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5的文章

國中課本裡的洗腦文

熱情、努力,加上天賦。熱情會讓我們想要做某件事情,努力可以讓我們把那件事情做得不錯,甚至可以做得很好;但是要真真正成為頂級的~~別說是世界級的,光是在幾千萬人之中脫穎而出~~必須要配合很高的天賦。 身高兩百公分的人靠「苦練」可以成為麥可喬丹嗎?一天練十個小時的鋼琴可能讓你成為魯賓斯坦嗎? 當然不行啊!這根本是常識。 如果你想要藉由打籃球鍛鍊身體,於是想要學會上籃,那麼努力很重要,天份不重要。如果你想要成為學校的籃球隊,那麼苦練很重要,天份也要有一點點。如果你想要成為台灣職籃的球員,那麼苦練很重要,天份也很重要。如果你想要成為NBA的籃球巨星,那麼,天份最重要,苦練只是基本;只有苦練卻沒有足夠的天份,一昧地相信「勤能補拙」只會把自己操死。 那~~我怎麼知道我自己是不是林書豪?我應該要練到多苦才是合理的呢? 這個答案沒有人知道。所以最重要的是「多方培養興趣」,然後「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然後「用熱情維繫努力」~~熱情夠大,努力自然夠深。然後,如果你有天份,自然有機會出類拔萃。 這當然也是常識。 可是我們的國中課本「音樂家與職籃巨星」一文怎麼說呢? 『「即使你的資質再好,若沒有經過琢磨,也是一塊沒有什麼價值的璞玉」。如果自覺在某方面不如人,而且相信勤能補拙,願意比別人花更多的心血去練習,使他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那麼有一天物換星移,情況變得對自己有利時,這種良好的習慣就更能使你脫穎而出。』 明明是麥可喬丹你偏要讓他去打拳擊?明明有一雙巧手你卻告訴他「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不去強調「尋找熱情的重要性」,只是在「天份」與「努力」之間強調後者的重要性?天下到處都有千里馬嗎?把每匹馬都當成千里馬來訓練,到底是哪裡來的邏輯?更別提有些是河馬、是海馬。你眼看著牠們給自己配上馬鞍,還要鼓勵牠們「勤能補拙」,請問有事嗎? 這種程度的文章當成論說文範本拿來給國中生讀、弱化學生的智商,難怪台灣人會被中國國民黨洗腦一洗幾十年。

自我分化的溝通模式

當某個人「看起來像是盟友」的人發表了錯誤的意見,我們應該嘲笑他的不正確、讓他離我們這隊越來越遠,還是應該清楚但和善地反駁他的意見、甚至試圖導正他的思想,讓他的價值觀越來越靠近我們這隊的核心價值? 連掌有大權、握有資源的獨裁者對於反對者都還要「收編」,為什麼我們對於「本來可以是隊友」的人急著「自我分化」? 藉由嘲笑獨裁者來弱化獨裁者的威嚴、鬆動黨國價值?聽起來是個好方法。 藉由嘲笑盟友的錯誤思想來汰除核心價值不正確的「隊友」?怎麼看都只是會把餅越做越小。

讓道理們打個架

最厲害的人,針對一件事情,可以清楚說出自己的一套看法;這套看法合乎邏輯、合乎經驗法則,更厲害的是:事後證明,他說的道理是對的。 次一等的人,通常沒有什麼深刻的分析,但是他懂得比較各家的說法,而且很快地在各家說法之中,判斷出哪一種說法比較合理。 再次一等的人~多數人~喜歡靠直覺思考、喜歡聽合乎自己「希望聽到」的意見;只要對方的結論不是自己想要聽到的,就先打個問號,覺得這個人可能是個居心不良的壞蛋,要不然就是個腦袋有問題的笨蛋,只有自己是對的。 悲哀的是,第三種人最容易堅持己見、最容易被眾人附和~~因為看法與多數人一樣嘛!多數人都是採取類似的思考模式,所以看法自然也類似。 反而是第一等人往往不討人喜歡。他們的看法往往被當做是「烏鴉嘴」,要不然就是被說成「故意唱反調」。 多數的人如你我都是第三種人,這並不可恥,但是我們至少要試著練習成為第二種人,同時試著去不要去討厭第一種人。 要如何練習? 每個人,或多或少,對於自己比較認同的看法,會有比較深刻的印象;於是,以閱讀為例子,很可能在有意無意間,都讀類似的書、強化自己類似的觀點。比如說我覺得「民主很重要」,我可能就會看一大堆關於「民主為什麼重要」、「不民主有多可怕」的書,於是我越來越覺得民主很重要。但是~純粹假設~如果民主是一個很糟糕的制度呢? 所以我也必須偶爾聽聽看「民主並不重要」的論點,然後看看這樣的論點有沒有道理。如果我不能說出一套完整的說法來反駁「民主不是好東西」這個論點,那麼,要不然就是我對民主的了解還不夠清楚,要不然就是「民主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於是乎下次看到有關於「民主不是個好東西」的書,我當然更應該拿來翻看看,讓正反兩種意見都有機會進入我的腦袋,讓它們好好打一架,看誰更有說服力,我再決定相信誰的那一套。養成這樣的閱讀習慣,才能夠避免「偏食」、「偏聽」。 我們當然都知道「民主是個好東西」,於是乎這樣子的閱讀感覺似乎多花了不少的時間。但是少了這個過程,我們就無法知道「民主到底多重要」,以及「不民主不是壞事」到底錯在哪裡。 養成「讓不同意見在腦袋裡面打架」,就是練習的好方法。 但是,看了一堆文字之後,抽象的道理在腦袋裡面糊成一團,要怎麼讓它們打架呢? 這個時候,靠的就是「寫出來」了。把抽象的觀點,一條一條具體地整理出來。如果不擅長寫完整的「文章」,寫成簡短的「句子」也

中文課本裡面的有毒文

上乘的文章,讓人感動;能夠感動人的文章,自然是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 次一等的文章,讓人思考:讀者看了文章之後可能信服了作者、也可能開啟了讀者自己的思考。 把國中生當成笨蛋,在教科書裡隨處可見感情不足、說理不清的文章,甚至還有一大堆意識型態有問題的文章。毒害之深,讓人咬牙切齒。 國中中文課本選的課文有多糟糕?比如說張騰蛟的這篇<<那默默的一群>>。有沒有誰可以告訴我:這樣的文章,究竟憑什麼放在國中的中文課本裡面?有很真摯的感情嗎?有很生動的描寫嗎? 就只是為了要學生學會感謝這「默默的一群」? 我怎麼覺得,這根本是一個從上往下俯瞰的視角,只是強化了階級意識? 隨便一本書,比如說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裡面的隨便一篇文章,也比國中教科書裡面的課文,來得感人的多。裡面的文章充滿了對於人性的體悟、小人物的感情,不需要加入什麼大道理,自然而然讓讀者學產生同理心,尤其是對於不幸者、弱勢者的同理心。 相較之下,那些硬梆梆的課文除了澆熄學生對閱讀的熱情之外,到底有什麼具體的好處? <<那默默的一群>>張騰蛟 像兵士們護衛著疆土那樣,負責道路清潔的那默默的一群,以忠實的態度,護衛著一條條長長的街道和巷弄,凡被認為是垃圾的那些東西出現在他們的防區,他們便予以清除。就這樣,這些街道和巷弄才可以經常保有一張清潔的容顏。   我們門前的這段馬路,是由五位中年的婦人負責打掃,每天早上,她們總是披著一身淡淡的夜色便開始工作。我是起得很早的,但是當我看到她們的時候,她們的清掃工作老早就開始了,因此,我不知道她們是自什麼地方掃起,也不知道她們掃到什麼地方為止,不過我卻敢於肯定,那一定是很長很長的一段。   別看她們所負責的路段是那樣寬長,她們卻忠實的一掃把一掃把的掃過來,有時候,路面已經被風吹洗得相當乾淨,她們還是照掃不誤,一絲不苟,絕不撿便宜,也從來沒有一寸路面會在她們的掃把底下漏掉。   婦道人家做起事情來當然是溫柔文雅的,但當她們面對著出現在路面上的垃圾時,態度就嚴肅起來了。有一天,我就發現其中一位肥胖婦人,端著她那長長的掃把,急急的去追趕一個被風吹跑的空塑膠袋子,像追趕一個敵人那樣,追出幾十公尺之後,終於把那個空塑膠袋給捉了回來。當然,她們也經常帶著掃把在大風中去追趕一塊碎紙或是一片落葉什麼

開盅之後押錯寶

永遠是拳頭大的人有說話權。中國南海的基地蓋歸蓋、叫囂歸叫囂,美國要給你中國洗臉,中國你也只能乖乖吞下去。美國用行動證明中國只是細漢的。基地拆不拆,中國都已經輸了這盤棋。 中國唯一的航母,遼寧號,是個三十多年的三手貨(從蘇聯、烏克蘭輾轉到中國手中),最近才在著手要自造航母。比拳頭?美國的航母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有多少個艦隊群?每一艘航母的戰鬥能量是中國的幾倍? 資訊戰?網際網路是西洋人的玩意兒。你總不會以為這些年中國的網路戰爭技術獨步全球,美國傻傻原地踏步吧? 中國唯一有機會打贏美國的,就是經濟戰。可是這兩年來,中國經濟的虛胖無以為繼,美國自然不會不清楚。 那些說什麼「不接受統一就要面對中共戰爭威脅」的人,拜託腦袋清醒一點。除非台灣自己硬要貼中國的屁股,否則,美國、日本基於他們自己的利益,會坐視中國對台灣發動戰爭嗎?你以為台灣關係法中,美國為什麼要明定「提供防衛性武器」給台灣,還強調「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臺灣的前途之舉 -- 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 再進一步說:當美國和日本聯手向中國幹起來的時候,我們應該選哪一邊?這還用問嗎? 骰子都已經搖出來了、盅都已經打開了。明明點數就是大,台灣人自己偏偏要在這個時候加碼押小?到底要多笨才會押錯寶?

中年的憤世嫉俗~~讀維基百科「美國奴隸制度」條目有感

想像一下:如果自己是神~~不管是耶穌、阿拉、或是任何一個被崇敬的神~~無數的世人口裡稱祢的名,說著祢愛世人,大家都是祢的孩子;崇敬儀式結束後,轉過身,他鞭笞著、強姦著、殺害著他的奴隸。 就算沒有標榜宗教,也會標榜道德~~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差別。就比如口裡唸唸有詞地說什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是對於現實存在的奴隸制度不置一詞。 我覺得噁心,無比的噁心。我不是什麼聖人,三百年後的後代子孫看見我今天的言行~~比如說一個人出門也要開汽車、浪費汽油污染地球,又或者是毫不節制地吃著生魚片蓋飯消耗海洋資源,更別提我坐在電腦前發廢文,卻對於這個世界這麼多的剝削、不公義沒有任何具體的反抗作為~~可能會覺得我根本是個噁心的偽善者、地球的寄生蟲。 不論如何,今天的我,確實覺得:人類~~當然包括我自己在內~~實在是一種骯髒的生物,然後還要弄一套宗教或道德假裝自己一心追求聖潔。又或者說,即便有那麼一點點的善念,卻又渺小無能到沒有任何作為、或是懦弱自私到不敢付諸任何行動。 最後想說的是:我實在沒想過,到了中年,竟然還會這麼憤世嫉俗。這大概是一種人格分裂的症頭。 維基百科「美國奴隸制度」條目

夢中的微電影

圖片
昨晚睡前閱讀「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本書;入睡後,夢中我看了一場微電影。 電影一開始,是一個俯瞰的鏡頭,透過鏡頭我看見:一個臉寬、留著短髮但是瀏海很長的年輕人,望著天空露出一個很複雜的笑容,額頭上有些許紅色的、像是血跡的髒污。 下一個鏡頭,是一個大約三、四層樓高的平凡老舊小公寓。光線幽暗的客廳,脫皮的沙發、老舊的藤椅,還有客廳外狹小窗台上的花盆種著萬年青,處處充滿了生活的痕跡。打開大門是老式鋪著洗石子的樓梯口,探頭往樓梯口的窗外看,那個臉寬、長瀏海、身材高大的年輕人,一個人,站在公寓大門前大聲抗議這棟公寓的拆遷。年輕人的身前則是一排戴著白帽子的高大憲兵背對著年輕人。 忽然憲兵們越靠越近,形成了一道短短的、密實的人牆,氣氛頓時緊張了起來。俯瞰的鏡頭越拉越近,三個憲兵閃身躲在人牆之後,圍住了年輕人一頓狠揍,年輕人連喊都喊不出聲。鏡頭越拉越近,年輕人終於放棄抵抗,雙腿癱軟地,任由兩個憲兵一左一右地夾著拖行。鏡頭越拉越近, 越拉越近,我看見那個臉寬、長瀏海的年輕人臉上複雜的笑容~~那個怒極反笑、大悲無言的複雜笑容。哦,我看清楚了。額頭上的,的確是汨汨流下的血跡。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圖片
以今非古,比如說責怪一千三百年前的杜甫為什麼充滿封建思想,當然是一種荒謬。但是相對的,如果因為他詩名千古不墜,就把杜甫的名句當成真理頂禮膜拜,直到今日仍然奉為思想圭臬,同樣顯得荒謬。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先不說這句話如何地違背了「絕對的權利造成了絕對的腐化」這件人類最近幾百年才體認到的常識;單論「堯舜時代的風樸真的比較純」嗎? 在越是極端的環境,就必須用越極端的手段才能求生存。所以叢林裡面的猛獸要廝殺拼搏,所以過去的政治史充滿了殺人被殺酷刑強姦,但是近代民主國家基本上就是選舉被選舉,血腥相對大幅減少。 五千年前的堯舜時代,那種沒有法治、沒有人權、沒有公共秩序可言的環境,到底要如何才能「風俗淳」?根本就不和邏輯嘛! 教科書說什麼堯舜有「皇帝我不幹了,你比較行,讓你來幹」這種「禪讓」的美德,還「傳賢不傳子」所以代表沒有私心、代表好棒棒。 後代的皇帝可以號令天下、有錦衣玉食、可以妻妾成群;堯舜那種時代的「皇帝」,什麼好處都沒有,如果有誰不想幹,根本也在情理之中。 換句話說,後代帝國與堯舜時代,客觀環境不一樣、也沒有什麼維持帝國運行所必須制度的制度,「致君堯舜上」到底要怎麼致?把那些制度通通廢掉,回掉堯舜時代的缺乏制度嗎?「再使風俗淳」?堯舜時代的風樸究竟怎樣個純法? 可是,一朝一朝、一代一代,讀書人始終被這些神話給洗腦。

檢討制度,而非歌頌強者

原始叢林中到處都是毒蛇猛獸,有些強者通過了環境的淬煉,成為了森林裡的泰山,對於所有的動物習性聊若指掌、在處處危機的森林中過活悠然自得。專家學者與賢達人士頌揚:你看:要不是這種嚴苛的環境,哪裡鍛鍊出這麼強壯又有智慧的泰山呢? 他們沒有提到的是:還有那麼好幾個運氣不夠好、身體不夠強的人,他們本來可以是另一個賈伯斯、另一個梵谷、另一個金恩、另一個甘地,但是他們通通無聲無息地死在不見天日的森林裡。 台灣呢?各種制度的不健全如同森林中處處潛伏的毒蛇猛獸,但那些所謂的學者專家與賢達人士要我們鍛鍊自己、反求諸己。 黃馬琍感謝這一路的磨練成就了今天的她;她的故事的確激勵人心,所以我們應該感謝過去那個容許童工的時代造就了今天的商業強人?所以我們應該樂見童年的磨難有助於未來的成就? 過去不重視兒童權益以至於悲劇頻傳(四處可見的童工,難道不是社會的悲劇?);今天兒童權益過分膨脹以至於影響了應有的合理管教。在過於不及之間,我們應該致力為孩子開出一條充滿挑戰卻不會隨便喪命的康莊大道,而不是對於強人們走過的遍地荊棘吟詠讚嘆! 評論的標的 商業周刊:沒有劇本的人生

野人獻曝之~~如何有效降低中國國民黨的得票

從質疑、到痛恨、到鄙夷、再到嘲笑,越後面的,殺傷力越大。 質疑是「這個人真的可信嗎」,痛恨是「我看清了!原來那個人是個混蛋」,鄙夷是「那種混蛋,罵他都嫌髒了我的嘴」,嘲笑則是「嘖嘖,這混蛋天天放屁,都不怕脫肛嗎」。 我的感覺是:朱立倫和連勝文一樣不耐打。問題是上次選台北市長,連與馬之間有心結;這次中國國民黨可是幾乎全黨大團結。也因此,上次電視媒體跟著鄉民一起嘲笑連勝文,這次電視媒體未必跟著鄉民一起嘲笑朱立倫。 所以,要有效降低中國國民黨的選票,婉君們單單在網路上發表酸文、漫畫、填詞譜曲是不夠的。以下是野人獻曝。 第一個階段,要在網路上讓更多的人認識朱立倫,了解這個人的諸般「豐功偉業」,讓「嘲笑」他成為一種風潮。 接下來第二個階段,則是有系統地以各種事件為單位,列明各立委諸公在各種天怒人怨的表決案中究竟是如何提案、如何投票。 例如,「開放有毒廢五金進口」是哪幾個立委提案的?哪幾個立委贊成?哪幾個立委反對?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比率分別是多少?藉由客觀的數字揭露中國國民黨的形象。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最後一個月,把同樣這個資料庫換個方式呈現,以「立委」為單位,看看那些要競選連任的立委曾經做過哪些事?隸屬於哪一個政黨。 當然,這要建立一個資料庫、成立一個資訊發佈中心(比如說大選候選人觀測站粉絲頁),然後策略性地、依序發佈主打議題的相關資訊。搭配婉君、寫手的投書轉載,產生漣漪般的效應,一圈一圈擴散出去。 這三個階段層層落實,才能有效打擊中國國民黨。從「黨的主席」、「黨的形象」、到「黨的立委候選人」,有系統的揭露他們的本質,才有希望真正降低總統、政黨以及立委候選人的投票。 否則,光是打「朱立倫」或是「中國國民黨」?朱立倫反正贏不了,死豬不怕滾水燙!中國國民黨的爛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每屆立委的得票依然漂亮啊! 光是贏總統選舉是不夠的。立委席次也要盡一切可能壓低中國國民黨的得票,才能夠「量變產生質變」,讓原本要挹注中國國民黨的資源觀望、讓中國國民黨自亂陣腳、讓他們因為爭奪資源而互咬。 這可以產生借力使力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我也曾經主張「如果中國國民黨可以脫胎換骨,那麼把它打倒了,就是少了一個制衡民進黨的力量,對於台灣未必好」。可是,既然中國國民黨這麼堅持要這樣惡搞下去,那就徹底把它幹倒。沒有什麼「窮寇莫追」的疑慮,只有「除惡務盡」

他「失言」?還是你「找碴」?

「失言」有哪幾種?依照「是否真的有錯」以及「錯誤的明顯程度」,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種叫做「單純的一時說錯」。 假設蔡英文因為趕場累昏了,一時不察說出「民主進步黨背負著龐大的黨產,不公不義也不還給人民……」,這明顯只是一時口誤,正常人都不會懷疑「原來民進黨有巨大的黨產.....」。硬要在這種「說錯話」挑毛病,屬於「找碴」。 第二種叫做「不算錯的錯」。比如說「話語本身沒有說錯,但是因為一段話不足以說完所有面向、補充所有例外,所以聽起來不夠周延」。 想像:當蔡英文說「在財經問題方面,年金議題極為嚴峻」,難道代表蔡英文不重視失業問題嗎?當然不是嘛!哪有誰能用幾句話就把所有的面向都說得清楚又周延呢?硬要在這種「說錯話」挑毛病,叫做「在雞蛋裡面挑骨頭」。 第三種叫做「不像是錯的錯」;之所以必須對這種情況認真,是因為「說出這樣的話代表腦子裡面的觀念有問題」。 比如說,柯文哲說過「法律是要用來服務人民的;法律沒有說不能的事情,為什麼不能做」。 多數人都相信柯文哲說這些話的時候是立意良善的;「為人民服務」聽起來也是絕對的政治正確;但是另一方面,「法律保留原則」只是最基本的法治概念,而柯市長在「以監視器取締違停事件」中,以言語和行動證明自己腦袋中沒有這樣的法治概念~~幸好柯市長懸崖勒馬,總算時猶未晚~~從這種「說錯話」裡面指出「語言背後價值觀的問題」,無論如何不算是挑語病。 那麼,蔡英文說「當選後會要求國會議長保持中立」有沒有說錯呢?如果有,屬於哪一種情形呢? 國會議長在主持會議的時候,理論上當然應該「依照議會規則主持會議」保持中立~~這個時候,「議長需要中立」,是理所當然的廢話。 另一方面,對於各項法案,議長自己會不會有價值判斷?當議長依照議事規則必須加入投票的時候,需不需要做出議長自己的決定?當然必須。這個時候「議長需要中立」是莫名其妙的廢話。 有些人說,唉,就是因為覺得現在的國會議長不中立,「連廢話般的道理都做不到」,所以蔡英文才會強調「選上總統之後將會要求國會議長」啊! 蔡英文以一個「選民」或「黨主席」的身分,當然有權力要求國會議長「依照議事規則公平地主持會議」,但是「如果我選上總統以後,我會要求國會議長中立」?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在正常的民主國家,至少在「理論上」,總統與立法院院長的位階是平行的,沒有誰比較大的問題

真正的自由要靠紀律達成

真正的自由,不是能夠漫無目的的航行,而是可以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目標,然後在自己選擇的鐵軌上,穩健地往目標邁進。 用紀律打造的不自由,正是平凡人邁向自由的穩健道路。只是我們從小被管怕了,於是討厭被管理,甚至討厭自己被自己管理,於是總是無法持續地向目標邁進。 然後,四十歲了,什麼時候我才能學會管理自己? Orz

盛怒之下的評論

氣憤會讓人「無法客觀描述事實」;「無法客觀描述事實」就是有失公允;失去了公允的立場,不但傷害了被描述的人事物,也同時讓自己做出的評論失去了可信度。 「是否傷害他人」是一種道德上的考量;「讓自己做出的評論失去了可信度」是一種利弊上的計算。對有智慧的人來說,兩者是一體的兩面。所謂「話不可說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背後的道理並不只是「道德上的考量」,同時也兼顧了「利弊的計算」啊! 這個道理我很久之前就知道了,可是我自己偶爾還是會犯這種錯。 再度提醒自己。

不扛鼎的力士

大約是去年,某個每週五晚上,我參加了在台北蔣介石紀念堂的「不要核四五六」運動。我還很熱血地跳上台,對著台下慷慨激昂地承諾「我要一直寫一直寫,直到大家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十個多月來,休假在家的我可以盡情地寫,這才發現寫東西真的是一件傷神傷身的事情。 想要改變台灣?有怎樣的能力加上機運,才能坐上一定的位置,才能做出一定的改變;只要有能力,就算沒有機運、沒有位置,還是能夠造成改變~~雖然成果小很多、時間多很多。 就像是天平~~沒有正確的支點、硬要去扛扛不起來的東西,只會把自己壓垮;認清了自己的重量與支點之後,老老實實地一步一腳印,有多少力做多少事情,不用因為求好心切而把自己榨乾壓扁、同時可以心安理得地過每一天。 換言之,想要為了理想付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學會「不要拼命去扛自己扛不起來的擔子」。 當然,有些力能扛鼎的勇者無懼無畏,也真的把鼎扛起來了;但是更常見的情況是:無懼的力士力不足以扛鼎,卻為了扛鼎而折斷了自己的腰桿;無謂。那實在有些可惜了。這些力士的這些力氣,本來可以用來做很多小一點、但是仍舊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說「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寫手」就是我心目中的「扛鼎」。休假寫了十個月,那些不寫不快的吠文成了近百篇的見刊文章,大致說來應該不算一事無成~~我證明了我的氣力,也試著找尋我的機運、尋找我人生的槓桿點,但是顯然沒有達到我心目中的目標;相對的,我因為一直讀一直寫而身體越來越虛弱,感冒的頻率越來越高。 休假結束的前夕、也是大選最熱鬧的時期,可以想見的是媒體論壇必定百花齊放,不差我多一篇少一篇廢文。該是調整寫作策略,立志當一個「不扛鼎的力士」的時候了。 接下來,我需要的是培養我的體魄,好好將養我這一點半大不小的氣力。 雖然,眼看著這麼噁心的政局,我還是會一直忍不住想要發吠文。但是,是該「練習忍住不發吠文」的時候了。

寫作策略的調整

大約是去年,某個週五晚上,我參加了在台北蔣介石紀念堂的「不要核四五六」運動。我還很熱血地跳上台,對著台下慷慨激昂地承諾「我要一直寫一直寫,直到大家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十個多月來,休假在家的我可以盡情地寫,這才發現寫東西真的是一件傷神傷身的事情。 想要改變台灣?有怎樣的能力加上機運,才能坐上一定的位置,才能做出一定的改變;只要有能力,就算沒有機運、沒有位置,還是能夠造成改變~~雖然成果小很多、時間多很多。 就像是天平~~沒有正確的支點、硬要去扛扛不起來的東西,只會把自己壓垮;認清了自己的重量與支點之後,老老實實地一步一腳印,有多少力做多少事情,不用因為求好心切而把自己榨乾壓扁、同時可以心安理得地過每一天。 換言之,想要為了理想付出?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學會「不要拼命去扛自己扛不起來的擔子」。 當然,有些力能扛鼎的勇者無懼無畏,也真的把鼎扛起來了;但是更常見的情況是:無懼的力士力不足以扛鼎,卻為了扛鼎而折斷了自己的腰桿;無謂。那實在有些可惜了。這些力士的這些力氣,本來可以用來做很多小一點、但是仍舊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說「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寫手」就是我心目中的「扛鼎」。休假寫了十個月,那些不寫不快的吠文成了近百篇的見刊文章,大致說來應該不算一事無成~~我證明了我的氣力,也試著找尋我的機運、尋找我人生的槓桿點,但是顯然沒有達到我心目中的目標;相對的,我因為一直讀一直寫而身體越來越虛弱,感冒的頻率越來越高。 休假結束的前夕、也是大選最熱鬧的時期,可以想見的是媒體論壇必定百花齊放,不差我多一篇少一篇廢文。該是調整寫作策略,立志當一個「不扛鼎的力士」的時候了。 接下來,我需要的是培養我的體魄,好好將養我這一點半大不小的氣力。

吠文的水平層級圖

圖片
一個簡單卻實用的圖,可以用來提醒自己:隨時不忘檢視一下「自己的吠文到底有多廢」。如果實在階層太low的話,實在很可以少寫幾篇。

中國國民黨為何總超乎你我的想像~~(原標題:當他們開始了解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的全國臨時會落幕,順利地柱下朱上。因為這齣戲實在是太難看的,許多人痛罵中國國民黨毫無誠信,連部分深藍淺藍的網友都揚言明年絕對不會票投中國國民黨。 或許有些人開始了解中國國民黨很爛了。但是又怎樣? 如果明天中國國民黨主打死刑議題,蔡英文除了閃躲,還能怎麼接招?堅持核心價值的廢死人士批評蔡英文、中國國民黨順勢加碼批評。於是民進黨流失兩趴的選票,國民黨加兩趴。 如果後天再來一個宇昌案,沒有的事情說成有,拿著變造過的資料指控蔡英文;變造被抓包之後說是不小心的;就算是這麼荒謬的指控戲碼,還是可以造成耳語。 這樣的戲碼四年前的中國國民黨就演過了,時任經建會主委的劉憶如在大選前拿著經過變造的公文指控蔡英文,有沒有違反選舉相關法規?結果有誰因為這種荒謬的「疑似」違法行為受到司法審判嗎?沒有!「檢方認為,宇昌案內容可受公評,相關被告對於蔡英文提出的質疑、評論,並非憑空捏造,無法構成意圖使人不當選要件,一併簽結。」這種可以傷人卻絕不傷己的手段,中國國民黨又有什麼理由不再拿出來使使? 之前的廢死議題加上這次的指控,投給蔡英文的人數再減少兩趴,觀望的人增加三趴,國民黨又加一趴,宋被邊緣化,掉2趴。 好了,差距縮小了五、六趴之後,媒體開始大肆渲染,「蔡英文民調趨勢明顯下滑」、中國國民黨的基層開始「宣稱恢復信心」,於是更多的選民開始觀望。然後那些必須在選戰裡面布局,本來覺得國民黨會潰散而流失的資源,流失的情況止住了,說不定還回升,立委席次於是再拿下幾席。 這個就是滾雪球。 中國國民黨有錢、有媒體、有長期經營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還有最重要的~~多數的民眾都還是「黨國腦」,擁抱「黨國價值」啊!「利出一孔」的中國國民黨全黨大團結來玩「滾雪球」,還怕玩不轉嗎? 什麼叫做「黨國腦」?所謂的「黨國腦」未必存心鞏固黨國體制,但是他們的思想行為確實鞏固強化了黨國的剝削。有些人因為「那些人總算開始了解中國國民黨了」而歡呼,但是事情有這麼樂觀嗎? 中國國民黨倒行逆施都已經這麼多年了,到現在才開始認識這個黨?這是何其悲哀的事情?這有什麼好高興的?況且,依照台灣過去的經驗,大家的記憶可以維持多久?我們不妨問問自己:走出臉書的同溫層,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真心認同「民主不能當飯吃」! 並非只有中國國民黨的死忠黨員才具備黨國腦。那些擁抱黨國價值的,都是。比如說「看到部屬寄發存證

癈文秘訣~~以「狗屎真的可以吃」為例

寫癈文有幾個要點。 首先,我們當然要分清楚這篇文章攻擊的目標(或理念),以及文章想要宣揚的目標(或理念) 文章一開始要先說宣揚主題理念有什麼小缺點;這段行文要有理有據、要中道理性;起手式必須讓人覺得作者真的是超越藍綠的中道理性愛台灣。營造出這樣子理性思維的形象之後,接下來,才可以在轉折處加上一個很重要的連接詞,也就是「但是」。 「但是」之後,就是火力開始發揮。如果你要砲的對象本身實在就很醜陋,那當然就是火力全開;如果想要砲的目標其實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要怎麼樣把它寫成很嚴重呢? 如果這個議題用量化的方式(比如說多少人、多少錢、多少件),聽起來特別讓人心驚,那麼就量化它。要知道,「量化」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說,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你要砲的對象有2300人,這時候你不能說「人數高達萬分之一」,要說「潛伏在你我身邊,總數達2300人之眾的人數」。數字加上形容詞,會讓同一件事情聽起來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如果想要砲的目標量化起來根本無足輕重,那麼就質化它。總之,怎麼聳動,就怎麼寫。想要聳動,當然必須要有豐富的詞彙;詞彙要避免學術用語、貼近生活口語,才不會讓讀者產生隔閡,覺得有看沒有懂,才能發揮最大的文宣效果。 要如何產生最大的效果?這也是有策略的:要以偏概全(手指扭傷說成肢體傷殘)、要小題大做(長了一個青春痘就是無言見江東父老)、要含沙射影(暗示還有更多的問題)。 最重要的策略是:要顛倒黑白。 怎樣叫做顛倒黑白呢?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狗屎不能吃,這時候就要反過來力證「狗屎真的可以吃」。既然你都膽敢做出這麼重大奇特的主張了,那麼讀者當然要好好檢視一下你的論述,才不會失之偏頗,這時候,你至少賺到了發言權、吸引了原本對狗屎不屑一顧的人過來琢磨琢磨。 但是,顛倒黑白哪有這麼容易?這需要一些輔助技巧。掌握幾組關鍵字,就可以事半功倍。哪些關鍵字呢?「絕對」、「相對」、「某種程度以上」、「理性」、「民粹」、。 比如說,「天下沒有什麼是『絕對』安全的食品,只有『相對』安全的概念」、「只要經過適當處理、在『一定安全值以內』都沒有疑慮」、「關於食品安全問題,應該要回歸理性,不該訴諸『民粹』」。 這幾組關鍵字的妙用是: 天下很難找出「絕對」的事情;當我說「沒有絕對的ooxx」這種很難反駁的廢話的時候,就是我說服你的、成功的第一步。 當我說「我所主張的東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關於「應該如何看待某個人的某項論述」,可以分成三個層面思考:「他為什麼發表這樣的論述」(動機)?「他的論述有可能影響哪些人」(影響的對象)?「如果事情照著他的主張去走,會造成怎樣的結果」(效果)? 對於動機的質疑 事實是:質疑「動機」是很不智的。 就算他是基於正面的動機而發表這種論述,也可能造成負面的效果,難道因為「動機很正面」所以就應該輕忽可能的負面效果?就算他是出於負面的動機而發表這種論述,也可能造成正面的效果,我們「借力使力」都還來不急,又何苦拿著動機論這把刀讓他一刀斃命? 難道我們應該因為「明明看起來是同志,卻發表了負面論述」,就把自己的同志硬是打成階級敵人?更別提有些根本是口蜜腹劍的敵人,包藏禍心、因勢利導要我們踏入看似美好的陷阱。 況且「動機」這種事情幾乎可說是死無對證,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質疑探求了半天,不過是白費心力,不如把精力放在「影響對象」與「效果」這兩個層面之上。 「影響對象是誰」與「效果如何」 很少有什麼主張可以同時說服所有人。就以「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為例,有些人主張「民主政治的本質必須是政黨政治、需要有政黨制衡,所以中國國民黨倒了,台灣未必好」,有些人主張「中國國民黨根本不是民主政黨,只會加速台灣政治的腐敗,一鍋老鼠屎弄臭幾粒米」,於是堅持「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這兩種主張看似對立,於是許多人論戰不休。其實這兩種主張各自言之成理,而且背後有兩個根本性的相同:「希望台灣政治更好」,以及「如果中國國民黨是個正常的民主政黨,對台灣的政治發展不是壞事」。 對於覺醒公民而言,因為體悟到了中國國民黨長期的倒行逆施以及結構性的病入膏肓,所以堅持「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於是努力宣揚種種國民黨的惡形惡狀;但是另一方面的事實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擁有偌大黨產的國民黨難道真的會在2016一役徹底被殲滅? 對於所謂的「藍軍」而言,很難認同「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種論述;這樣的口號越響,越會激起藍軍的危機感、只想團結保命卻忘了改革求生;這個時候泛藍軍需要的是「國民黨快好,台灣會更好」這帖藥,讓泛藍民眾打從心底認為國民黨的高層需要改革、自己的選票不能因為泛藍情結而繼續被國民黨高層綁架。如此一來,對台灣而言,「老鼠屎大顆變小顆」、甚至「少一顆是一顆」,難道不是天佑台灣? 換言之,兩種論述之間,又何必

認同、批判與不認同

我對一百件事情發表看法,怎麼可能有誰在這一百件事情上都和我抱持著相同看法?不可能嘛! 於是,有時候會出現正面的認同、有時候會出現中立的批判、有時候會出現負面的批評,這些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寫文章的原始動機,是不寫不快;當然不可否認的,會希望自己的觀點「被認同」;但是如果進而擔心自己的觀點「被批判」、甚至擔心自己「不被認同」,那實在就是偏離了評論時事的核心意義了。 更進一步說,這個世界並不缺少「和大家一樣的聲音」;為了獲得認同以及隨之而來的掌聲、甚至利益而寫那些大家都在說的話,除了「寫出大家的心聲」之外,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相對的,只要是經過真誠反思的意見,越是與大眾不同、越是重要。雖然這樣時常會被認為是「標新立異」、「為反對而反對」,可是每個社會都需要多元的聲音互相批判,才不會淪為一言堂~~一個所有少數聲音都被消滅的可怕世界。 剛剛忽然發現自己其實還是有些在意「不認同的聲音」,所以再次提醒自己。

文化傳承的機制~~出版的昨天與明天

像我這樣一個想要寫作,但是連拉一篇屎一樣的文字都要便秘半天的人,不可能不對作家產生敬意。 更何況,每年都有無數的作者,好不容易寫成了一本書、好不容易有出版社願意出版、好不容易書店通路願意鋪貨,可是實際上,多數的讀者只是看排行榜挑書。簡單的說,就是無數的心血還來不及被看見,就淹沒在書海中。想到這些作家的遭遇,除了敬意,難免還會加上一點感傷。 可是,說得實際/現實/殘忍一些:沒有誰「應該」幫助誰被看見。對作家而言極為殘酷的市場機制,怎麼說都不是道德上的瑕疵、或是經濟原理上的市場失靈;既沒有辦法依靠道德的呼籲來彌補這個不幸、也沒理由動用國家資源來扭曲這個市場。 怎麼辦?先直接說結論: 如果你是出版社。 出版社應該贊助值得培養的作家,就好像貝多芬接受貴族的贊助,於是能專心創作。出版社則是從這樣的栽培之中挑出拔尖的人才,然後集中火力行銷包裝;培養十個、行銷三個;兩個打平、一個大賺;這樣的操作,好過大量出版,期待一本大賺以補貼九本的虧損。 如果你想當作家。 如果你有滿腹的內容,就努力寫;如果你覺得你值得被看見,就努力讓自己被看見~~投稿讓出版社看見你、或者透過網路讓讀者直接認識你的作品;如果你的作品值得讀者花錢購買,就會有金錢上的酬勞回報~~可能是演講酬勞、出書版稅、出版社的贊助供養或是其他任何形式。 話說從頭。事情的本質 是: 五百年前,有本事寫書的人不多;五十年前,二次大戰後,因為教育的普及,讀者、作者都變多了,出版社也變多了。有實力又幸運的作者被出版社看見了,然後出版社把書放在書店裡面,讓書本與作者被看見。 網路時代,所有產業都面臨劇烈的海嘯。 人們關心的是「文化如何在新時代被傳承」而不是「出版社如何活下去」 ,一如「第四權如何在新時代發揮監督力量」而不是「報社如何活下去」。 能夠回答核心問題的答案,才是正確的答案,才是能夠活命、賺錢的方案。 在2015的今天,閱讀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在網路上閱讀成為一個免費又便利的選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者認真寫出來的書根本沒有機會被逛書店的讀者發現。出版社叫苦連天,作者們當然也很哀怨,大家都擔心文化傳承難以為繼。 問題必須反過來思考:身為一個讀者,我必須先看到一個作者、一本書,然後翻閱看內容,然後「覺得值得買」,才會真的花錢去買。況且,好文字未必值得買,例如,不管報紙的社論再精采,受限於時效性,很

才與財的交換

讀史記,讀到下面這段文字「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白話文就是:受了人家的好處,當然就要盡力盡心,死而後已。 短短三句話,感觸良多。 第一個感受是:好感人的情義。 第二個感受是:標準的奴化教育。只有有錢人才會有本事送車、送衣、送食。頌揚這樣的價值觀,等同於鞏固社會的固有的不平等! 第三個感受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依靠「資源交換」在進行的。有錢人用錢買才,何錯之有?有才者因財奉才,又真的就是奴隸性格嗎?怎樣的忠心是美德?怎樣的忠心算是愚忠?究竟,「食君之祿、忠君之事」與「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之間,哪裡才是一個理想的平衡點? 第四個感受是:如果我是有錢人,看到這段文字,或許我會點頭如搗蒜吧?

我手寫我心

有時候覺得「詞不達意」,腦中想到的東西,總是沒辦法好好說清楚。 有時候覺得,有些道理明明用嘴巴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的事情,怎麼用文字表達變得好像很困難? 其實,「詞不達意」不一定是因為詞彙不夠豐富,更可能是因為對於那個「意」還沒想清楚;我們以為自己可以說得很清楚,其實真要說出來,根本說得二二六六~~這也是為什麼上台簡報需要反覆練習的原因~~「腦中想到的」與「嘴巴說出的」,時常不太一樣,更別說要條理分明地寫出來了。 這種時候,老老實實地,用文字把思緒整理一遍,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 常常進行這種練習,可以讓思路更清晰、文筆更流暢。用文字整理想法的過程,是痛苦之所在,也是樂趣之所在。一旦寫得順手了,就會發現「我手寫我心」是一件很暢快的事情。 有些心情不足為外人道矣,於是對著鍵盤螢幕狂敲鍵盤,於是情緒有了宣洩的出口。 有些心事只能自己和自己商量,於是把心中的那團糾結仔仔細細地在螢幕上描繪出來,然後一一梳理、自己與自己對話,然後發現原來糾結其實並不難解。 更別提那些讓人憤怒的狗屁公共事務。如果心有所感不罵不快,就酣暢淋漓地寫篇吠文。雖然未必能造成什麼實質改變,至少也幫著許多有同感的人痛快罵一場;抒發了情緒,又滿足了小小的成就感。 能夠我手寫我心,是一種幸福啊!

「民族」、「國族」與「國家代表隊」

「民族」、「國族」都是不難理解的名詞。有同樣血緣的,算是同一「民族」;有同樣文化的,也算是同一「民族」;當然,因為以前的人類沒有進步的交通工具,所以有同樣文化的,先天上往往具有同樣血緣;至於所謂「國族」,指的是同一個國家,而且該國家的國民大致上擁有同樣的血緣、文化。 民族主義什麼時候會特別興起?一個民族被另外一個民族侵略的時候;國族主義什麼時候會特別興起?一個國族被另一個國族侵略的時候。民族主義與國族主義可以用來凝聚向心力以抵抗侵略,這是它們的好處。 可是,血緣、文化都會不斷融合,新國家可能從舊國家中獨立出來、甲國家也可能被乙國家併吞;這些在歷史上都是鐵一般的事實。硬要去區分「哪一國」、「哪一族」然後進行比較甚至對抗,都是很危險的事情。有多危險?看看希特勒的種族淨化論就知道了。 因為民族間殺伐之慘烈、以及血統融合讓民族的區別越來越困難,所以「民族大義」式微了,剩下「愛國情操」仍然政治正確。不論如何,「愛國」應該只是「凝聚向心力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每一種「手段」都有優缺點,只要利大於弊,就不妨採用;但是歷史證明「愛國」總是獨裁者拿來澆灌威權思想、樹立思想敵人的、弊大於利的「手段」。翻開人類歷史,被敵國殺死的人民比較多?還是被自家獨裁者餓死、打死、殺死的人比較多?更別提那些野心勃勃的獨裁者黷武窮兵、把人民推上戰場、推向死亡。 「愛國」的核心意義,是「國家愛人民」,不該是「人民愛國家」。國家如果愛人民,人民自然會「從內而外」地「愛國」。那些「從外而內」的愛國主義,只能塑造愛國的表象~~比如說在球賽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國家代表隊搖旗吶喊;但是「國家利益與自身利益有所衝突」的時候,跑得比誰都還要快。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人拼命要移民到美國,少有美國人自願放棄美國國籍歸化為中國人的原因。 下次國際球賽的時候,當我們高喊「中華台北隊加油」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這個代表隊贏了我們就會爽?為什麼「能夠幹掉韓國隊」我們就特別爽?我們爽了之後又怎樣?人民更幸福了一些?還是我們的國族主義又更鞏固了一些?甚至,更深一層的問題是:我們的「國族主義」到底是哪個「國」?有幾個地球人承認這個國? 別再說「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了。不管是食衣住行育樂,政治無所不在地影響了生活的一切,我們到底還要自欺欺人到什麼時候?

形影不離的「威權思想」與「國族主義」

圖片
中國國民黨的威權腐敗形象這幾年來深植人心,但在七年多以前可不是這麼回事。當時由馬英九領軍的中國國民黨一支「我們準備好了」的廣告讓多少人熱血沸騰,迄今記憶猶新;直到四年前,還有689萬的選民把台灣託付給中國國民黨這個威權政黨,於是有了「689」這種戲稱,泛指「不知中國國民黨之威權」或「不知威權之可怕」的選民。 大約是兩年前,不管是臉書還是賴,時常看到有人轉貼「拒用韓貨、愛用國貨」之類的文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所謂的「689」未必轉貼這則文章,但是轉貼這則文章的往往都是「689」。尤有甚者,覺醒公民力挺的白色力量柯文哲也說,「可以幹掉韓國的,我都愛」;另外,柯文哲也說「有任期選舉對台灣政治是傷害」。 為什麼威權思想和國族主義往往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有「威權思想」的人,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更大的權力。所謂有「威權思想」的人,未必就是一心想要家天下的野心帝王;這種人也可能是一心想要服務社會人民、卻覺得自己處處受到民主(民粹?)牽制,而感嘆有志難伸、有力難施。 至於國族主義的內容,則是「因為我們同一國,所以請大家更團結」。「團結」的另一個面向,就是「萬眾一心」~~人多意見多,如果人人都質疑領導者,那領導者怎麼領導?有本事你來領導看看啊?~~所以當然不應該質疑領導者! 於是,威權主義與國族思想成了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好朋友~~「服從領導」與「團結一心」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啊!難怪,偏好國族主義的人民,往往高呼愛國忠君;而一心想掌大權的獨裁者,最喜歡宣揚國族主義。 民主時代,「忠君」這個口號實在喊不出口了,就改口高呼「鞏固領導中心」、「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時代不斷演進,「鞏固領導中心」聽起來實在太威權了、「領袖比國家更重要」也實在很難自圓其說,於是就改口疾呼「團結一心」。 可是,「國」是由「家」所組成;「覆巢之下無完卵」,重點在卵而不在巢,「沒有國哪裡會有家」根本是謬論;國族主義總是被濫用,被用來要求個人、家庭「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可是,「威權思想」是滋生「威權制度」的沃土,而「威權制度」是培養獨裁狂人的溫床~~最可怕的是:獨裁狂人往往是高呼救國愛民卻禍國殃民的混世魔王。 因為中國國民黨太爛,所以柯醫師順利化身為柯市長;持平而論,柯市長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心家天下的混世魔王;事實上,柯市長也有不少為人稱道的市政~~但是柯

閱讀的眉角~~這樣閱讀,算不算「想太多」?

圖片
閱讀一篇文章,有很多東西值得深究。 作者在文章內的文字,不外乎兩類:其一是「作者對於客觀資訊的描述」,其二是「作者對於客觀資訊做出的主觀評價」。 進一步說,有關客觀資訊,作者可能「不知道自己寫的資訊其實並不真實」,也可能「作者故意修改甚至憑空創造『資訊』」;有關主觀評價,作者的文字可能是「真心話」,也可能「意在言外」,甚至於根本故意「講反話」。 評論欣賞一篇文章,多少都會談到「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用意」。說到作者的「用意」,當然就必須從剛剛探討的面向進一步釐清: 有關客觀資訊,作者所寫的『客觀資訊』,真的符合事實嗎?如果不符合事實,作者究竟是對於客觀資訊的掌握能力不足?還是故意寫錯? 有關主觀評論,作者做出的主觀評論,到底是『真心話』?『意在言外』?還是『故意說反話』? 釐清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才「可能」「比較」接近作者寫文章的真正用意。當然,如果參照作者的生平際遇、人格特質作為佐證、判斷資料,就更可能掌握作者文字的真義。 要怎麼知道「資訊是否符合真實」?只能靠認真做學問的人努力考證。 要怎麼知道作者說的「主觀評論」是否為真心話?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看看文章內容,是否前言後語自相矛盾。 如果作者當初寫文的時候「對於同一個人的主觀評價,自相矛盾卻『不自知』」,那麼表示整體而言,作者的「主觀評價」是有瑕疵的;如果作者當初寫文的時候「刻意自相矛盾」,那麼顯然作者故意在文字裡面埋梗,等著讀者自己去發掘。 像司馬遷這樣「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作者,在那個強調「一字之褒,勝於華袞」的歷史學界,很難想像「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對於同一個人物的主觀評價,時常不自知地前後矛盾」。 因此,仔細地從史記的字裡行間去找「有沒有前後矛盾的地方」,應該不算是「沒事找砸」、「想太多」。 四十歲的今天,重讀史記「魏公子列傳第十七」,發現了許多高中時代的我不曾發現的「文章裡面的自相矛盾」,於是對於通篇文章的一字一句越來越容易產生「咦?這裡該不會也有梗吧」的懷疑,到了一種覺得自己已經開始鑽牛角尖的地步。 這些鑽牛角尖的問題,有些其實需要「客觀的資訊」來解答,有些則是「各人見解不同」的「主觀見解」。我沒有那個能力、時間與耐心去考證客觀資訊,所以只能很偏頗地在「個人見解不同」的地方,說說那些「在人情義裡上說不通、前後文字似有伏筆」的地方,說說這

當我女兒問我......

六十多歲的老媽時常感嘆台灣的政治越來越糟糕。在她的觀念裡,總之都是萬惡的中國國民黨害的。 她說的當然也不算錯;不過我總是喜歡堵她一句:「這麼爛的社會,是哪一代人造成的?是哪一代人縱容的?『把自己顧好就好/好好讀書就對了』不正是你們這代人教給我們的嗎?結果你怪這個社會越來越冷漠、越來越自私?」。然後她就啞口無言了。 我實在很怕二十年之後,我女兒用同樣的話堵我的嘴。所以我卯起來一直寫、一直寫。 但是,像我這種急功近利的人,時常會想:寫這些,到底有沒有用?那些文章根本沒人按讚表示認同啊/按讚認同的人會不會根本只是同溫層、從來就沒有誰是因為文章改變的/有些人按讚根本只是習慣性地到處按讚、連內容都沒看......。 我很清楚的知道,客觀而言,我的文章不過是狗吠火車。就算果真有那麼幾個人竟然因為看了我的文章而開始對政治有那麼一點點的關心,恐怕也是屈指可數的寥寥數人。 唯一可以用來安慰自己的理由就是:我寫,只是為了問心無愧;等到有一天,我可以對我女兒說,『唉,很抱歉老爸能力有限,沒辦法給你一個美好的社會;但是至少老爸我也曾經努力寫過了』。 這就是我為什麼卯起來寫的原因。你呢?如果你有下一代,你要怎麼樣回答你子女的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總該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做些什麼,不是嗎?

查理的政治碎碎念

圖片
2015-12-17-星期五 「聯合次要,打擊主要」恐怕不適宜用在思想戰之中。 那不叫「權宜」,那叫「放棄中心思想」,超容易被因勢利導而不自知。尤其當對手的資源比我們多無數倍的時候! 2015-11-13-星期五 我很無聊地表態一下:我沒有罵過陳水扁、還時常寫文批判柯文哲,這輩子目前不曾投票給中國國民黨,不過時常被廣大鄉民當成是居心不良的陰謀份子(攤手 *** 在網路時代,一篇淺顯易懂、有理有據的文章,其影響力,抵得過一千篇的咒罵叫囂。 真心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試著練習寫作文。不只是寫「我為什麼覺得我是對的」,還要練習寫「我為什麼覺得你是錯的」。 慢慢的,就會發現,有時候「我說不出自己為什麼對」或是「我說不出你錯在哪裡」。 於是我們必須邊寫邊想:正面地想、側面地想、反面地想;一邊寫,一邊想;一邊想,一邊寫........。走到這一步,我們就算開啟了「自我對話」的功能。我們開始能夠更客觀地思考問題;聽到陌生的論點,能夠更快地掌握到對方想要表達的重點;聽到似是而非的言論,能夠更快看清對方思考的盲點。 透過這種方式思考問題,我們的思考更周密了、打筆戰的能力更強了。就算思考未必因此而「保證正確」,但是至少「更可能接近正確」;就算未必因此成為頂尖寫手,但是至少「戰力大幅提昇」。 *** 我ㄧ向認定中國國民黨是個臭不可聞的大糞坑;願意長期在糞坑裡打滾分髒分贓的人,可能是清流嗎? 忽然跳出糞坑之後,就是「勇於改過」、「棄暗投明」嗎? 在我看來,這種人的嗅覺(基本價值觀)根本有問題;不過哪裡有利往哪邊倒罷了! 選舉快到了,你願意再想想這個問題嗎? *** 《看了一篇有學問的論述,有感》 錯誤的價值觀+廣博的學問=看起來特別有說服力的錯誤論述。 這個時候,讀者需要有清楚的邏輯,才能穿透學問的迷霧,指出博學論述的錯誤所在。 就是下面這篇文章 有哈佛的師生,抗議哈佛校徽代表了當年某蓄奴主的家族標記,因此要求學校移除或修改校徽。 哈佛正式的回應是:學校知道該贊助者在歷史上確實存在著蓄奴與虐待奴隸的惡劣紀錄,但其對建校的貢獻也確實是不可否認的,所以絕對不會修改或移除校徽。 類似的爭議,其實也發生在耶魯的卡洪齋(Calhoun College,名稱雖為學院,但其實是宿舍)。

大選的詛咒、柱走與主軸

圖片
每到大選,中國總愛以戰爭威脅影響台灣人的投票傾向,連台灣島內也有許多人詛咒「如果誰誰誰當選,中華民國就要滅亡了」。這種莫名其妙的威脅詛咒當然不是正常民主國家選舉時應該出現的戲碼,但是台灣總統大選的戲碼越來越荒謬。不但有「選前下跪親土地、選後排隊親中共」的戲碼,還有選前六三三、選後淨說五四三的總統,甚至「在選前拿著變造的資料指控總統候選人貪汙濫權」這種明顯的犯罪事實,選舉過後也可以船過水無痕!現正偷倫換柱的戲碼強勢上映,更是讓人看得瞠目結舌。 中國國民黨要如何朱逐主柱、忠貞黨員又會如何地痛心疾首,那是中國國民黨的黨務事。拿來當成茶餘飯後的笑話談談不妨,用來凸顯該黨威權獨裁的性格、進而讓多少年來誤以為中國國民黨具有理想性的民眾體會「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也不是壞事,但那根本不是大選的主軸,不是民眾真正應該關心的議題。 總統、立委選舉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除了選出理想的候選人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共識的檢視、對話與凝聚」。按照中華民國憲法,我們到底是不是一列開往「被統一」的火車?如果是,我們到底要不要被中國統一?如果不想被統一,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事情? 環保很重要、健保很重要、教育很重要、人口政策很重要、經濟政策很重要、流浪貓狗的問題很重要……,於是我們討論關注這些議題、改善這些問題。然後呢?把這些問題都改善之後,好被中國那樣一個獨裁集權的國家接收統治?台灣的黑心食品吃不夠、改吃中國的地溝油?高雄的氣爆不夠慘、再來一次天津氣爆? 滑天下之大稽的換柱戲碼只該是笑話一則,這塊島嶼究竟要如何往前走、走向哪裡去,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共識是什麼?這些,才是選舉真正的主軸,才是總統與立委候選人們應該認真面對的議題;候選人有義務提出、媒體有義務熱烈討論的議題。對於光是強調內政很重要,對於憲法的主權議題卻不置一詞的候選人,套句柱柱阿嬤的話~~沒有格調,民調再高又有什麼用? 本文刊載於 2015-10-09-蘋果日報電子報論壇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圖片
四維八德之所以可以拿來操控人民,必須有幾個前提:第一,遊戲規則(比如說「怎樣才算道德」)是由當權者定的;第二,裁判是當權者擔任的;第三,只有當權者身上有哨子,而一個哨子可以蓋過一百人的吶喊。第四,人民腦袋裡面裝的東西,要不然只能是漿糊,要不然就必須是符合當權者利益的思想;不聽話的腦袋,只好砍了。 當然,道德的準繩實質上不會用來衡量當權者。沒有哪個裁判會笨吹自己犯規的哨。當權者偶爾做了什麼符合道德的美事?當然要大書特書;當權者沒幹什麼好事,那就捏造一些吹吹牛、化化妝;當權者幹了壞事?當然絕對不能聲張。所以蔣介石看著魚兒力爭上游的故事被寫進了教科書,蔣介石下令主導的花園口黃河大決堤鬼哭神嚎,則沒有幾個台灣人知道。那些知道事實真相的人,就會淪為黑名單,不得返台。 也因此,「麥克風」一定得要掌握在當權者手上。所以中國國民黨要查禁黨外雜誌禁止妖言惑眾、所以中國共產黨要有網路長城以維持社會和諧。 進入資訊時代之後,獨裁者除了用國民教育洗腦民眾、當然也會善用資訊科技監控民眾;而識字的民眾~~不論洗腦成功與否~~則是透過資訊科技傳播真相、了解真相。 可是在資訊時代「控制資訊流動」實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事情回到了最初:當初用四維八德洗腦人民的當權者,必須自己「真的」不能幹那偷雞摸狗的事情;否則反彈的力量是很可怕的。時光倒轉三、四十年,為什麼那麼多出國的留學生會堅決反對中國國民黨?因為出國後才猛然發現自己被中國國民黨欺騙了二、三十年啊!那種痛恨,哪裡能用三言兩語形容? 會把票投給中國國民黨的人,不外乎兩種:第一種,堅信「黨的理想性」,認為黨可以為社會帶來光明;第二種,堅持「黨的利益」,認為的「黨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中國國民黨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偷雞摸狗已經幾十年了,但是仍有部分人堅信「黨的理想性」;這些年,網路科技有效傳播了中國國民黨偷雞摸狗的醜事,於是相信「黨的理想性」的人越來越少,於是去年九合一選舉,中國國民黨輸得難看。 然後,痛定思痛的中國國民黨,決定光明正大地偷雞摸狗、偷倫(?)換柱。 就讓中國國民黨繼續撕毀第一種選票吧!覺醒公民接下來要做的,是讓更多人看見「黨的利益結構」如何龐大而鞏固,然後才能「解構黨的利益」,減少中國國民黨的得票。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所有迷信政治明星、深信政治與自己無關的人,對於這句經典的廣告詞勢必

當祈家威挺柱

祈家威身為台灣第一個出櫃的同志運動人士,不太可能是個沒有理想、沒有勇氣的人;身為一個同志運動者,不太可能不理解中國國民黨如何反對、打壓同志權利。 可是,這樣祈家威跑去挺柱。除非他的動機乃是基於那些鄙視中國國民黨卻又忍不住跑去黨部反串嘲弄國民黨的人士~~否則,這樣的人站在中國國民黨那邊,實在讓我怵目驚心。 事實是,美國解放黑奴之後,仍然有少部分的黑人反對廢除黑奴。人性複雜的程度永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把意見不同的人妖魔化是最容易的方式,但也是效果最差的方式。 可以假設對方乃是基於各種自私、卑劣的角度而選擇站在對面,但是要試著用正面積極的話語說服對方。責罵對方是魔鬼、是畜生,只有兩種結果:第一種,你罵對了,但是他永遠站在你的對立面;第二種,你罵錯了,他可能只是被洗腦、或者是基於不得已的苦衷,而且被你這樣一罵,他永遠也不會站到你這邊來。

選您不到,柱您幸福

究竟,是不是真的要柱下朱上?洪秀柱是否「會」參選到底、是否「能」走到選舉開票那一天?馬英九說了兩百次的不參選台北市市長,結果還是一路當了兩次總統;有馬英九垂範如此,朱立倫、洪秀柱的親口承諾又如何作數?更何況只是新聞報導的沸沸揚揚? 歷史是這樣演的:所謂的「關鍵因子」,可能在關鍵的時候發揮了關鍵的影響力,於是翻轉了整個趨勢,這正是歷史為什麼難以預測;然而更多數的情形是,「因子們」被潮流沖著走,短期來看似乎有所影響,長期而言其實無關大局,這正是歷史為什麼不斷重複的原因。 對台灣前途影響最大的關鍵因子,除了台灣人民自己之外,當然就是中國 ~~畢竟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並且是全世界承認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而中華民國只是沒有幾個地球人承認的「政治實體」;中國一心想要統一台灣、美國只在乎自身利益與臺海和平,於是乎中國當然是影響台灣命運的重要因子;在中國力量面前,洪秀柱乃至於朱立倫,當然只是個被潮流推著走的「因子」罷了。 那麼, 推動台灣的潮流又是什麼呢?答案就是「被統一」 啊!不但中國想要統一台灣,連中華民國自身的憲法也內建「被統一機制」,立委不在乎,民眾也不在乎;說「被統一是潮流」並非喪氣話,而是描述目前的客觀事實。 認清了潮流所趨與關鍵因子之後的「推測」,才比較不會淪為「猜測」~~就算猜測,至少也是「有所本」~~我的猜測是:洪秀柱非得要下台不可。 為什麼?話說從頭。 大前提是: 中國不希望中國國民黨蛻變為真正的民主政黨。 開玩笑,兩岸統一之後,如果中國國民黨真的和台灣人民站在一起吵什麼「爭民主、真普選」,搞得中國各省都群起效尤,那還得了?一個香港已經鬧得雞犬不寧了,何必再來一個台灣?所以中國不會默許任何一個真正有理想性且有能力的人站出來領導中國國民黨。 洪秀柱有沒有理想性呢?呃,因為每個人的理想不同,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主觀;但是洪秀柱有沒有能力呢?從她從政多年來的資歷,怎麼看都不像是個A咖。所以,讓這樣的人出來代表中國國民黨參選,確實是符合中國的利益。事實也證明,過去這幾個月,中國並沒有開口批評洪秀柱。對於洪秀柱的兩岸論述,中國國台辦說得很清楚「台灣的任何政黨或個人,只要反對『台獨』、認同『九二共識』,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我們都歡迎」。 對中共而言,它要的是「統一台灣」; 「如果」蔡英文的當選對於實質統一「利大於弊」,中

智慧--化解「幸運的詛咒」

「外在」的優勢~~不管是「金錢」還是「容貌」~~少了「智慧」,就會從「優勢」變成「幸運的詛咒」。 「富不過三代」不是因為詛咒,而是因為缺乏智慧,不懂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紅顏薄命」不是因為詛咒,而是因為缺乏智慧,從小在眾星拱月中迷失了自己,或是因美貌而吸引紈絝子弟、又因為缺乏智慧而所託非人。 擁有智慧未必能發大財,但是可以趨吉避凶;擁有智慧不能讓我們美若天仙,但是相由心生,智慧可以讓我們面容和藹可親。 只有智慧才能破除這些「幸運的詛咒」啊!

翻轉藍綠還是翻轉價值?

除非鼓勵信徒自殺獻身、或是鼓勵在台灣「放生眼鏡蛇」之類的異端邪說,否則宗教這種事情,只有「信不信」的選擇,沒有「對不對」的問題。也因此,不同宗教之間最多只能「包容」;光是靠著「說服」、「對話」就想要改變一個人的「信仰」?那是很困難的。 不同的政治信念背後,往往是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的改變,要不然就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要不然就是重大事件讓思考猛然轉向;光是靠著「說服」、「對話」就想要改變一個人的「信念」?那是很困難的。 原來,「宗教」與「政治」不只是「很像」,而是「幾乎一樣」。 為什麼說「一樣」呢?因為,「政治信念」與「宗教信仰」的核心都是「信」;而我們之所以「信」~~不論是政治信念還是宗教信仰~~往往都是被「調控」出來的。 比如眷村長大的孩子政治傾向往往偏藍、天主教家庭長大的孩子通常也會上教堂;北韓人深信金正日的偉大、中國人相信一黨專政的必要性,而民主國家的民眾什麼事情動不動就會說「不然來投票,少數服從多數」。 為什麼只是「幾乎」一樣呢?因為,兩者之間,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差別~~宗教沒有辦法用理性去思、辨,但是公共事務可以。你可以相信某個秘宗,但是你怎麼會傻到去「在台灣放生眼鏡蛇」?信仰某秘宗是宗教,「放生眼鏡蛇」可是會造成重大生態災害、同時會害死人的重大公共議題耶!難道這些信徒只想要「信」、不在乎「思」嗎? 理論上,「價值觀」與「理性思辨」互為因果~~理性思辨之後,形塑、調整自己的價值觀;面對任何議題,從自己的價值體系出發,進行理性的思辨;最後的最後,在多元的價值裡面,選擇一個最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方案。 可是我們的教育鼓勵「理性思辨」嗎?別的地方我不清楚,大台北有無數的國中生,每天最遲六點半要起床,因為七點半得到校;上了一整天的課之後,迎接他們的是六點半到九點的補習班;這種把青少年當陀螺抽著轉的生活,要學生要怎麼學會「理性思辨」?沒有憂鬱症已經是萬幸了啊! 我們的價值觀呢?哦!首富的價值觀是「民主不能當飯吃」;面對獨裁中國的威逼利誘、文攻武嚇經濟統戰,我們的價值觀是「反正反抗也沒用」;關廠工人用盡方法追討棺材本最後不惜臥鐵軌抗議,民眾的反應不是試著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你討你的錢,幹嘛影響我回家」。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候選人的政見」與「兌現政見的執政者」,台灣更需要的是「進步的價值觀」。台灣需要翻轉的,不是「藍綠」,

中年人的自省

一直到不久之前,每次與他人發生衝突,事後我都會翻來覆去思考到底是怎麼回事;倒不是標榜自己是什麼三省吾身的道德達人,只是單純怕自己太機車而說話傷人、或是製造了什麼「弊大於利」的麻煩;況且,話說回來,每次想來想去,我左思右想的結果,很可能還是歸咎於對方,而不是真正檢討我自己。 最近,忽然覺得自己有點老了~~老到只想做自己,連「試著」檢討的動機都沒有了。 我只能安慰自己,這其實是很合理的。來到中年,「該改而且改得過來的」,其實都改了;「該改但是改不過來的」,多想也沒用;至於不用改的,當然更沒有去想的必要了。

雞同鴨講的綜藝節目「文化」(原題目:綜藝節目的「文化」)

人性是很奇怪的(當然,包括筆者自己在內)。稱讚一個「個人」,「與這個個人相關的族群」會忍不住沾光;批評一個「主體」,主體裡面的許多「個體」都會義憤填膺地反駁「我就沒有這種缺點/你知道我有什麼苦衷嗎/難道你能夠做得更好嗎……最後回嗆「你憑什麼這樣批評我?」。 比如說,運動天才在台灣享受不到天才該享有的訓練資源,在台灣一路被埋沒;一旦旅外球員表現出色,就說是「台灣之光」,所有台灣人與有榮焉;如果你批評台灣的綜藝節目沒營養,綜藝天王與王牌製作人會告訴你「其實評審有問題」。 唉,這個誤會其實很大。因為評審者與被評審者之間,對於「文化」、「營養」的定義不同啊!那邊覺得「你自己都說電視是文化的最尖端,電視綜藝節目當然就要真的有文化啊!」,這廂覺得「有啊!我的文化就是讓觀眾哈哈笑啊!」;至於,觀眾為什麼哈哈笑?因為節目內容溫馨有趣?因為主持人幽默詼諧?還是看著通告藝人被主持人往死裡整而幸災樂禍?那就在所不問了。 王牌製作人(據說擅長項目包括整人節目)沈玉琳理直氣壯地說「批評台灣綜藝節目低俗,不就等於批評台灣觀眾低俗?」。然後大家就閉嘴了。因為大家都不敢、不願批評觀眾,所以大家只能站在「替觀眾說話」的沈玉琳那邊了。 可是,事情真的只是如此嗎? 人性本來就是多面向的、胃口也是多元的。沈玉琳擅長迎合惡搞的那個面向,「綜藝節目本來的功能就是讓人開心」。至於什麼知識性、原創性之類的,那是Discovery和極限體能王的事情啦!聽起來沈玉琳根本不認為自己有義務去兼顧啊! 愛看Discovery節目的人,未必就不看綜藝節目。不過整體而言,在台灣,綜藝節目本來就是一個「營養逆淘汰」的市場。說白了,真正在乎「營養」的人,有幾個會「時常」坐在電視面前看著綜藝節目主持人惡搞通告藝人然後哈哈大笑?與其希望綜藝節目「有深度又有內涵」,倒不如檢討「台灣觀眾為什麼不喜歡看Discovery」、「為什麼台灣做不出Discovery那樣的節目」。 台灣的綜藝節目面對日本、韓國乃至中國節目的大舉入侵,應該怎麼辦?台灣的演藝人員怎麼辦?台灣的文化產業怎麼辦?不怎麼辦啊!網路改變了全世界,終極而言每個人都得面對全世界的競爭;這根本不是「象棋裡面的象可以過河了耶!怎麼辦?」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已經「從兩軍對峙的象棋變成萬人上線的即時遊戲」了! 三十年前,電視節目的「競爭對手」是「另一個電視

無力浩克的宣洩管道

仔細想想,我實在不是一個溫和的人。 比如,在辦公室的時候,我通常不會故意對不同理念的人嗆聲;但是如果這些人在我面前說些刺耳的五四三~~哪怕他並不是故意刺我~~我通常也不會太客氣,時常會忍不住嗆些刺耳的三四五回敬。 比如說,長官說「現在年輕人就是畏苦怕難,以前我們這麼辛苦還不是結婚生小孩,而且還生好幾個!」;這個時候,我就會不客氣地反問「請問你那個年代一間房子等於幾年年薪?現在一間房子等於幾年年薪?是哪個世代放任房地產飆漲的?」 我清楚地知道我不可能改變對方的觀點,但是我希望他們可以識相地閉嘴,不要繼續散播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言論。 和我初見面的人都覺得我這個人溫和有禮貌,其實我是個浩克~~沒有他的力量,但是有他的憤怒~~關於這點,我老婆最知道。 這也是我為什麼拼命寫吠文的原因~~那是我宣洩憤怒與無力感的唯一出口啊!

台灣的鄉愁~~回應范疇先生「民進黨幫習近平解決心頭大患」一文

圖片
拜讀范疇先生「 民進黨幫習近平解決心頭大患 」大作,心生疑惑數端,乃不揣淺陋,援筆為文,盼拋磚引玉,祈各方先進一併建構相關論述。 綜觀該文,主要論述略以:第一,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合理性,幾乎百分之百來自於「推翻了萬惡的國民政府」。第二,中國政府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不足。第三,習近平害怕「民國情懷」。第四,在台灣建立「台灣論述」、「兩岸論述」、「中國論述」之前,不應該放棄「中華民國」這個護身符、打狗棒。 惟依筆者管見,有以下數點值得細思: 第一,如果說「推翻了萬惡的國民政府」並不足以支撐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那麼唐朝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了皇太子,最後自己變成了萬世稱頌的唐太宗,又是怎麼回事兒? 依照常理而言,聯合國認定的價值代表了「普世價值」~~如果「聯合」國認定的價值都不算「普世」,那麼還有哪個組織更普世呢?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在1971年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換言之,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可是經過聯合國的背書。那麼,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缺乏「合理性」之說,究竟從何而來? 反倒是「中華民國」,早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迄今幾乎沒有任何國際組織或國家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該文提及「民國意識是模糊的」;事實上,直到今日,中華民國的國格依舊~~客氣一點地說~~是模糊的。每一個自然人是否具備「法律能力上的人格」,需要經過法律的認定、眾人的承認;中華民國的國格呢? 第二,既然說「民國意識」或「民國鄉愁」是「模糊的」、「非政治性的」而是「人心層次」的,聽起來「民國意識」飄渺又虛幻;既然「非政治性」,如何會影響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理性」?習近平又會什麼要害怕這種飄渺虛幻的「民國意識」。 依照常理而言,習近平第一關心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權穩定」,其次才是「順利統一台灣」;但是對台灣而言,台灣人民重視的是自由、民主,是「自由地上臉書」、「免於化學大爆炸的恐懼」;中共政權的垮台與否與台灣並無直接關係~~難道中共垮台了之後,中國國民黨有能力率領台灣反攻大陸、解救水深火熱的大陸同胞嗎? 如果~~文章之中假設一下~~如果,「民國意識」會讓中國共產黨痛失政權,也會讓台灣掉入被中國統一的陷阱,台灣人為何要緊抱中華民國的招牌不放?維繫那幽微的「民國意識」不致斷絕,只為了要讓習近平政權「感到害怕」?會讓習近平害怕的東西

聽說嫌犯迅速落網了

圖片
一個國家、社會之所以能夠運作,是因為「信任」。比如說,我相信火車上不會有炸彈我才會搭火車;我相信自來水沒有毒我才會使用自來水。 要大規模摧毀一個社會的交通系統或是民生系統並不容易,但是要摧毀民眾對於交通系統或民生系統的「信任」卻很容易~~製造恐慌。恐慌的民眾會為了自保而產生各種理性或不理性的反應;從結果來看,等於間接幫助恐怖份子癱瘓國家社會。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恐怖份子的「炸彈」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民眾失去「信任」、產生恐慌。 想要控制損害,第一步就是「穩住民眾的信任」。「短期」而言,「掩蓋資訊」可以避免恐慌的擴散而「穩住信任」;但是「長期」而言,紙包不住火。因為資訊科技的關係,資訊流通的速度越來越快,保密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如果政府當局投的是「封鎖消息」或是「散播假消息」的老偏方,並非不可行,但是藥效會越來越低、而且有效期間越來越短、更慘的是「副作用」越來越大~~「政府說的根本不可信!事情一定比政府所說的還嚴重!我還是小心為上!」~~政府的保證不但不能穩住人民的「信任」,反而是幫助恐怖份子摧毀「信任」。 「連環爆炸」代表的意義是:很多顆炸彈,而且這些炸彈很精良,能夠很穩定地在嫌犯的設定時間、情境下連環爆炸。一個「個人」真的有能力執行十多起的連環爆炸嗎?有能力規劃且精準執行的這個「個人」,竟然又迅速地被逮捕落網了? 中國政府的反應不是「宣布將深入調查」,而是「宣布迅速排除恐怖攻擊」? 或許中國官方打的主意是「對外以『個人犯案』宣布,對內以『恐怖攻擊』偵辦」,但重點是「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呢?如果下週出現了另外一起連環爆炸案,你覺得中國政府今天的舉措是不是恰恰幫助「恐怖份子」執行「摧毀信任」的行動? 這樣的中國,是你魂牽夢縈,急著想要回歸的祖國嗎?又或者,你覺得「反正反抗也沒用」,所以被統一也沒關係? 新聞與圖片來源:http://newtalk.tw/news/view/2015-09-30/6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