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評論之道
@
發生一件時事之後,會出現各種時事評論。第一個問題是:怎樣算是好的評論呢?
第一層要能夠通過「客觀事實資訊的檢核」。如果A明明說「我早上只喝了一杯牛奶」,評論卻寫「A一早開始就喝啤酒」~~這種評論,連客觀事實都不符合,當然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
偏偏人性是:「文章的意見和我的想法一致時,我就會先入為主地覺得文章說得很對」。討厭A的人一看到這種文章,往往忽略了事實的查證,就直接先入為主地說「我就覺得A不是好東西;果然是個貪杯的酒鬼」,而且還覺得這篇文章的作者寫得真好。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說「社群媒體把社會的意見給兩極化了」的表面原因。說到底,「兩極化」的真正原因,是人性的本質,不是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
第二層要能夠通過「基本邏輯的考驗」。分析「A為什麼做某件事」的時候,至少要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因為錢/權/性/愛/理想」是幾種最常見的動機。
有時候,A做了某件事看起來不合理的事情~比如說,「自斷其臂」不合理,但如果自斷其臂是為了要「斷尾求生」那就合理;相對的,如果我們把「自斷其頸」卻說成是為了「斷尾求生」?那就不合理了。
最怕的是動不動就認定「因為敵人笨」~~這實在是一種非常非常可怕的思想癌。偏偏臉書上、甚至報章媒體上充滿這種文章。
第三層,要能夠通過「橫向的比較」。
比如說柯文哲強調的「不要兩岸一家親難道你要兩岸一家仇」、「扁鑽說」等等。就算你完全沒有判斷能力,至少你可以看看人家以以色列是如何在列強環伺中成為世界強國。以色列會和那些一心要消滅阿拉伯國家「一家親」?親到主張「不應該花大錢買武器」、「應該把自己的經濟與敵國的經濟綁在一起」?全世界根本就沒有這種道理嘛!古往今來的歷史都告訴我們,這樣搞的國家肯定是自尋死路的時候,我們又憑什麼覺得「兩岸一家親」可以帶給台灣和平幸福繁榮?除非能夠舉出強而有力的理由來論證台灣就是特別的特別,否則,那樣的分析評論同樣缺乏參考價值。
@
接著把「怎樣算是好的評論」這個問題換個角度問:同樣是評論時事,為什麼有些人看事情特別犀利?
根據我在網路上觀察偷學的經驗,我發現評論高手的思考,往往有一個核心架構,以及兩個特點:
關於思考問題的核心架構:
其一,盡可能列出客觀的基本事實資訊。
其二,把客觀的基本事實資訊拼湊起來,得出事情的大概樣貌。
其三,用基本邏輯去檢視這個拼湊出來的大概樣子,看看有沒有不合乎基本邏輯/基本人性的地方。
其四,用不同的價值觀,分別去重新思考同一件事情。比如說,關於「文化部長被打巴掌」這件事情,分別用統派、華獨與台獨三種價值去思考一遍,想想這樣一件客觀事實,可以有幾種的主觀詮釋。
其五,把問題一層一層地展開~~從核心問題開始,把問題往旁邊擴展、向上探索、向下延伸,正面與反面互相交叉詰問......。養成這樣的思考習慣,就是強化自己系統性思考的能力。常常練習,練習到「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思考的層次就完全不一樣了。
其六,區分「分析事件」與「詮釋事件」
「分析事實」,就是從各種價值觀(統派/獨派/華獨)的各種角度(精英視角/鄉民視角/外國視角)來分析事件。
「詮釋事件」,簡單說就是「高級的帶風向」。「低級的帶風向」指的是放出假消息啊、或是一些低層次的跳針論述來洗版;「高級的帶風向」則是針對同一件事情,去找出一個能夠通過「基本事實/基本邏輯/橫向比較」等檢驗的詮釋角度,把這件事情朝最有助於推動理想的方向去論述。
@
至於評論高手的特點又有哪些呢?
第一個特點,是:思考往往不帶「情緒」。
每個人都會「先入為主」;但是高手的「先入為主」特別少。
比如說,關於「蔡英文是不是一個堅定的獨派」這個問題。這裡不是要針對這個問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而是要強調: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應該要先釐清基本的定義「這裡的獨派是台獨還是華獨」之類的;然後,依照蔡英文的具體言論與行為去分析,進而得出自己的看法。~~這才叫「不帶情緒」。
如果是因為「難道你要讓柯文哲/朱立倫當選嗎」,然後就「認定蔡英文是個獨派」,「基於主觀情緒/個人期待」而去分析事情了。
第二個特點,是:習慣反向思考,並且懂得取其利而捨其弊。
根據「有沒有見地」、「多數人有沒有想到」兩個面向,可以分成四種可能:
1.「看法正確,而且只有少數人有這種看法」。
2.「看法正確,而且多數人都想得到」。
3.「看法錯誤,但是多數人都抱著這種錯誤而不自知」。
4.「看法錯誤,但是只有少數人保持這種看法」。
簡單的說,「逆向思考」的結果,就是「發現多數人沒發現的看法」~~要不然是很棒的洞見,要不然就是很蠢的愚見。
也就是說,先逆向思考,然後再檢視自己的所得是否能夠通過上面所說的「基本事實」、「基本邏輯」、「橫向比較」的檢視;如果可以,那就是「多數人沒想到的洞見」了~~這就是所謂的「取其利,捨其弊」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