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本質上的矛盾
在物理世界裡,如果你要挖金礦賺錢,首先你要設法取得一個礦場。取得礦場之後,你要用多高檔還是多原始的設備去採礦,那是你自己成本效益的考量。
在數位的世界裡,如果你要挖比特幣這種虛擬貨幣的礦產來賺錢,你得要和全世界進行「軍備競賽」,否則根本你根本採不到任何礦。
有錢能使鬼推磨。更何況如果能夠壟斷比特幣的算力或是礦產,所產生的利益不只是「變有錢」,更可能包括「操控數位經濟」之類「經濟」之外的效益。這種動機太強大了,於是會導致極強烈的軍備競賽。
在這種情況下,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第一,這樣的軍備競賽進行下去,最後必然地導致了「壟斷」,不然至少也是「寡占」。
事實上,在2014年8月的時候,44%的比特幣,儲存在0.01%的位址上。想像一下:全球有44%的財富,集中在前萬分之一的富翁的錢包裡(雖然把位址比喻為「錢包」並不精確)。
第二,因為很可能受到人為的操縱,所以幣值勢必無法穩定。這麼一來,就很難變成主要的流通貨幣。
第三,「挖到的礦、賺到的錢是我的」,但是「因為挖礦而造成的碳排放是全世界要共同承擔的」。於是人類會瘋狂地在挖礦設備上軍事競賽,導致嚴重的環境災害。
覺得誇大其詞?匪夷所思?2013年,澳洲環境科學家Guy Lane提出他的BitCarbon方法,計算比特幣的碳足跡。根據他的假設,價格1000美元的比特幣每年會產生八百二十萬頓的碳,價格十萬美元的比特幣會每年產生825百萬頓,相當於整個德國的排放量。
值得慶幸的是,因為電腦的進步,在2014年夏天,新的挖礦機效率提高了650倍。
第四,上面所說的「壟斷」,第一層意義是「多數的礦產被少數的人挖走了」。這還不是最糟的。更糟的是「整個系統變得無法信任」。為什麼?
區塊鏈的基本原理之一,用白話來比喻,就是「共識」。大家都同意這筆錢你「還沒用過」的,那麼你就可以動用這筆錢。所謂的「大家」,就是「運算能力」。
假設比特幣網路總共有一百台電腦在為了維繫比特幣網路而運作,而且這一百台的電腦的運算能力都一樣。如果有51台電腦認為這筆錢是你的,那麼它就是你的。
問題是,如果有三台電腦的運算能力加總起來超過了整體的51%,那麼,「錢是誰的」?答案就是由這三台電腦說了算。
不可能?該書的作者在2014年的時候拜訪了一個由超級電腦組成的礦區,那個礦區的運算能力是大約是比特幣全網運算能力的十分之一。
簡單的說,就是:基於「逐利」(不管是經濟利益還是非經濟利益),這種去中心化的比特幣在本質上就容許(甚至是鼓勵)算力的軍備競賽;不斷競賽的結果,就是造成寡占甚是獨占壟斷。
而寡占甚至獨佔壟斷出現的時候,基於人性逐利(不管是經濟利益還是非經濟利益)的本能,勢必會出現弊端,進而導致所有人對整個比特幣網路失去信心。
基於這些本質上的矛盾,比特幣之類的數位虛擬貨幣能夠成為金融世界的主要流通貨幣嗎?我的看法是:很難。我覺得,最多就是成為一種像是網路遊戲天堂裡面那樣的「代幣」罷了。
這並不是看不起比特幣。「代幣」仍然是很有意義的東西。但它終究無法成為主要貨幣。因為人類承擔不起主要貨幣「因為人們失去信心而使得貨幣徹底崩潰」的風險。
參考資料<<虛擬貨幣革命>>,p185~18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