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6的文章

立院採訪2.0

圖片
為什麼要管制立法院的採訪權?檯面下的真正原因有很多,而檯面上最堂而皇之的理由,當然是「保障新聞自由」。但是別忘了:「用管制手段保障新聞自由」的背後假設是「有被管制的需要」而且「管制的手段讓管制的結果利大於弊」。 在資訊時代,「資訊流通」(不管是上游的採訪階段還是下游的傳播階段)「應該」被管制嗎?管制的結果會是利大於弊嗎? 先說結論:第一,在資訊時代,「不管制」是原則、「管制」只該是極少數的例外;更籠統武斷一點地說,「資訊管制是多餘的」;第二,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是「互有利弊」,在「管制資訊是多餘的」這個前提下,「管制資訊並且利大於弊」是很困難的。 在資訊時代「管制資訊」是多餘的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需要簡單說明「網路2.0」這個名詞,以及背後的意義。 過去,資訊的流通是單向的;讀者只能接受報紙的資訊,讀者自己沒有能力像報紙那樣讓自己的意見被千萬人看見;就算在資訊時代初期,大家也都必須到大型入口網站瀏覽新聞,沒辦法自己發佈新聞。 但是自從網路鄉民有了ptt、部落格、youtube、還有智慧型手機,理論上每個人的聲音都可以被全世界聽見;無意間記錄到的片刻,也可能在全世界爆紅。也就是說,資訊的傳播不再倚靠大型的傳播者放送出去,而是由無數的網路鄉民「爆料」、「推文」而浮出檯面。 這種「只要有心,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就是「網路2.0時代」。當然,選擇「傳播」或「不傳播」某則資訊,就是一種「篩選」。至此,人人擁有了「傳播」以及「篩選」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在過去,是由「新聞媒體」所壟斷的。 就如同無法期待人類回到飛鴿傳書的時代,這種「資訊流通的管道更多、速度更快」的潮流是無法逆轉。這股潮流體現在「立院採訪」這個議題上,具體的現象就是:越來越多元的人(不管是媒體記者還是公民記者)想要採訪新聞。 網路2.0之前,重要的聲音需要有強力的擴音器(大媒體)傳送,才能被聽見;為了確保重要的聲音不會被淹沒,所以需要靠管制來保護(例如確保大媒體的麥克風可以最接近採訪者)。網路2.0之後,既然閱聽者在技術上有能力讓有價值的聲音浮出來,所謂的「為了保護新聞自由而管制」,其實「保護」的需要已經被降低到最低,也因此「管制」成為多餘,而「管制」的暗黑弊端卻持續被發揮到淋漓盡致。 「管制」弊大於利 想要透過管制~~不管是事前積極的「審核機制」還是事後消極的

柯P該做個民調了

圖片
多數的人一旦「醒了」,就再也回不去了。知道中國國民黨的可恨之後,就再也無法和過去一樣當個中壢客官;知道了二二八的慘酷之後,就再也無法容忍什麼「真相未明、究責未清」就要「和解共生」的鬼話。 拜網路之賜,知道中國國民黨可恨之處的人越來越多,知道二二八事件乃至於一連串相關的清鄉屠殺戒嚴、中國國民黨幾十年來壓榨剝削巧取豪奪等等狗屁事情的人也越來越多。 那些不願正視歷史錯誤、不願承認自己價值觀錯誤的可悲人士,再無以理服人、以謊愚人的可能,於是只能跳腳咒罵~~此情此景,從政大主任教官不依規定即粗暴撕毀學生海報的事件中,一覽無遺。 而那些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不管他的主觀動機為何、不管他是因為誤解了寬容的定義、中了黨國思想的遺毒、或是基於政治算計,當他擁抱錯誤的價值,他的人氣就會開始下滑;一開始或許不顯著,但是網路的傳播效果會提昇改變的速度與加速度。相對的,擁抱正確價值的政治人物,就是選擇了被群眾擁抱。 例如賴清德。他的施政並非毫無爭議,但是他敢在中國領土明白指出「台獨是社會共識」、敢公開推動「蔣介石銅像退出台南校園」!不論賴清德這些舉動基於任何動機,都足以讓他的人氣扶搖直上! 而柯文哲呢?柯文哲的人氣來自於「打倒中國國民黨」與「網路鄉民的力挺」;而現在,不管是所謂的五大弊案還是小巨蛋,哪一案不是雷聲大雨點小?同樣是大開人權倒車的「攝影機開罰單」與「ETC收停車費」事件,前者正當柯文哲人氣極旺之際,附和的網路鄉民俯拾即是;而時至今日,「ETC收停車費」引發網友抱怨連連;身為北市行政首長兼二二八被害者家屬,不但沒有努力推動轉型正義,竟然還說什麼「寬容如海、成就臺灣」更是罵聲四起!這些原因與現象,足以論證柯文哲人氣潰散徵兆已露! 當然,以上只是筆者的主觀觀察、未經科學民調驗證。呼應中國領導大喊「兩岸一家親」、在大選黃金週一日雙城「非典型輔選」的柯市長如果志在千里,或許該是找民調公司談談的時候了。 本文刊載於 2016-03-01-蘋果日報電子報論壇

中國與臺灣的文明史

圖片
「文明是人類最大的單一組織,它的層次高於帝國,但是組織不如帝國嚴密。」<<文明>>,p28。 當我們說「中國」這個名詞,如果指的是「文明史」的「中國」,它的確活了五千年。 當我們說「中國」這個名詞,如果指的是「政治學」的「中國」,它早就已經分崩離析了無數次,被異族統治而中斷了數次。 在「文明史」的意義上,臺灣有它自己的文明史;所謂的漢民族大量移民來台,也是短短六百年歷史。換言之,臺灣在「文明史」上隸屬中國,也不過是短短六百年的事情。 更別說什麼「政治史」上,「臺灣自古隸屬中國」了。 這裡談的是客觀的史實,可不是什麼主觀的「民族情感」。除非我所敘述的客觀史實錯誤(當然歡迎斧正),否則,如果你覺得「客觀的史實」傷害了你「主觀的感情」,那麼很抱歉,客觀的史實只會因為主觀意圖而被淹沒竄改、但是從來不會因為主觀感情而改變。

改革議題的排序策略

圖片
新科立委就任之後,除了眾所矚目的「轉型正義」、「不當黨產處理」等議題之外,徐永明喊廢「紅十字法」、王定宇喊「取消向孫中山遺像行禮」、「鄭楠榕殉難日定為言論自由日」,諸多議題一一浮出檯面。 當整間房子堆滿垃圾的時候,打掃變得很難有章法;更何況每一個政治人物都希望累積自己的政治聲望,所以都想要喊響自己的議題、吸引鎂光燈照亮自己的舞台,於是變成各有各的目標,於是輿論反而難以聚焦。在這種時候,到底要主打怎樣的議題,需要策略性的思考。 「關注民生」與「改革民主」並行不悖 民生議題永遠都是迫切的主要議題,但是「關注民生」與「改革民主」從來都是並行不悖;「改革」當然就會有爭議、「民主改革」當然就會有政治爭議;「擱置政治爭議、民生法案優先」只是一種假命題,讓人誤以為「搞民生就沒有空搞民主」。進一步說,正是因為民主改革不能落實,所以財團更有機會操弄假民主、讓「民生議題」往不利於小市民的方向「前進」。 柯p一上台就說要打五大弊案,結果雷聲大雨點小;不管柯p到底是有心無力還是虛應故事,總之很容易就被看破手腳,接下來的人氣就容易潰散,想要主打什麼議題都會漸漸變得事倍功倍。殷鑑不遠。因此,在「民主議題」這條軸線上,最重要的,是「要從簡單的先做」。那麼,怎樣的議題算是「簡單」?什麼議題算是「困難」? 擋人財路~~尤其如果斷的是不義之財的輸送之路,像是不當黨產之類的~~當然特別困難; 罵人祖宗~~尤其如果是根深蒂固的思想信仰,像是把孫中山遺照當祖先牌位之類的~~當然特別困難。這些都是相對困難、容易引起爭議的議題。 該做的事情不能因為害怕困難、避免爭議就不去做,但是我們可以「有策略」、「有順序」地做,讓議題的推展可以事半功倍。 客觀中立最「簡單」 小朋友感冒吃的藥水往往都是甜的。雖然大家都知道吃甜的並不好,但是兩害相權、只能投其所好,讓良藥爽口;台灣民眾長期迷信「藍綠一樣爛」,以「超越藍綠」、「客觀中立」為最高價值固然是一種思想上的沈苛,但是想要醫治台灣民主,開出來的藥方也不能不裹著「客觀中立」的糖衣。 舉例來說,如果現在主張「要拆中正紀念堂」,一堆超越藍綠的中立客官會說「讓民進黨上台不是要你搞意識型態、政治鬥爭」。那麼,我們就轉個彎,以鄭南榕殉道日為「言論自由日」,不放假,但是要紀念。不放假,所以工商團體不會抗議;要紀念,所以要有各種研討會、追思會,討

「哄抬物價」的「貪婪」

「滿足慾望」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而,「慾望會膨脹」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設法滿足基本的生存慾望」並不會受到道德上的責備;但是,如果想要滿足的慾望膨脹、離「基本生存」這個核心越遠,越容易受到道德的責備。於是,我們把「滿足過分膨脹的慾望」稱為「貪婪」,「貪婪」成為一種具有負面意涵的詞彙。比如說「有錢沒錢娶個老婆好過年」不是問題,但是如果仗著財大氣粗一口氣養幾十個嬌妻美妾,雖然大家心裡嫉妒羨慕,但是面子上還是要義正辭嚴地口誅筆伐一下,說這個財主貪花好色之類的。 「滿足慾望」讓人類文明從石器時代進入資訊時代, 「貪婪(滿足過度膨脹的慾望)」才會傷害社會;偏偏「滿足過分膨脹的慾望」與「滿足基本生存慾望」一樣,都是一種本能,或者,至少是一種受到情緒驅使而動機相當的一種心理狀態。 況且,要用道德的尺去衡量「慾望」是否屬於「太過分」進而判定為「貪婪」,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模糊之所在,就是爭議之所在。 又況且,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就是「需求」與「供給」;「需求」,就是「慾望」;「供給」,就是「滿足慾望」。經濟學中的自由市場,核心概念,就是「透過自由的市場,創造最大的利益」;當然,金錢利益並不是「一切的利益」,但是一切的利益都盡量以金錢作為衡量的單位。 換言之,「慾望」與「滿足慾望」本來就是自由市場的本質。自由市場以創造最大的效益為最高的目標,而效益的大小則是以「多少錢」為衡量單位。要判定「怎樣的慾望算是太膨脹」已經很困難了,更別提「效益」難以量化,要用「多少錢」來衡量更是難上加難,更別提要權衡利弊得失之後,用法律規範「怎樣的慾望滿足算是太膨脹」。 所以,颱風天菜價上漲這件事情,從來就不是一件單純的事情,更何況天災地變之後重建家園的材料價格飛漲是一件多麼引人爭議的事情。 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p9~p11的小感想。

讚美七要

之一,要真誠 了解人性,就可以輕易「掌握」人性。出於善的動機,叫做「人情練達」;出於惡的動機,叫做「陰險狡詐」。於是,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學習如何稱讚人,究竟是出於怎樣的動機呢? 我們都知道廣結善緣的人活得更自在、也更容易左右逢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太容易把人分為「好」「惡」二類,然後只願意稱讚喜歡的人;可是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許多面向。就算整體而言你並不喜歡對方,但是,能夠有器量欣賞對方多元面向中值得稱讚的那一面,並且真誠的給予稱讚,就是一種自我修煉~~我們的讚美讓對方因為肯定而快樂,更讓我們自己擁有好人緣。 這種雙贏的事情,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多多練習呢? 之二~~要有器量 你和朋友聊天,怎麼聽都覺得他在炫耀他對於汽車的博學多聞。 這時候,你會很不耐煩地打斷話題?還是很婉轉地轉移話題?還是真心稱讚他對於汽車的專業、甚至進而興味盎然地向對方請益這個自己並不了解的領域? 之三~~要思考 「長官,我覺得這張照片裡面你最帥了」。我就曾經親耳聽見這樣的稱讚。可是,這些照片裡面,還有很多同事,這些同事日後很有可能會變成你的長官哦!你確定你說這話是真心的嗎?你覺得你的長官真的會因為這種稱讚而更加喜歡你?還是因為這種疑似虛情假意的稱讚而對你產生戒心? 之四~~要選對「主題」。 對於一個愛下棋的國際級大學者,與其稱讚他的學問博大精神,不如稱讚他的棋藝日益精進。後者更能讓對方心花怒放。 之五~~要具體。 比如說,稱讚一個駐唱歌手的歌聲變得更好聽了,我們可以說「過去你的歌聲很好聽,而現在你的歌聲讓我很感動」。這種聽起來像是逢迎阿諛的話,我說的極為自然,因為才短短兩個月不見,不知為什麼,那位歌手工整的唱歌技巧變得更婉轉也更自然,確實感動了我。 之六~~要「百搭」。 稱讚駐唱歌手的時候,我問:「你的歌聲變得更動人了。最近是不是發生了什麼生命中重要的事情,讓你的人生體驗變得更豐富?」 每個人每天都在增加人生體驗,差別只在於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當我提出這樣的疑問,對方不太可能覺得「我這幾個月根本行屍走肉,哪裡有什麼體驗感觸?」。對方只會回想「我這幾個月發生了哪些事」,然後進一步思量哪件事是「那件事」。 換言之,我的稱讚不但讓對方滿心歡喜,對方還可能因此覺得我「觀察敏銳」。這根本是一本萬利的雙贏策略啊! 之

元宵自是有花燈,此事無關美與學

圖片
身為一個穿著邋遢、對美學毫無涉獵、連小學時期的美勞作業都要家人代勞的中年宅,我仍然一心想要提昇自己的美學鑑賞能力。幾次上美術館看畫展,看來看去總覺得身旁觀畫的正妹怎麼看都比油畫中的美女來得更美。所以,關於美學這種事情呢,我是從來不敢妄發議論的。 幾天前輿論沸騰、鄉民交相指責福祿猴醜陋不堪的時候,我只會在心中滴咕「原來這就是『醜』啊?」,可是美學白痴如我覺得畢卡索的抽象畫也很醜耶!會不會是大家鑑賞能力不足、不懂得欣賞福祿猴的美呢? 可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點燈儀式上,把無數個「醜」字打在福祿猴身上,「自嘲」的坦白與勇敢立刻幫福祿猴的形象大大加分;再加上很炫的燈光效果,福祿猴的輿論評價就「反敗為勝」了! 到底福祿猴醜不醜呢?觀眾說他醜可能是觀眾鑑賞能力不足;創作者也在自己的創作上打上無數個「醜」,應該就不是美學鑑賞能力高低的問題了吧? 經過了這次事件,我扎實地學了一堂課:原來,所謂「美學」,「美不美」不重要、「學不學」沒關係。醜則醜矣,坦白就好;無學也不妨,只要加碼自嘲,依舊可以反敗為勝。至於什麼創作者的理念、尊嚴,為了要反敗為勝,自我作賤又有何妨? 就好比說,我這個人就是尖酸刻薄的賤嘴,然後我在額頭上貼一個大大的「賤」字,就有機會扭轉罵名,變成溫文儒雅的翩翩君子呢! 元宵節吃湯圓就是又長了一歲;今年,我還長了點智慧喲!我體會到:美學這種東西呢,本來就只是用來製造話題用的;所謂的「城市美學」,重點在於「行銷城市」,不在於「提昇美學」;只要能行銷城市、只要花燈有民眾觀賞,美學與否哪裡重要? 元宵自是有花燈,此事無關美與學啊! 文章刊載於 2016-02-22-蘋果日報電子報論壇

大事與正事

<<自我激勵文>> 成不了大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方向錯了」,一種是「方向對了,但是力量不足」。 比如說,「深化民主」是正確的事情;要深化民主,就要深化民眾的民主思想;要幹「傳播民主思想」這種正事,靠的是淺顯易懂的白話文。 我寫白話文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我的能見度不足,不足以影響多數的人、成不了大事。可是那又怎樣?成不了大事,就不幹正事了嗎?天下哪來這麼多成大事的天才?認真地讀、勤奮地寫,就對了;影響一個是一個,哪有什麼無力感的問題?

宗教與政治

圖片
這篇文章不是要戰慈濟,而是討論「宗教與政治」;不過只是拿慈濟當例子而已。 就談談慈濟。慈濟有「慈濟十戒」。第十戒是「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 」。 這樣的宗教讓一大堆人相信「明哲保身」、不在乎「監督強者」、更不去思考「強者如何從制度剝削弱勢」;它讓人民覺得捐款給弱勢、唸經迴向就是一種善良、就是一種「施」,而且法喜充滿地認為「施比受有幅」。 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如果慈濟有「慈濟十要」,然後第十要是「要關心制度、要監督政府」,你覺得慈濟可能變成今天的慈濟嗎?慈濟可能有今天這樣的規模嗎?在戒嚴時代早就被解散了!就算在今時今日,說不定還會一天到晚有國稅局上門查稅哩! 教育的重點,「理論上」應該是「思考很重要」、「我教你思考的方法」,最後才是「我告訴你想什麼才是正確的」。實際上,黨國的洗腦教育,則是不強調思考的重要性,避免啟發你如何去思考,所以地理課本要你死背中國的長江沿岸有幾個一等港,直接告訴你「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就對了。 然而,相對於「教育」,「宗教」是更好用的東西。透過教育洗腦,總會有些人質疑「可是教育的本質應該是要讓學生思考啊?」;而宗教的本質,本來就是「只要信,不要問」!跟著上人一起明哲保身、一起唸經感恩,就是一種良善啊!關心政治的意義是什麼?有什麼重要?示威遊行的目的是什麼?效果是什麼?通通不用問。上人已經開示過了! 如果我掌握政治力量,我肯定大力支持這種宗教的發展!這種宗教力量的洗腦,比起教官在學校教「三民主義」,當然是更有效嘛! 這說明了為什麼中國對台統戰的力量這麼重視「兩岸宗教的交流」;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宗教界時常出現各種讓人瞠目結舌的思想言論。宗教本來是「有大智慧的人提供給所有凡人的心靈寄託」,可是部分的凡人卻把宗教當成「免於思考、放心信仰的避風港」~~而,不思考的災難,就是出現護家盟之類的災難。

吠文的分類

圖片
在我看來,吠文的內容可以分成三種主題: 第一種主題 ,主題是許多人已經知道答案的議題,比如說「民主究竟能不能當飯吃?民主為什麼重要?」。這個問題,幾乎所有願意在臉書上關心、追蹤時事的人都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答案,大家都有近似的看法。 這樣的文章(哪怕只是臉書上短短的幾十字的貼文)很常見,也很重要~~畢竟還有需多的人並不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 第二種主題 ,是比較少人討論的議題。這種文章可以進一步分為兩類: 其一 ,探討「人」。比如說「讀過幾年大學的知識分子憑什麼自稱知識分子?又憑什麼代表弱勢?」 這種問題,臉書上探討的比較少;每個人的看法可能很分歧;而,不同的意見,就可能分化削弱了年輕人是否願意站出來為社會發聲的意願。 其二 ,探討「事」。比如說「西方憑什麼比東方進步」、「西方價值憑什麼被稱為普世價值」、「民主的本質是什麼」? 這種問題,雖然看似與「人」的關係隔了一層,實際上比關於「人」的問題更重要。為什麼?因為:如果不清楚「普世價值到底是否值得普世」,豈不是有可能很熱心地捍衛了錯誤的價值? 這種問題不但重要,而且也不容易回答。多少世界級的學者窮經皓首也未必能提出一個讓天下人信服的終極答案,但是那並不表示我們不應該追尋答案。如果我們沒有能力「找答案」,至少也應該試著「聽問題」、「聽可能的答案」~~透過閱讀,了解這些問題的爭議之處究竟何在,然後思考這些答案、以及答案背後的價值觀。 不易寫、少人讀的文章 光是閱讀臉書上的新聞,不容易幫助我們思考第二種問題,於是人們只好把頭埋進書堆裡找答案。只可惜,會把頭埋進書堆的人,通常是比較嚴肅的人;再加上這些本來就是比較嚴肅的議題,於是他們寫出來的文章往往都是硬梆梆、讓多數網友難以消化的文章、書籍。 正因為如此,這樣的議題才是我想要多多著墨的議題、投身的獵場~~用很白話的文筆,讓更多的人可以輕鬆地吸收那些內容精華、形式硬梆梆的文字。

著迷閱讀的原因

圖片
不管是法律、哲學還是歷史,都需要「問問題」,然後「試著回答問題」。 閱讀這些書籍,樂趣在於看作者提出各種問題、說明各種版本的答案,然後分析各種答案的厲害之處與破綻所在。 於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有這樣的感嘆: 「對吼!我怎麼沒想對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到底是什麼?」 「哇塞!能夠想到這個答案的人,真的是太聰明了!」 「哇靠!原來那個看似聰明的答案原來有這麼大的破綻!我剛剛讀的時候為什麼沒發現?」 「看起來這個新答案比那個舊答案高明多了!提出這個新答案的人真是天才!」 「咦?這個新答案雖然挺不錯,可是仔細想想,還是有個疑點不能解釋啊!」 如果我們更用心一點,每次拍案叫絕的時候都認真想一想「我為什麼沒想到」這個問題,慢慢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思考漏洞。比如說,我就時常忘記考量「時間」與「空間」。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我現在覺得「民主是理所當然的價值」,但是我老是忘記「在十九世紀,民主是一種很激進的思想」、忘記「當時只有很激進的人才會搞民主」。「以今非古」固然不對,「以今論古」也得要很小心。忘記了這個原則,在思考的時候就時常產生盲點。 在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中,思考的速度不一定變快、但是思考的角度可能會變得比較多元,思考也會變得比較周延,於是「問問題」與「想答案」的能力多少會有所提昇。 而,「問問題」、「想答案」這些能力,當然是一種非常值得追求的目標。結論是:閱讀既「有趣」、又有「實益」。這就是我之所以著迷閱讀的原因。

別鬧了,吠文先生

圖片
究竟是哪篇文章啟發了我寫這篇吠文的靈感呢?點選貼文下方的圖片,進入看這篇部落格的最下方就知道囉^^ *** 對於公共事務,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既定的立場;我是那種會故意閱讀相反意見的文章的人;比如說台南大地震發生之後,柯文哲說要「防災型都更」,我覺得這個觀念很正確嘛!怎麼會有人批評呢?然後我閱讀了一篇質疑「防災型都更」的文章之後,我就大幅改觀了。 再怎麼說,我自認為我這樣的人應該算是願意廣泛閱讀、不算太過堅持己見了,但是仍然會有些文章讓我看不下去。 第一種文章,是「咬文嚼字」的文章。 每個作者都有權力選擇把文章寫成論文那樣生硬,也可以選擇把文章寫成散文那樣流暢。身為一個讀者,我有權力選擇讀與不讀哪篇文章。當然,忽略的好文章很可能是我的損失~~可是我並不是故意要忽略啊!我也時常努力消化一些對我而言略嫌生硬的書籍或文章,但是我的腸胃沒有好到天天都能嚼草吃蠟呀! 第二種文章,是「迴避問題」的文章。 最近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在網路上被批評得很慘,於是我讀了一篇文章,大意是「非營利事業的業務是一門專業」、「如果要把非營利事業拿來避稅、搞錢,有很多種玩法」以及「專業的事情必須有專業的人處理;專業人士的月薪十二萬並不算高」。 這些說法我都很認同。問題是文章並沒有說明紅十字會的那些問題啊! 例如,莫拉克風災的善款經過了三年,還有約十五億(善款的三成)還沒運用?那些利息又去了哪裡?又例如,日本三一一地震後,都已經過了一年了,還有多達十六億(善款的六成)還沒有捐出?更別提「紅十字會2012年財務報表顯示,8年前南亞大海嘯起、中國汶川大地震、八八水災及日本大地震等4大天災,募款約100億元,有43億元尚未發給災民」。 民眾質疑的是「結果」;文章說明了一大串儘是「結構、流程」,但是這些說明卻無法針對「結果」提出合理解釋。這樣的文章看似客觀中立,在我看來卻是用「具體繁複的專業說明」迴避「需要釐清的核心問題」。 一篇文章如果「論點無力」我可以接受~~畢竟,「有力無力」是我的主觀判斷;但是一篇文章是否針對問題正面回應,則是可受公評的客觀事實。缺乏「正面探討核心問題」誠意的文章,在我看來,只能有「替特定人事物擦脂抹粉」的「效果」(哪怕作者的「動機」或許並非如此)! 最後,身為一個號發議論、愛寫吠文的假文青,我希望自己永遠不要犯這兩種毛病,盡量避免有

速讀與慢讀

圖片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曾經學過速讀。學習前與結業後的對照測試證明速讀有速讀的好處,那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仍然偏愛慢讀。因為,在我看來,速讀的好處只有一個,就是「速」;而慢讀,讓文字在我的腦海中生根與發芽,更讓我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從容的連結與思考。 生根與發芽 就在前兩天,我在寫一篇吠文的時候,試著要找出一個形容詞,描述一支時常打仗,但是又時常打敗仗的部隊~~忽然間,「久經陣戰」這個我從來沒有使用過的形容詞,就憑空從腦海中冒出來。 我實在不知道腦中這句成語是哪讀來的,也不太確定到底是「久經陣戰」還是「久經陣仗」(註),為了避免寫錯字鬧笑話,我上網孤狗了一下。一查,才知道原來金庸在<<射雕英雄傳>>裡就用過這句成語。 從小到大,這部小說我讀了不下五遍。每次讀,都慢慢細讀,有時候看到生動優美的詞彙句子,還要拿筆抄寫,順便練練我那讓人不敢恭維的硬筆書法。很明顯,我之所以知道、記住這句成語,全拜<<射雕英雄傳>>之賜。若不是我慢讀、細讀,我如何能在多年後忽然呼喚出這個我從來不曾應用在文章中的詞彙? 類似的經驗太多,比如說2106大選前夕我想要寫一篇文章說明「票投民進黨之必要性」,說明太多的小黨競爭只會有利於中國統戰的進行;忽然間,「投骨於地,犬必爭之」這句我從來沒有用過、只在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序言裡讀過的、淋漓盡致的八個字,就自動從腦海中冒出來。而<<官場現形記>>,正是另一部讓我愛不釋手,反覆閱讀的小說。 連結與想像 前天,我閱讀<<西方憑什麼>>這本書。我讀到「吳國鐵匠甚至還能操控鐵中碳含量,生產鋼材。在中國,鑄鐵在公元前一世紀即已普及,西方卻到公元十四世紀都還只會段鐵」。 吳國?等等,我好像讀過干將與莫邪鑄劍的故事,但是印象早已模糊。於是我上網孤狗,在維基百科重溫了這個讓人驚心動魄的故事:「莫邪是春秋時代吳國人,干將之妻。吳王闔閭命令干將鑄劍,可是鐵汁不下,於是莫邪問干將:「鐵汁不下,怎麼辦?」干將回答說:「古時候的鑄劍大師歐冶子鑄劍,鐵汁不下,於是讓女人擔任爐神,很快就成功了。」莫邪聽到,立即竄入火中;接著鐵汁流出,於是便鑄成了兩把利劍,雄的叫「干將」,雌的叫「莫邪」。現在的人經常用「干將」、「莫邪」來比喻鋒利精

沉默中的真相

圖片
香港的魚旦革命炸裂,香港人與政權的衝突急遽升溫。 面對中華民國政權的暴政接管,台灣人曾經有過更大規模的革命抗暴。那可不是拿著花撐著傘遊行的革命,而是挺著槍流著血衝鋒的戰爭。台灣民主聯軍(二七部隊)如此,連年紀輕輕的高雄中學學生也組成雄中自衛隊,帶著手榴彈、步槍、武士刀,與中華民國的憲兵拼戰。 儘管高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中華民國軍隊被中國共產黨打得落花流水而「轉進」千里,至少還是久經陣戰之師;烏合之眾倉促成軍的人民武力註定是要落敗的。落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屠殺清鄉、白色恐怖,以及全世界絕無僅有、長達38年的戒嚴;所有具反抗意識的、不願跪下為奴的,一概刑、殺。如此數十載,讓幾個世代再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榨取性的黨國財團黑道體制越趨鞏固、人民的奴化思想日益深化。 是的,奴化思想。「民主可以當飯吃嗎」、「對弱勢者嚴厲、對掌權者寬容」、「政治很可怕,千萬不要管」、「政治很骯髒、我才不屑管」、「政治歸政治、OO歸OO」……這些思想,一點一滴滲入我們的血液、一代一代在台灣傳承。要經過將近七十年,台灣才迎來到第一次的本土政權全面執政;但距離真正拔除黨國思想餘毒、革除榨取性制度的理想,還有漫漫坎坷路等著台灣。 台灣人民撼動困守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尚且如此困難,更別說香港在法理上與實質上確實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掌握在中國共產黨手中。想要以香港一島之力撼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體制,相較於台灣,難度何止千萬倍? 干將的劍是莫邪投身熔爐冶煉而成;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從來都不是發生於太平盛世。香港的朋友們,等在你們面前的,是黑暗的地獄,只有燃燒自己才有可能帶來一點點風中殘燭般的光明。 沒有誰有資格鼓吹他人以身殉道。如果你選擇投身烈焰,就註定在痛苦呼號中化為灰燼。如果你選擇菩薩道,認為沉默地活下去才是最高的道德標準,那也很好;但是請不要忘記曼德拉說過的話「榮耀屬於那些在黑暗與恐怖中依然不背棄真相的人」。就算我們保持沉默,至少,請不要背棄真相。 台灣人背棄真相已經數十年了,請不要重寫這段悲哀的故事。 照片翻拍自 蘋果日報電子報

戰爭科技落後1500年之謎

在中國,鑄鐵在公元前一世紀即已普遍,西方卻到公元後十四世紀都還只會鍛鐵。<<西方憑什麼>>,p207。 問題是:為什麼西方的鑄鐵技術會落後中國1500年之久? 憑我的腦袋是想不出什麼好答案的,還是上網找答案比較快。目前為止我讀到的,比較合理的答案,大意是「中國因為農業高度發展與中央集權,所以煉鐵的人可以專心煉鐵,所以進步比較快」(備註2)。 可是這個答案並不能讓我滿意。同樣數量的軍人,一方配備的是鑄鐵刀劍,一邊是一砍就彎的熟鐵刀劍,雙方的輸贏還用問嗎? 既然武器的優劣大幅度地決定了戰爭的輸贏,為什麼西方沒有努力地提昇鑄鐵煉鋼的技術?有能力養軍人的組織,應該不可能養不起專心發展武器的專業鑄鐵人才吧?為什麼竟然會落後中國1500年之久? 如果有哪位網友先進知道有哪些其他更合理的答案,也請不吝賜知哦^^ 備註: 1. 這裡的中國,指的當然是「文化上廣義的中國」,而非政治實體的「中國」。 2. 下文出處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中的一切創造活動源於人。 一切社會組織也基於人,人口數量決定社會規模,社會規模決定社會組織、社會分工的發展程度。 保證一個社會存在的基本條件是食物生產,以典型的農業為例,生產出的糧食首先得保證農業生產人口的生存需要,雖然奴隸制和封建農奴制往往通過超經濟剝削掠奪農業人口的口糧,但從社會整體來看,如果沒有額外的勞動力來源補充,而要維持農業生產規模,農業勞動力的口糧也是必須維持的。 這樣當農業勞動生產率一定的前提下,能夠供養的非農人口(提高技術水平的工匠、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提高社會組織程度的官吏)由農業人口的數量決定。 也就是說,社會規模越大,人口越多,也就意味著科學、技術、文化水平越高,社會組織程度越高。 科學技術水平提高,反過來又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這就是中央集權大一統中國與歐洲小封建公國社會發展水平的根本性差異所在。

瑪丹娜的DJ為何要道歉

圖片
評論一件事情,總要基於「客觀的事實」,然後針對「客觀的事實」進行「主觀的解讀」。如果反過來,因為「主觀的解讀」而否定「客觀的事實」,這樣的解讀、論述,恐怕是不夠周延的。 舉例來說,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官方文件的用字遣詞必須精確;使用不同的字句,就代表了不同的意義、代表了該國官方特定的立場。這應該可以稱為是一種「客觀的事實」。 美國對台灣主權的立場為何?對於兩岸關係的定位為何?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回歸美國官方文件如何定義台灣。 當然,我也可以解讀成「美國只是在玩文字遊戲」~~但是,我的解讀必須有強烈的佐證(比如說美國發言人昨天說一套、今天又說另一套,讓人覺得這個國家的立場根本沒有一致的邏輯);否則,光憑我的「主觀解讀」,就要讀者同意「美國的意思其實不是美中聯合公報裡面的那個意思」,就是犯了「用我的主觀解讀否定客觀事實」的毛病。 然後,事情是這樣子的:瑪丹娜在台北小巨蛋開演唱會;台上的D J對著台下的民眾熱情大喊「I love Taiwan, I love China」,然後據說台下一片靜默,因為現在主流民意就是「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嘛!誰跟你愛China呢?很多人很不爽,然後該名D J也在自己的臉書上道歉了。 可是問題是:中華民國的英文名稱明明就是Republic of China嘛!台下的台灣觀眾頂著這個國號,卻又不喜歡外國人在中華民國說「I love China」?到底是DJ把台灣與中國搞混了?還是台灣人把全世界都搞混了? 該道歉的,真的是DJ嗎? 本文刊載於 2016-02-05-蘋果日報電子報論壇

走在紅毯那一天

圖片
玩遊戲,就要先釐清遊戲規則,更要先釐清遊戲的「本質」,否則都是白搭。 比如說「戰爭」。戰爭的本質就是你死我活,沒有什麼卑鄙與否。雖然人類文明進步了一些些之後,有所謂的「國際公約」,比如說「不能虐待戰俘」之類的,可是那只是「理想中的規定」,實際上沒有什麼人在遵守。 說穿了,如果你知道美國或者俄羅斯準備要在你家丟核子彈,你還會考量「在不傷害敵國無辜百姓的前提」去對抗它嗎?根本不可能嘛!戰爭的本質就是「你死我活」! 那麼「政治」呢?政治的本質是什麼? 第一個本質是「鬥」。不管是君權政治還是民主政治、不管你是為了天下蒼生還是一己之私,總之要取得權力,就必須「鬥」。 武鬥的慘烈,什麼父子相殘、屍橫遍野之類的,大家讀小說看電視看得多了,也不消多說。民主政體中,雖說選舉就是「用數人頭代替打破頭」,文明了一些,但是還是要「鬥」啊!就算你是為了蒼生百姓、為了理想,可是理想很多人都有,但是總統寶座只有一個嘛!所以還是要鬥。 我不是要抹黑貶低民主政治的優點,只是想要強調「事情的本質」。如果沒有看透這個本質,對於民主的推展反而是有害的。比如說,當我們選出了蔡英文之後,如果竟然發現蔡英文用了怎樣權謀的手段鬥掉了哪個不聽話的派系,就覺得蔡英文真是個可怕的人~~其實,這並不代表蔡英文的高尚或不高尚;這只是政治的本質、必然的現象罷了。 如果我們竟然因此對政治人物心生厭惡、進而覺得「政治好骯髒、我才不想管」,就是在催眠自己變身政治小清新,然後愈來越多的小清新、越來越多人不管政治,然後政治就真的越來越骯髒! 政治的第二個本質是「有力者,才能鬥」。 我們從小讀的公民課本、三民主義都說「民主就是主權在民」,其實這句話只說出了一小部分的真相,可是我們都深信這就是民主的大意與真諦。所以,多數的我們看到台灣民眾願意為了公共議題上街頭抗議就覺得振奮了、覺得上街頭可以不被鎮壓就覺得「民主」了~~這樣的誤解,大概就像是困在沙漠中的人誤以為自己進入了民主的綠洲。可得半死的你好不容易找到仙人掌,剖開它的莖舔一點點水份,稍微止渴了,就以為自己終於來到了綠洲? 所謂「權力」。有「權」者固然有「力」,沒有「力」者又如何「爭權」?無法「爭權」又要如何「掌權」? 為什麼民主制度起源於西方而不是東方? 民主不是因為盧梭寫了「社會契約論」然後就產生了民主~~那只是理論的建構而已。民

不是的,蔡英文女士(原標題:給蔡總統的祝賀信)

不是的;蔡英文女士,選民並沒有站在您那邊,選民只是離開了中國那邊、離開了中國國民黨那邊,並且無處可去。 而且,真要說的話,是您得要站在我們想要的這邊~~那條邁向「主權獨立」、「轉型正義」、「進步價值」的路上。 中華民國憲法內建的「一中架構」、「被統一機制」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這個問題或許不能在四年內解決,但是必須要有策略、有進度、有具體的執行成效,否則民意會不斷地批判您。 您必須要回答您是否認同「兩岸一家親」、更必須明確描繪「中華民國」的領土疆域~~這些牽涉憲法問題。 您必須要找出318打人的惡警,更必須揪出從戒嚴時代以來持續在司法體系內為虎作倀的劣質司法人員。這牽涉到轉型正義的問題。 您必須要檢視、批判、改正錯誤的勞工政策,包括您自己曾經親口說的「台灣勞工休假太多」的嚴重失言。這牽涉到整體經濟策略與勞工政策的問題。 還有。馬政府內任引起重大爭議的兩岸經貿政策問題,您必須檢討、修正;民進黨部分縣市長向財團靠攏的問題~~包括為了財團恣意砍樹、濫闢科學園區的問題,您必須檢討修正;還有其他無數的問題,比如違反公民隱私,扁政府時期曾經試圖推動的「領取身分證需按指紋」的問題,廢死的議題……,所有的選民都在等著看國會過半、全面執政的您是不是能夠堅持正確的價值。 我們會張大眼睛看,看您怎麼做;偏離了正確的價值,我們就會不斷地抗議。沒錯!非民進黨立委會樂於見縫插針、親中媒體會樂於推波助瀾、民眾非暴力抗爭的手段會升級~~除非您走在正確的路上,那條讓台灣成為偉大國家的路上。 蔡總統,您的政治蜜月期,很抱歉只有一個晚上。恭喜您,也祝福您。 本文刊載於 2016-01-19-自由時報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