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電影初體驗~~疾速救援
之前也曾觀賞過4D電影,但都是「試看」。比如說在科學博物館之類的地方觀賞五分鐘、十分鐘的小短片,感覺其實還不錯。但是從來不曾看過4D院線片。今天臨時起意看電影;既然想看的電影沒有合適的場次,乾脆就挑個娛樂片嘗試一下4D電影好了。那麼就看「疾速救援」的4D好了。
心得可以用四個字總括~~「有夠失望」。
票價很貴就不說了。幾乎是從頭到尾都無法「好好看電影」。怎麼說呢?
在看電影的時候。雖然電影有很多種,但是好看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能夠讓觀眾完全忘記自己是觀眾」,完全被電影給吸進去,沉靜在電影情節之中。事實上,不管是讀小說還是看電影,我們都會自然而然把自己想像成主角。那些不足的「畫面」、「味道」、「氣氛」什麼的,就靠小說家/導演的功力與讀者/觀眾的想像力去補足。
這裡談的是電影。先不論導演「功力的高低」,導演在「運鏡的方法上」,至少有下列幾種可能:
之一,有時候觀眾看到的是「主角看到的東西」。比如說驚悚片裡,主角躲在門後傾聽門外殺人魔的動靜;整個鏡頭畫面裡面只有門,意思是說「主角(觀眾)全神貫注地盯著門、聆聽門外的動靜」,忽然一把斧頭對著主角(觀眾)破門劈過來,主角(觀眾)尖叫。
之二,有時候觀眾看到的是「導演看到的鏡頭」。比如說,動作片裡面,導演為了營造主角徬徨的心境,鏡頭會「繞著主角轉一圈」,然後鏡頭還會慢慢升起,變成用俯瞰的角度繞著主角,最後則是完全的俯視主角的頭頂。
之三,有時候則是「單純敘述事情的鏡頭」。比如說動作片裡面,鏡頭在旁邊忠實地呈現好人壞人激烈的打鬥。畫面中,有時候是玻璃被壞人的拳頭打破了、有時候是好人的背被壞人手中的滅火器給重重一敲。
我們都不是第一次看電影。身為一個觀眾,雖然「運鏡的方法」如此跳來跳去,但是我們已經習慣自然而然地在這幾種鏡頭交錯切換之中悠然自得,並且始終能夠維持「我是主角」的想像,沈浸在電影角色的感受之中。
可是看4D電影的時候我不斷感到錯亂。為什麼?有了氣味、震動、風、甚至還能跟著劇情讓觀眾真的感受到些微水氣的種種特效,不是應該更讓觀眾入戲嗎?
剛好相反。
因為椅子的震動情境,一下子讓我覺得主角(主角搭火車的時候,我的椅子變成了主角的椅子,跟著晃動),一下子讓我覺得我是路人(主角搭的火車走遠了,我的身旁吹起了一陣火車經過所揚起的風),一下子讓我覺得我是導演(當鏡頭繞著主角轉,並且鏡頭越升越高變成俯視主角的時候,我的椅子也跟著鏡頭升起,彷彿我變成了導演,正在半空中看著演戲的主角)。
更別說男主角和壞人打鬥著時候。4D特效做得再逼真,總不能在男主角臉部被貓一拳的時候也讓觀眾我的臉上瘀青一塊。所以,眼看著男主角在打鬥中屈居下風、臉上被貓好幾拳的時候,身為觀眾自然會有一點緊張起來;妙的是,接下來男主角的背撞到玻璃的時候,觀眾我的椅子,就好像按摩椅那樣,也輕輕搥了一下我的背部,讓我霎時又從電影裡面回到現實,想起「這是4D電影」。這種4D效果如何讓人「沈浸在電影中」專心看電影?
老天鵝啊!我看傳統2D電影的時候明明能夠自然而然沈浸在「主角的感受」裡,4D電影為了要強調各種特效,反而讓這些把戲不斷地提醒我「切換視角」,硬是把我從「主角的感受」拉出來,這實在是本末倒置啊!
整部片子唯一讓我想要讚嘆4D特效的片段,只有短短一段:當列車出軌的時候,鏡頭是上面提及的第一種「主角的視線」,而我這個把自己當成主角的觀眾坐在「椅子的震動比照主角椅子的震動」的時候,「電影情境」與「椅子情境」大致一致的時候,就真的產生4D該有的效果了!
可是,顯然地,除非是科學博物館裡面那種專門用來呈現4D特效的短片,否則,拍片長長達一兩小時的院線片的時候,如果為了要強調4D而限制導演從頭到尾採用第一種「主角的視線」的話,等於是大幅限制了導演「說故事的角度」,用這種單調鏡頭說出來的電影(故事)肯定不會精彩。這樣一來,當電影本身就不精采的時候,4D特效再逼真,又有什麼意義呢?
文章寫到這邊,都是在批評4D。不過持平而論,這並不是「這部片子的4D效果做得不好」,而是4D效果在先天上與一般電影配合時必定會遇到的困境,倒也是非戰之罪。
「故事本身好不好聽」是一回事,「說故事的功力好不好」又是一回事。真正讓人吐血的,是這部片子的本身,故事不好聽(超級老梗)、說故事的功力也不佳(前三分之一的步調很慢,中段的劇情開始有所起伏,可是後來的劇情也因為一猜就中的老梗而更加沒有懸念、沒有張力)。
總之,結論就是四個字「有夠失望」;這樣的一個失望,還花了我520元。如果電影院聰明的話,根本就應該把那些4D影廳給拆掉才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