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成長的機會
讀這本書,會有很多的小感動。
要讓孩子學會紀律,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嚇唬他(等一下警察就來抓你了)、威脅他/處罰他(不聽話等一下就罰站)都是具體可行的策略。
但是,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去尊重,讓孩子因為同理心而不去傷害他人,並且因為尊重自己所以遵守必要的紀律。
說起來很容易,但是需要家長高度的同理心、耐心。如果家長自己的內在修為不夠,其實很難做到。換個角度說:為了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家長其實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為了給孩子立下好榜樣而修養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這本書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就讓我有這樣的感受,於是很受感動。
書中的原則,有些我已經知道並且已經落實,有些我已經知道但是常常忽略,當然更有一些我從沒讀過、思考過,但是深以為然的教養原則。
書中提到一個教養的原則「不要和小孩正面衝突」。書中舉的例子是這樣子的:小男生堅持要背包包出去運動,但是運動背包包不符合規定(規定的背後應該是基於安全的考量)。小男孩堅持、吵鬧;老師說「我幫你保管書包,而且保證不會有任何人動它」,小男孩就同意了。
這個例子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小朋友會堅持一件事情,背後當然有其需求。在這個例子中,是「想要保護自己包包」的需求;小朋友的小腦袋裡面所想到的方法是「背著包包,才能保護它」。但是這和幼兒園的規定相衝突,於是老師不允許,於是衝突產生。
如果老師能夠先問問孩子「你為什麼這麼想要背著背包呢」,就能進一步理解孩子的需求,「原來你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包包啊?」,老師就可以進一步提出解決方案「那麼我幫你保護書包好嗎?」
如果孩子仍然堅持「親自保護書包」,老師還可以進一步往下探索「發生了什麼事/包包裡面有什麼東西,以至於於讓你這麼重視包包呢」,還可以往旁邊分析「可是跑步的時候背著書包很容易跌倒呢,萬一跌倒流血了很痛呢」!
這樣子的互動,讓孩子有機會理解到:
第一,事情可以有很多的替代方案,動動小腦袋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事情可能會有嚴重的後果,所以做事情必須設想結果;比如說,背著包包跑步的結果可能是跌倒。
如果老師竟然威嚇/處罰他。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第一,孩子很不情願地放下自己心愛的包包。
第二,孩子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必須聽話的畜牲。沒有人在乎他的感受,也沒有人尊重他的意願。一個長期不被尊重的孩子怎麼能不累積出巨大的無力感?當他在與同儕互動發生衝突的時候,他怎麼會有智慧去想出替代方案處理紛爭?巨大的無力感變成了憤怒、於是用暴力去解決問題變成了再自然不過的手段~~「我不想背包包的時候,老師不是也用罰站/打屁股的方式逼我就範嗎」。
那麼也難怪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會變得這麼叛逆~~從小就被壓抑;現在青春期了、身理上轉大人了之後、覺得自己「似乎」有能力反抗之後,怎麼會不拼命反抗呢?
這些道理其實淺顯易懂,但是要大人們按照這樣的原則去教養孩子並不容易。
因為,第一,多數的大人們沒有足夠的情緒控管能力。第二,多數的大人在客觀上沒有這麼多時間與孩子慢慢摩、慢慢聊。第三,多數的人無法隨時保持清楚的自我覺察,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隨時保持自我覺察,例如「我正在憤怒」、「我正在威脅孩子」之類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幸運的我目前沒有龐大的經濟壓力、工作壓力,所以有閒情逸致讀這些閒書,每天下班回家也能陪女兒說故事、玩「開店當老闆」的遊戲,也不太會對女兒動怒,乍聽之下算是一個不錯的慈父了。但是就以昨天晚上為例,女兒拿著一顆彈力球往地板拍的時候,我的反應仍然是「這麼晚了,這樣拍球會吵到樓下的鄰居;你再這樣拍的話我就要把球沒收了」。雖然和顏悅色、雖然事先警告、雖然「說之以理」,但,我採取的仍舊是威脅的策略。但其實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啊!
於是我更加相信:教養孩子的過程,也可以是「父母給自己再一次重新長大的機會」的過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