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之道

這篇文章討論的不是關於什麼道德正確「提升修養」問題,而是「如何在不違背自己的良心下保護自己、爭取自己權益的方法」。

衝突發生的時候,如果情況允許,一定要練習讓自己冷靜下來。因為:

第一,冷靜之後,才能審時度勢。

所謂的審時度勢,最重要的,就是評估「最好的結果」、「最糟的結果」;其次,評估「我有哪些牌可以打」、「對方可能出哪些招」;第三,才是策略問題(比如說,我該出其不意?還是先出聲恫嚇?)


第二,打牌,不要一下子就把牌打光了。

衝動盛怒之下,最可能的情形,就是拍桌大罵。這是人之常情,但絕非致勝之道。

如果今天我是制度中的弱勢,就算我只能很悲情地採取抗爭,就算我不能「一波波地製造遞增的壓力」,至少我也要「一波波地製造沒完沒了的麻煩」,煩到當權者因為煩不勝煩而讓步。

況且,就像唱歌一樣;如果一開始就像飆副歌那樣飆高音,整首歌曲下來不但累死自己,也感動不了聽眾。如果一開始就放大絕招,萬一對方挺住了,那麼後面自己就沒招了,也就是等於「在一開始就把王牌打光了」;接下來我出的那些招,對於對方來講都不痛不癢了。

也因此,如果要製造對方的壓力,壓力當然要「一層一層地堆疊上去」,逐次削弱敵人的抵抗意志與抵抗能力;換句話說,同樣一招大絕招,「在一開始對方神完氣足的時候,我就使出我的絕招」或是「後來對方已經開始焦躁的時候才使出我的絕招」,很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第三,冷靜,才能思考策略

我有哪些資源?我有哪幾張牌?哪些牌應該先亮出來嚇唬對方?哪些牌應該要留著出其不意逼對方手忙腳亂?我有沒有借力使力的可能?我現階對最有利的著力點是什麼?如果第一步得手之後,我應該要趁勝追擊?還是應該要讓事情發酵才能借力使力?

第四,冷靜,才能檢視「自己的假設」

我們的每一個想法,都建立在一些自己都很難察覺的「基本假設」之上。比如說,你可能覺得「一旦公開罵了一個卑鄙無恥的長官A之後,同事們就算不會為你鼓掌,至少私底下也會大快人心」。可是其實不一定;有時候,同事們可能只會因此而對你敬而遠之~~因為大老闆雖然不喜歡A,但是更討厭「衝撞體制的人」;於是,大家為了自保,不得不與你漸行漸遠。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當我們在思考「我這樣做會產生什麼結果」、「我這樣出招對方會產生什麼反應」這些重要問題的時候,裡面充滿了我們自以為的假設。想要提高勝率,就必須在事前把這些思考拆解成更細的元素,邏輯性地逐一檢視。


第五,冷靜之後才能夠在「軟話」、「狠話」、「幹話」之間悠然自得地切換。

因為:有時軟、有時硬,才能夠為自己創造籌碼。

人性的基本本能是「討厭衝突」。正常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喜歡「到處與人發生衝突,並且因此覺得開心」。這是一種人性的基本設定。在一場衝突裡面,或者說在一場談判裡面,「硬」的時候,摩差、衝突就出現了;如果能在相對不重要的地方放「軟」,但是在自己堅持的地方踩硬,那麼對方就可能因為這樣的人性而「不自覺地為了減少衝突,而在重要的地方做出或多或少的讓步」。

「流氓氣」這三個字絕對不只是懲兇鬥狠烙兄弟而已。如果你看過鹿鼎記的話。裡面的韋小寶就是個活脫脫的流氓,充滿了流氓氣。在與對手周旋的時候,軟的時候極軟、忽然硬的時候夠狠,讓對方完全抓不準自己的脾氣,打亂對方的步調。

面對讓人生氣的事情,本能地就氣往上衝,哪裡還有什麼「在軟話、硬化、幹話之間自在切換」的可能?這當然是不容易的事情。多數的人都是「被自己的情緒駕馭」,只有少數經過練習的人才能夠「駕馭自己的情緒」。

話說回來,這種威力強大的武器必須經過一番自我修煉才能取得,也是理所當然之事。

結論:總之,只有冷靜,才可能仔細思考計算。「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無算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