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倍速寫出最強文字》
用速讀模式讀完了這本書。先說結論:這是一本好值得參考的工具書。好在哪裡?
第一,一語道破;第二,切實可行。
「寫作?要大量閱讀吧?如何才能善用成語呢?如何才能生動描述?如何才能夠文情並茂」~~這些都是「抽象的問題」。
怎樣算「大量」、「善用」、「生動」、「並茂」?先別管這些問題了!多數人所需要的,不過是「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思」(比如說寫封情書或是政治吠文)以及「能夠說明需要說明的主題」(比如說讀書心得、或是企劃書)而已。多數人並沒有要成為小說家或是偉大的散文作家;但是多數人卻因為覺得自己學不會「成為作家所必須要有的技巧」而覺得「寫作好難」。問題是我們根本不需要那些技巧啊!既然我們沒有要成為偉大作家。平凡人如你我,當然可以輕鬆寫作!這是關於「一語道破」。
那麼,要寫成一篇文章,有哪些具體可行的步驟可以照著做嗎?有!第一,搜集素材。第二,把素材歸類。第三,挑出重要的素材。第四,用容易理解的邏輯,把素材按照順序排列出來。第五,用文字幫助讀者閱讀這些素材。比如說在文章中加入「但是」,讀者就知道「接下來要說反面的資訊了」。
不管我們要寫的是「表達自己的意思」還是「說明需要說明的主題」,都可以依照上面的步驟去完成一篇文章。這是關於「確實可行」。
當然,要讓文章精益求精,除了上面這五個步驟之外,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不過那不重要~只要願意讀、願意寫,就會自然而然地精益求精。只是既然這是一本談寫作的書,當然也就具體地點出那些該注意的地方,並且也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辦法。身為一個熱愛寫各種廢文與政治吠文的阿宅我對於這本書中所提到的那些「該注意的地方」與「具體方法」點頭如搗蒜。以下列舉重點:
之一 寫作練習與素材搜集
說到要「練習寫作」,最常聽到的處方籤是「寫日記」,最常聽到的抱怨是「哪有那麼多可寫」。在我看來,這就是「差異的根本所在」~~對什麼都好奇、喜歡腦補、腦袋裡面充滿小劇場的人,看到什麼都會有一堆感觸,於是覺得腦袋塞滿東西、不寫不快!寫著寫著,自然就熟練了;再加上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往往不會放過「閱讀」這種可以吸收大量養分的途徑,於是在「寫多讀多」的條件之下,自然就擅長寫作了。相對的,會抱怨「寫日記?哪有那麼多可寫」的人,自然多屬於作文苦手。
對於作文苦手而言,如何打破這種負面循環?「養成搜集資料的習慣」就是一個好方法。搜集素材是平時就要做的事情。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嘴巴去嚐、用身體去接觸、用腦袋去想、用心去感受!最簡單的練習是:每天通勤搭捷運公車的時候不要低頭看手機,要自己「找出一件事情來觀察/思考」,然後寫出來。能夠從這種事情中覺察出樂趣之後,就是已經打開了通往「寫作藏寶庫」的大門!
之二 從「作者寫些什麼」到「對讀者產生什麼影響」
從「作者想對什麼人寫些什麼」、「作者寫出什麼」、「讀者看到什麼」、「讀者讀進什麼」、「讀者感受到什麼」,到最後「對讀者產生什麼」,是一條很漫長的路。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婚禮上,叔叔代替已故的新娘爸爸出席婚禮致詞。叔叔緊張得不得了,明明拿著小抄卻一直忘詞,只好放棄講稿,說說叔叔自己與新娘從小間的互動。叔叔不但結結巴巴、還不斷激動哽咽,實在是一場慘不忍睹的婚禮致詞~~可是,台下來賓人人眼眶含淚!感動得不得了!
這是關於「真情打動人」的故事。寫文章必須要有真情才能打動人;但如果少了適當的文字,讀者聽不見你的哽咽、更不可能看到你的真情、更別說是被你的文字所打動了。
所以,寫作的之前,「釐清寫作目的」、「設定寫作對象」、「多用具體描述,少用抽象形容」、「多用白話文,少用專業術語」都是必須時時謹記在心得重要原則。
這些原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具有妙用;要運用這些原則,則必須具備一些基礎功伕。
關於「釐清寫作目的」。
關於「釐清寫作目的」,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釐清大方向」與「鎖定小目標」
關於「釐清大方向」。
舉個例子:長官要你寫一份「本行經營社群媒體的現況與精進策略」的報告,於是你就開始認真地寫「網路的特質」、「社群媒體的特質與局限」、「經營社群媒體的方法」、「本行目前的經營現況」、「未來應該要如何發揮綜合效果」~~結果,其實長官之所以叫你寫這篇報告,只是要向大老闆證明「我們真的做得好棒棒耶」,於是大幅刪修重寫。這就是「沒有釐清寫作目的」的「寫錯方向」。
再舉個書中的例子。該書作者被指派寫一篇主題是「資深紅星對青年族群的鼓勵」的文章。乍聽之下,直覺想到的是「天王級老藝人以長者的身份去鼓勵年輕人繼續加油」,但其實寫作的方向是「天王級老藝人也還在努力,請年輕朋友也和我一起加油!」,而目的後面的目的是「讓青年朋友也喜歡上這個老藝人」。
關於「鎖定小目標」。舉個例子:關於「交通安全」這個題目,可以廣泛地寫「交通安全很重要/每年因外交通意外產生的人命損失、經濟損失若干/國家可以從哪些地方去努力減少這些悲劇」,也可以更精確地針對「酒駕」、「高齡化社會下的交通安全」....等等更精確地鎖定目標。
「釐清寫作目的」說起來很容易,但卻非常容易被忽略;如果你是上班族,時常依上司照指令而進行寫作時,更是千萬記得這個大原則。畢竟有時候「真正的目的」是很幽微的、上司不容易說出口、需要下屬仔細揣測的。
關於「設定寫作對象」
如果你讀「如何做簡報」之類的書,一定也會提到「確定觀眾是誰」,因為這決定了內容的取向、深淺(概略介紹什麼是AI?討論AI對於世界的衝擊?還是產業間不同公司間的競爭態勢?還是深度學習的技術細節?)這些重要關鍵。簡報如此,寫文章也是如此。同樣是一篇散文,寫在《美麗佳人》這種女性雜誌、與寫在《壹週刊》這種新聞八卦雜誌,目標讀者當然就不同。
但進一步探討,所謂「設定寫作對象」;設定「女性讀者」是不夠的;設定「三十到四十歲的上班族女性」這當然好多了。但這還不夠。「三十二歲上班族,未婚,有自信,有男友,對是否步入婚姻有所遲疑,喜歡貓咪,自備環保筷,討厭煙味,最近開始研究攝影」就具體多了。
寫作的時候,在心中明確設定出這樣的一個讀者,想像這篇文章是專門寫給她看的。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更能打動人心;不只是這個「她」會想讀這篇文章;那些從二十七歲到三十七歲的未婚女性、不愛貓但是愛狗、喜歡喝珍珠奶茶懶得帶環保吸管但是偶爾會因為不環保而產生罪惡感的人,通通都會喜歡這篇文章。
要做到這種地步,需要什麼功伕呢?答案還是「多觀察」、「多聊天」~再一次,又印證了「搜集素材」的重要性。
關於「具體」。
與其說一家公司「很好」,不如說「連續五年沒有人離職」;與其說「今天天氣好冷」,不如說「早上出門的時候手指都凍僵了,一開口都是霧氣!」。「形容詞」是抽象的,描述則是「具體」的。不管是寫小說、文章還是廣告文案,「具體」永遠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這是關於「具體」的妙用。
當然,要想要「精準地描述」,前提是「細膩的觀察」。「細膩的觀察」就是想要實現「具體」所必須要下的基本功;這也再次呼應了「平日搜集素材」的重要性。
關於「多用白話文,少用專業術語」
這個原則的第一層意義很容易理解。例如:與其說「KPI」,不如說「關鍵評量指標」;與其說「關鍵評量指標」,不如說「重要的指標」。
第二層意義比較容易會被忽略。就是:不只「用字遣詞」要白話,「內容的剪裁」也要白話。比如說,如果你讀《大歷史》與《人類大歷史》這兩本書。兩本書同樣都有一個章節在討論「史前時代人類過著怎樣的生活」,兩位作者也都用白話文在說這一段歷史,但是《大歷史》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上仍然是「A學者有B看法,考量C證據與D理論,所以我們得知史前人類過的生活如下.....」,《人類大歷史》卻是「跟你說史前人類的生活和你想的不一樣!我們現代人一天工作通勤十多個小時累得跟狗一樣,史前時代的採集狩獵民族一天只需要工作五小時就可以填飽肚子下班去!這可不是我胡說,而是有明確的化石證據!」。
兩本書都在說相同的主題,描述同樣的史前歷史,但顯然後者更容易引人入勝!
結論與彩蛋
身為一個愛寫各種廢文的阿宅,關於寫作的樂趣與效用,我可以再寫個三千字不是問題。可是算了吧!文章寫到這邊已經超過三千字了!再往下寫恐怕讀得完的人也不多。所以結論也就草草了事了。總之這是一本值得參考的工具書。
基於「想把書中的重點一口氣摘錄完,以後就可以不用重看這本書」的心態,我把書中的其他重點簡單條列如下,就當作是文章結尾的彩蛋吧!
之一 關於素材的搜集
一、只要用心去體驗、去思考、去感受,什麼東西都可能化為素材。
二、如果有什麼東西觸動了你,既然有了智慧型手機,隨時寫下文字、拍下照片、錄下影像都不是問題;不要去考驗自己的記憶。
三、琢磨一套自己合用的「素材搜集/整理/運用之道」。過去人們習慣隨身帶著紙本筆記本,資訊時代流行的Evernote之類的雲端筆記本是專門為此而生的軟體;本書的作者則是習慣把東西以電子郵件的方式寄信給自己。只有自己親身試用之後,才知道哪一套比較好。
之二 其他的小技巧
與其坐著枯想、為了自己的腸枯思傑而痛苦不已,倒不如換個環境、做別的事情~~運動、聊天、逛街,什麼都好,讓靈感自然湧現。
找個人來採訪自己。可能會問出自己沒想過的問題,自己也因此說出自己沒想過的答案!
文章開頭要讓人眼睛一亮!驚奇、困惑、大笑.....都好;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文章的結尾只要歸納重點、重申主旨,就好!別又跳出一個急轉直下!
不用急著完美論述。一段一段往下寫的時候。如果這一段寫了七分,還有些數據要查、論述鋪陳地不夠周延的時候;沒關係,先把腦袋中的下一段寫完。等一下再回過頭來在補查、補寫。
別管什麼字數寫太多。寫完再刪除都不是問題。
前後邏輯有沒有矛盾?說服力夠不夠?舉例是否貼切?內容是否重複?
關於重複:畫出自己每一段的關鍵字,自然就知道關鍵字有沒有重複,就可以思考如何重新歸納內容、安排段落
確定文章寫完之後,先睡一覺;不然的話,至少也喝杯咖啡。然後再讀一次。然後才寄出投稿。
錯別字、漏字什麼的,那是投稿前的事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