」,其實是一種掐頭去尾的去脈絡化,甚至淪為有心人士替中國威權體制塗脂抹粉的高明伎倆。

結論

如果要用一句說來描述網際網路的厲害之處,那麼就是「讓資訊流通更便利、更自由」。網路確實便利了謊言騙局的流傳,另一方面人們也得以透過網路去讀取資料、查證消息,於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因此有了提升的可能──雖然只是「可能」。
但是在中國,受到高度監管的網路帶來了便利,卻沒有帶來透明;直白的說,就是「網路上維穩的和諧訊息鋪天蓋地沒人相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沒有人看得清」。而,回到文章開頭的基礎論點「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必須以信任為基礎」。這種「富有中國特色」的「網路產業進步」,像是Uber的失敗與Google的退出這些例子中,中國企業這樣的「勝利」到底會加速產業的進步?強化威權的統治?甚至是加速文明的崩壞?
歷史會告訴我們答案。而在那之前,我們不妨多思量思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