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國家的決斷》之「前言」
在台灣,質疑「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是一種很敏感、「兩面不討好」的事情。那麼換個問法好了~~請問:「你覺得台灣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嗎」以及「你覺得是/不是,就真的是或不是了嗎」?
「你覺得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嗎」?「我覺得」「不是」。以今日台灣的領土地小、人口多寡、經濟實力乃至於軍事實力,怎麼可能會無法加入各種國際組織?怎麼可能會全世界九成以上的國家都不承認台灣的國家地位?
「那是因為中共的打壓啊!」如果你這樣回答我。沒錯,但是這個答案只說明了「台灣為何始終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並沒有辦法證明「台灣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要不然,古巴、伊拉克不是也被美國制裁打壓了多少年?為什麼他們就能享有國家的地位?
到底,「享有國家的地位」有什麼重要性?積極地說,可以對台灣人帶來什麼實質的好處?消極地檢討,「不在意自己的國家地位」到底會對台灣人帶來什麼嚴重的負面影響?張國城教授在本書的前言有深入淺出的精要剖析。
「要言不煩」是必須的~畢竟囉哩囉嗦一大串的話,又有誰會想要仔細聽呢?
但是當你用三言兩語說明一個重要觀念的時候,你又要用什麼來回應我可能會有的質疑?你要如何讓我深刻地在邏輯上理解而確信、在情緒上被感動而認同?
答案是「證」與「論」。「證」就是拿出客觀的歷史史實,論就是用符合邏輯的分析去解釋歷史。經過這樣的論與證,你才會恍然大悟,發現原來多少年來自己活在怎樣的政治謊言中、又用怎樣經不起客觀事實與基礎邏輯去檢視的「我覺得」在理解政治、在蓋選票、結果選出了一堆讓自己悔不當初的政客小丑。
關於《國家的決斷》這本書的「前言」,我想要摘錄分享一些我覺得極為重要的觀點。
之一
「台灣人通常將國家擬人化。事實上,......國家的決策幾乎都受到三個重要的決策模型--理性決策模型、組織行為模型和政府政治模型--的影響。」
「台灣人對國際關係的現實有許許多多認識謬誤,因此導致了許多謬論。這些謬誤的產生,最大原因就是對國際關係的原理原則、其他國家的決策邏輯、以及對台灣有影響的重大國際事件不夠瞭解,甚至是完全不了解,或者是有所了解,但是解讀有所偏差。這些原因多半來自於台灣過去的政治氛圍,使得許多事實及背後的原因不能被太多人知道;或是因為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以至於對於外交和國際事務需要產生特定的台式定義,以免激起民眾對當局政策的質疑;要不然就是出於無奈或無力,只好將主觀的想望當作應有的客觀分析......。」
這幾年來,因為我自己致力於政論寫作的關係,當然也讀了不少他人的政論文章。對於「把主觀的想望當作應有的客觀分析」這句話,真的是說得再透徹不過了。
之二
「一個政治實體失去正常國家應有的國際地位,必然妨害他在全球化環境下住民的權益,尤其是他在安全遭到嚴重威脅的時候。」、「缺少國家身份會形成人民的迷思和錯誤認知。....高血壓......導致腎臟疾病的好發.....眼下看起來台灣人沒有國家地位照樣衣食無憂,如同高血壓也不會造成立即生命危險一樣」。
如果你閱讀書中的那些斑斑可考的史實。看看那些國際政治間機關算盡的腥風血雨!即便你身為一個正常國家,明明可以在國際政治的牌桌上依照自己國家的利益去縱橫捭闔,事實上你國家利益尚且仍是大國刀徂下的魚肉,更別提如果你連上牌桌的資格都沒有,除了被當籌碼之外,還能有什麼好下場?
之三
所謂的思考,是「關於這件事情,過去我經歷過了什麼,現在我讀到了什麼,於是我想到了什麼」;而所謂的反思,則是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麼想?」
這是層次完全不同的兩種思考。舉個實例,就是:有時候我們經過一連串的思考過程後,得出了一個觀點,也就因此覺得自己真是思考縝密;但是如果你反過來質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樣想?我當初的思考基礎是哪些?他們真的經得起事實與邏輯的檢視嗎?有類似的例證可以佐證嗎?有沒有相反的例證足以反駁?」的時候,才頹然發現「原來自己的客觀分析,只是一廂情願的主觀想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