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正名」不是一家航空公司的事


關於華航改名的問題,表面上那只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名稱是否變更,實際上它牽涉到從「相關航空業者」的航權航線航班異動乃至於營收各種現實考量,骨子裡這更是牽涉到全體中華民國台灣人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同。針對這樣一個與全體台灣人切身相關的問題,筆者固然缺乏專業能力提出可能對策或明確方案,但至少可以提出一些心中的疑問,有利於政府決策者或是各方專家學者對民眾的說明釋疑。

筆者所不理解的是:所謂的「華航如果改名,會造成航權談判的種種困難」指的到底是「法律上的問題」、「獲利上的問題」、「國際政治上的問題」還是「中華民國台灣」國的「國內政治的問題」?

法律上的問題?有規定「因為你叫吳OO/因為你不叫陳XX,所以你的飛機可以/不可以飛到某個國家」這種國際航空法嗎?應該沒有吧?!長榮航空名字裡沒有china,怎麼照樣全世界到處飛?

獲利上的問題?這有可能。比如說中國要找你台灣的碴,所以只要台灣膽敢「去中國化」地「把飛去中國班機上既有的china給抹去」,中國就不讓你華航賺這條航權,依照中國「一切歸政治」的邏輯,這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可是,對於台灣的整體航空業利益與民眾交通便利而言,那也沒啥不好啊!那些有在飛中國的長榮航空什麼的一定樂壞了,不是嗎?而且根據市場法則,殺頭生意尚且有人做,所以終究會有班機來替代那遭到中國惡意阻撓取消的原華航的飛行航班,對於台灣民眾的交通權益依舊無損啊!更別說,在美日諸國都要求企業離開中國的今天,現在減少兩岸航班,不正是超前部署的剛好而已?

因為事涉台灣主權彰顯議題,所以當然要「該怎麼改就怎麼改」,不是嗎?怎麼會因為是否影響某家航空的獲利營收,然後就考量起千般困難了?

難道說,講了半天,其實真正的困難點在於「國際政治問題」?那也只能勇於面對,不該羞於啟齒。現在全世界都景仰台灣的防疫成績、也垂涎台灣的醫療口罩,不趁現在大刀闊斧地改,更待何時?如果政府拿出魄力,但奈何國際大環境就是不配合,那政府至少要向中華民國台灣國人說清楚台灣面對的困境;接下來看是要人民自己選擇繼續「兩岸一家親」地打落牙和血吞、讓全世界繼續以為我們和那個武漢肺炎的武漢市隸屬同一個中國?還是台灣人願意重新思考幾十年來票投中國國民黨、滿街都是「中國石油公司」、連憲法增修條文都內建「統一機制」的政治現狀到底哪裡有問題?

是的,言來語去,終究還是談到了中華民國台灣國內的政治問題,除非,是因為種種不可言說的「國內政治」,所以「正名」這種事情,只能說說,不能真的去做?做了就會「影響台灣航空公司的航權」、一如東奧正名做了就會「影響台灣運動員的權益」?

筆者尤其感到困惑的是:這次的風波,至少根據媒體報導,主要源自於「不想要讓全世界誤以為品質精良的國家隊援外口罩其實是來自於中國」,所以才有要求改名的呼聲。可是,怪了,放著台灣一堆「中國石油公司」之類的官方/準官方企業不改名,又是怎麼一回事?飛上天空、飛去外國的中華航空改名了之後,歐洲人美洲人搭著「台灣航空」飛來台灣之後,結果發現到處都是「中國石油公司」的加油站?中國石油公司看板上的火炬,閃耀的到底是哪一種「台灣之光」?

還是,又或者,「這是油權談判問題」,所以不能隨便改?

關於這次正名,還有論者方家提出另一種「移轉」對策,大意是「成立另一個公司,然後逐步移轉資產、權利,最後大功告成」。在討論這種浩大工程於法律上可能成效利弊的同時,是否也該先一併釐清上述種種疑問?否則,就算移轉大法的成效確佳,但必要性卻又如何?難道往後的每一宗正名案,也都必須循此繁複的「移轉」模式?

最最奇妙的,是關於「成本考量」,比如說當初改華航啊、改中華郵政、還有討論到在鈔票上廢除威權圖騰、拿掉白色恐怖殺人無數的蔣政權代表時,會有一堆人跳出來說「浪費成本」,奇怪的是,當初馬政府消費券一發幾百億,還有預算經費破百億的台北花博案,成效如何?對於那諸多中國國民黨政策推出的政策就額手稱慶、各種爭議船過水無痕?對於為所當為的正名運動、轉型正義就嚴格計算帳面上的經濟數字效益、忽略轉型正義的必要與國際政治情勢改變帶來的非量化效益?

一個「正名」問題,折射反映出的問題豈止一個?

本文刊載於2020-04-20-上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螢光豬

三張圖,決定你對服貿的看法

台派拉票作戰具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