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5的文章

小時候

圖片
我還記得,在月子中心,我抱著剛出生的女兒哄睡,邊搖邊唱歌,把女兒想像成我有史以來最忠實的聽眾。我一首接一首,唱到了張學友的「她來聽我的演唱會」,想著將來總有某幾個男人唱情歌給她聽,總有某幾個男人讓她心碎,唱著唱著就紅了眼眶。 我還記得,在家裡,女兒在床上試著爬行,大腿蹬啊蹬地不夠力,爬了半天還是停留在原地,像是泳池裡蛙式的初學者,雙腿怎麼蹬仍無法向前。 現在,她拖著空蕩蕩的醬油禮盒像是空姐拖著行李箱,從客廳的這頭走向大門的那頭,彷彿她要出國冒險。要很多年她才會知道把拔多捨不得她冒險,但又無法不放手。 我抱起女兒拍拍她的背安撫她,她也拍拍我的背。她知道她的小手也溫暖了把拔的心嗎?二十年後,她也會給我這樣的抱抱嗎? 於是我想起了蘇打綠「小時候」這首歌。它描述的是主唱青峰的父子關係:曾經親密,卻在不知不覺中冷漠隔閡、無話可談;直到父親臨終前,父親簡短地對兒子說「你要加油哦」,多少年來無從宣洩的愛潰堤,化成氾濫的淚。 有女兒之前,這首歌觸動我,是因為它讓我想起與父親之間不圓滿的父子關係;有女兒之後,這首歌觸動我,是因為它提醒我別忘記經營父女之間的親情。 是的,親情也需要經營,只是我們往往因為太親近而忘記。

鬍子的啟示

圖片
從青少年到現在,我都不愛刮鬍子,經常三五天才刮一次。上班之後,有時候準備參加一個正式會議,才想起自己好幾天沒刮鬍子,其實有點困擾。我一直以為,那是因為懶惰的緣故。 打從育嬰假一開始,我就開始留鬍子。除了懶惰,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我想嘗試留鬍子是什麼滋味。人生嘛!只要不會無法回頭、不會鑄成大錯的事情都應該嘗試看看,說不定可以帶給我一些不同的想法、感受~~「留鬍子」也不例外。 不論是當學生考試,還是當上班族領薪水,社會規範不允許我留鬍子。現在我請一年的育嬰假,只要老婆沒有極力反對,那麼誰也沒有權力阻止我留鬍子了!當然要趁此機會體驗大鬍子造型。其實我還一度很認真考慮留長頭髮,不過幫我剪頭髮的設計師正妹力勸不可,說我的臉頰太削瘦、長髮不好看。 總之,我師出有名地開始留鬍子,而且打算在將近一整年的育嬰假期間都不剃鬍子。整整兩個月下來,下巴一搓山羊鬍。 今天我抱著女兒哄她睡覺,她靠在我的肩膀,忽然轉過頭,抓抓我的山羊鬍,還露出頑皮的表情,我猜一半是因為好玩,一半是因為鬍子摩擦了她細嫩的小臉蛋有點發癢。 於是,傍晚,我對著鏡子發呆,思考我為什麼要留鬍子?到底要不要繼續留鬍子? 才發現,與其說自己「懶」,倒不如說我「叛逆」~~我只是討厭被社會規範逼著剃鬍子的感覺。過去的我不得不從,現在有逮著機會就想叛逆一下,如此而已。說穿了,我嘴上就那幾根毛,剃鬍子不過是舉手之勞,哪裡會懶成這樣子? 從剃鬍子,我想到剃光頭;從剃光頭想到和尚;從和尚想到老和尚~~為什麼有些和尚剃光頭卻又留鬍子?為什麼那麼多剃了光頭的出家人的智慧一點都沒有比較高明?我抓緊了機會留鬍子,哪裡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智慧?我這鬍子,留與不留,根本就沒啥差別啊! 吃飯喝湯的時候鬍子上沾了食物麻煩、要回答別人的好奇詢問麻煩、說不定還要花力氣去應付他人對我這個大鬍子的偏見更麻煩。 執著於自己無謂的叛逆,只是給自己添麻煩。每天刮鬍子很麻煩,但是不刮更麻煩。於是,刮鬍子這件事情,對我而言,再也不麻煩了。就這麼簡單。 「叛逆」未必不好,但是,如果能夠超越叛逆,人生會更美好。這是這把鬍子帶給我的啟示。

閱讀筆記:「文明」雜感~甲乙丙與ABC

圖片
「有些人認為西歐的險惡是一種隱藏性優勢,高死亡率在窮人特別常見,這種現象多少有助於富者越富(P53)」,於是間接促進了歐洲強者的傳宗接代,於是西方越來越強盛。「但我們看不出來阿富汗、海地點與索馬利亞的悲慘能為當地帶來什麼好處(P54)」。 書中說,十六世紀的中國因為缺乏「競爭」而輸給了西方(p80);又說鄂圖曼土耳其雖不乏「競爭」,但是因為「科學」而輸給了西方(p160)。 到底「死亡率」、「競爭」與「科學」,哪一個才是西方文明突出的重要關鍵? 你說,隔壁的阿花說某甲因為A所以Z,但是某乙並沒有因為A所以Z啊!所以你認為阿花是錯的,「某甲因為A所以Z」這種說法並不成立。聽起來有道理。 你說某甲其實是因為B所以Z。你說了長長一串B與Z的關係,頭頭是道,聽起來很有道理。 你接著說,某丙雖然有B,但是並沒有導致Z,而是因為C的緣故,所以才Z。因為你說得頭頭是道,好,我又被你說服了。 但是,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至少你總得告訴我,為什麼在某丙的案例中身上B對於Z沒有效用啊? 如果想要變成Z,三項條件A、B、C之中,哪一個是基本門檻?是不是過了基本門檻A之後,還有一些必要條件或是加分條件,而且不靠加分無法Z? 還是因為甲、乙、丙三者在其他方面的不同,所以他們三者的基本門檻各自是C、B、A? 人文科學畢竟不是自然科學。歷史無法重複試驗求證,也無法控制其他變因相通。然而「邏輯」這種東西,總要時時謹記在心,對所有的論述保持懷疑、習於挑戰。否則就是「學而不思」了。

閱讀筆記:「文明」雜感~~獨裁者偏好發動戰爭?

圖片
「當獨裁者取代民主領袖時,國家走向戰爭的機會可能提高」。文明,P11。 第一次看到這個敘述的時候,覺得這句話很合乎直覺、也很有道理。不到一個月,我從網路廣播「深音」聽到了論外一種相反地論述。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獨裁者,你已經大權在握,你會希望保持現狀維持權力,還是輕易發動戰爭、為自己的權勢帶來風險?這當然是一種「動態」的「利弊權衡」的觀念。如果因為種種原因,比如說外敵或者內亂挑戰了我的統治權,我當然就會發動戰爭;在事情惡化到那步田地之前,我寧可安安穩穩地繼續當我的統治者,沒事打仗幹嘛?何苦招致自身政權的風險? 相對的,如果我是民選的首相或總統,如果有機會,我反而更願意放手一搏,打場漂亮的戰爭以名垂千古。反正,做得再好我的任期也不過短短兩屆,而且只要不要太爛,基本上都能享有任期的保障。 當然,「從中國歷史看來,的確有很多的皇帝為了虛名,輕易啟動戰爭」。這樣的印象,是我從學生時代的歷史課本讀來的。至於史實是否如此,需要歷史專家進一步說明了。

嘴砲閉嘴?

關於公共議題,有人跑活動、衝街頭,才比較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注意了之後呢?有沒有誰寫出什麼讓人能夠看得懂的論述,讓那些開始「注意」的人因為接觸了新觀念而有了「改變」的可能? 如果你一天到晚跑活動、衝街頭,你寫文章的時間相對變少了;如果你一天到晚讀書、寫文章,你上街頭、跑活動的時間就變少了。 不是每個人都有體力、魄力跑活動、衝街頭,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看書、寫文章,更鮮少有誰能夠三者兼顧,所以這很明顯的就是一種「各司其職」的概念。 那些說「不要只會嘴砲」的人,很明顯地沒有弄清楚「嘴砲」的意義。有道理的嘴砲,叫做「傳播思想」,沒有道理的嘴砲,叫做「垃圾話」。在你大喊「只會嘴砲的人閉嘴」之前,請先拿出一套經得起檢驗的邏輯「論」而且「證」,讓大家知道那傢伙說的「不過只是垃圾話」。 否則,你只是凸顯你的無知。

同理心

圖片
我失戀了,你想安慰我,你說你都懂、因為你也失戀過。奇怪了?你付出的愛有剛好和我付出的一樣深嗎?你的心剛好和我的一樣敏感纖細嗎?你和我一樣領過十三張好人卡嗎?如果都不一樣,那你懂個屁? 同理心很重要,但是別忘了同理心是有「侷限」的。看到一個瘦弱的人被迫背負重物,我們或許可以試著感受「重物有多重」,但是無法真的讓自己變得和當事人一樣瘦弱,更無法進一步精確體會「那個瘦弱的人背負這樣的重物到底有多痛苦」。 所以,真正有效的同理,不是一副「你的感受我都懂」~~那樣只會讓當事人覺得「你又不是我,你懂個屁!」。讓當事人覺得「這個人真心想要理解我的感受」,才是恰到好處的同理。

閱讀筆記:維吾爾對台灣的血淚忠告

圖片
你知道 2009年新疆烏魯木齊事件 背後的故事嗎?你知道中共強制將45萬個維吾爾族的青年女子遷移到中國沿海嗎?你知道新疆的維吾爾族在1949年派人搭飛機與中共談判,結果飛機直接「被失事」嗎?關於這些,在聽 「深音」/「維吾爾人給台灣的血淚忠告」 之前,我通通不知道。 你真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嗎?你知道「兩岸統一」的可能後果嗎?關於這些,我一直以為自己略知一二,聽完「深音」的這集節目後,我頭皮發麻。 *** 「新疆」是漢民族的用語,意思是「新的領土」。你是從哪個視角,來認識新疆這塊土地,以及其上的維吾爾族? 如果你上網搜尋「維吾爾族」,會發現它們的歷史是一連串的戰爭,而戰爭從來都悲慘。很慚愧的是,在今天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道「新疆」曾經兩度獨立成為國家:「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這個國家存活了一年)、「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這個國家存活了五年)。 從清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的幾次反抗未果,歷史課本如何描述?「平定」還是「鎮壓」?究竟是「國家修理了興風作浪的壞人、安定了局勢」?還是「起義抗暴的人受到國家的壓制」? 歷史太長、就不話說從頭了。只說,1949年8月,中國共產黨建國後,維吾爾族派出七個代表搭飛機前往與中共代表談判,結果「據稱」飛機在經過蘇俄領空時發生意外(至於怎麼個意外法?沒有任何官方說明)。1949年就成立了「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自治區。 新疆擁有豐富的石油、煤礦,可是所有的礦區通通都是漢人,維吾爾人找不到工作;中共宣稱為了增加就業,於是把四十五萬個維吾爾族的青年女子(15~25歲的未婚女性)遷移到沿海城市。 人口約一千萬的民族,有四十五萬個女性被迫離鄉背井,也就是四十五萬的維吾爾族青年男子娶不到自己的族人當老婆、或是「自然地」與漢族通婚;也就是這四十五萬名女子「自然地」嫁給漢族男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六十年之內,新疆當地的維吾爾族人口,從87%下降到43%,而漢人從4%上升到41%(如果加上駐紮在當地的漢人軍隊,恐怕高達60%)。 在這樣的脈絡下,維吾爾族與漢族間的衝突勢不可免。2009年,廣東的一家工廠內,7000個漢人與200個維吾爾族人發生衝突。根據中共官方數字,兩個維吾爾族人死了,七十多個人受傷,但是中共的後續處置引發了維吾爾族的不滿,於是烏魯木齊發生抗議、暴動,也就是「烏魯木齊事件」。

沙漠裡的一瓶水

這個世界這麼大,想要了解一些問題,問題又這麼大。(比如說,想要了解一個歷史問題。歷史問題很大很深,是一個客觀的事實,而且無法經由努力讓問題變小) 真的理解了一些問題之後,發現問題很重要,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喚醒更多人的注意,卻發現有興趣的人又這麼少。(有興趣的人很少,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如果願意努力,或許可能改變。) 在沙漠裡面變出一瓶水,是很不容易的;一瓶水,的確具有救命的功能、的確很重要;如論如何,一瓶水完全改變不了沙漠的本質。 魏德聖用怎樣的天份與努力,轟轟烈烈地拍出了賽德克巴萊;他的成就,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之中,算是了不起的了。無論如何,即便是這麼一大桶水,也改變不了沙漠的本質。 沙漠裡的那一瓶水,終極地說,不過就是讓人們對沙漠存有一線希望。「還沒能實現的希望」讓凡人努力,也讓凡人挫折~~除了傻瓜與真正的勇者;因為他們的字典裡沒有挫折。

資訊時代,老狗的救生圈

雖然我不在資訊業討飯吃,但是沒有人能夠不受資訊科技影響。我始終記得,大概三年前,一個年長的同事問我「要如何把word檔案另存新檔」,當時的我如何地震驚。我一直擔心我六十歲的時候,向年輕人問出一個一樣讓人感到震驚的問題。因此一直以來我試著透過閱讀與嘗試新玩意兒,努力跟上時代。 今天和從事資訊業的同學聊天,聊我關於網路資訊創業相關的點子發想。他說,我的這些思考其實已經屬於「舊式」的了,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我的點子真的很舊。事實上,同學說的完全客觀、合理。 深深覺得:我自認為很努力地試圖跟上時代,可是我追得很辛苦、落後的距離正在加大;如果我根本就不追,與數位原生時代的年輕人間的差距就更可怕了。 十八年前,從事「記帳代理人」事業的爸媽結束了經營了二十年的事務所,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無法面對作業電腦化」的改變。而今,資訊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快、造成的改變越來越大,在可預見的未來,銀行的形態勢必也會大幅改變。身為一個銀行小經辦,我無法不擔心~~雖然,擔心也沒用。 從桌上型電腦到筆記型電腦再到平板電腦;從網路 1.0 到網路 2.0 到互聯網時代,資訊科技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幅度越來越大。像我這樣在一九七零年左右出生的人,目睹了資訊科技蓬勃發展的開端,眼看著資訊洪流越來越湍急,而這時候的我已經中年、學習新把戲的能力日薄西山;在此同時,子女還小、遑論退休;而,學不了新把戲的老狗,又只能等著被時代淹沒。 不掙扎,就只能沈淪。唯一的救生圈了,是我的好奇心。希望它可以幫助我免於滅頂。

動動腦的省思

圖片
故事是這樣的:看『Google模式』這本書,提到了招募優秀人才的重要性,還順便舉了一個「動動腦」題目當例子「十二個硬幣,其中有一個是偽幣,重量與其他硬幣不同。問:如何用一個天平、三次測量,就找出那個偽幣」。 花了五分鐘,我以為我想出答案了,結果錯得離譜;原來,這樣子的問題,需要用數學式才能清楚地表達各種可能性。數學上甚至有專門的研究探討「n 個相同的錢幣中有一為偽幣,試問最少須用天平測量幾次,才能找出偽幣?」 我花了三個小時研究答案,可是連答案都看不懂,唯一的收獲是幾個心得: 第一,我的「數學腦」實在很有限;國中程度還算可以應付,高中程度就已經有點兒吃力,何況式這種超出程度以外、必須以數學表達、推演的抽象思考。 第二,簡報、邏輯這些東西一輩子受用,學校裡相關課程卻付之闕如;數學這種東西,明明加減乘除已經夠用,偏偏還要我學三角函數、求圓形與切線的方程式。偶爾遇到了「找假銅板」這種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我依舊連看也看不懂!我的學生時代到底浪費了多少時間!? 我們的教育政策,究竟是「為了國家好,所以教育學生」?還是「只要學生好,國家就會跟著好」? 前者是:一個國家的數理能力很重要,所以所有的學生都要學數學,一路上來擅長數學的就容易冒出頭;對數學不擅長、沒興趣的那些人,浪費了一大堆寶貴的青春期在數學上,算你倒楣。總之層層篩選之後,國家很容易找到數理人才。 後者是:學生未來需要的數學能力,不過就是基本的加減乘除,國小把這些學會就好,時間留給其他一輩子受用的課程;其他更深一點的數學,能不教就不教,有興趣的學生再透過老師的導引更進一步學習。適性多元的學習,或許讓幾個對數學「有天份但沒興趣」的數理天才成為國家的遺珠之憾,但多數的學生因此熱愛學習、學習的內容則是更貼近未來人生所需的技能。當人民的素質提高了,國力自然強盛。 顯然,我們都是錯誤教育政策下的犧牲品。 第三,重要的技能,比如說加減乘除,不管有沒有興趣,總得要設法讓自己擁有一定以上的水平;除此之外,不要勉強自己。「培養興趣」不是壞事,但是勉強自己在毫無興趣的事情上努力,毋寧是浪費生命。擁有多元的興趣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因此就把時間分配給多元的興趣,結果沒有一項學得精,那還倒不如老老實實只愛一項、至少有機會專精一項。 「娛樂」的興趣可以「樣樣通、樣樣鬆」,但是「核心能力」,比如說「寫電腦

閱讀筆記:Google模式~~學業與個性

圖片
面對一個陌生人,你能夠輕鬆地打開話題嗎?比如找到彼此之間的交集、進而找到對方樂於分享而你自己樂於傾聽的話題? 面對一個你討厭的人,能夠給對方一些真心的稱讚嗎?就算他的政治立場讓你作嘔,但他也可能同時能夠燒一桌好菜,不是嗎? 你在餐廳用餐時對待服務生的態度,是不是如同你在應徵工作時應對面試官那樣溫暖有禮、不卑不亢? 「優秀的人不論在嚴肅場合或平常時間總會善待他人」。「Google 模式;p142」。 絕大多數的工作,都與「人」有關,必須與人接觸、仰賴他人的合作、幫忙。也因此,不論求才還是求職,除了具備基礎以上的專業能力外,「人格特質」幾乎成了最重要的條件。 世界的變化太快;學校學的東西在職場根本派不上用場,而我們個性是否溫暖、應對進退是否合宜,是我們一輩子的特質。問題是,我們花了多少的時間精進學業,又花了多少的時間琢磨個性?

熬夜,是因為中年危機

圖片
我從來都不是擅長熬夜的夜貓子,但這半個月以來,我幾乎每天熬夜。因為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老婆抱著女兒睡著了,我才能靜下來看書、寫廢文。 為什麼要熬夜做這些事情?因為焦慮;為什麼焦慮?因為長達11個月的育嬰假,轉眼就過了一個多月。如果沒有特別的意外,這是我人生退休前,唯一一段比較長的休假。如果我有什麼抱負卻無法在這段期間內試著努力,只怕這輩子再也沒機會實現了。 我很清楚地意識到:寫作與閱讀是我的興趣,但「中年危機」恐怕真正讓我焦慮、熬夜的原因。 據說「中年焦慮」的男人,會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有些人想證明自己對於異性的吸引力、有些人想證明自己的性能力;而我,焦慮著,不知道這輩子我到底有多少潛力、不知道目前我擁有的些許能力究竟能成就些什麼,甚至不知道哪裡才是我發揮的場域。我只知道我好像還能寫點東西,可是這些東西究竟能夠發揮什麼影響力?有什麼意義?還有~很現實的~能不能夠支撐現實的生活?我完全沒有概念。現在的我,好像有方向,但是方向還不夠明確;好像有點成績,可是成績又沒有好到足以說嘴。我一直看、一直寫,好像很勤勞。可是天知道:我勤勞,心裡卻堵得發慌。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要問自己「活著的意義」。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對我而言,先別說什麼立功立德力言三不朽了,如果我不能對自己證明自己的能力,那麼我的存在究竟有何意義? 我只好悶著頭,一直看、一直寫,彷彿這樣就能夠讓我心安一些。

稱謂

圖片
結婚後,第一次我的嘴巴開始吐出「我老婆」這個詞彙;陪老婆去產檢的時候,醫院的護士稱呼我「把拔」;當了奶爸之後,抓著女兒大喊「你一直亂動把拔怎麼幫你換布布」;上週,女兒開始有意識地邊喊「把拔」邊找我。每次,新的稱謂,不論是從他人或自己口中說出,總讓我一陣悸動。 初當奶爸的第一個月,有一陣子,我總是弄錯稱謂。把女兒叫成「老婆」、把老婆叫成「老媽」,而升格當阿嬤的老媽,則是在對著孫女說「去找把拔」的時候,竟然把「把拔」這個稱謂喊成了阿公的名字。大家都在適應新的稱謂。 出社會後,十多年來,我的身分就是一個小上班族,鮮少改變;結婚之後,一連串新鮮的稱謂接踵而來,象徵著一連串身分、權力與義務的改變。我真心喜歡假日開車載老婆女兒出遊,但我依舊喜歡一個人對著山景泡一下午的裸湯。明明我還是我,但我又「不只是我」了。一種很奇怪的感覺。 並非不曾接受過新的稱謂。從大學畢業生變成部隊預官的時候,出入營區站崗的士兵對我敬禮大喊「長官好」,持續一年多而我始終不習慣,但那畢竟是人生旅途的一小段路。現在,這些新稱謂,將跟著我一輩子。欣然接受改變的同時,心底還有一點點的惆悵與期待。 父母的婚姻並不和諧,老爸與我之間則始終存在著很大的鴻溝。老爸已經過往,這些關係此生再無機會修補,於是惆悵。而今我擁有了父親曾經擁有的稱謂;二十年後的週末,我是否依舊牽著老婆的手在漁人碼頭聽歌散步?女兒出門約會前是否還願意像今天這樣給我一個愛的抱抱?我無法不期待。 同一個演員,不同的角色。不想在謝幕那天徒留遺憾,於是提醒自己:盡力演好當下的角色、享受當下的舞台!

閱讀筆記:1001夜(2)~飛航意外造英雄

圖片
先別說什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了。我們先問自己:每一次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這個社會有沒有更進步一點? 沒有!從舉世注目的飛機一直掉、到國人同悲的消防人員不斷殉職,這個社會有沒有更進步一點?沒有,於是那些悲劇只能是悲劇,無法產生任何正面的意義。 悲劇為什麼會發生?可能是因為運氣差;悲劇為什麼重複發生?往往是因為制度有漏洞;有漏洞的制度為什麼不曾改善?往往是因為文化。 怎麼樣的文化造成了悲劇一再發生? 「重視價值判斷、忽略事實分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並且據以對事情加以判斷,這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問題是在進行「價值判斷」之前,我們有沒有先「蒐集事實」,然後進行「邏輯分析」? 從黑盒子與塔台蒐集來的資料,叫做「蒐集事實」;根據事實分析為什麼墜機,叫做「邏輯分析」;「盡忠職守是好事」,叫做「價值觀」;「機長盡忠職守,避免更大的災難,所以是個英雄」,這個叫做「價值判斷」。 在事實呈現之前、在失事原因判定之前,媒體基於「災難本來可能更嚴重」的「事實」,分析出「一定是駕駛盡力避免危害」的邏輯,然後得出了「駕駛是英雄」的價值判斷。可是不過兩天,忽然又發現「機師可能操作失當造成災難」,彷彿機師從天上掉進河裡還不夠,還要把機師的名譽捧到天上然後又摔在地上,讓悲傷的家屬更悲傷。 為何如此翻來覆去?因為媒體立基的「事實」與「分析」如此薄弱啊!萬一「事實」是「飛機的設計本來就可以進行單引擎飛行、降落」呢?萬一專業分析發現失事主因是地勤維修疏失、與機師根本無關呢? 這次復興航空摔飛機事件中,太多的「事實」沒有被「分析」,但是高度戲劇張力的「價值判斷」倒是佔滿了各種媒體。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網路鄉民如我對於飛行原理一竅不通,即便聽了之後也是似懂非懂,所以沒打算開始佯充專家。我只知道每當發生重大天災人禍,真正的專家解說則因為舞台效果不佳,而乏人傾聽;語調激昂、言詞誇張的萬事通名嘴卻在各大談話性節目大鳴大放。民眾「好奇,但不好學」,不重視專業,這不能不說是另一種悲哀。 「 深音/1001夜~飛航意外造英雄 」的這集節目,在我聽來,說明了兩件事情:第一,討論飛安事故的時候,有哪些「事實」需要「分析」;第二,任何重大事件發生,必須先從「事實」「分析」 開始。學不會這件事情,臺灣永遠無法進步。

美好結局的必經過程

圖片
一位資訊業的老闆,教我知道一種名為「過程」的觀念。 比如說,如果案子並非十萬火急,他通常只會指點寫程式的基本方向,其他的就靠該專案負責人摸索自學。我問他「萬一員工寫不好怎麼辦?」、「萬一寫不好重來怎麼辦?」,他笑說:「不經過這些過程,怎麼知道這個員工是不是好人才」、「你不讓他去嘗試錯誤,他沒辦法真正學到經驗」、「那些都是必要的成本、必經的過程」。 關於割闌尾,就提醒國人「爛委的存在」以及「罷免門檻過高」而言,的確達成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罷免蔡正元」這件事而言,的確是失敗了。 早有人質疑:臺灣目前最重要而迫切的議題,真的是割爛委嗎?「罷免門檻過高」這件事情,難道一定要勞師動眾、人仰馬翻地手術之後,才能讓社會大眾知道嗎?為什麼不把資源放在其他更有意義、成效更大的議題上呢?甚至有人進一步質疑「在中華民國框架下進行體制內的改革,根本就是錯誤的方向」。 運動才能激起熱情,但是運動必定消耗能量;運動成功可能凝聚更大的熱情,但運動失敗也可能讓熱情消退。那些質疑並非沒有道理,然而,這就是「過程」啊!就如同有些人獻身於兒童權利保護、有些人把精力投注在保護動物、有些人致力於改善消防制度……。要是依我之見,一切的一切都要回歸「制度」,而「制度」的制定又與政治高度相關,所以最最需要關注、投入的應該是「政治」才對~~可是,哪裡可能每個人的想法都一致呢?即便你堅定地相信台獨才是最好的出路,然而這許多人不經過體制內的改革失敗,又怎會轉而認同你的台獨理念呢? 大家各自為了心中最重要的議題努力就是了。或許力量「分散」了、時間「浪費」了,但是只要大方向不錯、只要自己的努力不會抵消他人的能量,功不唐捐,一切都是美好結局到來前的必經過程罷了!

樂觀、悲觀與檢討

一邊開車,一邊收聽廣播節目。聽到兩個生動的舉例。 第一則舉例,關於樂觀、悲觀。 樂觀或悲觀,必須基於「事實」。一個水杯,不論你看見「還有半杯水」?還是「只剩半杯水」?至少要基於「半杯水」的事實。沒有水了,就要找替代方案,不能告訴自己「要樂觀」、「遲早會有水進來」,就帶著空瓶子勇闖沙漠。那叫做「盲目」,不是「樂觀」。 第二則舉例,關於檢討。 房子裡蟑螂老鼠橫行,你要責怪蟑螂老鼠?還是檢討負責打掃的人? 可是每當出現檢討台派或反對黨的聲音,就會被批評成「中國國民黨的同路人」、「悲觀唱衰」、「槍口對內」。如此沈痛悲哀的省思,卻又如此真實、如此貼切。 無知不是罪,但是對於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就可怕了。比如說,聽節目談「中國民主化對台灣的影響」,聽得我膽顫心驚。節目的見解與我腦袋中固有的看法如此迥異,而這些見解背後的邏輯論述與例證卻又讓我啞口無言。如果連我這種政治控的腦袋中都裝著這麼多錯誤的政治思考,更遑論一般對於政治毫無興趣的小確幸們。 更可怕的,是:對政治無知而冷感的小確幸們手上的那一票和其他每個人的那一票一樣有價值。你跟他們談政治,他們說你很煩;可是投票的時候,他們又因為無知而把票投給錯誤的人;反抗者努力敲警鐘的時候,他們還要咒罵那些「破壞安寧」的人,然後眼看著整個國家一起沈淪。 民主的規則,就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它的優點與缺點都在這裡。雖然我清楚知道這種制度的利大於弊,但是眼看著對政治毫不關心的小確幸們投下錯誤的選票時,無法不感到沈重、無法不悲觀。 我收聽的這個節目,叫做「深音」。一直以來,臉書上對這個節目的評論似乎不太好。從文章看來,我很像是這個節目的粉絲;其實對我而言,「講得對不對」才是重點,是誰講的與我何干?我又幹嘛當誰的粉絲?蒼天可鑒,我巴不得有誰用更有邏輯、更有說服力的論述把它戰倒,因為那樣才能讓我的思考更多元啊!

保障人權?誰的人權?我們的?他們的?

圖片
為什麼要保障「人權」?因為我們都是人。我們會想要保護小貓小狗,當然也會想要維護「人」的基本權利。 關於受刑人的人權。我們為什麼要在乎「他們」的人權?因為「我們」和「他們」都是人。所謂「保障人權」,保障的是「人」的權,而不僅是「我們這些良民」的權。 為什麼「不應該區分」?先不說什麼人權理念的大道理,我們就直接探討「如何區分」。怎樣的人不配享有人權呢? 假定被判死刑的人全部都是罪證確鑿的窮凶惡極之徒,他們該不該享有基本人權?不該?那麼判無期徒刑的呢?判二十年的呢?十九年的呢?十八年? ......一年的呢?幾年以上是合理的界線?還是要以犯罪型態區分,比如說「毒品是萬惡淵藪,所以煙毒犯最可怕了,強姦犯次之;然後竊盜犯又次之」,所以這幾種犯人享有的人權應該依次按比例調整?那麼強盜犯呢?詐欺犯呢?過失致死呢? 哪一種罪犯不可怕?「惡性等級」如何區分才是合理?「合理人權」的輕重比例又要如何調配?我們根本無法訂定出一個「合理」的犯罪等級與相對應的人權配套啊! 等一下,你說,「某些罪大惡極、喪心病狂的罪犯,也能算是人嗎?他們明明是畜生!」,「槍斃還算便宜了,根本應該凌遲至死」。 就算是死刑,「死刑的執行」需不需要考量人權?還是我們應該恢復挖眼刨心、千刀萬剮、油炸火烤,用各種等級的殘酷刑罰對應各種千奇百怪的喪心病狂? 人類文明幾千年,為什麼如今多數的國家取消酷刑?世界潮流之所以如此演進,其中的理由不是短短一篇文章就能說清,在此也就按下不表了。 「哼哼,又來了!高舉人權大旗,難道被害者沒有人權」?「重視受刑人的基本人權」,並不代表「不重視被害者的人權」。這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何在?難道讓受刑人活在充滿痛苦的地獄裡,是一種伸張正義、維護被害者人權的方式?即便答案為肯定,「以牙還牙」的應報主義盛行究竟讓社會更美好?還是弊大於利? 根據報載,監獄收容人平均每人所分配到的面積不到0.4坪。我們是否希望受刑人出獄之後改過遷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又為什麼把「他們」關在這種嚴重扭曲人性、戕害身心健康的惡劣環境之中? 有關獄政問題,各方學者先進早有諸多研究,網路鄉民如我沒理由佯充專家。想表達的是:如果整個社會的輿論氛圍把受刑人看成「他們」、如果「我們」不把「他們」當成應該享有基本權利的「人」~~如何能期待獄政有所改善? 當監獄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受

求不得,不苦

旅遊的樂趣,從來就不在於我們終於到達了某地。浮生若夢,誰能保證誰必定能夠達成哪一個目標?到達哪一個目的地? 希望自己擁有美好的伴侶、穿華服開名車住豪宅,都是人之常情,得償所望當然是一大樂事。 「所有權」的觀念是現實世界得以運作的基本規範,卻是心靈世界無法超脫的沉重枷鎖。所謂的「擁有」,其實只是「暫時享有」。人生旅途,誰能真正擁有哪一片風景? 佛經所說的「求不得苦」,就是因為「不達目的不甘心」。求不到?苦!即便求到了、百年之後終將失去--得而復失,更苦! 其實,轉個念,換個態度,我們可以不苦!我們付出真心追求伴侶、付出努力賺取金錢購買華服名車豪宅,或許我們求到了,或許求不到,但我們可以自尊自傲的告訴自己:一路走來的過程中,我們活在當下、樂在其中、也因此肯定自己。 就算最終發現目的地不如想像中美麗、就算我們甚至得要中途離席,沒關係。一路走來我每一步都用心,我已經享受了這一路的美好風景。 本文寫於2014年2月

楚門秀

大概是三年前,我到這家月子中心看死黨夫妻兩人還有小嬰兒。我與死黨聊天,他老婆無聊,於是很自然地打開電視,看「楚門秀」。不,不是金凱瑞演的那部好萊塢喜劇,主角是死黨的兒子。視訊鏡頭24小時正對著躺在育嬰室嬰兒床上的小寶貝即時轉播。當時我心想:小寶貝當然很可愛,但是,真的有好看到這種地步?24小時直播? 現在,輪到我進駐這間月子中心了。老婆沒事也喜歡打開電視看直播,我心想,唉,女人都是一個樣…….。 看什麼?看她夢中的每一個皺眉、每一次微笑,看她快睡醒了兩眼半睜半閉、看她睡醒了自得其樂地擠眉弄眼、看她接著大哭抗議沒人餵食、看她哭了兩分鐘以後又忽然睡著了,嘴角還帶著笑意。 我赫然發現自己目不轉睛地盯著螢幕看,跟老婆一個樣。我們對著女兒品頭論足,然後自吹自讚地說:「你看你看!好萌!好可愛!」 天下父母心,第一集,主題是「命中注定愛上妳」。 本文寫於2014年1月

劇本,借鏡

日前有篇網路文章「想選特首?中國人連快樂女聲都不能選啊!」說得再透徹不過了:中國政府害怕民意匯集,怕到連選秀節目都不敢讓人民用投票的方式決定誰勝選~~因為那就是民主啊!又怎麼可能容許香港的特首開放直選。 香港畢竟是海外孤島、歷史背景特殊,如果開放特首直選又如何呢?其實「香港本身」未必如何,但是此例一開,等於承認中國共產黨必須向人民意志匯集後產生的力量低頭。那還得了? 共產黨是「一個黨」,了不起裡面有「三、五股勢力」彼此傾軋。中國有幾個省?一旦每個省想比照香港這樣搞,立刻演變為全國山頭林立的態勢,不管是「權力」或是「資源」,共產黨中央都立刻面臨被挑戰、瓜分的危機! 防微杜漸,此例絕不可開、此風絕不可長。 天安門事件為什麼非要鎮壓不可?因為百萬民意匯集起來了啊!在中國高層的思維裡,他們鎮壓的不是人民,而是粉碎可能沖垮國家堤防的土石流啊!基於忠黨愛國的沉痛心情,做出這種痛苦的抉擇。至於土石流是否因為山林濫墾濫伐而來,那就在所不問了。 總之,共產黨未必想武力鎮壓,卻是事到臨頭卻是不得不鎮壓啊!解放軍在香港秀出的那個「武」字,實在不像是虛言恫嚇。 七月一日佔中已經開始了,我們只能祈禱中共的領導手段確實進化。 要進化到「民主」?恐怕沒那麼樂觀;只能期望至少能夠像「獨裁者的進化」一書裡面所說,用小妥協化解大衝突、用小利益鞏固大權力,例如將「一國兩制」做出漂亮的詮釋、迅速訂出「香港地區特首選舉法」,並且在6年後預備時施。六年後,香港民意能收編的都已收編、該分化的都已分化,屆時就算特首直選,表面上各組參選人各有主張、骨子裡通通都受命於中國共產黨。一場血腥鎮壓就此消彌於無形。 如果歷史如此演進,是否算是萬幸?這樣子的劇本,是否值得身處台灣的你我借鏡? 本文寫作於2014-07-01

雙掛號

台灣社會的焦慮一波一波,越來越高潮。 每個人都焦慮,焦慮台灣的現在,也焦慮台灣的未來。右邊有一群人擔憂違法亂紀的暴民讓台灣今天價值崩壞、明日競爭力低落;左邊有一群人擔心政府違法違憲,今日破壞民主踐踏人權、明日出賣台灣淪為香港一般的中國特區。 香港現正流行佔中,在台灣則是沒有什麼人「站在中間」了。有些人嘴巴不說政治,只是因為不喜歡與周遭討論政治話題;有些人看似無心政治,其實只是因為生活的現實磨難讓他們挪不出精神。除了那些堅持活在當下、天塌下來也不管的小確幸一族外,經過這麼多次的社會議題震盪,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了自己的價值判斷。 你要人們如何「站中」呢?郭台銘這個商業鉅子說「民主不能當飯吃」,沒錯啊!我去餐廳點餐的時候都沒有「民主」這道菜,所以客觀中立的我選擇當個守法有序的好公民,同情或咒罵那些動盪社會秩序、被政客利用而不自知的笨學生。拿著太陽花抗議的學生被敲破頭了,唉呀,不好好讀書要亂搞,難怪會被大人修理啊!我這種好公民,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嘛! 可是,現在,怎麼有些人在旅館裡面,也不是要搞暗殺,聽說就是要抗議,怎麼就有破門而入的客房服務出現?雖然我是一等良民,但是哪天會不會警察線報錯誤也來破我的房門?如果破門不需搜索票,會不會有天警察基於破案壓力,找個倒楣鬼當替死鬼,撞進我家客廳塞兩包海洛因就說我持有毒品?會不會明天也有黑道假裝警察來破我的門?這麼一來,那些中立客觀的人也不得不動搖了。 總之,右邊那些守法有序的人擔心左邊這些違法亂紀的學生動盪社會,而左邊那些人擔心違法違憲侵害人權、喜歡把經貿協定當行政命令處理的馬政府賣台。大家的焦慮一波一波,越來越高潮。整個台灣最幸福的,說起來,還是那些小確幸一族。 可是即便如此,小確幸可以維持多久呢?創辦遠見雜誌、真正有「遠見」的高希均教授說希望650天之內兩岸可以在佛光山簽訂和平協定,掐指一算大概就是馬總統下台的日子。那時候,該不會是台灣首任特首的選任日吧?無縫接軌呢! 右邊守法有序的人說:「簽訂和平協議有什麼不好?難道你喜歡戰爭嗎?」左邊憂國憂民的人說:「中共前幾天已經正式宣布香港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只是一場誤會,怎麼你會天真到以為和平協定是為了兩岸和平?」 右邊和平理性又感性的人說:「就算統一又怎樣?至少可以免於戰爭、更可以享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呢!何況兩岸血濃於水、同為炎黃子孫啊

關於蘭嶼的超商,當我們彼此嘲諷

圖片
便利商店打算進軍蘭嶼了。有些人擔心蘭嶼寶貴的原民文化將被資本主義下的商業機制摧毀殆盡,甚至原住民染上文明病,只想吹冷氣不想下海捕魚。有些人認為台灣人放任核廢料汙染蘭嶼卻關心蘭嶼原民文化未免也太過矯情,為什麼不尊重當地居民的聲音……。臉書上再度出現了互相批判的激烈言論。 對於公共議題,從「默默關心」、「開始思考」、「發表意見」、到「付諸行動」,各自有不同程度的努力。只要是基於善意而非為了私利,不管屬於哪一個階段,比起那些只愛生活小確幸、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這樣的人無疑是高貴的。 如果誰的意見與我們不同,甚至即便我們確定誰的意見明顯謬誤,能不能我們盡量避免使用揶揄、責備的語氣?當演藝人員公開發表反對財團進駐蘭嶼的言論,他可是冒著失去可觀代言收入的風險。我們可以用各種論述反駁他的理由,但是我們實在不應該用譏諷的口氣打擊他對公共事務的用心。 另一方面,「公共事務」有太多的議題。即便有誰因為堅持兩岸應該統一、接受共產黨統治而讓你懷疑他的基本價值觀,但是他在對於文化保存的論述上,未必就一無可取。同一個議題上,永遠有許多的面向須要被充分論述。只有在我們盡可能充分吸收多元意見後,我們才可能避免偏聽,不是嗎? 澎湖的博弈公投就是一個很棒的範例。在澎湖開一個賭場,對澎湖有甚麼好處、壞處?對整個台灣而言又會有甚麼正面、負面的影響?如果對於台灣的影響不會太過巨大,當然就應該尊重當地居民。在確保當地居民了解各種優缺點之後,由居民投票決定他們要不要接受賭場。 那些擔心蘭嶼原民文化的人,未必從來就不關心蘭嶼的核廢料。核能問題是一個龐大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核能是錯的;但是身為一個台灣的居民,我享受著核能卻又無力改變蘭嶼上的核廢料,所以我不應該對蘭嶼的公共事務發表看法?如果按此邏輯,其實核能造成的危險不只在蘭嶼,更在北臺灣、甚至全台灣。慚愧的是我沒有能力改變國家的核能政策,也不曾像林義雄那樣絕食抗議、甚至不曾上街遊行。我連攸關千百年後代子孫的生命安全議題都漠不關心了,還去關心這塊土地民不民主、食品安不安全,是不是也顯得太矯情了?所以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任何議題其實也沒資格發表意見? 各種多元的聲音,無論你認同與否,它們本來就應該被充分表達,也被充分尊重,而負責決策的政府必須用最大的努力與創意調和這些聲音、創造最大的公共利益。說要保護原民文化,我個人是舉雙手贊成的。當然

完全沒有畫面之~立法布

圖片
監察委員提名人選被立委刷掉了十一位,中國國民黨高層固然蓋下了震怒章,臉書上卻一片叫好聲,認為馬英九黨主席兼總統敗象已露、跛腳難掩,於是大家爭相轉貼監委名單大屠殺的訊息。   另外兩則比較少人轉貼的新聞是「立法院副院長技術性亮票」,以及「監委投票實況不給看?立法院封鎖直播網站」。   立法院花了納稅人大筆鈔票,設置了立法院議事轉播視訊系統ivod,神奇的是這套系統時常在關鍵時刻自動故障;在許多關鍵時刻,例如段宜康立委質詢324國家暴力時,系統就會自動故障了,只剩下黑畫面。因為諸多事例太過離奇,基於自己的國會自己督的原則,熱血的民間團體突破重重困難,使用網路免費的直播網站ustream突破黑幕。這下可好了,咱們的立法院直接封鎖了ustream這個網站,再次成功戳瞎了試圖監督國政的公民之眼。   為什麼理應代表人民監督國政的立法院竟然動手戳瞎人民的眼睛呢?這在邏輯上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究竟是立法院內的行政人員奉行政權之命行事?還是,正如同陳菊覺得關上門與張志軍談話比較素喜,立法院也覺得關起門來投票比較具有公信力?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說不定可以一併解釋為什麼洪秀柱副院長會在投票的過程中不小心亮票。   當我們談到錄影設備這些監視系統的時候,就不能不回想起兩天前的新聞:2013年一年,光是台北市街頭就新增了將近1萬四千台監視器。如果你看過好萊塢的賣座影片「全民公敵」,理論上應該會對於政府侵害人民隱私所可能造成的問題產生疑慮,再不然美國政府濫權監聽的「史諾登事件」如此震動全球,相信總是鼓吹孩子們要學好英文、以便提升國際觀的家長們都已經有所了解。不過,了解歸了解,關於這個疑慮,台灣的公民向來是不在乎的,原因是「沒做壞事,為什麼要害怕被錄影呢?」「等你遇到壞人搶劫的時候,有種就不要去找警察局調監視器」。   人民為了治安,在國家用力監控人民隱私的時候鼓掌叫好,甚至連法務部長羅瑩雪都說「我沒甚麼隱私、不怕被監聽,有人愛聽我講話不是很好嗎」;有這樣子的法務部長,不難想像這個政府對於公權力的行使界線,在主觀想像認定上是如何地無遠弗屆。   天下有一種最可怕的壞人,叫做「失控的政府」。我們擔心隔壁的小屁孩偷刮我的車、癡漢侵犯我的女兒,於是希望政府保護我們的安全,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需求。但是政府失控的時候怎麼辦

施主,這個問題你應該要問你自己

圖片
「因為你不上網罵人,所以你是錯的」。連陣營認為支持者受委屈了,於是喊話,要大家用選票靜靜地說話。 沒錯,這陣子網路上的資訊,根本是一面倒地批評連家。從攻擊他的長相、出身到嘲弄他的能力、政策,以至於讓勝文有了被網路霸凌的感受,勝文難免不開心;因為批評火力無比強大,如果有誰上網護衛連陣營,都難免千瘡百孔,好像都是錯的。 於是我們不得不回頭檢視:在網路上,到底發生甚麼事?為甚麼網路鄉民都要霸凌連勝文? 話說從頭。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報紙的銷量降低,為了轉型報紙的新聞又不能不刊在網路上,可是當我們在網路上就可以看到各種新聞,更多的人不想花錢買報紙。 花錢買報紙,浪費錢、不方便(還要走去超商買)、內容不一定是我要的(厚厚一大疊,想看的沒幾頁)、不能主動篩選內容(我只要在臉書追蹤幾個有梗的人,我就可以大致掌握整個社會的重要脈動)、平面報紙的訊息好慢(越南暴動的時候、在電視媒體開始報導的一個小時前,我臉書就已經有朋友的朋友轉貼第一手消息了)。 過去,電視與報紙掌握了一切。過去,想要讓大家聽到你的聲音?你得有管道上電視、報紙。但是這些傳統的大媒體掌握在誰手裡? 過去,讓民眾看到什麼、想些什麼,基本上通通由電視、報紙決定。媒體要報導甚麼、從甚麼角度報導、要把它報導成正面或是負面,通通由媒體決定;民眾有甚麼心聲?由誰來發聲?通通必須經過媒體的篩選。自由市場的力量的確有用,但是效用極為有限。 在網路2.0的時代、加上智慧行手機,人人都可以是爆料者、可以是電視台、SNG車、平面媒體、記者兼評論員。因此資訊的自由流動、透明公開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即便中共獨裁地監控網路言論,也無法杜絕中國人翻牆上臉書接收資訊。 傳統媒體的速度雖然慢,但是正確性相對比較高~~至少有品牌的背書。這的確是傳統媒體的優勢,然而這未必是網路媒體的弱點。舉個例吧!這麼多人在關注陳為廷的臉書,如果陳為廷故意發布了一個假消息、或者不小心發布了一個錯誤的消息(比如說「馬英九已經在2年前離婚」)~~保證立刻就被打臉!網路鄉民哪裡需要擔心被欺騙? 好的節目,就容易吸引更多的觀眾。越有梗的臉書,就可以吸引到越多的讚;如果你的臉書常常有好梗,你就可以變成網路名人,你就擁有了過去被電視、報紙所掌控的麥克風。比如說呂秋遠、人渣文本的文章,動輒數千人按讚,領袖意見的能力堪稱驚人。 當然,「網路

文章評論:「明報:央視多年前捧紅 三愛國『好學生』嫁美國老公」

中國人的思想,說起來不關我的事。我只是想要練習指出文章的盲點。 1.天下雨(會思考)所以地面濕(品學兼優);難道地面濕(品學兼優)就代表天下雨(會思考)?如果地面濕(品學兼優)但天卻不下雨(不會思考),就代表地面不濕(品學不優)比較容易讓天下雨( 會思考)? 真正高竿的「會讀書」,應該是「資質高而勤學、多元思考而且懂得挑戰權威與批判自己」~~說穿了,這種特質,與「品學兼優」在邏輯上本來就沒有必然的關聯性。 2.嫁給了外國人就表示這個女人不愛自己的祖國?兩者之間有什麼邏輯關係?入了邪教又想叛教,所以證明這個教徒沒有忠於教主? 3.至於「好學生」未必「真愛國」。「好學生」與「愛國」到底有什麼關係?「愛國」是「好學生」的必要條件?這樣的文章...... 原文閱讀: 明報: 央視多年前捧紅 三愛國「好學生」嫁美國老公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央視多年前捧紅 三愛國「好學生」嫁美國老公 (15:36) 《中央電視台》曾在十多年前捧紅3位愛國「好學生」,她們現時的去向和情況如何呢?原來3名好學生現嫁了美國人,在美國生活。 《鳳凰網》一篇博客文章,提到當年被央視形容為好學生的三人——馬楠、劉亦婷和黃思路,指出她們均成績優秀,聽話乖巧。 文章表示,劉亦婷和黃思路2000年在央視節目《對話》中擔任嘉賓,劉亦婷學業成續優異入讀哈佛,父母著有《哈佛女孩劉亦婷》和《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創下將近200萬冊銷售紀錄,全國父母親都希望能培養出這樣的「好孩子」,當時的她亦稱,準備未來報效祖國;黃思路則以「品學兼優,全面發展」著稱,中考、高考參考書上的封面都是她,她在節目上歌頌中國教育的好。 馬楠更厲害,她是北大的學生,當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在北大發表演講時,馬楠發言時批評美國的人權狀況,並認為中國的人權狀況至少比美國好五倍,她因此被稱為「反美女生」,引起很多有民族自豪感人們的叫好,認為她為中國人爭了光,激動地宣稱她是中國的希望。 十多年過後,這3名好學生的現況如何呢?哈佛女孩劉亦婷嫁給了一個白人,在一個基金做副總裁,代理大中華地區;黃思路在北大畢業後,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藝術管理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同時就職於紐約百老匯尼德蘭德演出公司,並嫁給了美國人;當年痛斥美國人的「反美女生」馬楠,如今卻拿着美國綠卡,嫁給了旅居中國的美國老公。

燃燒自己的笨蛋

圖片
日本的後藤健二被 ISIS 斬首的時候,我在臉書上看到有網友說「為什麼要去那種危險的地方?難道他自己不用負責嗎?」,我簡直目瞪口呆。 說這種話的人,知道什麼是「戰地記者」嗎?知道他是個戰地記者嗎?知道他這次進入敘利亞是為了援救被綁架的朋友嗎? 然後,不意外地,我看到有人接著問:「戰地記者又如何?能夠改變世界嗎?」、「把自己置於險地,讓親人擔心、讓國家困擾、甚至造成了國際間的問題,值得嗎?」 「世界會不會因為我的努力而改變」與「我要不要努力去改變世界」,本質上是兩件事情。兩者之間之所以產生關係,是因為計算「我的投入能不能獲得實質的效果」。你的價值觀決定了你多重視這樣的計算。 至於,「值得與否」?不同價值觀,當然更不可能得出相同的判斷了。 如果每個人都執著於這個計算,這個世界就無法改變;如果每個人都不去計算這個問題,這個世界就會越來越美好。 你可以選擇繼續小確幸的價值觀,但那並不能證明那些燃燒自己的人都是笨蛋;或者說,在你眼中,他們或許是笨蛋,但是他們很清楚他們自己是什麼。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的話,就應該理解:只以自己的神能夠決定自己「是什麼」。如果你沒有宗教信仰,那你更需要理解:只有自己能夠決定自己「是什麼」。

1001夜~之~驕傲地無知著

圖片
今天聽了一個讓人感觸良多的真實故事。 大約六十年前,英國的一個女醫生兼牛津的研究員發現,奇怪,一般來說貧窮人家的孩子比較多疾病,為什麼偏偏「幼兒白血症」這種疾病偏偏在富貴之家出現的機率比貧窮人家多一倍? 她憑著極少的經費研究了三年,結果初步研究顯示,是因為當時流行x光。要知道,今日孕婦的產檢照的是超音波,當時有錢的孕婦照的是x光。 那可是當初最流行的新科技呢! 她發表了這個研究報告。結果?牛津從此冷凍她,接下來的二十年幾乎申請不到研究經費。因為她竟然「污衊新科技」、打了所有醫生的臉,更擋了x光掃瞄機製造商的財路。這麼重要、在今日看來如此基本的醫學資訊,整整花了二十五年,才被醫學界所接受。 在那段被冷凍的漫長日子裡,她說「真相是時間的女兒」。能夠當上醫生的人,當然是人類中的菁英。而她,面對全世界菁英的訕笑,她繼續她的研究。 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人,我們真的夠謙卑嗎?我們是否驕傲地無知著? 這是我在「 深音/1001夜 」的第一夜聽來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的故事。誠摯地推薦這個網路廣播節目。

誰醒了?

立委補選揭曉了,一大堆人在網路上嘲笑、咒罵南投、苗栗人。說他們奴性、盲目、不知覺醒、無藥可救。 好,我就先退一萬步,假定南投、苗栗人奴性、盲目、不知覺醒、無藥可救好了。我想請問那些嘲笑、咒罵的人:大家醒來多久了?清醒了幾分?馬英九是誰選出來的?那些差勁的立委議員又是誰選出來的?台灣的司法、媒體積弊多久了?財團橫行多久了?而我們袖手旁觀、麻木不仁多久了?在鄭南榕、詹益樺面前,誰敢說自己醒了? 現在我們自以為醒了。對於那些還沒醒的人,我們花了幾分力氣去了解他們的處境、去協助他們清醒?就算我們出了十二萬分的力量而他們依舊不醒,我們就決定嘲笑他們、咒罵他們? 如果四十年前的黨外人士也是這種態度,覺得台灣人奴性、盲目、不知覺醒、無藥可救,然後就嘲笑、咒罵一般民眾,我們今天能夠享有言論自由? 我們自命為覺醒的公民,卻用這樣的態度傳遞民主的精神?我們真的問心無愧嗎?

麥可喬丹:「有本事你自己來打打看」

圖片
最近我有點兒疑惑:如果我的臉書貼文內容有關稱讚柯文哲,該貼文會冒出很多不認識的人按讚。台北市市長選舉前夕如此;台北市市長選舉後依舊如此。這代表什麼? 第一,有機會看見我臉書的人,比我想像中的人多;我沒有自己想像中寂寞。 第二,願意對政治貼文按讚(在臉書上對政治表態)的人比我想像的多;這個社會的政治冷感沒有我想像中嚴重。 第三,「稱讚柯文哲」以外的政治貼文無法吸引他們按讚;這個社會的批判意識還有很大的提昇空間。 如果上述三個推論沒錯,那麼,臉書社群的確可以證明、甚至促進公民意識的覺醒。如果可以,我多希望這個社會多數的人都關心政治,而且都是很喜歡挑戰當權者的那種,而不是以無力的草民自居、期待偉大的政治家拯救這個社會。 六年前大家不是期待馬英九?明知他在台北市長任內的政績慘不忍賭,但是依舊選擇讓他連任。郝龍斌台北市市長的政績如何?他還是連任了兩屆。 正因為政治裡面時常都只有爛蘋果、而且更慘的是我們總要等啃到蘋果核才驚覺裡面爛到長蟲,所以我們更要張大眼睛仔細地挑。就假定柯文哲的確是萬中選一的好蘋果好了。今天出現了一柯,嗯,一顆好蘋果~~我們更應該仔細地檢視、監督他,而不是搞偶像崇拜,關於他的功績一再宣揚、拼命按讚,關於他的缺失、或者「疑似缺失」卻視而不見、甚至一再迴護,老是說「不然你來做做看」之類的。你能想像麥可喬丹對著教練或觀眾大喊「有本事你自己來打打看」嗎? 只可惜,在台灣,如果批評或質疑當紅的人氣天王,就會被質疑「xx黨的同路人」。 台灣民眾正在覺醒的路上。這條路,漫漫。

電子紙的省思

大約七、八年前,雜誌、新聞一古腦地介紹、分析電子紙、電子書,看著看著覺得好像真的很厲害、覺得這玩意兒應該會大流行;可是拿著紙本書籍閱讀的時候,又覺得紙本這種東西似乎不容易被取代;有了ipad之後,覺得電子紙恐怕更沒搞頭了。總之,對於「電子紙」的閱讀方式是否會普及於社會大眾,我始終沒有自己的定見。 最近一年,似乎很少看到電子紙、電子書的新聞或評論。以目前的結果看來,電子紙的確不符合人們的使用需求而退流行。 我喜歡預測趨勢。雖然老是預測錯誤,依舊樂此不疲倦。如果時光倒退四年,我會如何分析這樣一種新產品? 這是一種有趣的思考練習。如果能夠培養出這種敏銳度,就很可能在二十五年前買進個人電腦概念股、在十五年前買進筆記型電腦概念股、在五年前可以買進智慧型手機概念股。擁有這種敏銳度的人,財富可以如何倍增,那也不用多說了。 好。那麼,就在四年後的今天,我又該如何看圖說故事,揣摩當時的我應該如何做出正確的趨勢預測呢? 關於科技趨勢,最重要的觀察點是:需求。聽起來像是廢話,實際上確實有值得論述的地方。 「電報」被「室內電話」取代了,「公共電話」可以輔助「室內電話」,但是「傳統行動電話」徹底取代了「室內電話」與「公共電話」,而「智慧型手機」徹底取代了「傳統行動電話」。 這些產品擁有各自的盛世,但是都是基於共通的需求~~「溝通」。當B科技更全面地滿足了A科技所能帶來的滿足,那麼,A就要小心了;相對而言,想要打敗B,就必須創造C。 「更新」、「更好」、「更炫」都很重要,但是最最重要的,是「更能滿足需求」。能夠滿足「需求」的東西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會帶來超額利潤;超額利潤會吸引更多的廠商競爭;更多的競爭導致了更低的價格;更低的價格造成了更高的普及率~~直到下一個「C」出現。不論「B」再便宜,也只能江河日下,退出主流了。室內電話的造型再炫、傳統行動電話的電力再持久,都終將被淘汰。 六年前,電子紙當紅;當ipad橫空出世之後,電子紙的聲勢逐漸下滑,就印證了這個道理。 論需求的滿足?目前的平板電腦更能滿足多元的閱讀、娛樂與通訊需求;論閱讀的質感?目前的電子紙不及紙張。電子紙能做的,平板電腦都做得到。當然啦,因為發光原理的關係,電子紙閱讀起來比較舒服,但是如果要比舒適度?傳統的書籍最舒適啦!況且為了玩遊戲,大家可以拿著平板電腦一兩小時不放手;電子紙光靠「舒適度」

閱讀筆記:Google會怎麼做~之~「問對問題」與「找對答案」

圖片
臉書紅了以後,「社群」成了很重要的概念。媒體大亨請教臉書創辦人祖伯克「我的公司如何開始經營一個像你們那樣的社群?我們應該要擁有一個社群吧?請告訴我們該怎麼做?」。祖伯克說:「你做不到」。「這個問題根本不對。你根本不可能『開始』一個社群。社群本來就存在,正在做著他們想做的事情。你該問的問題是,你如何幫忙社群做得更好」。 我知道很多企管類書籍只是在幫已經闖出名號的所謂成功人士抹粉、造神。即便如此,我真心覺得:厲害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往往很厲害~~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而且這個故事很可能是真的。 「問對問題」比「找對答案」更重要,也更困難啊! 看厲害的人的故事,未必就可以變得厲害;但是從中揣摩其思考邏輯,雖然不能自成一家,但是偷學兩步,也是一大樂事。 比如說,我的學習是:面對一個問題,首先不要急著「找答案」,應該要先「檢視問題本身」。先思考「這個問題本身真的沒有問題嗎?」,然後開始角色扮演,先假設「這個問題一定是對的,因為理由abcde.....」,然後再假設「這個問題一定是錯的,因為甲乙丙丁戊......」,然後再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更好的問法?」 好處一,不會被「問題」框架了自己的思考。 好處二,提昇多元思考的能力。 故事摘自「Google會怎麼做,p61,2009」

討好

討好女人有很多種方法。沒錢的我只好用沒錢的方法。據說多數男人幫女人買衛生棉會很尷尬,對我這種人來說真是一種福音:因為這就是我大獻殷勤卻毫不費力的施力點! 我不知道別人都怎麼哄老婆的。我的做法是:剖腹產後住進病房,買一小束很香的百合花送她,只花兩百元;因為開刀傷口前兩天無法下床的時候幫她按摩一下水腫的雙腿,只花十分鐘;剛入住月子中心的時候,趁著疲憊的老婆昏睡時,把所有的衣服、行李分門別類放進衣櫥、櫃子整理好,花兩小時;在月子中心安頓好之後,買老婆一個最愛的巧克力麵包當做驚喜(雖然只讓她吃一小口),只要25元。在生產惡露結束之前,默默地主動補充夜間專用的衛生棉;一包只要98元。 花費低廉,可是目前看起來效果不錯。 當然也有花大錢的時候啦!比如說我咬牙住進了很高檔的月子中心。多高檔呢?這麼說吧!我昨天開車進入地下室的時候,一進門是兩台凌志停在入口旁的停車格,當我轉動方向盤把我的國產車倒車入停車格時,忽然對老婆說:「你看,右前方那台是賓利耶!」話還沒說完,後面傳來一陣隆隆的引擎聲,嗯,後照鏡裡一台保持捷正在等我倒車。於是我趕快把車停進入我的停車格,一台寶馬休旅車的旁邊。 走去搭電梯的時候,還瞄到一台我肌肉型跑車,不是雪弗蘭、不是福特,更不是馬莎拉帝或林寶堅尼,總之是一台我從未見過的進口跑車。能夠負擔既昂貴且冷門的跑車的人,口袋絕對不可能太淺。後來我查了一下,我大概要11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那台車了。 如果我印象沒錯的話,昨天停在地下車的車子總共不超過十輛,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名車。我,一個領死薪水的小職員,甚至沒有能力買上自己的房子,怎麼會讓自己跑來這種地方?一個住二十五天,費用比雙人歐洲蜜月11天更貴的月子中心? 臨睡前,我很甜蜜地告訴老婆說:「這是我們的二度蜜月呢!」。其實我心裡想的是:我已經是將二度蜜月的預算挪為坐月子的費用了。老婆你認命吧! 寫於2014年1月

台灣的黃昏

台灣的媒體瘋狂討論「一國兩制」、「兩國一制」、「不談兩國只談一制」的時候,幾乎沒有國內媒體探討這則華爾街日報的專欄文章:「中國共產黨的黃昏」(註1)。 沒有人知道中國共產黨什麼時候落日,就如同沒有人知道股票的泡沫什麼時候會破滅,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看出歷史的週期、一如經濟的週期。 當一個國家的維穩(對內維持國家穩定)費用高於軍事(對外維持國家安全)費用的時候(註2)、當一個國家四處發生暴動的時候、當一個政府公布的數據已經無法取信於人民的時候,這樣的國家絕對不是處於日正當中的階段。 國際觀察家認為中共過去的集體領導治已經逐漸被習近平所掌握。習進平不但用力打貪,更重談毛澤東的「刀把子」論調,就是他已經權力在手的有力的證明。 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腐化,這是政治學上顛撲不破的真理。縱使蒼生有幸得遇堯舜禹湯,也是百年難得一見,難以為繼。我們姑且認定習近平的反貪並非為了鬥爭,而是為了十三億中國蒼生。他的作法是什麼呢?所謂「刀把子」理論,指的是「培育造就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政法隊伍,確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黨和人民手中」(註3)。簡單的說,就是把權力完全集中在中國共產黨的手上,沒打算玩什麼三權分立的把戲。 「權力」無法直接改變「結構」;「制度」才可以。明朝的朱元璋皇帝痛恨貪汙,試圖用嚴刑峻法殺盡天下貪官,結果呢?頹然發現貪官殺不盡,春風吹又生。因為在缺乏透明與制衡的權力結構中,貪汙的猖獗猶如水性就下;當整個結構都在貪的時候,清官不貪則自身難保,於是清官也不得不貪。關於這些,「潛規則」一書已經有清楚的論述。如今習近平無視於中國境內「三權分立」、「司法獨立」的呼聲,牢牢掌握一黨專制的原則,並且打算以此肅貪~~一黨專政的集權,難道還能大過古代皇帝的權力?如果朱元璋尚且殺不盡天下貪官,一黨專政的中國共產黨又要如何確保中國政治的清明? 在這種權力結構下打貪,註定了失敗的結果。失敗的結果?就是所有被清算者拼個魚死網破的反撲。反撲的結果?就是中國政壇的大地震。 中國可能就此土崩瓦解、一如當初的蘇聯?有可能,畢竟當初誰也沒想到蘇聯會一夕瓦解,但是機率可能不高~~畢竟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未必符合當今世界強權的利益;新一輪政爭之後產生了政治大地震、讓中央集權變成聯邦,聽起來比較像是一個可能的新選項。 放眼當今世界,所有能夠在領土面積或人口數與中國相比的

面對網軍

圖片
合理的懷疑是:台灣的確有網軍。「無限期支持方仰寧」的網站湧進數千個來自俄羅斯的臉書帳號按讚,只是開端而已。 如果你注意看,會發現有些人,比如說某政黨青年組織的某成員臉書動態動輒千人按讚,神奇的是竟然有九成以上的按讚者都是外國人,比如說俄羅斯人、印度人……等等,你難免懷疑這不是單純的巧合。 318學運以後,許多臉友的頭像改為「v怪客面具」,又或者是「黑底黃絲帶」之類的圖案。採取這種圖案當做頭像通常有其意義~~v怪客代表小市民的力量、黃絲帶代表抗議不公……等等。特別的是,這些人中的一小部分喜歡在網路名人的臉書上留言討戰;留言討戰不奇怪,怪的是他的思考脈絡和頭像所隱含的意義相去甚遠、而且發言流於謾罵跳針、少有論述;如果再進一步點閱這些人的臉書,很巧的是:他們的臉書動態一片空白,或者臉書動態完全不對陌生人公開;尤有甚者,這種帳號往往都是最近一年之內註冊啟用。 於是不得不讓人懷疑,這也是網軍的反串伎倆:塑造「你們這些網路名人的言論,即便是『自己人』也無法認同」的輿論氛圍;同時以下駟對上駟,用無腦的謾罵、跳針不斷討戰,變相騷擾這些擁有絕佳論述能力的反抗者;當擅於論述的反抗者終於因此厭倦了網路論戰之後,少了一個反抗者的發言,社會就多了一分「安定」的力量。 如果這不叫網軍,什麼才叫網軍? 如果我們真心擁抱民主,我們就不能排斥不同的聲音。試圖分析誰是網軍,目的並非要區隔進而排斥他們,而是單純地提醒自己:沒有必要為了這樣的網軍動怒。如果不同立場的論述之爭最後流於義憤填膺地叫罵詛咒,只是讓自詡中立的小確性們更加討厭政治~~而,多一個人討厭關心政治,就少了一分監督政治的力量。識破了網軍的伎倆之後,自然更沒有必要因為網軍的騷擾而萌生倦意、停止批判時政。 理性的論述、論述、再論述。這些論述,是為了提供給中立的網友思辨之用;如果有反對的聲音,我們樂於筆戰;筆戰的目的當然不在輸贏,而是讓中立的網友能夠同時參考各方不同的觀點。畢竟,從來都很少有誰因為論述不如對方完整有力而從此心悅誠服、改變自己的思維;更別提那些本來就動機不純的職業網軍了。 謙虛地傾聽不同的聲音、淡定地面對網軍的挑釁,是網路鄉民必須具備的修為。

閱讀筆記:「Google模式」雜感~資訊時代的工業恐龍

圖片
這兩天開始看「google」模式這本書。才看了前言,就有很深的感慨。 「Google模式」這本書的前言提到了一個例子。某個星期五的下午,Google的大老闆發現自家的搜尋引擎不夠好~~搜尋關鍵字的時候總會跳出一些無關的廣告。按照一般企業的邏輯,嗯,這應該要召集相關部門開會,定義問題範圍、決定改善方案、進行任務分工、擬定改善期程、著手實施計畫、定期追蹤考核,當然還要找出責任歸屬。如果這個問題發生在我任職的公司,大概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才能進行到「著手實施計畫」,因為光是「任務分工」就可以吵很久。 Google的大老闆怎麼做呢?他在布告欄上貼了一張字條「這些莫名其妙的廣告真討人厭」。就這樣。 結果呢?某個與該業務不相關的工程師,在星期一清晨五點發出一封信,說,自己和幾個同事也認為這個廣告很討厭,於是他們想出了一個方法如何改善。歷史證明這個方法讓Google的技術遙遙領先其他搜尋引擎。Google的霸業,可以說就是奠定在這個基礎上。 我想到我任職的公司。那是一隻大恐龍,恐龍在哪裡就不多說了,因為說不完;話說回來,因為它的確誕生在恐龍時代;它採取的組織型態、決策模式,還有員工接受的教育,還有更重要的~~多數人的思考模式~~都是照著工業革命之後產生的遊戲規則在運行。 可是現在就是明明就已經是資訊時代了啊!我每天看著工業時代的恐龍試圖跟上資訊時代的步伐蹣跚,看著工業時代的政客始終無法理解鄉民婉君的思考而笑料百出,我已經沒有憤怒,只剩悲哀。

婉君的訓練與拉攏

圖片
亞馬遜創辦人兼執行長傑夫.貝佐斯 Jeff Bezos 說:「在舊世界,你投入三成時間打造一項好服務,剩下七成時間用來推銷它;在新世界,剛好相反」。為什麼? 因為資訊時代,資訊流動的速度超快,只要你的東西夠好,行銷只是小事。相對的,如果行銷好、但是產品爛,在這個資訊時代,會產生什麼結果? 試想:你對某產品沒有研究,a廠牌每天砸大錢行銷說自己的產品有多好,可是你身邊的朋友拿出各種證據證明a廠牌有多爛,你會不會覺得a廠牌根本在唬弄消費者?在這種情形下,你會「給a廠牌一點機會」,還是從「沒有偏好」變成「從此討厭a廠牌」? a廠牌的行銷所產生的唯一正面效果,是「凝聚既有的死忠粉絲」,讓既有的粉絲找到繼續支持的理由~~雖然那個理由其實經不起檢驗~~於是餅越做越小。 資源配置的正確與否,是影響企業興亡的大事。在資訊流動迅速的時代,如果你是品質不佳的產品,行銷做越好,產品死越快。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全民健保都快倒了,中國國民黨還在擴大中國人納保範圍。你覺得中國國民黨「訓練網軍」、「拉攏網軍」會產生什麼效果? 「訓練網軍」?「拉攏網軍」?那些攻擊連勝文的網路鄉民,哪一個是「被拉攏」、「被訓練」出來的?你以為鄉民為什麼熬夜「發動攻擊」? 「訓練網軍」?網路鄉民們平常各自著迷於發廢文、KUSO影片、畫漫畫、搞音樂……等各種興趣,用熱情磨練自己的技能;當不公義的事情讓他們憤怒時,這些技能就變成了他們發動攻擊的最強武器;白天要上班上課,所以只好利用晚上「發動文宣攻擊」。軍隊在戰場殺敵,需要有技能、膽識,但是不需要有創意。而文宣最需要的,正是鄉民最擅長的、軍隊最缺乏的創意思考!如果沒有高度熱情,哪來好的創意?相對於這些用熱情自我砥礪的網路鄉民,那些「被訓練」的網軍能夠多厲害? 「拉攏網軍」?如果鄉民真心信仰你代表的政治價值,鄉民們不需拉攏也會自動替你出力;如果是「招募訓練」?你去哪裡找這麼多十八般武藝且樣樣精通的鄉民?這些「被拉攏」來的網軍,真的對於自己所捍衛的政黨理念與施政由衷認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他們寫出來的文宣能夠打動誰? 網路鄉民的戰力太強,所以你就以為他們是某個陣營的「網軍」,以為他們「被拉攏」、「可訓練」?真正是指鹿為馬、倒果為因了! 農業時代,生產靠鋤頭,打仗靠刀劍;工業時代,生產靠蒸汽機,打仗靠大砲、戰艦;跟不上時代的國家就只

閱讀筆記: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之三~制度資本與制度成本

圖片
什麼叫做「資本」?白話但不精確的說,就是「錢」嘛! 那什麼叫做「制度資本」、什麼又是「制度成本」? 「如果一國的制度有利於交易市場的容量最大化、有利於經濟的深化,那麼我們就說該國具有高的制度資本」;「不利於市場交易的制度則使交易的成本便高,這種成本通常被稱為『制度成本』」。<<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P146>> 凡遊戲,就要有「遊戲規則」、有「裁判」。當遊戲規則清楚合理、以及裁判的公正廉明,參與遊戲的人才能夠在遊戲中盡情發揮,這個道理淺顯易懂。 經濟活動是一場超大型、而且超迷人的遊戲。這場遊戲的規則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比如說「權利是否受到法律保障」、「法律是否合理清楚」、「司法體系是否獨立公正」等等,是最基本的必要條件。如果我辛苦賺錢買了房子,但是法官卻說我沒有權利住,又或者政府說拆就拆、根本不管法律怎麼規定……這樣的社會,依靠的是「叢林法則」。叢林法則並非不能成就經濟,但是這套法則的「制度成本」很高,經濟發展很快就會遇到瓶頸~~因為叢林法則這套制度的「制度成本」太高了啊! 除此最基本的制度之外,還有一些附加、但是同樣重要的制度。比如說「資訊透明」。 去賭場賭骰子,我們完全無法「了解」下一把會出現幾點,只能依照機率猜測而下注,這個叫做「賭博」;買股票,我們會看看這家公司的負責人信譽如何、營運成績如何、這個產業的前景如何,然後決定要不要成為這家公司的股東,這個叫做「投資」。 如果法令制度允許上市公司的資訊完全黑箱,那麼,所謂的投資就完全等於賭博。很顯然的,除了特殊的商業機密外,資訊當然是越透明越好。如果一國「資訊公開」的法令規章完善且落實,那麼這當然屬於該國的「制度資本」。 所以,中國如果真的想要繼續發展經濟、想要與西方經濟一較高下,「資訊透明」是必要的。可是,「資訊透明」,唉,別鬧了,中國的網路長城一再修築,人所共知。 中共不是不了解資訊透明的重要性。但是因為一黨專政的關係,太多事情見不得光,不能讓人民知道,否則會危及黨的生存,而中國共產黨「宣稱」「中國不能沒有中國共產黨」。所以中國政府當然無法落實資訊透明這件事情。至於所謂的「司法獨立公正」、「法令清楚合理」,基於同樣的理由,也只能規定半套、實施半套。沒有清楚合理的法令與獨立公正的司法,怎麼可能真正「保障權利」? 唉呀!所有的遊戲規則都不健全,你說

閱讀筆記: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之~內容簡介

圖片
討論「社會制度這種主題的時候,常聽到的論調是「東西方文化不同,所以制度理當有所差異」。「儘管被中國社會定位為『聖經』的馬克思主義也來自西方,但似乎中國歷來就不同,西方的東西不適合中國,任何不針對『中國特色』加以區分的理論,當即就該被貼上『盲目照搬的標籤』」(P17)。 當西方的學者力主「民主能夠帶來經濟發展」的時候,中國維持一黨專制,近二十年來的經濟崛起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這是「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中國證明了「不需民主也能發展經濟」? 當然不是。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蓋鬼屋換取GDP」、「犧牲自然環境換取GDP」之外,耶魯大學金融系終身教授寫了這本書,提出許多扎實的理由,告訴讀者「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 這本書的用字遣詞非常淺顯易懂,只要識字就看得懂,讀者完全不需要任何的背景知識、也沒有什麼專業名詞讓讀者頭昏。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扎實。身為一個讀者,我習慣看到重要、疑惑或是有趣的字句就會在文字旁畫線,這本書平均不到每五頁就有吸引我畫線的字句,這多少反映出內容扎實的程度。 那麼,這本書到底有哪些主要的論述?目錄編排得很清楚,它綱舉目張地告訴我們:中國的確搭上了全球化的列車,但所謂的「中國模式」無法長久,金融才是國家富強的王道,而金融服務的發展與「民主」、「資訊透明」高度相關;說到金融,當然必須借鏡西方;最後,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對中國對有利? 書中有許多精采的觀點。例如「中國文化中的三綱五常與金融的關係」、「古今中外王朝興衰與金融的關係」、「數百年來西方興起的歷史與金融的關係」……。這些觀點每一個都清晰有力,讓「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更加的擲地有聲。

閱讀筆記: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之二,關於「被殖民」這件事

圖片
柯文哲說:「被殖民越久越進步」。先不論柯文哲的話有沒有被斷章取義、也先別急著罵柯文哲。我們先來看看「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這本書怎麼解讀「被殖民」呢? 「當年西班牙的殖民地國家比如拉美和菲律賓今天多數還貧困落後,社會到現在還不穩定,而英國過去的殖民地從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到新加坡和香港,到非洲,他們都在世界富國或地區之列;原來印度落後,但印度也因其制度加英語優勢正在快速增長」。~~<<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P181>> 被殖民的人,當然是被壓榨的人;怎麼樣才能榨出更多的東西?西班牙只在乎能不能從拉丁美洲挖出更多的銀礦;英國除了壓榨被殖民地的資源外,也強調建設與制度~~因為工業革命後,英國的生產力大增,生產出來的產品需要市場,而英國的殖民地不但是英國資源的來源,也是英國市場之所在。 沒有人喜歡被殖民。大家都希望擁有自己的主權,自己建設自己的國家。我只擁抱民主,擁抱「主權在民」,主張政府依照人民的授權服務人民。我不會白痴到希望自己「被殖民」,就像我痛恨專制政府~~哪怕那個獨裁者是「自己人」。 但是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只是說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定要你選,你要選擇一個很爛的自己人統治者(就像中國的領導搞出文化大革命)?還是要被一個很爛的殖民帝國統治(比如說十六世紀的西班牙)?還是一個很壓榨但是又重視建設的殖民帝國統治(比如說十八世紀的英國或十九世紀的日本)? 三選一?當然是選第三個啊! 除非落實民主,否則「被誰統治」都不會有好下場;在此同時,「被殖民當然很可憐,而被不同的帝國殖民,依舊有優劣之分」也是一個歷史事實。說穿了,執著在「殖民與否」根本化錯重點。重點在於「如何統治」。 關於「被殖民」這件事情,我的心得是:我們已經被注入太多的「民族情感」,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面對這樣的議題,我們的情感往往抑制了我們的邏輯。 本文發表於 2015-02-02-蘋果日報電子論壇 。 延伸閱讀:「 美媒專訪 柯文哲:殖民越久越進步 」

好物推薦~~室內單槓

圖片
十五年前我自己曾經因為坐姿長期不良,造成下背部劇烈疼痛,痛到無法下床,看醫生、用復健機「牽引」,痛了兩個月,吃藥只能止痛。最後怎麼好的?醫生說:你這個吃藥也沒用,要靠自己復健;怎麼復健?吊單槓。怎麼吊?雙手握單槓、兩腿大腿稍微上抬,用下半身的重量自然延展下背部肌肉。就這麼簡單。後來就好了! 另外,對於每日久坐的上班族如我,脊椎與下背部的肌肉長期支撐身體,特別需要伸展、拉筋。 我前天買了一組單槓。這玩意兒的設計很神奇,完全不用釘子,就像是掛門帘的桿子,用旋轉的方式撐在牆壁上。普通的三伍佰;好一點的(註1)也才七八百。我用了兩天,真的頗牢靠,之前的疑慮「會不會買了發現一下子就掉下來」一掃而空。(註2) 不管是型男想要鍛鍊背肌、還是小姐想要伸展肌肉美姿美儀,都很好用。有興趣的不妨自行孤狗。誠心大推。 註: 1.所謂「好一點的」,是指:鋼材厚一點、握把海綿厚一點的、墊片採透明顏色以避免在牆壁留下痕跡。 2.請注意,除了安裝要水平之外,單槓設計也有「方向」考量。以我的照片為例,當我背對門吊單槓,越吊單槓撐越緊;但是如果我面對門吊單槓,單槓一下子就鬆開了。 3.兩側的支撐最好是磚牆;如果是門框的話,根據上網看的資料,通常一陣子之後門框會裂開,感覺不太保險。 4.另外有一種,是「架」在門框上的單槓。那種我沒試過。